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017年6-7月美国亚利桑那州和犹他州农村社区与动物粪便接触有关的大肠埃希菌O157∶H7暴发疫情调查

    作者:龚甫哲

    2017年6月26日,美国犹他州南部的一家医院向犹他州卫生局报告了来自亚利桑那州-犹他州边境一个小社区2名儿童感染产志贺样毒素的大肠埃希菌(STEC)O157∶H7疫情情况.2名儿童均出现了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表现为溶血性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和血小板减少症,并在发病后几天内死亡.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社区居民报告了更多与STEC相关的疾病.为确定疫情来源并防止出现更多病例,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会同亚利桑那州和犹他州的地方和州卫生机构开展了联合调查;调查共发现12例病例,其中包括2名死亡儿童.调查人员分析探讨了多种潜在的疾病来源:流行病学和环境调查信息显示,接触牛粪可能是暴发疫情的初来源,随后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其中1株暴发疫情菌株是从2例患儿社区家庭附近的一个院子里采集的公牛和马粪中分离出来的.当地卫生机构向公众发布了与动物接触和手部卫生有关的建议,以降低STEC传播的风险.在饲养反刍动物社区发生暴发疫情期间,接触动物或动物粪便是STECO157∶H7感染的潜在来源.

  • 二氧化氯杀灭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影响因素试验观察

    作者:刘希真;陈春田;宋承辉;李岩;王春梅

    400mg/L 二氧化氯溶液杀灭布片上大肠杆菌O157∶H7的D值为1.53min,浓度系数为1.36,温度系数为1.63.溶液呈酸性时,杀菌效果较好,pH 值>7者明显下降.当菌悬液含20%小牛血清时,杀菌作用明显减弱.

  • 普通腹泻病人中检出O157∶H7大肠埃希菌情况分析

    作者:王庆奎;田锦萍;李中典;张振宇;徐亚东;臧照芳

    目的了解现症腹泻病人及家禽家畜的O157∶H7大肠埃希菌感染情况.方法应用流行病学、细菌学等方法调查检测.结果 1999~2000年先后3次从腹泻病人粪便中检测到O157∶H7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分别为1.92%、3.85%和4.35%,但未检出带病毒基因,故阳性腹泻病人的临床症状不严重也无并发症出现.家禽家畜O157∶H7的检出率1999年为3.24%(7/216),2000年为5.02%(13/259),且菌株的毒力基因携带率较高为70.00%(14/20).结论腹泻病人及家禽家畜中存在O157∶H7感染,做好"三管一灭"和加强O157∶H7的监测,是防治O157∶H7引起感染性腹泻病的有力措施.

  •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的快速检测方法比较

    作者:肖征;张有江;胡雪莉

    目的 比较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不同快速检测方法的现场检测效果,以寻找一种可以用于野外现场检测的简便方法.方法 对商品销售的3种代表性试剂盒进行检测灵敏度、特异性及操作简便性的比较.结果 试剂A及C检测大肠埃希菌O157 ∶ H7的灵敏度分别为约8.64×105 CFU/ml和约8.64×104 CFU/ml,且操作简便,检测过程<30 min;试剂B约为4.32×101 CFU/ml,但阳性时间为72 h.结论 试剂A、试剂C可用于大肠埃希菌O157∶H7急性腹泻的现场检测;试剂B的检测周期长,不适合现场检测,对急性腹泻的快速检测需要研究更加敏感、易于操作的检测方法.

  •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Ⅲ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NleF基因敲除菌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功能初探

    作者:徐婷婷;宋婷;周围;戴红梅;岳俊杰;梁龙

    目的:构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EHEC)O157∶H7 T3SS效应蛋白NleF敲除菌株和回复菌株,研究其对细菌生长和细胞死亡的影响。方法利用λ-Red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nleF基因敲除菌株ΔnleF;将pET-24a(+)-NleF重组质粒导入敲除菌感受态细胞中构建回复菌株ΔnleF/NleF。将野生株、敲除株和回复株分别用LB和DMEM(10%FBS)培养,每隔1 h测定D600,绘制生长曲线;分别用3种菌株感染HeLa细胞,用细胞毒性试剂盒检测上清中乳酸脱氢酶( LDH)的释放量,计算细胞毒性。结果成功构建NleF敲除菌株ΔnleF和回复菌株ΔnleF/NleF;野生株、敲除株和回复株三者的生长速率无明显差异;与野生株相比,ΔnleF感染HeLa细胞后,细胞毒性增加,ΔnleF/NleF感染后HeLa细胞毒性与野生株相当。结论 EHEC O157∶H7 T3SS 效应蛋白NleF对细菌的生长无明显影响,但可能抑制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宿主细胞死亡。

  • 大肠杆菌O157∶H7Ⅲ型分泌系统的缺陷突变株对HeLa细胞黏附能力的影响

    作者:王玉瑞;廖翔;周围;戴红梅;宋婷;梁龙

    目的:构建O157∶H7 EDL933菌株Ⅲ型分泌系统( T3SS)缺陷突变株ΔescR,感染HeLa细胞后检测其黏附能力。方法通过重叠延伸PCR扩增出中间为卡那霉素抗性基因,两侧为escR基因上下游同源序列的重组线性DNA片段,电击转入含pKD46的EDL933感受态细胞中,escR基因被kan基因替换而缺失。绘制野生株与ΔescR生长曲线,并利用免疫荧光观察两株细菌对HeLa细胞的黏附能力。结果获得缺陷突变株ΔescR,相较于野生株,该突变株在DMEM(10%FBS)培养基中生长速度以及对HeLa细胞的黏附能力明显下降。结论 T3SS结构蛋白escR基因的缺失破坏了EDL933 T3SS的形成,影响了该菌株黏附能力,其构建为后续研究T3SS奠定了基础。

  • 福建省O157∶H7大肠杆菌毒力及特征基因的初步研究

    作者:林杰;郭维植;徐海滨;杨毓环;谢一俊;陈亢川

    [目的]对福建省分离的80株E. Coli O157∶H7菌株进行毒力及特征基因的检测分析.[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以志贺毒素基因 (stx)、粘附抹平因子基因 (eaeA)、溶血素基因(hlyA)、O157抗原编码基因 (rfbO157) 和H7抗原编码基因 (fliCH7) 为靶基因进行检测.[结果] 福建省分离的O157∶H7菌株毒力基因携带率为6.25%(5 / 80). 菌株毒力基因图谱为stx+eaeA+hlyA和eaeA+hlyA.rfb O157 基因阳性与O157血清型符合率为100 %.[结论] 福建省分离的O157∶H7菌株毒力基因携带率 (6.25%) 低于江苏省疾病高发地区 (85.7%,P<0.05).

  • 河南省6类食品中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污染状况调查

    作者:张丁;廖兴广;张秀丽;李立

    [目的] 调查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在河南省6类食品中的分布特征、污染状况及季节分布. [方法] 依据河南省自然地理概况分5个采样区域,按夏冬季在销售环节随机取样.选择性增菌培养后,用O157胶体金试剂筛查,免疫磁珠富集后分离病原菌,应用全自动生化鉴定系统和血清学的方法进行鉴定. [结果] 1 463份食品中共检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共28株,检出率1.9%,其中鲜肉和生食蔬菜检出率较高,分别为3.3%和3.2%.夏季检出率(2.5%)明显高于冬季检出率(1.1%). [结论]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在食品中污染较为严重,其检出率的高低与O157∶H7感染性腹泻的流行强度呈正相关.应加强畜禽屠宰、蔬菜生产和销售环节的监督监测,预防O157食源性暴发.

  • 漳州市首次检出O157∶H7大肠杆菌

    作者:林鹭芳;黄健利;钟凌

    [目的] 建立食品污染微生物监测点,调查O157∶H7大肠杆菌在生肉类食品中污染状况. [方法]采用 E.Coli O157∶H7检测卡对样品初筛,对阳性样品再进行分离培养鉴定. [结果] 从生猪肉和生羊肉中分离出2株O157∶H7 大肠杆菌,生肉类食品检出率3.7%. [结论] 首次证实了漳州市有O157∶H7大肠杆菌的存在,动物性食品是该菌感染人类的主要来源,应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脂多糖抗原的提取鉴定及间接ELISA法的建立

    作者:刘红亮;陈学忠;李克生;杜惠芬;陈应泰;连晓雯;鲁学萍;袁明;叶文华

    目的 提取并纯化具有强免疫反应性和高特异性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E.coli O157∶H7)脂多糖(LPS)抗原,并研究其在E.coli O157∶H7 LPS抗体检测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热酚水法提取E.coli O157∶H7 LPS抗原,同时收集水相和酚相LPS,并对其产率、纯度及免疫反应性进行分析比较,用酸解法制备O-特异性多糖(O-SP),并以不同的LPS为包被抗原,建立间接ELISA法检测E.coli O157∶H7 LPS 抗体.结果 大分子量的 E.coli O157∶H7 LPS优先溶于酚相,而水相中含有更多的小分子量LPS,与水相LPS相比酚相LPS具有更高的免疫反应性和纯度,酚相LPS经酸解去脂得到的O-SP具有更高的反应特异性.结论 酚相LPS和O-SP都可用于E.coli O157∶H7 LPS抗体的ELISA检测,O-SP具有更高的特异性,是检测E.coli O157∶H7 LPS 特异性抗体的理想材料.

  • 浙江省O157大肠杆菌监测及其分子生物学特性

    作者:叶菊莲;占利;陆群英;罗芸;程苏云;张政;吕华坤

    目的 了解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和其他O157大肠杆菌在浙江省动物、人群中的分布、流行以及PFGE分型、毒力基因携带状况.方法 按全国O157:H7监测方案在5-10月份肠道传染病高发季节,采集全省各地(市)肠道门诊腹泻病人粪便,进行O157大肠杆菌分离培养, 并用免疫磁珠分离法对浙江省 5个监测点的宿主动物进行O157:H7分离培养、鉴定,可疑菌株以PCR法检测O157:H7抗原、志贺样毒素(stx1和stx2)、粘附抹平因子(eaeA)及溶血素(hly)4种毒力基因.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方法进行同源性分析,同时选择14种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并将分析结果与本省首株患者粪便中分离的产志贺样毒素的O157:H7菌株进行比较.结果 全省5个监测点2006年共监测动物粪便标本2 377份,分离到4株O157:H7菌株,阳性率为0.17%;同时在绍兴、舟山肠道门诊腹泻病人粪便中分离到2株O157:H?菌株.4株O157:H7菌株,stx2、Hly、eaeA均阳性,stx1均阴性;2株O157:H?菌株仅1株携带eaeA毒力基因.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显示,4株O157:H7菌株分3个型,除金华地区2006年分离所得2株完全相似外,其它相同地区不同年代分离的O157:H7菌株及相同年代不同地区分离的O157:H7菌株则完全不相似.2株O157:H?菌株1株PFGE电泳条带降解,另1株与其它O157:H7菌株电泳条带差异明显.结论 浙江省大肠杆菌0157菌株在动物中以携带stx2毒力基因的O157:H7菌株为主,但在腹泻患者中则以不带志贺样毒素的O157:H?菌株为主.不同地区分离的O157:H7菌株PFGE分型差异明显.羊、奶牛是携带stx2毒力基因的O157:H7大肠杆菌的主要宿主.各级疾控应加强对宿主动物和腹泻病人大肠杆菌O157的分离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 福建省O157大肠杆菌的rfb及fliC基因的研究

    作者:林杰;郭维植;徐海滨;谢一俊;陈亢川

    目的对福建省分离的O157大肠杆菌的O抗原编码基因(rfb基因)及H抗原编码基因(fliC基因)进行研究分析,以明了福建省O157大肠杆菌的抗原特征.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以O157抗原编码基因(rfbO157基因)、H7抗原编码基因(fliCH7基因)为靶基因进行检测.将rfbO157基因PCR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使用NCBI genBank进行DNA序列相似性比较.结果 rfbO157基因PCR扩增产物经DNA测序,片段序列与O157∶H7大肠杆菌国际参考株EDL933完全一致.福建省分离的80株O157大肠杆菌的rfbO157基因均为阳性.fliCH7基因仅6.25%(5/80)阳性.结论福建省分离的O157大肠杆菌少部分(6.25%)为O157∶H7,并携带毒力基因;大部分为O157非H7,且未检测到毒力基因.

  • 大肠杆菌O157∶H7对小鼠感染的实验研究

    作者:倪晓平;孙建荣;查捷;蒋辉权;俞国强;项华;章晓玲

    目的采用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埃希氏菌(EHEC)国际代表株O157∶H7-EDL933 株,实验感染小鼠(ICR),观察其感染和带菌消长情况.方法 ICR小鼠经口感染,剂量为0.1~0.9ml(菌悬液浓度为7.0×108~4.0×109 CFU/ml),并在SPF动物实验室中饲养.结果不同实验动物微生物等级的ICR小鼠对EDL933株表现出不同感染类型,Ⅰ级小鼠感染未成功;Ⅱ级小鼠为一过性排菌(M=4h);Ⅲ级小鼠粪排菌中位数为24h,是Ⅱ级小鼠的6倍.Ⅲ级小鼠发现盲肠带菌,阳性率为31.58%(6/19).结论研究结果提示,鼠可成为EHEC O157∶H7的贮存宿主,可能是潜在的人类感染的传染源.不同实验动物微生物等级的ICR小鼠对EDL933株所表现出的感染类型,提示预防O157∶H7感染,可经口服菌苗来实现的可能性.

    关键词: O157∶H7 实验感染
  • O157∶H7原噬菌体消除菌株的鉴定与分析

    作者:刘军;冯书章;孙洋;郭学军;常国权;尹铁勇

    目的 O157∶H7是一种重要的新发传染病病原,它主要引起出血性或非出血性腹泻,出血性结肠炎(HC)或溶血性尿路综合征(HUS)等.研究表明引起HC和HUS的主要毒力因子是由整合到O157基因组中的原噬菌体编码的志贺毒素(Stx),包括Stx1和Stx2,它们分别由原噬菌体933v和933w所编码.由于原噬菌体本身具有潜在的不稳定性,本研究以O157∶H7 86-24为始发菌株,将其进行传代培养,筛选原噬菌体消除菌株,对原噬菌体在O157基因组中的整合位点进行分析,并用Vero细胞对原噬菌体消除菌株的细胞毒性进行鉴定.结果筛选到了原噬菌体消除后的O157菌株,该菌株丧失了对Vero细胞的毒性作用.序列比较分析表明原噬菌体933v的整合位点位于O157∶H7 EDL933基因组中第2966137位的相对位置,在整合位点两侧有一个20bp的直接重复序列,原噬菌体933w的整合位点位于基因组中第1330826位的相对位置,在整合位点两侧有一个7bp的直接重复序列.该研究证实了编码Stx的原噬菌体具有不稳定性,原噬菌体对O157的致病性具有重要作用,也提示原噬菌体在致病菌的进化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