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足底反射区按摩及音乐疗法对癌痛的影响

    作者:田利;曹娟妹;周群英;王丽华;眭文洁;杨建平;李惠玲

    目的 探讨足底反射区按摩及音乐疗法在癌痛干预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符合入选条件的90例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足反射区按摩组和足底反射区按摩组+音乐疗法组,各30例.采用长海痛尺进行疼痛评分,ELISA法检测癌痛患者外周血中β-内啡肽、前列腺素E2和肾上腺素含量.结果 干预后第3天开始患者疼痛评分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第6天三组患者疼痛评分分别为常规治疗组(4.21 ±0.67),按摩组(2.12±1.39),按摩+音乐组( 1.88±0.77),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99,P<0.05);干预后第3天各组间β-内啡肽、前列腺素E2和肾上腺素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按摩组、按摩组+音乐组干预后第3天和第6天的组内前列腺素E2和肾上腺素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后第3天和第6天足底反射区按摩组和足底反射区按摩组+音乐疗法组间β-内啡肽、前列腺素E2和肾上腺素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足底反射区按摩对癌痛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可能与其心理治疗作用、刺激经络调整作用以及调节疼痛相关细胞因子分泌有关.

  • 神经病理性癌痛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王得顺;王丽华;班宇航;郭艺璇;陈磊

    神经病理性癌痛(neuropathic cancer pain,NCP)是癌性痛中的一种,可由多种不同的病因引起,在临床这些引起NCP的病因可以在患者身上同时或相继出现,增加了NCP机制的复杂性.NCP机制非常复杂,包括外周敏化、神经元异位灶的过度兴奋、交感神经兴奋的维持、脊髓背角抑制性神经元的缺失、中枢敏化、脊髓背角神经突触传递的正反馈作用等.本文就NCP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电针对皮下肿瘤致痛大鼠的镇痛效应及对腰段脊髓背角前强啡肽原和前阿黑皮素原mRNA表达的干预

    作者:陈宜恬;杜俊英;梁宜;吴赛飞;张荻;方剑乔

    [目的]观察电针对皮下肿瘤致痛大鼠的镇痛效应及电针对癌痛大鼠腰段脊髓背角阿片肽前体mRNA表达的干预,初步探讨电针抗癌性痛的中枢阿片机制。[方法]雌性SD大鼠完全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手术组、电针治疗组和假电针治疗组,后3组以大鼠右侧足跖掌面皮下注射Walk-er256乳腺癌细胞悬液100μl(1×107cells/ml)建立大鼠皮下肿瘤癌痛模型,假手术组在同部位注入等量灭菌PBS。造模后1d电针治疗组介入电针治疗,连续治疗7d,而假电针组仅针刺破皮,连接电针仪但不通电。动态观察各组大鼠造模前(基础)、造模后1d、2d、4d、6d和8d甩尾潜伏期(Tail Flick latency, TFL)的变化。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腰段脊髓背角前强啡呔原(prodynorphin, PDYN)和阿黑皮素(pro-opiomelanocortin, POMC)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造模前各组大鼠TFL无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后1d手术组、电针治疗组、假电针组大鼠TFL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电针治疗1、3、5、7次后即刻,电针治疗组大鼠TFL均显著高于手术组和假电针治疗组(P<0.05或P<0.01),且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假电针组大鼠TFL始终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且与手术组大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余3组相比,电针治疗组大鼠患侧腰段脊髓背角PDYN mRNA表达呈上调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POMC mRNA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电针对癌性痛有良好的即时镇痛效应,其机制可能与患侧脊髓背角PDYN mRNA及POMC mRNA表达量无关。

  • 不同电针刺激参数对镇痛效应的实验研究进展

    作者:庄晟坚;龚杰;周杰;方剑乔

    [目的]探讨电针镇痛效应的参数优选。[方法]通过检索近15年电针治疗疼痛疾病的实验研究文献,探讨频率、强度、时效、波形、波宽及其各参数组合等因素对其镇痛效应的影响,并初步概括电针在治疗神经病理痛、炎性痛和癌性痛的优选参数。[结果]不同的参数对不同性质的疼痛有其优选参数。对于神经病理痛,其治疗上以低频(2Hz)或变频(2/100Hz),中低强度刺激(1~3mA),时间30~45min,每日或隔日1次为优;慢性炎性痛治疗上选用高频(100Hz)或变频(2/15Hz或2/100Hz),中低强度刺激(1~3mA),时间30~45min;急性期宜采用弱刺激(<1mA),每周2次,稳定期弱刺激(<1mA)每周1次为优;癌性痛治疗上频率可选用高频(100Hz)、低频(2Hz)或变频(2/100Hz),中低强度刺激(1~3mA),时间30~45min,若长期治疗可优选隔日1次。[结论]电针镇痛有其独特优势,但电针镇痛的参数优选尚缺乏统一标准,望在今后科研指导下,制定客观详细的参数标准,以便更好地服务临床。

  • 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术治疗癌性痛的疗效分析

    作者:舒伟;陶蔚;胡永生;朱宏伟;倪兵;魏明怡;李勇杰

    目的 探讨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术治疗癌性痛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至2016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收治的7例癌性痛患者临床资料.7例患者均行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术,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疼痛伤残量表(PDI)评估疗效,随访时间大于10个月.结果 7例患者VAS平均评分由术前的10下降至2.1±1.3,PDI平均评分由60.7±5.3下降至35.9±11.7,疗效优秀率为71.4%.术后围手术期间1例患者出现阿片类药物撤药反应,未出现长期并发症.结论 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术能够安全、长期有效地控制癌性痛,提升生存质量.

  • 骨癌痛的发生发展研究现状

    作者:贺小涛;魏燕燕;李云庆;董玉琳

    癌症是威胁人类生存的首位疾病之一,2008年全球的癌症患者达到1亿2千万,其中760万人死于癌症.预计到2030年癌症患者的人数会增加到2亿2千多万人,其中1亿3千万会死于癌症及其相关疾[1].临床数据显示,癌症患者中约30%~ 50%会有中到重度疼痛,特别是癌症晚期的患者,约75% ~95%会发生难以忍受的慢性疼痛[2].很多常见的肿瘤,如前列腺癌、乳腺癌、肾癌、甲状腺癌、肺癌容易转移至机体的多处骨骼,因此肿瘤引起的慢性疼痛中尤以骨癌痛为常见.癌症痛的机制尚不明了,吗啡和非甾体类止痛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均不能有效缓解骨癌痛患者的疼痛,而且长期用药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副反应[3].因此,研究癌症痛发生发展机制,寻找能够可靠缓解骨癌痛的方法,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