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特发性颅内压升高手术治疗1例

    作者:刘念;穆冰;窦万臣

    特发性颅内压增高是一种发病率较少的疾病,迄今还没有明确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手术治疗的报道也很少,现报道1例经内科保守治疗后效果不佳,患者症状进行性加重,遂采取双侧大骨瓣减压术,手术效果满意,术后视力较前恢复,随访长达9年,患者病情保持稳定,未见复发.

  • 高原性颅高压引起的视盘水肿1例

    作者:白昱旸;杨永升;王民秀;冯俊;刘兵兵;金崇华

    视盘水肿(optic disc edema,ODE),又称为视乳头水肿(papilledema),临床上多由颅内压增高引起,是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体征之一。特发性颅内压增高(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IH),是指没有实验室和影像学证据显示有颅内占位病变及脑积水的颅内压增高综合征,通常病因不明,临床以头痛、恶心呕吐、视盘水肿为主要表现。本病直接就诊于眼科的相对较少,因而常易误诊,若忽略全身病因,易出现治疗效果差及延误病情的情况。现将我院诊治的1例由高原工作环境引起的IIH报告如下。

  • 重视特发性颅内压增高导致的视神经损害

    作者:李仰龙;刘浩成;邱鄂;张家亮;李永;赵尚峰;徐勇;张天明;傅继弟

    特发性颅内压增高(IIH)是指以头痛、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ICH)的相关症状和体征为主要临床表现,但影像学检查并未发现颅内占位性病变,且脑脊液( CSF)成分检测结果正常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IIH好发于育龄期的肥胖女性。临床检查可见视乳头水肿、视野缺损及视力下降等表现,视力损害多数较稳定,但亦可渐进性的加重甚至突然加重,严重者可致失明。由于缺乏临床治疗试验,该疾病暂无特定的推荐治疗方法。治疗的主要方法包括减轻体重、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方式包括脑室腹腔分流术( LPS )、腰大池腹腔分流术( VPS )、视神经鞘开窗减压术( ONSF)及颅内静脉窦支架置入术( IVSS)等。本文中笔者对IIH的历史演变、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规范的诊断与治疗方法进行述评,旨在帮助眼科医师从颅脑疾病的角度重新认识相关的眼科疾病。

  • 微创腰大池-腹腔分流术治疗成人特发性颅内压增高

    作者:张建国;李玉;周伟;柴昌;步星耀

    目的 探讨微创腰大池-腹腔分流术(L-P分流术)治疗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成人特发性颅内压增高患者临床资料,均用L-P分流术治疗.评价微创L-P分流术与传统手术的优越性.结果 所有患者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早期缓解,治愈率100%.视力、视野障碍及外展神经麻痹恢复较慢.随访3~6个月后,视力恢复正常或明显改善27例(93%),视力无改变2例(7%);复视症状消失11例(92%);2例外展神经麻痹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手术后并发症少,发生率为10%.结论 微创L-P分流术避免了颅内并发症,手术操作简便,安全,手术后并发症少,明显优于脑室-腹腔分流术(V-P分流术),可能是外科治疗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的首选方法.

  • 脑血管介入评估脑静脉窦与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相关性

    作者:卢振产;张冰;郑少俊;顾斌贤

    目的 探讨采用脑血管内介入方法评估脑静脉窦与特发性颅内压增高(ⅡH)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临床诊断ⅡH患者资料.完善相关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MR静脉成像(MRV)等检查.局部麻醉下作全脑血管DSA造影,同时超选至静脉窦作矢状窦、横窦、乙状窦、颈静脉分段测压.结果 脑血管DSA检查显示,13例患者中静脉窦狭窄或闭塞10例(76.9%),其中横窦6例,乙状窦3例,横窦和乙状窦同时受累l例.静脉窦超选测压显示,10例患者静脉窦狭窄两端压力差达120~580 mmH2O;8例(61.5%,8/13)静脉窦闭塞/狭窄可能与ⅡH相关,2例(15.4%,2/13)静脉窦狭窄可能继发于ⅡH,3例(23.1%,3/13)静脉窦狭窄可能与ⅡH无关.结论 脑血管内介入造影结合静脉窦超选测压,能够良好地辨别ⅡH与静脉窦的关系.

  • 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作者:顾永盛;陈光辉

    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综合征(IIH)是一种相对少见、病因不明的慢性颅内压增高,易发生在育龄肥胖女性.临床以头痛、视盘水肿为主要表现,无脑结构和脑脊液成分的异常,视觉丧失是重要的致残原因.病程早期的治疗强调减肥和服用碳酸酐酶抑制剂,若颅内高压导致进行性视力减退应提前施行视神经鞘开窗术.作者回顾了近年对该病发病机制、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 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26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伟;袁峰;张金花

    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 IIH)是指在临床上排除了颅内占位、感染、脑积水及其他脑器质性病变后而以颅内压增高为突出表现的一组综合征[1].既往被称为"良性颅内压增高症"、"假性脑瘤"[2,3].临床上并不少见,由于对本病的诊断只能采用排除的方法,需要临床做大量的工作以免漏诊、误诊.本文总结分析了26例IIH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部分患者的随诊资料并进行总结,以探讨其可能的病因.

  • 首诊眼科的颅内病变患者临床分析

    作者:易佐慧子;陈长征;戚沆;翁铭;郑红梅

    目的:分析首诊于眼科的颅内病变患者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4月因视力障碍或视野缺损首诊于我院眼科的13例患者,均以视神经病变、视乳头水肿收入院,终经MRI、MRV、脑脊液检查等确诊为颅内病变.结果:13例患者单眼发病5例,双眼发病8例,11例以视力下降或一过性视物模糊为主要症状,2例以视野缺损为主要症状,行头颅MRI检查7例为颅内占位性病变,具体为:3例脑膜瘤,1例松果体瘤,1例颅咽管瘤,2例颈内动脉瘤,余6例头颅CT或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腰穿脑脊液压力均大于250 mmH2O,其中2例MRV或DSA检查提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结论:以视神经病变、视乳头水肿为表现的患者应行头颅MRI检查以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有些视乳头水肿患者头颅MRI检查阴性时,需进一步行MRV、DSA等检查以排除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等疾病.

  • 首诊于眼科的特发性颅内压增高

    作者:王欣玲;李雪姣;阎启昌

    目的:分析首诊于眼科的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首诊于眼科的特发性颅内压增高患者6例12眼的发病诱因、自觉症状、视力、眼底、视野、同视机、头部磁共振平扫(MRI)、头部磁共振血管成像(MRV)、腰椎穿刺脑脊液(CSF)压力和常规生物化学等检查.结果:患者6例12眼的发病诱因分别是感冒、紧张焦虑和口服多西环素,症状是阵发性眼前发黑、双眼复视、头痛眼痛,视力正常或轻度下降,眼底双侧视乳头水肿,同视机结果提示双侧或单侧外直肌麻痹,视野无缺损或生理盲点扩大,MRI和MRV未见明显异常,CSF压力升高在250~300mmH2O之间,常规生物化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对于以眼部视乳头水肿和外直肌麻痹症状首诊于眼科的患者,应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以确诊或除外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的可能.

  • 特发性颅内压增高及眼部并发症

    作者:宋德禄;钟勇

    特发性颅内压增高(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IH)是没有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证据显示有颅内病变的颅内压增高.IIH是一种相对少见的疾病,但随全球肥胖患者增加其发病率也迅速升高.该疾病有一定自限性,约几个月内.但有些患者遭受长时间的严重头痛和视力受损,以至失去劳动能力.永久性视力丧失是严重且并不少见的并发症.IIH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明了.现尚无针对病因的治疗,目前的治疗手段较少且主要为对症治疗.本综述主要介绍该潜在致残性疾病新的一些观点,并对其病理机制,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案进行讨论.

  • 视神经管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作者:邓海峰

    目的 通过视神经管(OC)的解剖学观察,为视神经管减压术切开部位提供参考.方法 成年头颈部标本20例,观察OC的形态及测量相关数据,OC与筛窦和蝶窦的关系,眼动脉的走行等,寻找并确定手术标志.结果 OC的走行是从内上至前外下方向呈倒“八”字形,左、右侧OC与正中矢状面的夹角分别为(36.54°±1.98°)、(36.52°±1.73°).OC与筛蝶窦的关系分为蝶旁型、筛旁型和筛蝶型.OC分内侧壁、外侧壁、上壁和下壁,有颅口、眶口.内侧壁长、薄;颅口呈横椭圆形,眶口呈竖椭圆形,OC中部横截面近圆形,是视神经管狭窄的部位.沿OC的眶口向后,可见一条反光带即OC,32侧可见视神经管隆突,8侧未见明显的视神经管隆突.眼动脉在OC内与视神经的关系为:在颅口位于视神经内下方占80%,在管中部均位于视神经正下方,在眶口位于视神经外下方占85%.结论 OC内侧壁薄,眼动脉穿行在OC内,位于视神经的内下方、正下方、外下方.视神经管减压术切开部位宜选择在内壁与上壁交界处,尤其在接近颅口处,以避免术中损伤眼动脉及颈内动脉.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