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分期整体针灸法治疗脑梗死临床对照研究

    作者:郭元琦;陈丽仪;符文彬;欧爱华;区轩明;李伟雄;樊莉;萧蕙

    目的:比较分期整体针灸法与常规针灸法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3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按整体针灸法分期取穴治疗,对照组按常规针灸法取穴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效果.结果:治疗组在降低中风病中医病类诊断计分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而且治疗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分期整体针灸法治疗脑梗死偏瘫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

  • 运动训练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皮质神经细胞黏附分子mRNA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贾子善;槐雅萍;何春年;康宇华

    目的:观察运动训练对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皮质神经细胞黏附分子mRNA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2-04-30/2003-04-20在河北省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取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和模型组(n=40).模型组大鼠采用电凝大脑中动脉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术后48 h随机分为训练组和非训练组,每组20只,训练组每天被动跑笼1次,40 min/次,每跑5 min休息2 min,非训练组不运动.假手术组不电凝大脑中动脉也不训练.假手术在术后7 d处死,训练组和非训练组在造模后7,14,21和28 d分别处死5只,用原位杂交法检测梗死灶周围皮质神经细胞黏附分子mRNA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结果:经补充后5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梗死灶周围神经细胞黏附分子mRNA表达:模型组增加非常明显,于第7天高,一直至第28天与假手术组比较仍有明显差异;训练组第14,21,28天其表达均明显高于非训练组(4.21±0.46,3.68±0.49,3.24±0.26;3.70±0.31,3.19±0.40,2.81±0.45,P<0.05).②梗死灶周围皮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模型组表达强于假手术组(P<0.01);非训练组于第7天表达高(4.07±0.23),第14天仍高于假手术组(3.84±0.42);训练组于第14天时高(4.19±0.59),第21天仍高于非训练组(3.65±0.40,3.46±0.37),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脑缺血梗死可诱发神经细胞黏附分子mRNA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运动训练可增加其表达.提示神经细胞黏附分子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能参与了脑缺血损伤后脑的可塑性变化过程且与功能恢复有关.

  • 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行为学及神经生长因子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作者:秦颖;马丽媛;倪金霞;唐强;朱文增;王德生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功能恢复及脑内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1-11/2002-04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进行.①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造模组和康复组3组(n=10),造模组和康复组大鼠用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动物模型,假手术组不栓塞.(②康复组大鼠每天置于滚筒式网状训练器内进行转动训练,平衡木上行走训练,转棒上转动训练及网屏抓握训练,共40min;其他两组大鼠不干预.③各组大鼠在术后24 h、3,7 d分别以Bederson评分评估神经功能(0~3分,评分越高,神经功能缺陷越重)、平衡木(0~5分,评分越高,功能越差)、转棒(0~3分,评分越高,功能越差)、网屏测评(0~3分,评分越高,功能越差)评估其运动功能,并于术后7 d处死大鼠,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内的神经生长因子及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阳性细胞数目.结果:经补充后3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Bederson评分:造模组和康复组在各个时间点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②平衡木、转棒和网屏测评结果:术后3,7 d造模组和康复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康复组术后3 d平衡木测试、术后7 d所有测试得分均低于造模组(P<0.05或0.01).③无论脑皮质还是海马,康复组神经生长因子及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阳性细胞数目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和造模组(P<0.01).结论:康复训练能提高脑梗死大鼠平衡、行走及抓握能力,增加息肢肌力,并能诱导缺血周边区神经生长因子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

  • 早期功能训练干预对脑梗死患者平衡功能的改善作用

    作者:丁宇;陈贞芳;刘晓铃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平衡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02-06/2003-06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的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50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康复组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分别给予正规的康复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神经科常规治疗.分别于康复治疗前当天和治疗后6周采用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法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分别评定患者的平衡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治疗前两组的平衡功能积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均无显著差异.经6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均有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但康复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康复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8.10±3.65和12.36±4.13)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21.03±5.04和20.88±5.71,P<0.01),康复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康复能明显降低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

  • 硫酸镁治疗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近期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王昕;许霁虹;祝波

    目的:观察硫酸镁治疗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的康复疗效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2003-01/2004-05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收治的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入院时发病时间均不超过24 h,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MgSO4治疗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于用药前、用药后3 d、3个月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测定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同时采用质量综合评定问卷对脑梗死后3个月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用药后3 d和用药后3个月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分别为(19.84±6.43)和(10.11±5.65)分,较对照组(24.76±7.05)和(17.65±6.30)分明显减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和P<0.01).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改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疗效评定较对照组有显著性进步(P<0.05).结论:MgSO4能促进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超声波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作者:薛常虎;高润林;闫西茹;吴军;洪建华;杜翔;张晓哲;陈媛

    目的:观察超声扫描脑血管治疗仪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探讨超声波治疗脑梗死的可能机制.方法:将26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3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超声扫描脑血管治疗仪治疗,1次/d,20 min/次,治疗20 d.治疗前后两组均评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同时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为(11.42±5.64)分,对照组为(14.73±6.0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6.105,P<0.05).Barthel指数治疗组治疗后为(56.72±13.68)分,高于对照组(53.22±13.98)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975,P<0.05).血液流变学两组均有好转,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超声辅助治疗脑梗死疗效确切,有助于患者功能恢复.

  • 自动输氧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黏稠度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作者:周进;潘小平;李泽;邓伟华;黄翚;关华

    目的:评价自动输氧器(静舒氧)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观察静舒氧对患者血液黏稠度和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脑系内科2003-10/2004-06收治的168例无严重心、肺、肝、肾损害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肌力≤3级和肌力>3级分为轻症及重症两类,并随机编入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常规治疗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组加用自动输氧器(静舒氧)治疗,250mL/次,1次/d,10 d为1个疗程,使用一两个疗程;治疗前后监测血液黏稠度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改良SSS)评分,以评判疗效.结果:血液黏稠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无关;两组患者血液黏稠度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改良SSS评分治疗组重症患者治疗前为28.9±7.0,治疗后为16.0±4.0,轻症患者治疗前为8.8±4.3,治疗后为3.6±3.4,对照组重症患者治疗前为26.9±6.6,治疗后为19.9±7.2,轻症患者治疗前为9.0±4.4,治疗后为4.8±3.2,各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7.602~11.004,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t=-2.525~-2.343,P<0.05). 结论:自动输氧器(静舒氧)对提高急性脑梗死治愈率有帮助作用,且经济、方便、安全.

  • 经颅多普勒测定脑梗死偏瘫患者平卧休息时和肘关节电刺激治疗后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变化

    作者:刘桂芬;周志贤

    目的:观察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时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变化与其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以2003-12/2004-12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住院的脑梗死偏瘫患者76例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单侧发病,脑梗死病程30 d以上,病情稳定.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2周的神经肌肉电刺激,频率25~40 Hz,双向方波,强度以患侧上肢出现明显肌肉收缩为准,选择曲池、上廉、肘髎、手三里、手五里等部位,推拿加按摩模式,每种模式各15 min,30 min/次,1次/d,每周治疗5次,并进行促通技术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及12周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的上肢评定部分(33项,每项2分,满分66分)对患侧上肢进行运动功能评定.根据12周时Fi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分为恢复不良组(<20.6分)和恢复良好组(≥20.6分).每周用经颅多普勒测定平卧休息时和肘关节电刺激治疗时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1次,计算肘关节电刺激治疗后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增加百分率,计算出均值,进行两组间的比较,并对12周时上肢的Fugl-Meyer评分与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增加百分率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76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肘关节电刺激后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增加百分率:刺激健侧时两组都表现为健侧高于患侧(P<0.05);而刺激患侧时,两组都表现为双侧增高,且恢复良好组健侧明显高于恢复不良组[(10.24±1.57)%,(7.54±1.34)%,P<0.05].②平卧休息时两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恢复良好组与恢复不良组无差异(P>0.05).③Fugl-Meyer上肢评分:治疗12周后恢复良好组(n=40)和恢复不良组(n=36)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21.26±8.12,10.86±3.63;16.36±2.75,9.76±4.22;P<0.05),恢复良好组功能明显好于恢复不良组(P<0.05).④相关性检验结果:治疗12周上肢的Fugl-Meyer评分与电刺激患侧肘关节时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增加百分率均呈明显的正相关(r患侧.788;r健侧=0.938,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后,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程度与电刺激治疗(尤其是刺激患侧)时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密切相关,血流速度增加越明显者,治疗后Fugl-Meyer评分越高,肢动功能恢复的效果也越好.

  • 早期电刺激小脑顶核改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脑血流量

    作者:薛腊梅;成祥林;章军建

    目的:观察早期电刺激小脑顶核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将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电刺激小脑治疗康复组(48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48例).康复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接受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分别观察其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恢复情况,两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刺激前后血流速度变化;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与对照组44%比较,x2=23.67,P<0.0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康复组治疗前后比较[(27.47±5.14)比(8.98±6.34)分,t=14.57,P<0.01],刺激后康复组与对照组(18.95±10.32)分比较(t=9.47,P<0.01);脑动脉血流量:康复组患侧治疗后明显增加(t=7.06,t=6.59,P<0.01),与对照组比较(t=4.72,5.36,P<0.01);康复组健侧治疗前后比较(t=2.18,2.34,P<0.05).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康复组治疗前后比较,上肢t=14.76,P<0.01,下肢t=10.24,P<0.01,治疗后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上肢t=9.72,P<0.01,下肢t=5.61,P<0.01,两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可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促进神经功能及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 海水浴体疗运动对脑梗死患者心、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王彦惠;戴蓉;董闽田;林龙

    目的:了解脑梗死患者进行海水浴体疗运动前后的心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方法:选取17例脑梗死恢复患者进行1个月的海水浴体疗操运动(体疗组);16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1个月中以休息和散步为主(休养组);选取同年龄阶段疗养的33例健康成人为对照组.应用超声描记技术记录各组疗养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二尖瓣口舒张血流E峰与A峰比值(E/A)、大脑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血管阻力指数、搏动指数.结果:疗养前脑梗死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患者左室血流动力学指标EF,FS,E/A测值较健康组明显减低(P<0.01),血流动力学指标Vm为(25.16:±0.72)m/s,较对照组(36.21±0.70)m/s减慢(t=-12.199,P<0.01),阻力指数和搏动指数明显增高(P<0.01);脑梗死体疗组疗康复运动前后各项指标明显改善(P<0.01),脑梗死休养组疗养前后各项指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心脑循环及血管储备功能低于健康者,一定疗程的海水浴体疗有利于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心脑循环,使之血流动力学指标获明显提高,是一种有助于脑梗死患者恢复的康复方法.

  • 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作者:丁宇;陈贞芳;刘晓铃;施爱琼;陈康宁

    背景:在国内,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是一个薄弱环节,不利于患者肢体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恢复.目的:探讨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ADL及认知功能的影响.设计: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西南医院神经内科.对象:2000-01/2002-09收治的50例脑梗死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康复组25例,对照组25例.干预:干预者:丁宇,陈贞芳,郑绘春,刘晓铃,陈康宁.具体方法:康复组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分别给予正规的系统化康复护理,对照组仅给予神经科常规治疗.分别于系统化康复护理前当天和治疗后6周采用简式Fugl-Meyer评估(FMA)及Barthel指数分别评定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ADL),采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主要观察指标:①FMA评分.②ADL评分.③MMSE评分.结果:经6周系统化康复护理后,康复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明显,上、下肢体运动功能评分(上肢35.82±10.28,下肢22.89±6.3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上肢20.13±6.63,下肢16.52±4.10,t=6.413,4.233,P<0.01);与对照组(28.12±14.65)比较,康复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52.70±18.28)增高显著(t=5.246,P<0.01);康复组认知功能评分(16.70±8.28)与对照组(13.83±7.2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康复组定向力及记忆力(8.69±3.31)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5.32±3.10,t=3.716,P<0.01).结论: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ADL.

  • 氨氖激光血管内照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影响

    作者:管艳敏;卢瑛

    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给予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1次/d,10 d为1个疗程.两组其他治疗均相同.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和显著好转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脑梗死急性期用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 脑梗死患者应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前后肢体功能恢复比较

    作者:白桦

    为观察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对对脑梗死康复作用及其原理,将脑梗死患者20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3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内科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2周后对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操作简单,安全,能显著提高偏瘫患者的肢体肌力的恢复.

  • 血液磁极化疗法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作用

    作者:陈红;苏江;肖岩;王辑伟;韦文科;杨明秀;周莹

    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血磁治疗组与常规对照组,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疗效评定.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少,但治疗组更为明显.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显效率分别为76.7%,54.1%,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揭示:血液磁极化疗法可以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

  • 脑梗死合并重度吞咽困难的护理工作特征

    作者:黄晓哲;王胜利;贺维亚

    对69例重度假性延髓性麻痹吞咽困难的患者进行不需要食物的基础训练和摄食训练,1个月后进行吞咽功能评定.结果治愈6例均为首次患病者,且梗死部位均非脑干部位,明显好转13例,好转26例,总有效率65%(45/69).

  • 早期实施被动训练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作用

    作者:季瑞芬;杨绍青;崔玉玲;田晶;胡文娟

    对 32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早期被动训练,全部患者分别于训练前(发病 3 d内)和病情恢复出院前进行 2次 Brunnstrom分级和 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显示患者上下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了显著的提高.

  • 早期高压氧治疗对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的影响

    作者:李富慧

    目的探讨早期高压氧综合治疗多发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其机制.方法60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高压氧组(常规治疗+高压氧治疗).检测治疗前后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T-Ⅱ)和醛固酮浓度,并与正常组22例进行比较.结果高压氧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血浆肾素[(0.19±0.01)μg/(L·h)],AT-Ⅱ[(45.09±22.85)ng/L]和醛固酮[(92.66±13.49)ng/L]值明显低于对照组[(0.31±0.05)μg/(L·h)], [67.78±9.75)ng/L],(102.30±33.82)ng/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结论早期高压氧综合治疗有利于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康复,其机制与显著抑制机体应激反应有关.

  • 超声波对脑卒中后记忆力、语言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

    作者:李玮

    将46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超声波治疗组和单纯治疗组两组进行研究,在治疗后测定直觉症状和评分法评估神经缺损程度.经过2个疗程治疗,超声波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单纯药物组(P<O.01);超声波治疗组自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总有效率为85.7%.提示超声波是脑梗死超早期康复治疗的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 不同介入时间的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宗俊学;李义召;宋成忠;朱世文;孙远标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早期康复组,50例脑卒中后2~4周为晚期康复组.早期康复组在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症状不再进展48 h后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晚期康复组入院后即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1,3月均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汉密顿焦虑量表、HDRS抑郁量表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康复治疗1和3个月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均显著提高,汉密顿焦虑量表、HDRS抑郁量表评分明显下降.结论早期介入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提高肢体功能,改善焦虑及抑郁状态有积极的意义.

  • 低强度激光照射血液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和机制

    作者:朱健;曹浩财;李文绮;李顺好;李少明;李晓原

    目的探讨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机制.方法对经脑 CT确诊的脑梗死患者 70例,按就诊先后分为每日照 1次, 60 min/次的治疗组(两组均用丹参、胞磷胆碱静滴)和对照组各 35例分别进行治疗.结果 1个疗程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良好,治愈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 P< 0.01);其血液流变学指标自身治疗前后对照及对照组比较(血小板聚集率除外),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01).结论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能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脑梗死是一种有效的疗法.

3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