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氪黄激光拆除巩膜缝线的临床观察

    作者:孟晓红;李付亮;谢汉平;杨红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采用氪黄激光穿透结膜拆线技术较以往的巩膜瓣可拆缝线技术简单、方便,有效地防止了术后早期眼压升高,并获得良好稳定的远期眼压控制效果.现将我院2003年9月至2006年6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巩膜缝线氪黄激光拆除的结果报告如下.

  • 可拆缝线小梁切除术全过程滤过试验的意义

    作者:朱凯;闵宗英;陈伟;王达良;张莉

    目的观察在巩膜瓣可拆缝线小梁切除术全过程滤过试验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在64例(78眼)巩膜瓣可拆缝线小梁切除术全过程中应用滤过试验.即小梁切除、巩膜瓣缝合、结膜缝合后,经前房穿刺口各进行1次前房注水.通过全过程滤过试验来检验滤过情况并加以调整.观察术后前房深度,眼压,滤过泡.结果术后无发生持续性浅前房者.术后第7天眼压在11.7~18.0 mmHg之间.术后7~14天,全部病例拆除可拆缝线,眼压在9.8~14.8 mmHg之间.追踪观察6月,形成功能性滤过泡66眼(84.62%).结论在巩膜瓣可拆缝线小梁切除术全过程应用滤过试验,可以有效预防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充分发挥可拆缝线的作用,提高手术的质量和安全性.

  • 可拆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贺广秀;李义

    小梁切除术是当前治疗青光眼的一种常规手术方法,应用广泛,但术后浅前房及术后早期低眼压一直是困扰眼科医生的难题,且浅前房与低眼压二者关系密切,能否正确处理好这二个问题,是影响术后疗效的关键.我院2004年1月-2007年2月对38例青光眼患者行常规小梁切除术,其中一组在常规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在巩膜瓣两侧各加缝一针可拆缝线,结果报告如下.

  • 滤过试验结合可拆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陈吉利;王富彬;郑振世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术中做滤过试验结合可拆缝线的应用对预测和控制术后滤过量及预防浅前房的疗效.方法对92例(113眼)原发性青光眼,在小梁切除术术中根据滤过试验结果来决定固定缝线和可拆缝线缝合的位置和数量.术后1~7天,抽出可拆缝线.回顾性总结术中缝合种类、数量及术后前房深度、眼压、滤过泡、视野.结果术中40眼(35.40%)采用一针固定缝线和一至二针可拆缝线,51眼(45.14%)采用二针固定缝线和一至二针可拆缝线.术后无一例持续性浅前房.术后第7天眼压平均13.5±3.30mmHg.追踪观察6~24个月,形成功能性滤过泡89眼(78.76%),眼压控制<21mmHg 91眼(80.53%),视野不变98眼(86.73%).结论小梁切除术术中根据滤过试验的结果,通过对固定缝线和可拆缝线缝合的位置和数量的选择能有效预测和控制术后滤过量并预防术后浅前房.

  • 小梁切除加巩膜瓣可拆除缝线术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姚淑玲

    目的 探讨巩膜瓣外置可拆除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已确诊的开角及闭角型青光眼126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1例(120只眼),即小梁切除及虹膜周边切除.巩膜瓣两角缝合后,再行巩膜瓣两侧外置可拆除缝线,水密缝合.对照组为常规小梁切除术65例(113只眼),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 术后1周两组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5,P=0.08);术后6个月实验组平均眼压(14.34±3.95)mmHg,对照组(19.57±7.7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可拆除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中的应用观察

    作者:张俊;陈玲

    目的 探讨可拆除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疗效观察.方法 对已确诊的闭角型青光眼67例,在小梁切除中巩膜瓣两角对位缝合后,再行巩膜瓣两侧外置可拆除缝线缝合2针.结果 67例患者中仅2例术后出现浅前房现象.结论 可拆除缝线可有效减少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术后早期浅前房的发生率.

  • 改良巩膜瓣可拆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淑珍

    目的观察改良巩膜瓣可拆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 方法 28例40 只眼做改良巩膜瓣可拆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为治疗组,22例32只眼做标准小梁切除术为对照组. 结果随诊3年,治疗组38只眼的眼压控制正常,手术成功率为95%,对照组24只眼的眼压控制正常,手术成功率为75%.术后改善视力及并发症发生率,治疗组分别为97.5%、15%;对照组为78.125%、40.625%,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改良巩膜瓣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组手术并发症少,视力提高显著,能有效控制术后滤过水平,促进早期前房形成,辅助长期滤过作用,较标准小梁切除术组有显著性优点.

  • 复合小梁切除在青光眼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黄伯健;陈俊洪

    目的:观察可拆缝线联合丝裂霉素C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简称为复合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年龄16~55岁青光眼74例(95眼),术中采用巩膜瓣下放置含丝裂霉素C棉片3~5min,然后彻底冲洗残留丝裂霉素C,常规小梁手术后,于巩膜瓣两侧各缝1针可拆缝线,形成前房.结果:术后浅Ⅰ级、浅Ⅱ级浅前房发生率低,眼压控制良好,炎症反应轻.结论:复合小梁切除术能提高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控制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 巩膜瓣可拆缝线及角膜侧切口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马千丽;雷晓琴

    目的观察巩膜瓣可拆缝线及角膜侧切口对小梁切除术后低眼压、浅前房的影响.方法青光眼95例(145眼)在常规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巩膜瓣可拆缝线及角膜侧切口,术中全部病例人工形成前房,观察术后前房形成情况、滤过泡形态及眼压水平,根据眼压高低、滤过泡形态及前房深浅决定拆除可拆缝线时间,并将浅前房发生率与行单纯小梁切除术的144例(179眼)作对比.结果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可拆缝线及角膜侧切口术后12眼发生浅前房,浅前房发生率为8.2%;单纯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18.4%.二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可拆缝线及角膜侧切口可主动调节房水滤过量,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成,减少小梁切除术后低压性浅前房的发生.

  • 小梁切除术中一种改良可拆缝线的疗效观察

    作者:胡义珍

    目的寻找一种既可避免术后早期房水过量流出,又能恰当地控制滤过量的安全、简便和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选择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99例,126眼做标准的小梁切除术,巩膜瓣后缘全3针固定缝线,两侧近角膜缘处各作1针固定缝线,两侧中部各缝1活动缝线.结果126眼中术后1周内46眼眼压≥15mmHg(1mmHg=0.133kPa)需拆除活动缝线,其中26眼眼压从拆线前22.4±6.5mmHg降至11.6±2.6mmHg,10眼术后1d1°浅前房,其中5眼术后4d恢复,2眼术后7d恢复正常,3眼术后6d出现Ⅱ°浅前房,术后分别12、14、18d恢复,总发病率为10.3%.结论改良活结缝线方法操作简单,不影响滤过泡,不留缝线残端在结膜囊或角膜面上,无刺激症状及不适感觉,是一种小梁切除术中预防早期浅前房的有效方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