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自拟涤痰通络方对卒中后疲劳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

    作者:陈治林;李成栋;张书华;王菲;吕海燕

    目的:观察自拟涤痰通络方对疲劳患者卒中后疗效的影响.方法:纳入脑卒中后疲劳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脑保护、控制基础疾病.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服用涤痰通络方,观察两组入院第1天和第14天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疲劳影响量表(FI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血清C反应蛋白.结果:治疗后,两组在FSS、FIS、NIHSS评分及C反应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在治疗后的FSS、NIHSS、FIS评分和血清C反应蛋白均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涤痰通络方能够降低脑卒中后疲劳程度、C反应蛋白水平,同时能促进脑卒中患者康复.

  • 通督调神针刺干预卒中后疲劳的临床研究

    作者:郜莉

    目的:通过临床研究,探究通督调神针刺对卒中后疲劳患者的疗效.方法:收纳60例脑卒中后疲劳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两组患者同时接受常规传统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以通督调神针刺,每天1次,10天作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间歇1天.通过使用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atigue Severity Scale,FSS)、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trok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SS-QOL)以及常用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发表的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疲劳程度水平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干预2个疗程后,采用FSS,SS-QOL以及NIHSS进行综合评分,与同组治疗前进行对比,发现其差异均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干预2个疗程后采用FSS,SS-QOL以及NIHSS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差异均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论断:临床上选用通督调神针刺法能够有效的改进个人疲惫状态,显著降低脑卒中后疲劳水平,明显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 被忽视的卒中并发症:卒中后疲劳

    作者:刘晓静;张拥波

    主观的疲劳,表现为一种疲惫及疲倦感、缺乏能量和做出转变的努力。卒中后疲劳( poststroke fatigue, PSF)是脑卒中后自觉疲劳、乏力或能量缺乏而影响自主活动的一种主观感受。在卒中患者中很常见、重要但经常被忽略。PSF 与多种因素相关,本文就 PSF 的患病率及高危因素、与卒中的关系、发病机制、心理学因素和治疗等进行综述。

  • 卒中后疲劳促发因素与护理对策

    作者:张旭东

    卒中后疲劳(post stroke fatigue,PosF)是在1999年Ingles等[1]首次报道后,开始将疲劳问题从脑卒中后心理情感障碍中区分出来做单独评价,PoSF是一个独立的、复杂的症状,与抑郁、年龄、病情等无必然联系.

  • 补中益气汤对卒中后疲劳的疗效观察

    作者:冯玲;何玲燕;茹文亚;许小峰;陶小英

    目的探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卒中后疲劳的疗效.方法对60例卒中后疲劳患者给予补中益气汤加减连续治疗4周,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制定疗效评定标准,根据症状改善情况对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60例患者中,显效47例(78.33%),有效10例(16.67%),无效3例(5%),总有效率95%,全身乏力、纳差、肌肉酸痛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结论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卒中后疲劳疗效显著,有利于康复治疗的顺利进行.

  • 大补肝汤治疗卒中后疲劳的临床效果

    作者:孙新亭;迟倩倩;王晓艳

    目的:观察口服中药汤剂大补肝汤对卒中后疲劳的临床疗效。方法83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n=45)和治疗组(n=38)。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每天口服中药汤剂,共4周。治疗前后使用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HAMD评分、MBI评分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F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FSS、HAMD及MBI评分均较对照组同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补肝汤能够减轻脑卒中患者的疲劳症状,减轻抑郁并提高康复疗效。

  • 补阳还五汤合逍遥散辅助治疗卒中后疲劳效果观察

    作者:梁雅慧;公维军;苏莹;李承家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合逍遥散辅助治疗卒中后疲劳(PoSF)的效果.方法:选择PoSF 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两组入院后均给予脑卒中基础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卒中康复训练,包括运动疗法、物理治疗、作业疗法、言语吞咽训练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合逍遥散加减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疲劳严重度量表(FSS)、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蒙哥马利抑郁评定量表(MADR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量表(SS-QOL).结果:治疗后,两组PSQI评分、MADRS评分分值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PSQI评分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Fugl-Meyer评分分值、SS-QO)L评分分值显著或非常显著升高(P<0.05,P<0.01),观察组SS-QOL评分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FSS评分分值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FSS评分分值非常显著降低(P<0.01),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基础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合逍遥散益气活血、疏肝解郁,可以更好地改善PoSF患者的疲劳程度、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

  • 卒中后疲劳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晓琳

    疲劳被认为是一种缺乏躯体或心理能量的感受,常在体力或脑力活动后加重。卒中后疲劳是卒中患者恢复期常见的一种症状,出现率为23.4%~78%。PoSF是脑卒中患者恢复期难以适应的后遗症状之一,可显著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存质量,并与不良的远期预后相关。后循环卒中、糖尿病史、卒中史、卒中前疲劳、卒中后疼痛及营养障碍、情感障碍等是卒中后疲劳的高危因素。多采用疲劳严重程度量表、精力量表评价临床疗效。在中医文献中没有相应的病名记载,在中医古代医籍中常被描述成“懈怠”、“四肢劳倦”等。属于元气耗伤引起的虚证,由多种原因所致,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不足、气机失调为主要病机的慢性衰弱性证候,基本病机为虚证。病位主要在肝肾。治疗上以补虚扶正、祛疲安神,注重祛除内邪(风、火、痰、瘀等)取得确切疗效。

    关键词: 卒中后疲劳 中医
  • 卒中后疲劳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谢高生;翟志永;高旭萍;冯娟;闫荣

    卒中后疲劳(PSF)是卒中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发病率高达30%以上,同时又被认为是卒中后患者康复的大障碍之一.近年来研究表明,PSF的发生可能与性别、年龄、病变部位、抑郁、认知功能、睡眠障碍、卒中前疲劳和神经功能损害等因素有关.其发病机制可能与中枢性结构的破坏、神经递质的改变及行为与心理社会学因素有关.本文就PSF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发病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PSF的防治提供依据.

  • 基于问题解决法的认知行为干预对卒中后疲劳病人健康行为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作者:刘延锦;王琳;董小方;郭园丽

    [目的]探讨基于问题解决法的认知行为干预对卒中后疲劳病人的干预效果.[方法]将62例疲劳严重度量表(FSS)评分≥4分的卒中后疲劳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1例.干预组给予问题解决法的认知行为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心理指导.于干预前和干预后两个月采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问卷(HPLP)、疲劳严重度量表对两组生活方式及疲劳程度进行调查,同时通过访谈获取病人服药依从性结果.[结果]干预后干预组HPLP以及服药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问题解决法的认知行为干预能改善卒中后疲劳病人健康行为、提高治疗依从性.

  • 呼吸训练仪联合音乐治疗对卒中后疲劳康复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浅峰;王尧;杨万章

    目的 探讨呼吸训练仪联合音乐治疗对卒中后疲劳康复的治疗效果,研究卒中后疲劳发生的机制.方法 选取在我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8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即常规康复组(对照组)、呼吸训练仪组、音乐治疗组以及呼吸训练仪联合音乐治疗组.每组在治疗前、训练8周后分别测定病人的大肺活量、大摄氧量、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以及血清白介素-1β(IL-1β)浓度等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在治疗前,4组的FSS评分、血清IL-1β浓度以及大摄氧量和肺活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呼吸训练仪联合音乐治疗组FSS评分、血清IL-1β浓度小,大摄氧量和肺活量高,其次是呼吸训练仪组和音乐治疗组,常规康复组的FSS评分、血清IL-1β浓度高,大摄氧量和肺活量低,治疗前后相比,4组的FSS评分、血清IL-1β浓度以及大摄氧量和肺活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呼吸训练仪联合音乐治疗组对于卒中后疲劳康复的疗效较佳,通过血清IL-1β浓度测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判定病人的疲劳等级与预测功能恢复情况.

  • 卒中后疲劳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作者:王蓉芸;孙秋华

    卒中后疲劳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了病人的康复.从中医和西医的国内外研究文献中,总结目前关于卒中后疲劳的研究进展.

  • 调肝理脾法治疗腔隙性脑卒中后疲劳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明红;杨爱明;艾清龙;胡璘媛

    目的:探讨调肝理脾法治疗腔隙性脑卒中后疲劳的有效性。方法纳入50例腔隙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5例患者在卒中二级预防基础上予调肝理脾之中药逍遥散加味内服,对照组25例患者单纯行卒中二级预防。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调肝理脾法治疗腔隙性脑卒中后疲劳可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脑卒中后疲劳的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作者:李成栋;陈治林;黄宁;唐胜;王国祥;沈建锋

    目的 应用变量聚类分析的数理统计方法,对脑卒中后疲劳(PoSF)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方法 收集215例PosF患者,记录患者症状、舌象和脉象等临床资料.对临床资料进行变量聚类分析.结果 在调查群体中PoSF分为:脾肾阳虚、肝郁脾虚、痰瘀内阻和气阴两虚4型,解释比例为62.68%.结论 PosF的中医病机包括虚实两方面,其中以虚及虚实兼夹为主.变量聚类分析能够帮助PoSF中医证候的合理分型.

  • 补中益气汤加减改善卒中后疲劳患者情志的临床观察

    作者:司马振奋;冯玲

    目的:探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卒中后疲劳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疲劳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均给予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进行主观疲劳程度(FS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在治疗4周前后,患者的FSS评分、HAMA评分及HAMD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组,比较患者治疗4周前后的FSS评分、HAMA评分及HAMD评分,分值均显著减小,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能提高患者的疗效,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疲劳程度,同时还能改善卒中后疲劳患者可能合并的焦虑抑郁状态.

  • 脑卒中患者肢体沉重感与肌力、卒中后疲劳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杨红燕;陈圆圆;陈燕琴;魏慧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肢体沉重感与肌力、卒中后疲劳(PSF)的关系.方法 选取符合研究条件的脑卒中患者110例,采用一般资料量表、改良的Rankin量表、改良Barthel量表、疲劳严重度量表(FSS)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肢体沉重感与肌力、PSF、功能的现状,探讨脑卒中患者肢体沉重感与肌力、PSF、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 脑卒中患者肢体沉重感的发生率40.91%(45/110);FSS和改良Barthel评分在患者是否存在肢体沉重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44,P=0.002;t=2.019,P=0.046);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FSS评分与肢体沉重感呈正相关关系(r=0.384,P=0.000),而肌力、改良Barthel评分、改良的Rankin评分与肢体沉重感无关联(分别为r=-0.091,P=0.346;r=-0.185,P=0.053;r=0.132,P=0.170).结论 脑卒中患者肢体沉重感发生率较高,肌力的变化不会促进肢体沉重感的发生,存在肢体沉重感的患者更容易并发PSF,也影响患者生活能力的提高,应引起医务人员高度重视,并进行针对性干预.

  • 中医治疗卒中后疲劳刍议

    作者:尹洪娜;郭玉怀;李全

    卒中后疲劳在西方医学已经引起重视,而中医学对卒中后疲劳的了解还比较少.通过查阅近年来对中医关于卒中后疲劳的文献,研究分析认为卒中后疲劳病位在脑,本虚标实,临床症候以气虚型为主.现代中医方药多用益气方、补肝方、化痰方治疗,也有学者研究表明头针、耳针、电针、热敏灸等对卒中后疲劳也有比较满意的疗效.

  • 卒中后疲劳的新研究进展

    作者:杨冬雪;沈鹏;齐玉彦;武倩倩;张淑岩

    脑卒中是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位于全球第二位导致死亡的疾病,通常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需要一个长期的康复过程,而卒中后疲劳(PSF)是卒中患者的常见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康复治疗及远期预后.卒中后疲劳发病率高,机制尚未明确,受多因素共同作用,然而一直以来并未得到医护人员及卒中患者的足够重视,目前对卒中后疲劳的相关研究甚少,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就卒中后疲劳的定义、发病率、诊断与评估、影响因素、发病机制及治疗统一做一综述,以增进临床医师对其了解,指导患者的康复治疗.

  • 卒中后疲劳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兵兵;苏志强

    随着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的增加和存活率的提高,卒中后疲劳(PSF)已成为一种常见卒中后症状.有研究表明至少有一半卒中患者出现卒中后疲劳.现对卒中后疲劳的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了解其概念、发病率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并对其复杂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

  • 卒中后疲劳风险因素的相关分析

    作者:李文辉

    目的:探讨卒中后疲劳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1~9月收治的268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中76例发生卒中后疲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卒中后疲劳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年龄≥65岁、后循环卒中、糖尿病史、卒中史、卒中前疲劳、卒中后疼痛及营养障碍、情感障碍等是卒中后疲劳的高危因素(P均<0.05)。结论卒中后疲劳是脑卒中的重要并发症,与多种因素(女性、年龄≥65岁、后循环卒中、卒中前疲劳、睡眠障碍及情感障碍等)相关。

3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