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岗松总黄酮的纯化工艺优选

    作者:邱宏聪;刘布鸣;孙翠

    目的:优选岗松总黄酮的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工艺.方法:以总黄酮吸附率和洗脱率为指标,采用UV测定总黄酮含量,筛选佳大孔吸附树脂,并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岗松总黄酮的大孔树脂纯化工艺.结果:采用AB-8型大孔吸附树脂对岗松总黄酮进行纯化,其佳工艺条件为上样液生药质量浓度0.3 g·mL-1,上样流速1 BV·h-1,上样体积3 BV,加50%乙醇5BV以2 BV·h-1的流速洗脱,总黄酮纯度达52.33%.结论:优选的工艺合理可行,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 岗松中的一个新黄酮醇苷类化合物

    作者:卢文杰;牙启康;陈家源;刘布鸣

    为了研究岗松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聚酰胺柱层析色谱和重结晶的方法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分离并鉴定了8个化合物:6,8-二甲基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槲皮素(2)、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3)、杨梅素(4)、杨梅素-3-O-α-L-鼠李糖苷(5)、没食子酸(6)、熊果酸(7)和1,3-二羟基-2-(2'-甲基丙酰基)-5-甲氧基-6-甲基苯(8).其中,化合物1为新黄酮醇苷类化合物,化合物2~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为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得到.

  • 岗松花蜂蜜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效果观察

    作者:叶兆云;赖超祥

    利用岗松花蜂蜜(简称岗松蜜)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汤(胃、十二指肠溃疡)取得了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 岗松的有效成分及其药理活性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荣涛;严明;何玲

    近年以来,随着人们对疾病治疗观念的转变,替代疗法在预防和治疗各种各样的疾病方面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1] ,而天然药物是一类重要的替代疗法,又因其具有广泛的分布、长时间的临床应用、含有大量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有效成分,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天然药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2].岗松( Baeckea frutescens L .)属桃金娘科,是一种小灌木,常被用作香料和观赏植物,东南亚、澳大利亚及中国南部地区普遍都有其分布. 在民间用药中,岗松叶常用于治疗发热、妇女经闭、产后妇女肢体酸痛、四肢麻木及类风湿性疾病[3]. 在中医药理论中,其全草入药,味苦、辛,性凉,具有利尿通淋、清热解毒、化瘀止痛及杀虫止痒之效,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於青肿胀、小便闭塞不通、虫蛇咬伤及阴道瘙痒等相关疾病. 现代药理学活性研究也证明岗松提取物及其有效成分具有抗炎、抑菌、抗病毒及抗肿瘤等生物活性[4]. 研究表明岗松含有挥发油类、黄酮类及间苯三酚类衍生物等活性成分[5] ,且这些成分在岗松的应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有关岗松的有效成分及其药理活性新的研究加以综述和总结,为以后岗松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一定的背景资料.

  • 岗松枝叶正丁醇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

    作者:周俊能;侯继芹;范氏英;汪豪

    从岗松(Baeckea frutescens L.)枝叶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1),杨梅素(2),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3),杨梅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4),槲皮素3-O-α-L-呋喃阿拉伯糖苷(5),槲皮素3-O-β-D-吡喃木糖苷(6),槲皮素3-O-α-L-吡喃阿拉伯糖(7),槲皮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8),山柰酚3-O-α-L-呋喃阿拉伯糖苷(9),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10),myricetin 3-O-(2′′-O-galloyl)-α-L-rhamnopyranoside(11),myricetin 3-O-(3′′-O-galloyl)-α-L-rhamnopyranoside(12).其中化合物5~12为首次从该植物枝叶中分离得到.

  • 肤康乐搽剂质量标准研究

    作者:姚庆梅;卢日刚;李元锋

    目的:建立肤康乐搽剂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用薄层层析法对制剂中岗松、苦参进行定性鉴别,用气相色谱法对制剂中的冰片进行了定量测定.结果:线性范围2~10mg/ml,RSD为1.5%(n=5).结论:定性及定量方法简便,重现性好,阴性对照无干扰,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标准.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岗松中槲皮素的含量

    作者:林霄;刘布鸣;陈明生

    目的 对岗松进行分析研究,测定岗松中槲皮素含量,为岗松的质量标准制定提供方法和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岗松中槲皮素含量.色谱柱为Lichrospher C18(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磷酸-三乙胺(50:50:0.45:0.2),检测波长370 nm,柱温室温,流速1 ml/min.结果槲皮素在0.08 ~0.48 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4),平均回收率为100.64%,RSD为1.65%(n=9).结论该法简便可行,重复性好,可作为岗松中槲皮素的含量测定方法.

  • 《南方草木状》疑难种“良耀草”试考

    作者:祁银德;李大炜;麦艳珍

    分析了历代文献记载良耀草的有用信息,通过原植物形态、花色和花形、果实和种子、功效、产地等5方面对良耀草来源进行尝试性考证了《南方草木状》中疑难种“良耀草”植物基原.认为良耀草可能为桃金娘科植物岗松.

  • 中药岗松的研究概况

    作者:卢文杰;刘布鸣;牙启康;梁凯妮;陈家源;林霄

    岗松为桃金娘科植物岗松(Baeckea frutescens L),广西民间称为扫把枝产于我国南部地区,在我国广西、广东、江西、福建等地均有野生,多为自产自销,是南方常用民间草药.岗松的全株或根均可供药用,有祛风除湿、解毒利尿的功能.本文结合研究及文献资料,着重对岗松的生药、化学成分、质量控制、药理作用、资源开发利用等进行综述.

  • 岗松中氨基酸和维生素E的成分分析

    作者:刘布鸣;卢文杰;莫建光;梁凯妮;赖茂祥

    目的 分析岗松中氨基酸和维生素E的成分.方法 用氨基酸分析仪和液相色谱仪,对岗松中氨基酸和维生素E成分进行分析,并对水解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进行比较.结果 鉴定出18种氨基酸成分,岗松中水解氨基酸总量为41.8 mg·g-1,游离氨基酸总量为0.7089 mg·g-1,维生素E总量为0.1970 mg·g-1.结论 岗松中含部分氨基酸和维生素E,氨基酸主要以结合状态存在.

  • 复方岗松洗液的薄层色谱研究

    作者:傅秀娟

    目的:对复方岗松冼液中的药材进行定性研究,以便更好地控制产品质量.方法:对方中主要药味苦豆草、岗松、黄柏、冰片、红花五味药用薄层色谱法进行定性研究,展开系统分别为苯-丙酮-醋酸乙酯(7:3:3)、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5:1)、苯-醋酸乙酯(19:1)、正丁醇-冰醋酸-水(7:1:2)及环已烷-乙酸乙酯(5:3).结果:供试品色谱在对照品或对照药材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斑点,所得斑点清晰,专属性强,重现性好,分离度良好,阴性样品无干扰.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产品的质量控制.

  • 瑶药岗松的研究进展

    作者:庾丽峰;甄丹丹;丘琴;黎理;甄汉深

    瑶药岗松是南方常用民间草药,具有杀虫止痒、 祛风除湿、 解毒利尿等功效,且无毒副作用,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本文结合国内外有关岗松研究的公开文献,对其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质量控制方法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瑶药岗松抗佐剂性大鼠关节炎的实验研究

    作者:赵会勤;李超杰;徐玉洁;贾奥;贾贝西;贾成军

    目的:观察瑶药岗松根醇提物(BFTE)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的药理作用.方法:42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雷公藤多苷组及BFTE高、中、低剂量组,完全弗氏佐剂诱导AA后,于第12天开始连续灌胃给药16d;同一时间点测定大鼠足趾肿胀度、关节炎评分、免疫器官指数;第29天处死大鼠,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大鼠血清中TNF-α、IL-6、IL-1β的含量,光学显微镜观察大鼠踝关节的病理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BFTE能够显著抑制AA大鼠的原发性和继发性足跖肿胀度,降低关节炎评分、免疫器官系数,改善大鼠踝关节病理状态,下调AA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6和IL-1β的水平.结论:BFTE对AA大鼠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抗炎免疫的机理可能与减少TNF-α、IL-6和IL-1β的分泌有关.

  • 岗松、大叶桉及其药对中挥发油透皮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作者:陈锋;李嘉;柴玲

    目的:对岗松、大叶桉及其药对中的挥发油进行透皮实验,考察配伍、透皮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岗松、大叶桉药对及单味药材的挥发油,再采用Franz扩散池法进行体外透皮实验,并用GC-MS法进行分析.结果:透皮接收液中鉴定出岗松11个成分、大叶桉17个成分、药对12个成分,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97.03%、91.77%、98.62%;1,8-桉叶素(28.63%)、芳樟醇(14.50%)、4-松油醇(31.83%)、α-松油醇(15.80%)等是岗松油的主要透皮成分;α-蒎烯(41.86%)、1,8-桉叶素(12.48%)、α-松油醇(13.99%)、4-松油醇(6.49%)等是大叶桉油的主要透皮成分;1,8-桉叶素(50.81%)、4-松油醇(16.98%)、α-松油醇(17.43%)、芳樟醇(5.79%)等是药对油的主要透皮成分.结论:药对油的成分不是两味药油的直接相加;岗松油、大叶桉油及药对油的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在透皮前后均有较大变化,氧化芳樟醇、1,8-桉叶素、芳樟醇、4-松油醇、α-松油醇等醇类物质更容易透过皮肤,而烯类透过性差.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