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于脑肠互动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

    作者:宋瑞平;舒劲;马国珍;卢雨蓓;高毅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脑肠肽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发展甚至癌变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基于脑肠互动理论以传统中医理论和多肽组学为切入点,探讨中医药多靶点整体调治脑肠肽水平的机制,以此来预测慢性胃炎的发展状况及评估疗效,从而为临床遴选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 基于脑肠互动探讨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的机制

    作者:李建香;过伟峰;傅淑平;袁梦果;刘云芳;顾恒

    通腑泻热是治疗中风的重要法则,但其治疗机制仍未明确.结合近期脑肠相关研究结果,从脑肠互动、脑-肠轴、脑肠肽、肠道菌群角度对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的机制进行探讨.提出脑-肠轴为阐明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的机制奠定了基础,脑肠肽是研究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的物质基础,而肠道茵群则是治疗的重要靶点.认为机体通过脑-肠轴调节脑肠功能,形成脑肠互动,脑肠肽、肠道茵群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为脑肠相关疾病的防治研究提供新思路.

  • 从脑肠互动角度探讨脾主运化的物质基础与科学内涵

    作者:马祥雪;王凤云;符竣杰;唐旭东

    基于经典中医理论及现有科学研究发现,脑肠互动学说与“脾主运化”理论存在广泛且深刻的联系.试从脾主运化的理论内涵、脾主运化的表现形式、脑肠互动与脾主运化的内在联系以及健脾类方药对脑肠互动的干预作用等角度进行探讨,以揭示“脾主运化”的物质基础与科学内涵.

  • 脑肠互动与针刺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相关性

    作者:杨玥;张丹华;陈媛;余曙光;曾芳

    功能性胃肠病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也是针刺治疗的优势病种.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脑肠轴功能失调是功能性胃肠病发病的重要原因,而针刺对脑肠轴的调节作用是其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主要着眼点.随着脑功能成像技术的发展和脑肠肽研究的进展,功能性胃肠病与中枢神经系统及脑肠肽代谢相关性的研究日益增多.针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的一部分,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疗效显著,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大量研究显示,针刺既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也能调控脑肠肽代谢.本文拟从中枢神经系统、脑肠肽代谢两方面,探讨脑肠互动与针刺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相关性.

  • 炎症性肠病的脑肠互动及针灸干预

    作者:包春辉;窦传字;徐斌;刘慧荣;吴焕淦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近年来脑肠互动在IBD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大量研究表明,IBD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下丘脑-自主神经系统轴(HANS轴)与肠道应答功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调,并且与疾病活动度密切相关.业已证实,针灸是治疗IBD的有效手段,通过对脑肠互动功能的整体调节可能是针灸治疗IBD的关键效应机制.因此,本文旨在阐释IBD脑肠互动机制以及中医理论对脑肠互动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针灸的干预机制作初步探讨.

  • 中药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脑肠肽调节机制

    作者:鲁冰洁;陈曦;陆璐;孙明瑜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属于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脑肠肽如胃促生长素、胃泌素、生长抑素和胃动素等,在CAG以及PLGC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通过对脑肠肽水平的测定,可以辅助判断CAG的中医证型,评估其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基于传统中医理论和脑肠互动学说,探讨中药干预CAG的脑肠肽调节机制,希冀为中医药防治CAG提供客观化的理论依据.

  • 脑-肠轴在功能性胃肠病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作者:黄更珍;张耀丹

    功能性胃肠病(FGIDs)是消化道动力与内脏感觉异常为主的消化系统疾病,伴有多种症状叠加或相互转换,有难治愈、反复发作等特点,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研究发现,FGIDs的发生与脑-肠轴异常密切相关.脑-肠轴在FGI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该文主要总结脑-肠轴在FGIDs中的作用,并对脑-肠轴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基于脑肠互动学说探讨脑出血急性期肠腑病变机制

    作者:刘云芳;黄赛忠

    中医学肠腑与脑腑上下相通、相互联系形成脑肠互动学说,西医胃肠道与脑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进行双向调节从而形成脑肠轴.从中西医不同角度阐述脑与肠的关系并以此为理论基础探讨脑出血腑实或腑气不通的病理环节,为临床防治中风及后遗症提供新的思路.

  • 针刺治疗功能性肠病双向调节作用与脑肠互动

    作者:冷金成;张微;李思宇;田珍;李瑛

    功能性肠病是针刺治疗的优势病种,针刺治疗功能性肠病体现了针刺的双向调节效应,其机制尚不明确.脑肠互动理论在肠道疾病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针刺对脑肠互动的整体调节作用可能是针刺发挥其双向调节效应的切入点.本文从脑肠互动理论入手对针刺治疗功能性肠病的双向调节作用作一简要综述.

  • 电针俞募穴对肠动力亢进大鼠海马、肠道双位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颖;郑晖;高蕊;岳灵;罗丹妮;李瑛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腹泻型功能性肠病的作用机制.方法:5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俞募配穴组、俞穴组、募穴组,每组10只.采用番泻叶煎剂灌胃法造模,同日电针刺激天枢、大肠俞,每次20 min,共治疗10次.运用光镜、HE染色、免疫组化等技术,观察治疗后大鼠排便情况、海马及肠道内BDN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1h排便粪粒数、24h排便粪粒数、24h粪便含水量和空肠BDNF蛋白含量均显著增高,海马DG区BDNF蛋白含量显著减少;针刺组能不同程度减少1h排便粪粒数、24 h排便粪粒数,降低24h粪便含水量、空肠BDNF蛋白含量,提高海马DG区蛋白表达水平,由以募穴组、俞募组明显.结论:针刺可以改善肠动力亢进大鼠的异常排便情况,通过影响空肠、海马DG区BDNF蛋白含量而发挥外周和中枢调节作用可能是其起效的一个重要机制.

  • 脑-肠互动指向性条件应激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王伟岸;钱家鸣;潘国宗;温淑豪;张艳萍

    目的建立在肠易激综合征(IBS)发病中符合心理和胃肠生理因素互动特征的动物模型.方法Ⅱ级成年雄性Wistar大鼠作为模型动物,以樟脑丸特殊气味为条件刺激,肢体束缚加结直肠伤害性扩张刺激(气囊内压力>60 mm Hg)为非条件刺激,建立脑-肠互动指向性条件应激肠功能紊乱模型.以c-Fos表达为标志,研究条件应激过程中的脑活化部位,并观测应激前30 min侧脑室注射促皮质释放因子拮抗剂CRF-9-41对内脏功能的影响.结果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结合3次后,条件刺激即可稳定地诱发模型动物肠功能紊乱,持续达2 h以上.与对照组相比,条件刺激后2 h腹壁自发电活动增强[(5.50±0 55)次/5 min比(0.83±0.75)次/5 min,P<0.01];与对照组[(1.8±0.6)次/5 min]相比,条件应激组近端结肠峰电位增多[(5.7±1.5)次/5min,P<0.01].条件应激后1 h大脑皮层多个部位c-Fos表达显著升高,其中与对照组[(2.4 ± 1.1/HP)]相比,额前皮质在条件应激组[(30.6±11.5)/HP]和应激组[(35.6±13.5)/HP]表达显著增高(P<0.05).在条件应激前30 min侧脑室注射CRF-9-41 5μg,显著抑制条件应激诱发的内脏敏感性反应[(5.6±0.9)次/5min比(1.8±0.5)/次5 min,P<0.01].结论脑-肠互动指向性条件应激可稳定诱发符合IBS发病特征的内脏功能紊乱,该模型可用于脑-肠互动在IBS发病中的作用研究.

  • 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概况及机制探讨

    作者:李浩;孙建华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非器质性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患者表现为与排便或排便习惯改变相关的腹痛或不适,并有排便紊乱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IBS在我国属于多发病,常见病.潘国宗等[1]对北京市常住人口中18-70岁的2486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症状符合Mannin标准的IBS患病率为7.26%,符合罗马标准的患病率为0.82%,并且近年来发病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IBS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临床上尚无疗法可以针对IBS所有症状.针灸作为中医学中的特色疗法,疗效确切,无明显副作用,在临床上有一定的优势.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