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调理脾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漫谈

    作者:王崟瑜;薛莉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顽固性皮肤病,是由于现代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改变,大量摄入高蛋白、高热量食物,加之环境污染严重,生活压力大等多种原因造成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性疾病.病程迁延数日至数月.目前临床上关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虽然研究已经证实了机体免疫系统变性是导致慢性荨麻疹的主要原因,并且认为抗组胺药、降低血管通透性药物、局部止痒药物在其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从临床报道来看,单纯采用某一种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较单一,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并且从流调学来看,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复发率、不良作用较高,因此寻找一种更安全有效且不良作用低的治疗方案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薛莉主任以调理脾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效果显著,复发率低,不良作用小,现将导师经验介绍如下.

  • 调理脾胃针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

    作者:吉学群;王春梅;张萍;张鑫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较佳针灸治疗方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调理脾胃针法治疗,针刺曲池、合谷、血海等穴;对照组应用甲钴胺500μg肌肉注射.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功能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38/40),优于对照组的82.5%(33/40)(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胫神经的运动、感觉功能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调理脾胃针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优于甲钴胺治疗,并能有效提高神经传导功能.

  • 调理脾胃针法对糖尿病肾病患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作者:王漫;张智龙;吉学群;杨元庆;杨秀娟;李思

    目的:观察调理脾胃针法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DN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144例DN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在常规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调理脾胃针法,取中脘、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阴陵泉等穴,对照组取肾俞、太溪、三阴交、阳陵泉、悬钟、关元、手三里等穴,均每日治疗2次,6d为1个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治疗前及第3和第6个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血浆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羰基(carbonyl group,PCO)、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guanine,8-OHdG)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及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治疗3个疗程结束时,两组血浆MDA、PCO、8-OHdG较治疗前升高(P<0.05),SOD活性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6个疗程后,两组血浆MDA、PCO、8-OHdG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P<0.05),观察组SOD活性升高(P<0.01),对照组SOD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观察组3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50.00%(35/70),对照组为44.44%(32/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29%(59/70),对照组为55.56%(40/72),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能够改善DN患者抗氧化应激反应的能力,从而改善肾功能,延缓肾损害.而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调理脾胃针法效果明显优于常规针法.

  • 针刺对2型糖尿病足大鼠血管内皮因子的影响

    作者:杨元庆;李思;张智龙;王栩;李洁;邢晓彤;张建宾

    目的:观察"调理脾胃针法"对2型糖尿病足大鼠血管内皮因子及创面愈合情况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5只,随机抽取10只作为空白组,并将剩余大鼠采用高脂高糖饲料联合采用腹腔注射STZ诱导及行足部手术的方式制作2型糖尿病足大鼠模型,而后将造模成功20只大鼠采用分层随机法分为针刺组10只、模型组10只,其中空白组大鼠不做任何干预;针刺组大鼠着针刺服后采用"调理脾胃针法"干预,连续针刺4周;模型组大鼠只采用相同方法抓取、穿衣,而不作干预.各组大鼠每周末测量创面愈合情况、空腹血糖及干预前后空腹血清胰岛素含量,并于末次干预后采血进行血脂、凝血时间、全血黏度、血管内皮活性因子检测.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创面的愈合速度较快,空腹血糖下降显著,在各时间点均可明显提高创面愈合率、降低空腹血糖(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FINS含量显著下降(P<0.01),且组内比较亦有显著降低 (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TC、TG、LDL-C水平显著降低,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全血黏度显著降低(P<0.01);针刺组DF大鼠创面愈合快、PT、TT、APTT相对延长, NO、6-K-PGF1α含量增加,ET、TXB2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调理脾胃针法"可有效降低大鼠空腹血糖及血清胰岛素水平,通过调节糖脂代谢、血液流变性、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促进2型糖尿病足创面愈合.

  • 调理脾胃法对糖尿病肾病患者淋巴细胞损伤的修复

    作者:张智龙;赵淑华;李鑫;杨元庆;陈宏;王漫

    目的:观察调理脾胃针法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盲法原则,将144例DN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2例.在常规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调理脾胃针法,取中脘、曲池、合谷、血海等穴;对照组参照《针灸学》教材取肾俞、太溪、三阴交、阳陵泉等穴,两组均每日治疗2次,6天为一疗程,休息1天后,继续第2个疗程,共治疗6周.观察两组DN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血糖(FBG)、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尿微球蛋白(β2-MG)、血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淋巴细胞膜胆固醇、丙二醛(MDA)、羰基(PCO)、8-羟基脱氧鸟苷(8-OHdG)、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CD3+、CD4+、CD8+、CD4+/CD8+的变化情况.结果:在改善临床症状、体征等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84.29% (59/70),对照组55.56%(40/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调节DN患者的糖代谢[(6.25±0.32) mmol/L vs (8.09±0.63) mmol/L]、降低尿蛋白排泄率[(154.43±55.14) mg/24 h vs (268.91±77.65) mg/24 h]、抑制MCP-1过度表达[(137.59±36.15) pg/mL vs (166.89±42.82) pg/mL]、调整氧化应激水平、抑制细胞内蛋白的氧化、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及活性异常等方面,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调理脾胃针法可改善糖代谢异常造成的进行性肾损害.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针刺可改善DN患者肾小球的滤过功能,降低其尿蛋白排泄率,抑制MCP-1过度表达,调整氧化应激水平,抑制细胞内蛋白的氧化,增加膜的保护性,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及活性异常,从而修复淋巴细胞损伤,改善淋巴细胞免疫表达,因而延缓了肾损害.

  • 王寅针灸调理脾胃学术思想临床应用

    作者:牛桦;曹海波

    介绍王寅以针灸调理脾胃为主治疗疑难杂症的临床经验与施术特色.王寅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结合金针王乐亭的“老十针”提出了调理脾胃针法.该法采用三才取穴法,以针刺任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其中中脘、气海、子宫穴均选用0.4 mm×100 mm的芒针深刺透刺法,余穴为平补平泻针刺法.根据病情选天枢、血海、阴陵泉等穴行毫火针刺络拔罐,一般选2穴,出血1~3 mL为佳.在此法基础上加减后应用于临床各种疑难杂症,疗效较佳.

  • 调理脾胃针法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脂、血糖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马松;董艳

    目的 分析调理脾胃针法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脂、血糖监测结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9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调理脾胃针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餐后2 h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餐后2 h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指标水平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调理脾胃针法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有效的改善了患者血脂、血糖水平,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调理脾胃"针法治疗颈性眩晕33例疗效观察

    作者:于颂华;吉学群;薛莉;张智龙

    [目的]观察针灸对颈性眩晕(痰浊中阻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5例确诊为颈性眩晕(痰浊中阻型)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以调理脾胃针法为主,药物组予静脉点滴盐酸培他啶,口服眩晕停治疗,对治疗后两组病人的主要症状进行评估,同时分别经颅脑多普勒检查,观察双侧椎动脉、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后两组椎动脉、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有明显改善(P<0.01),两组间比较显示总有效率及颅脑多普勒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调理脾胃"针法治疗颈性眩晕(痰浊中阻型)疗效较为理想.

  • 调理脾胃针法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痛风性关节炎34例

    作者:薛莉;陈宏;王春梅;康涛

    目的:探讨调理脾胃针法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2型糖尿病合并痛风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4例)和西药组(34例).在常规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上,针刺组采用调理脾胃针法,取穴:曲池、合谷、中脘、足三里、丰隆、阴陵泉、三阴交、血海、地机、阿是穴,每日针刺1次,10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天;对照组予秋水仙碱口服治疗,每次2片,每日3次.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情况、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UA)、血沉(ESR)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作为两组治疗前后观察比较指标,并评价疗效及对肝功能的影响.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1.1%,明显优于西药组的73.5%.显示针刺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针刺组治疗后降FBG,2HPG,HbAlc%,TG、TC、HDL -C、LDL -C与西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降血尿酸(UA),血沉(ESR)与西药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针刺组治疗后ALT,AST无升高,西药组治疗后ALT,AST明显升高(均P<0.01).结论:调理脾胃针法能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症状体征,对患者的糖、脂代谢都有良性的调节作用,且无肝功能损害.

  • 针刺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作者:王栩;张智龙;杨元庆;陈宏;卢轩;张建宾;粟虹炎

    目的 观察"调理脾胃针法"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6只,随机抽取10只作为空白组,并将剩余大鼠采用高脂高糖饲料联合小剂量(25mg/kg)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的方式制作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而后将造模成功20只大鼠采用分层随机的方法分为针刺组10只、模型组10只,其中空白组大鼠不做任何干预;针刺组大鼠着针刺服后采用"调理脾胃针法"干预,连续针刺4周;模型组大鼠只采用相同方法抓取、穿衣,而不作干预.各组大鼠于干预前及干预后每周末测量体质量、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干预前后测量空腹血清胰岛素含量及胰岛素敏感指数,并于末次干预后处死大鼠,摘取胰腺,做HE染色,观察胰岛结构.结果 针刺1周后,针刺组大鼠体质量仍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而模型组却与空白组大鼠体质量无明显差异(P>0.05).针刺第4周末,模型组体质量均显著低于针刺组、空白组(P<0.05),而针刺组与空白组比较,体质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于针刺1周后开始显著降低(P<0.01),且针刺2、3、4周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均仍有持续显著降低(P<0.01);干预前针刺组与模型组大鼠空腹血清胰岛素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且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低于空白组(P<0.01).干预后模型组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均显著高于针刺组与空白组,而针刺组与空白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胰岛素敏感指数显著提高(P<0.01).胰岛HE染色则显示干预后针刺组形态学改变优于模型组,并接近于空白组.结论 "调理脾胃针法"可有效降低大鼠空腹及餐后2h血糖,并可降低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现象,维持糖尿病大鼠体质量,以及促进胰岛结构及胰岛β细胞修复.

  • 张智龙以调中通阳法治疗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经验

    作者:马芳芳;张智龙

    张智龙教授认为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机为心脾两虚、血瘀浊毒内蕴,以调理脾胃、通阳宣痹为治则.张智龙教授以调中通阳法治疗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疗效显著.

  • 胃气论

    作者:高伟;张智龙

    李东垣创立了中医的脾胃派,其学术思想博大精深.张智龙教授临床重视脾胃,创立调理脾胃针法用于治疗消渴.作者认为治气者,当从阳明胃而论.在前人的基础上对于胃气的理解总结而升华,论述了胃气的生理特征及临床运用.

  • 调理脾胃针法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及NO和ET影响的研究

    作者:哈永琴

    目的 探讨调理脾胃针法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对NO,ET水平的影响.方法 120例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0例,采用单盲原则.两组均进行常规糖尿病饮食配合运动,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观察组另采用"调理脾胃针法"治疗.观察针刺对不同时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疗效以及NO,ET分泌水平的影响.结果 ①通过两组患者糖尿病临床疗效比较,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6.67%,对照组总有效率55%,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②通过两组患者视网膜病变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56.67%,对照组总有效率33.33%.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③DR患者经过治疗后发现,观察组NO水平升高,ET水平降低,和治疗前比较具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NO及ET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NO及ET水平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①调理脾胃针法可有效提高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临床疗效.②调理脾胃针法可有效改善单纯性DR的眼底状况,使其病情逆转.③调理脾胃针法可有效调节单纯性DR患者的NO及ET分泌水平,从而保护了血管内皮功能.

  • 张智龙运用调理脾胃针法治疗贲门失弛缓症1例

    作者:罗乐;张智龙;卢轩

    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 of cardia,AC)是常见的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其特征是食管缺乏蠕动和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松弛不良,引起吞咽困难、食物停滞和近端食管扩张.具体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是肌肉神经性病变所致.临床上AC表现为液体和固体食物的吞咽困难以及体质量减轻、餐后反食、夜间呛咳、胸骨后不适或疼痛.西医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手术治疗来降低LES压力,从而使食物顺利进入胃内[1].但这些疗法存在着中远期复发率高、并发症严重、术后反流等缺点.

  • 针刺治疗脊髓侧索硬化1例

    作者:邢晓彤

    从传统医学的角度,按照脊髓侧索硬化患者的临床表现,四诊合参,辨病辨证为脾肾亏虚型痿证,辨证施治予调理脾胃针法联合膀胱经和通督取穴治疗,疗效显著.

  • 调理脾胃治疗Ⅱ型糖尿病的护理探讨

    作者:姚嵩梅;翟旭杰

    (1)笔者认为糖尿病是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Ⅱ型糖尿病的易发年龄在40岁左右,而这些病人正处在一生中发挥作用和出成果的重要时期,如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仍能正常从事工作和学习,否则将过早出现影响工作和危机生命的严重并发症。(2)有效防治糖尿病、延缓和控制糖尿病的并发症的发生,早期治愈并发症,时当今世界上的重要课题。(3)探讨调整脾胃治疗和护理Ⅱ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结果发现观察总有效率为76.67%,调理脾胃针法可有效提高Ⅱ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使其病情逆转。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