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四肢联动锻炼仪在康复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小花;吴惠平;周东容;李春涛;黄辉;郑雅雯;王星

    肢体运动功能丧失或障碍直接威胁人类独立生活和正常参与社会活动。康复训练对于骨折、伤残患者、脑卒中致偏瘫等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恢复正常生活至关重要。目前,康复训练的主流仍采取康复治疗师或医生、护士人工协助患者作康复训练,而康复治疗师在我国仍相当缺乏,大部分医生、护士亦未受过正规的康复培训;为了促进患者更好地恢复肢体功能,减轻医务人员的劳动负荷及工作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代替治疗师进行康复训练的康复机器人逐渐兴起,成为国内外康复治疗领域研究的热点[1-5]。康复器械也从一机单一功能向一机多种功能发展,特别是四肢联动锻炼仪的研究,促进康复器械进一步发展,本文对国内外康复器械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 针灸对腰段以上脊髓损伤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欣刚;官霞;郭青川

    目的:探讨针灸对脊髓损伤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脊髓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四肢联动训练方法,观察组采用四肢联动训练方法配合针灸治疗。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法与Flex Comp Infiniti表面肌电系统评定患者的平衡功能和躯干肌力。结果治疗后两组的平衡功能和躯干控制能力均明显改善(P<0.01),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肢联动训练配合针灸可更好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平衡功能和躯干的控制。

  • 偏瘫患者应用四肢联动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林永东

    目的:分析和探讨偏瘫患者应用四肢联动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基于此实施四肢联动康复治疗,对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有所提高,但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实施四肢联动康复治疗,有利于增强肢体运动协调性,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临床效果显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四肢联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作者:李欣;宋桂琴;刘植华;孔俊臣

    目的 探讨四肢联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2012年9月-2013年9月北京电力总医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37例)和联动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联动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四肢联动训练.治疗前及康复治疗8周后对两组患者采用Ashworth痉挛量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Barthel指数对患者进行痉挛、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偏瘫肢体痉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0,0.019),治疗后联动组偏瘫肢体痉挛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 =0.029).治疗后对照组和联动组FMA评分、BBS评分、Barthel指数分别为23.1±3.1和26.3±2.5、46.7±4.0和50.0±5.2、55±20和57±19,均显著高于治疗前的12.0±2.8和12.2±3.0、25.5±3.8和25.1±2.9、18±12和21±15(均P<0.05);治疗后联动组FMA、BBS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0).结论 四肢联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 偏瘫患者四肢联动康复治疗的临床护理研究

    作者:张洁;张颖

    目的:观察应用四肢联动康复训练系统对偏瘫患者康复护理的疗效.方法:将76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采用四肢联动康复护理加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为单纯常规康复治疗.采用Fugl-Meyer积分法评定肢体运动功能,应用Barthel指数评分法评定日常生活能力,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8周进行.结果:治疗后两组各评定值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肢联动康复训练护理对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可增强肢体运动功能及协调性,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 四肢联动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作者:夏敏;林志诚;詹增土;江一静;魏伟;薛偕华

    目的:评价四肢联动训练在帕金森病(PD)患者中康复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6年3月我院康复治疗的45例PD患者,随机分为四肢联动+常规康复组(实验组)和常规康复组(对照组),在训练4周后分别评价两组在训练前后及训练后的Berg指数(Berg balance scale,BBS)、改良Bahel指数(Barthel Index,MBI)、"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ime"up&go"test,TUGT)、10m大步行速度(10m maximum walking speed,MWS)评分的变化.结果 :4周后实验组BBS、MBI、TUGT计时、MWS较对照组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 :四肢联动能改善PD患者平衡能力及步行能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 自助式阻力锻炼仪的研制及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周东容;陈小花;黄辉;李春涛

    自行研制自助式阻力锻炼仪,一机满足肢体不同康复阶段被动锻炼、主动助力锻炼和主动可调节阻力锻炼的需求,同时满足不同病种、不同肌力、不同身高病人使用需求.经临床34例病人应用,获得较好的康复效果,且可供有康复需求的病人居家延续性自我康复锻炼,减少家人照顾及经济负担,促病人更好地恢复肢体功能.

  • 四肢联动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膝过伸临床观察

    作者:毛利军;陈世宏;冯炜珍;刘佳;尹仁龙

    脑卒中后有70%患者可恢复步行能力,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以膝过伸步态行走,步行中反复过度伸展会牵拉膝关节后方的软组织形成累积性损害,包括关节囊、软骨、膝后韧带及前交叉韧带等,造成膝关节的疼痛和不稳定,严重影响患者步行能力.因此,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复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观察四肢联动(Nustep T4)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时膝关节过伸和运动功能的影响,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 四肢联动及核心肌群训练在脊髓不完全性损伤患者站立训练中的应用

    作者:陈剑飞;李强;谢建平;徐献民;韩静;曹坤茂

    目的 探讨核心肌群训练和四肢联动训练在脊髓不完全损伤患者站立功能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且ASIA损伤分级为>B级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等常规康复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及四肢联动训练的康复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键肌肌力、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关键肌肌力、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核心肌群训练及四肢联动对脊髓不完全损伤患者站立功能有明显提高.

  • 运动想象疗法结合四肢联动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观察

    作者:胡江飚;陈海挺;马蓓艳;吕林英;陈赛璇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结合四肢联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疾病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加以四肢联动训练,观察组在四肢联动基础上进行运动想象疗法。对每例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偏瘫侧下肢Fugl_Meyer(FMA_L)和功能独立性测定(FIM)的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每组治疗前后下肢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且观察组FMA_L评分与FIM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

  • 功能性电刺激四肢联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作者:马全胜;宋德军;郄淑燕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四肢联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45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FES四肢联动组(治疗组)23例和常规康复训练组(对照组)22例,2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为每日1次,每次1h,每周5次,持续训练8周.治疗组加以选择性刺激患侧下肢肌肉,电极片分别置于股四头肌、腘绳肌、胫前肌、腓肠肌,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限,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5次,连续8周.治疗前后测试2组受试者FES四肢联动训练指标(运动总距、总功率及平均电刺激值),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评分和10 m步行能力测试(10mWT).结果:治疗后2组运动总距、总功率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平均电刺激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运动总距的增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FMA-L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且治疗组的增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10mWT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且治疗组的减少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FES四肢联动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 四肢联动训练器在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刘宝国;薛丹丹;张国芳;高强

    目的:观察四肢联动对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脑出血、脑梗死、颅脑损伤所致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采用四肢联动康复加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为单纯常规康复治疗,采用Fugl-Meyer (FMA)积分法、Barthel指数(MBI)评分法、国际通用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NS)评定患者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CNS评分较前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FMA及MBI评分较前明显提高,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对偏瘫患者的功能恢复起了重要作用,联合四肢联动康复训练器训练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起了推动作用.

  • 四肢联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欣刚;官霞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祖国医学将其列为"风、痨、臌、膈"四大疑难病之首,存在明显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现象.据统计中国每年发生中风病人达200万,发病率高达120/10万.现幸存中风病人700万,其中450万病人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和生活不能自理,致残率高达75%[1].脑卒中后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平衡功能障碍可使患者跌倒的几率增加,易造成外伤,并严重影响患者的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而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回归社会的信心.

  • 多通路功能性电刺激四肢联动对于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陈培荣;李奎;吴丹丽;马晓丹;范萌;赵绿玉;沈鲁希

    目的:比较多通路功能性电刺激(FES)四肢联动和普通四肢联动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差异.方法:3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普通四肢联动治疗组(对照组)和多通路FES四肢联动治疗组(观察组)各16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物理治疗、作业治疗、针灸等康复治疗,对照组加以普通四肢联动治疗,观察组加以多通路FES四肢联动治疗,4组电极片分别置于患侧股四头肌、腘绳肌、胫前肌、腓肠肌,刺激强度以患者忍受为限.选择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评定2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10m步行能力测试(10-MW)评定步行速度.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FMA-L评分、BBS评分、10-MW速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提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通路FES四肢联动治疗对于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疗效明显优于普通四肢联动治疗.

  • 四肢联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期步行能力的影响

    作者:郝双阶;肖文武

    目的 探讨四肢联动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具有一定步行能力的7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美国进口四肢联动(Nustep T4)运动训练.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分)、平衡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日常生活能力(ADL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及步行能力(采用10m步行时间和6 min内步行距离测定).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ADL能力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四肢联动系统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运动能力、平衡能力和ADL能力,提高其步行能力.

  • 四肢联动在脑卒中患者心肺适能评估中运用的可行性

    作者:钱贞;李瑾;高民;张秋阳;陈伟

    目的:分析四肢联动在脑卒中患者心肺适能评估中运用的可行性,探索评估脑卒中患者心肺功能的适宜设备.方法:19位脑卒中患者均先后使用功率自行车和四肢联动两种设备进行两次症状限制性大递增心肺运动试验,并用配对t检验分析两次试验获得的峰值摄氧量(VO2peak)以及峰值心率(HRpeak)之间的差异,并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它们的相关性.结果:两次试验获得的VO2peak以及HRpeak存在高度相关(分别r=0.95和r=0.96),使用四肢联动获得的VO2peak明显高于功率自行车[(14.51±3.13) vs (12.60±3.52) mL·kg-1·min-1],HRpeak也明显增加[(116.26±10.98) vs(104.53±11.79) min-1],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四肢联动的患者疲劳程度较自行车轻(Borg呼吸困难:9.95±0.85 vs 14.79±1.23;Borg腿部疲劳:13.53±0.70 vs 15.95±0.85).纳入研究的19位患者均能顺利完成两次试验,没有发生任何不良事件.结论:四肢联动在评估卒中患者心肺适能方面是安全、有效、可行的,其测试结果更贴近患者真实的心肺功能,并且不容易引起患者疲劳.

  • 四肢联动联合虚拟现实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功能与平衡功能的影响

    作者:李娅娜;曹岚;徐影;刘晓丽;李朔蕾

    目的 观察四肢联动联合联合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功能及平衡功能的影响,为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康复提供有效的方法.方法 将2015年6月~2016年11月30例本院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增加四肢联动联合虚拟现实技术,对照组增加下肢重复性运动训练.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患者下肢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肌张力,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评定下肢功能,Berg平衡量表评定平衡功能.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股四头肌MAS评分高于治疗前,小腿三头肌MAS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小腿三头肌MAS评分差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下肢评分及Berg平衡功能评定均较治疗前提高,且实验组Fugl-Meyer下肢评分及Berg平衡功能评定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四肢联动联合虚拟现实技术可提高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功能及平衡功能,且优于传统康复治疗.

  • 四肢联动联合心理护理对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及焦虑抑郁的影响

    作者:黄红;丁琳;刘文露;赵奕

    目的 研究处在恢复期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在采用四肢联动和心理护理后,对其步行能力和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 将收集到的80例恢复期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训练方法(Bobath技术和运动再学习为主的训练方法),治疗组才采用常规训练方法+四肢联动(Nustep T4)+心理护理训练方法.结果 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动量表(FMA)、快步行速度(MWS)、Holden分级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显著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步行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治疗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进行心理干预后,治疗组中度和重度焦虑患者比例、中度与重度抑郁患者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四肢联动和心理护理有利于提高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有效改善其焦虑与抑郁情绪,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头针疗法结合四肢联动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小枫;杨佳

    目的:探讨头针结合四肢联动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的治疗效果.应用简式Fugl-Meyer法以及FIM功能独立性量表评定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方法:将60名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同样的常规药物治疗,神经发育疗法以及头针疗法.治疗组在进行头针治疗的同时加上四肢联动康复训练.所有病人的治疗是30min/1次,1次/日,5次/周.在治疗前、治疗四周和八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Fugl-Meyer及FIM评定.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四周后与治疗前进行Fugl-Meyer及FIM的评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八周后与治疗前进行Fugl-Meyer及FIM的评定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较对照组在Fugl-Meyer及FIM评定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结合四肢联动治疗脑卒中恢复期患疗效确切,安全有效.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