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辩证认识药味的阴阳分属

    作者:何雷;唐雪梅

    从气味、药效、五行的角度分别提出药味的阴阳分属所存在的问题,即药味与气味的阴阳分属含混不明;药效与药味的阴阳分属难以对应;五行与药味的阴阳分属不相匹配。对其作出相应的分析,认为药味的阴阳分属应该根据具体的参考对象辩证地认识,参考对象不同则所得到的阴阳分属亦不同,不能生搬硬套“辛甘淡为阳,酸苦咸为阴”之论。

    关键词: 气味 药味 阴阳 五行
  • 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低频振幅下口服黄连苦味的中枢响应机制

    作者:谢明国;刘姝芩;赵重博;宫宁

    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脑成像(RfMRI)技术,研究黄连苦味的中枢响应特点.方法:选择20名-健康志愿者,收集口服黄连前后静息状态fMRI脑功能数据,并记录味觉评分表,采用SPM 8及REST l.6软件分析数据得到低频振幅(ALFF)图,配对t检验分析,P<0.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口服黄连前后志愿者ALFF信号增加的脑区主要有双侧岛叶、右侧岛盖、右侧海马旁回、左侧额叶眶回等.ALFF信号信号降低主要有左侧岛盖、左侧海马旁回、左侧前上扣带回、右侧额叶眶回等.结论:黄连苦味对静息态脑网络活动有影响,以味觉中枢及情绪相关脑区表现明显.

  • 论唐容川《本草问答》之"药味"理论

    作者:陈宇谨

    <本草问答>是清末名医唐容川与其弟子张伯龙答问药之理的记录.唐氏具体地阐发了辨别药物的理论与方法,指出药物的形色气味、部位、升降、所生的天地时间方位等因素,决定了药物之功效.

    关键词: 药味 气化 本草 唐容川
  • 社区医院近年中药使用状况调查

    作者:季日丽;朱整明

    目的:了解推行中医药进社区这一政策下,社区医院近年来中药使用状况.方法:利用医院his系统管理软件的数据统计及随机抽样统计分析相结合,对朝晖街道社区医院近年来中药处方的处方数、剂量、药味和金额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社区医院中药使用逐年增加,同时中药处方也存在剂量偏大、药味偏多、金额偏高等情况.结论:为了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中医药需求,推行中医中药进社区,更好地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还需要社区医生、药师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 《医部全录》中成人与小儿咳喘用药性味比较

    作者:王进

    目的 通过比较成人咳嗽哮喘方与小儿嗽喘方所用药物的性、味,探讨小儿咳喘用药的规律和特点.方法 以《医部全录》为资料来源,分别纳入其治疗咳喘的成人方及小儿方,提取纳入处方的药物组成建立数据库,分别统计药物药味、药性频次及频率,并对小儿与成人用药性味进行比较.结果 共纳入成人咳嗽与哮喘方340首,涉及药物2496味;小儿嗽喘方204首,涉及药物1275味.成人用药依温、平、寒药性出现频率分别为43.53%、29.41%、26.46%,小儿分别为38.23%、32.35%、29.92%;温药使用频率成人明显高于小儿,寒凉药的使用频率则成人较小儿为低(P<0.05).成人用药药味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辛31.76%、甘31.18%、苦26.47%、酸7.35%、咸2.35%,小儿则为甘32.84%、辛29.90%、苦29.41%、咸3.43%、酸2.94%,其中酸味药使用频率成人明显高于小儿(P<0.05).结论 小儿咳喘治疗用药温药、酸味药较少,寒凉药相对较多.

  • 当归芍药散组方药味关联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

    作者:许钒;彭代银;余伯阳

    目的 研究当归芍药散组方药味关联规律,为进一步研究当归芍药散组方原理提供基础.方法 通过检索中药方剂数据库中与当归芍药散组方药味有关的方剂,构建当归芍药散药味配伍数据库,运用神经网络、决策树、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利用SPSS Clementine和SPSS软件,研究其组方药味之间的关联规律.结果 相互支持度,当归对芍药、芍药对当归为强支持,茯苓对白术、川芎对当归、当归对川芎、白术对茯苓、泽泻对茯苓为较强支持;对全方的贡献度,当归>茯苓>芍药>川芎>白术>泽泻;聚类分析表明泽泻对当归芍药散全方关联强.结论 在当归芍药散组成中,当归、茯苓和芍药为主要成分,泽泻为特征成分,川芎、白术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 美拉德反应研究现状及对中药炮制和制剂工艺研究方法的影响

    作者:周逸群;贺福元;杨岩涛;石继连;邓凯文;唐宇;刘文龙

    美拉德反应主要是羰基和氨基化合物之间发生的非酶促反应,也称为羰氨反应,广泛存在于食品加工中.“药食同源”的中药在加工炮制与制剂过程中,存在比食品加工更复杂的美拉德反应,攸关中药炮制与制剂产品的质量,会改变中药炮制及制剂成品的色泽、药味,会产生具有药理活性的新成分,是中药制剂呈“黑精”的重要原因,将对中药炮制与制剂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应对目前中药炮制与制剂的研究方法进行补充完善.从美拉德反应机制、历程、影响因素与生理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根据“药食同源”论探讨中药炮制与制剂过程的美拉德反应及工艺研究方法.

  • 《千金要方》新雕本与宋校本方药对比初探

    作者:董立业;曾凤

    孙思邈《千金要方》集我国唐代及以前医学成就之大成,收录了丰富的方剂,该书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千金要方》现存两个重要版本,一是现存之通行本《备急千金要方》,为北宋校正医书局于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刊定,另一是上世纪80年代末,从日本回传的《新雕孙真人千金方》.经考,《新雕孙真人千金方》更接近孙思邈原著原貌.本文从方剂的药味的角度,通过对两版本方剂作初步的对比探析,全面了解宋人对《千金要方》方剂药味的改动及药味改动所依据的医学理论.

  •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脐疗的组方药物性味规律研究

    作者:王璇;柳春梅;于岩瀑;马玉侠

    目的:研究脐疗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用药特点,为脐疗治疗IBS-D选方用药提供新思路. 方法:以《中华医典》为文献检索源,从与脐疗相关的650 本中医古籍文献中检索其中有关脐疗治疗泄泻的条文,应用 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脐疗用药 40 种,温热类药物共出现 80 频次,占 62.50%;寒凉类药物共出现 26 次,占20.30%;平性药物共出现22次,占17.20%;辛味药物出现78次,甘味药出现43次,苦味药出现43次,酸、咸、淡、涩四种药味出现分别是14次、9次、8次、5次. 结论:药性以温热类居多;味以辛、甘、苦居首,其中辛味药所占频次多.

  • 论五行为本的药味配伍立方

    作者:王华楠;邓中甲

    从五行理论探讨方剂的药味配伍.中药五味配五行而具有相应的五行功用,以药味配伍组成方剂,是治疗机体五脏功能失常的基本法则.

    关键词: 五行 药味 方剂配伍
  • 中药经验要素贝叶斯网络模型构建及应用

    作者:钟女娟;宋咏梅;刘更生;薛付忠;刘言训

    目的 将中药药味、药性和功效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构建药味-药性-功效贝叶斯网络,阐明药味、药性和功效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内部机制.方法 以《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新修本草》等历代重要本草著作为信息源,从中选出药性、药味、功效描述详细的60种中药构建药味-药性-功效贝叶斯网络,并用该网络进行贝叶斯推断.结果 所建网络稳定可靠,利用贝叶斯公式进行推理,能够反映药味、药性和功效的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结论 贝叶斯网络可用于研究药味、药性、功效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潜在关系,为推断古人认识中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中华本草》中具有利水功效的葫芦科药物药性探析

    作者:史雪

    《中华本草》所收载的来源为葫芦科的利水药物共计24味,仅一味罗锅底有小毒,其余均无毒性,用药安全性大.四气和五味有明确记载的是23味.药性多偏于寒凉,药味以甘味为多.归经有明确记载的是16味,归肺经、脾经为多.功效多为利水消肿、解毒、清热除烦、解暑、生津止渴、通淋等,治疗水肿、疮痈肿毒、暑热烦渴、消渴、淋证为主.

  • 补气中药相关研究

    作者:肖开;苗明三

    本文根据“中药功能-药理-临床数据库系统”,查询“补气”与药理作用、西医病名、药性、药味、归经、化学成分的关联频次,依据频次的多少,取涵盖高频次2/3的定为基本范畴,涵盖余下高频次2/3的定为联合范畴,剩余的定为扩展范畴,并依此确定补气药与药理作用、西医病名、药性、药味、归经、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将补气药分为基本、联合、扩展范畴,为补气中药的药性理论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健脾中药的特点及现代研究

    作者:程博琳;苗明三

    健脾功能的中药多辛、温、香燥,具有化湿浊、解表邪、健脾胃的作用,代表药物有藿香、佩兰;若辛温性烈,作用更为强烈,则又能行气结、通积滞,如苍术、厚朴;若辛温香燥之性更烈,则更能祛寒温中,如砂仁、肉豆蔻、草豆蔻、草果.健脾中药在心血管、糖尿病、抗衰老方面都有很好的作用,因此具有健脾功能的中药在心血管、糖尿病、抗衰老这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使其成为未来的研究重点.

  • 药性寒的特点及现代研究

    作者:肖开;苗明三

    目的:探讨药性寒与功能、药理作用、中医主治、现代医学主治、药味、归经、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中药功能-药理-临床数据库系统”,查询“寒”与药理作用、药味、归经、功能、中医主治、现代医学主治、化学成分之间的关联频次,依据频次的多少,取涵盖高频次2/3的定为基本范畴,涵盖余下高频次2/3的定为联合范畴,其余的定为扩展范畴.结果:寒性药的基本功能为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寒性药的基本药理作用为抗菌、抗炎、抗肿瘤、解热、利尿、影响心血管系统、降血压、镇静、镇痛、抗癌;寒性药的中医基本主治为痈肿、咽喉肿痛、黄疸、丹毒、外治湿疹、疔疮、湿疹、风热感冒、热淋、热淋涩痛、喉痹、衄血、目赤、疮毒、吐血、痄腮、便血、水肿胀满;寒性药的现代医学基本主治为烧伤、湿疹、银屑病、细菌性痢疾、肝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便秘、胆囊炎、带状疱疹、宫颈糜烂、扁平疣、胃溃疡、慢性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荨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与寒性药常联合的基本药味为甘、苦;寒性药的基本归经为肝、肺、胃、心、肾;寒性药的基本化学成分为有机酸、生物碱、糖类、无机物、氨基酸、苷类、黄酮类、酯类、鞣质、挥发油.结论:确定药性寒与功能、药理作用、中医主治、现代医学主治、药味、归经、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并依据频次将寒性药分为基本、联合、扩展范畴,为寒性中药的药性理论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药性凉的现代研究及相互关系

    作者:魏珍珍;苗艳艳;苗明三

    目的:探讨药性凉与中药功能、药理作用、中医主治、现代医学主治、药味、归经、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中药功能-药理-临床数据库系统”,查询“凉”与功能、药理作用、中医主治、现代医学主治、药味、归经、化学成分之间的关联频次,依据频次的多少,取涵盖高频次2/3的定为基本范畴,涵盖余下高频次2/3的定为联合范畴,剩余的定为扩展范畴.结果:凉性药的基本功能为清热、解毒、消肿、止血;凉性药的基本药理作用为抗炎、抗菌、抗肿瘤、镇静、影响心血管系统、降血脂、保肝、止血;凉性药的中医基本主治为痈肿、喉痹、水肿、消渴便血、小便不利、口渴、吐血、尿血、热痢、热淋、湿热黄疸、热病神昏、头痛、麻疹不透、外感发热头痛、痰核衄血、崩漏、外伤出血、瘰疬、口疮、惊痫抽搐、黄疸、疮疡、崩漏下血、目赤、项背强痛、眩晕、泄泻、中风痰迷、痈肿疮毒;凉性药的现代医学基本主治为痢疾、高血压病、心绞痛、冠心病、偏头痛、百日咳、高脂血症、肝炎、眩晕、癫痫、肝硬变、急性结膜炎、头痛、白喉、白细胞减少症、扁平疣、急慢性肝炎、肺结核;与凉性常联合的基本药味为甘、苦、辛;凉性药的基本归经为肝、肺、胃、心;凉性药的基本化学成分为有机酸、苷类、鞣质、糖类、黄酮类、无机物、生物碱、酯类、蛋白质.结论:确定药性凉与功能、药理作用、中医主治、现代医学主治、药味、归经、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并依据频次将凉性药分为基本、联合、扩展范畴,为凉性中药的现代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清热药的特点及现代研究

    作者:李瑞奇;白明;苗明三

    目的:探讨清热药与药理作用、中医主治、现代医学主治、药性、药味、归经、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中药性味现代数据库系统”,查询“清热”与药理作用、中医主治、现代医学主治、药性、药味、归经、化学成分之间的关联频次,依据频次的多少,取涵盖高频次2/3的定为基本范畴,涵盖余下高频次2/3的定为联合范畴,剩余的定为扩展范畴.结果:清热药的基本药理作用为抗菌、抗炎、抗肿瘤、解热、镇静、影响心血管系统、利尿;清热药的中医基本主治为痈肿、黄疸、咽喉肿痛、疔疮、吐血、目赤肿痛、热淋涩痛、衄血、水肿、喉痹、丹毒、头痛、风热感冒;清热药的现代医学基本主治为湿疹、细菌性痢疾、高血压、慢性气管炎、感冒、烧伤、百日咳、胃溃疡、肝炎、流行性腮腺炎、肺炎、带状疱疹、水肿、咽喉肿痛、十二指肠溃疡、化脓性中耳炎、皮炎、头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支气管炎、扁平疣、急性扁桃体炎、腹泻、高脂血症、咳嗽、黄疸;清热药的基本药性为寒、微寒;与清热药常联合的基本药味为苦、甘;清热药的基本归经为肝、肺、胃、大肠、心;清热药所含的基本化学成分为有机酸、黄酮类、苷类、生物碱、糖类、鞣质、氨基酸、酯类、挥发油、无机物、萜类.结论:确定清热药与药理作用、中医主治、现代医学主治、药性、药味、归经、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并依据频次将清热药分为基本、联合、扩展范畴,为清热药的现代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中药活血功能的现代研究

    作者:于舒雁;白明;苗明三

    目的:探讨活血功能与药理作用、中医主治、现代医学主治、药味、药性、归经、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中药功能-药理-临床数据库系统”,查询“活血功能”与药理作用、中医主治、现代医学主治、药味、药性、归经、化学成分之间的关联频次,依据频次的多少,取涵盖高频次2/3的定为基本范畴,涵盖余下高频次2/3的定为联合范畴,剩余的定为扩展范畴.结果:活血功能的基本药理作用抗炎、抗菌、镇痛、抗肿瘤、影响心血管系统、镇静、平喘、抗心肌缺血、抗病毒、保肝、抗血栓等;活血功能的中医基本主治为闭经、痛经、跌扑损伤、月经不调、风湿痹痛;活血功能的现代医学基本主治为冠心病,与活血药常联合的基本药味为苦、辛、甘;活血功能的基本药性为:温、平、微寒,活血药的基本归经为肝、心、脾;活血功能的基本化学成分为挥发油、黄酮类、有机酸、苷类、酯类、生物碱、糖类、萜类、鞣质、皂苷.结论:确定活血功能与药理作用、中医主治、现代医学主治、药味、药性、归经、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并依据频次将活血药分为基本、联合、扩展范畴,为活血功能的现代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药性温的现代研究及相互关系

    作者:李瑞奇;苗明三

    目的:探讨药性温与功能、药理作用、中医主治、现代医学主治、药味、归经、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中药功能-药理-临床数据库系统”,查询“温”与功能、药理作用、中医主治、现代医学主治、药味、归经、化学成分之间的关联频次,依据频次的多少,取涵盖高频次2/3的定为基本范畴,涵盖余下高频次2/3的定为联合范畴,剩余的定为扩展范畴.结果:温性药的基本功能为止痛、活血、祛风、行气、补肾、散寒;温性药的基本药理作用为抗炎、抗菌、镇痛、影响心血管系统、抗肿瘤、镇静、祛痰、影响免疫功能、平喘;温性药的中医基本主治为风湿痹痛、呕吐、跌扑损伤、食少、痰多、遗尿、阳痿遗精、虫积腹痛、脘腹冷痛、痰饮、水肿、咳嗽、尿频、痛经;温性药的现代医学基本主治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阳痿、跌打损伤、支气管哮喘、带状疱疹、牙痛、疟疾、胃溃疡、呕吐、胃痛、疥疮、咳嗽、心绞痛、疾痢、百日咳、肝炎;与温性药常联合的基本药味为辛、甘、苦;温性药的基本归经为肝、脾、肾、胃、肺;温性药所含的基本化学成分为挥发油、酯类、有机酸、糖类、无机物、生物碱、黄酮类、氨基酸、苷类、蛋白质.结论:确定药性温与功能、药理作用、中医主治、现代医学主治、药味、归经、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并依据频次将温性药分为基本、联合、扩展范畴,为温性中药的现代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中医轻剂与重剂辨析

    作者:毕红岩;王萍;高贺军;唐旭东;李振华

    轻剂和重剂是常被提起的一对中医方剂学概念,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集中在组成方剂药物的药性轻重、药味多少、药量大小、药力强弱等4个方面.药性轻重主要指组成方剂的药物质地和性味的薄厚,并依此将之搭配应用于表证、神志病和气血逆乱诸证;药味多少主要指组成方剂的药物数量的多寡,主要受到医者技术和素质高低以及疾病复杂程度的影响;药量大小主要指组成方剂的药物的剂量大小,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药物多向调节的功效、疾病产生停留的部位、正邪虚实变化的速度;药力的强弱主要指组成方剂的药物的整体作用强度,取决于医者对于患者状态、疾病情况、时空变化等多方面的判定.

3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