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黄帝内经》"谿谷属骨"理论再探

    作者:刘斌;董福慧

    "谿谷属骨"记载于<黄帝内经>.通过对书中"谿谷"相关的条文研究表明:骨经由谿谷、冲脉与中焦发生联系,因此谿谷既是经脉中的血气在循环中灌注的部位,又是后天水谷精微化生营血后由中焦对经脉系统进行补充的部位.另外,还讨论了"谿谷属骨"和"骨属"的关系,"谿谷"与"骨属"同为连属于骨的结构性概念,但是"谿谷"强调了骨与人体经脉气血的关系,"骨属"则侧重了骨参与运动,以及与其中所包含的脑髓之间的关系.结论 为"谿谷"是中医学人体的一个重要结构;"谿谷属骨"是建立在早期解剖学和长期观察总结基础上的<内经>人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医骨伤科学具有指导性的基础理论.

  • 中焦论治不寐

    作者:杜少雄;罗燕

    中焦的邪实与正虚使得脏腑失和,气血不充,心神不安而导致不寐.故调理中焦是治疗不寐的良法.

  • 质疑肝属下焦

    作者:任存霞;綦巧玉

    本文旨在对清代医家吴鞠通提出的肝病属下焦提出质疑,通过三焦的生理解剖、中医诊断学、三焦功能特点、肝在人体脏腑中作用、现代医学研究等不同角度分析,得出结论认为肝属中焦对中医理论的统一更具合理性.

    关键词: 肝/下焦 中焦 三焦
  • 从寒湿辨治脱发案1则

    作者:季飞;贺晓婷;郭立中

    脱发是临床常见而多发的皮肤病,其愈来愈年轻化的发病趋势在新世纪的十数年中越发突显。古今医家对脱发亦阐述颇多。本案从寒湿出发,以护阳为基本原则,按照温通、温补的临证次第,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全程未用一味生发乌发中药,而是运用开表达邪、散寒除湿等法,成功解决其脱发等问题,拓宽了中医“善治者治皮毛”的理解,为脱发的中医药治疗提供较为独特而有效的新思路。

  • 路志正教授从中焦论治心悸撷要

    作者:卢世秀;苏凤哲

    路志正教授根据祖国医学关于心悸的理论,经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认为,导致心悸的原因很多,病机各异,但从整体角度看,与中焦失调关系为密切,因此心悸多与中焦相关.脾胃虚弱化源不足,中焦失运蕴湿成痰,情志不遂郁怒伤肝以及阳明郁热都是导致心悸的重要病因.提出从中焦论治心悸的观点.指出治心悸者必调中焦,采用的方法有健脾益气补血养心、健脾和胃温胆宁心、清热化痰降浊清心、舒肝解郁化瘀通心以及清泻阳明和胃安心,经临床实践证实有卓越疗效.

    关键词: 路志正 心悸 中焦 论治
  •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对“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中医理论的研究

    作者:肖微;章文春

    目的: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探讨中医的藏窍理论,对“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中医理论进行相关性研究.方法:纳入80例受试对象,其中40例脾阳虚者为试验组,40名脾功能正常者为对照组,进行红外热像仪拍摄,记录两组受试者的中焦、口唇、鼻子、双眼及双耳温度并进行比较,进行相应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脾阳虚受试者中焦与口唇温度都比脾功能正常受试者要低(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脾阳虚受试者中焦与口唇温度存在相关关系(P<0.05).结论:脾阳虚者中焦与口唇温度红外热图显示凉偏离,且存在相关关系,佐证了中医藏窍理论即“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的正确性,同时为脾阳虚的临床诊断提供客观证据,提高临床诊治效率.

  • 韩碧英治疗面神经炎经验总结

    作者:王扬;彭唯娜;李喜梅;叶永铭

    韩碧英教授中医功底深厚,注重针药结合,在多种疾病的治疗方面思路独到,经验丰富文章主要介绍了韩碧英教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炎的临床经验,韩教授治疗时注重中焦的调理,重视原穴、五俞穴等特定穴的应用,根据面部经筋分布布针,配合“根溜注入”穴位的使用,兼顾少阳,针药结合,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列举两例,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 "郁病"从中焦论治

    作者:郭静;高颖

    郁病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易怒易哭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包括现代医学的抑郁症、焦虑症."郁"在中医学中的概念经历了五气之郁、五脏之郁、气血痰火湿食六郁、情志之郁的演变过程."郁证"在现代中医学中的涵义主要指情志郁结,亦可称之为"郁病".

    关键词: 郁病 中焦
  • 略论桂枝汤的补益中焦作用

    作者:张敏;张雪亮

    桂枝汤被称为“伤寒第一方”,张仲景在遣方用药、饮食调护中时时以固护脾胃为重.多数医家认为桂枝汤为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之方,现代方剂学亦把其归入解表剂之列.然而对桂枝汤平补阴阳、建中补虚的作用重视不足,故从桂枝汤方义及其加味方论述其补益中焦作用.桂枝汤方中的5味组成均为温补中焦之品,其中桂、姜、枣、草皆为厨中常用之品,均能鼓舞胃气,有健脾开胃之功.桂枝汤实为调补脾胃之方,通过温补脾胃从而达到启化源、滋营卫、益气血、和阴阳、补脏腑、祛病邪之目的.

    关键词: 桂枝汤 补益 中焦 营卫
  • 运用藿香三味饮加减治疗杂病举偶

    作者:王超

    藿香三味饮为毛德西老师自创经验方,为芳化中焦湿浊的代表方,方药组成为藿香,佩兰和砂仁。组方简练,用法灵活,对于各种内科杂病兼有湿浊壅滞之象皆可辨证使用。文中简举3例以论述其用法。

  • 从“治中焦如衡”治疗原发性肝癌

    作者:彭海燕;王文林

    原发性肝癌患者多有慢性肝炎病史,可导致湿热留滞于中焦,引起肝脾不调,继而气滞血瘀,癌毒结聚,损伤正气.治疗上遵循吴鞠通“治中焦如衡”原则,具体采用抑木扶土、消补并施、升清降浊、甘苦并进等法,权衡时机与力度选方用药,给邪以出路;同时注重顾护脾胃运化功能,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

  • 王作顺主任运用"因时学说"治中焦病经验举隅

    作者:崔士敬;王作顺

    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往往与时间位置、地理位置、年龄、性别有着密切的关系,即三因学说.王作顺主任从时间位置出发治疗中焦病症,可谓是同病异治.王主任根据春夏秋冬四时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药治疗同一部位的病症,临床疗效颇著.

  • 《伤寒论》痞证探析

    作者:张潞帆;崔艳兰;刘纳文

    研读、分析《伤寒论》中与痞证相关条文,厘清痞证的病因病机、类证鉴别及辨证治疗,并进一步探究张仲景遣方用药特点,以裨益临床.

  • 黄文政教授从中焦论治肾病综合征重度低蛋白血症经验

    作者:郝娜;杨洪涛

    介绍黄文政教授从中焦论治肾病综合征重度低蛋白血症经验.黄教授认为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病机在于脾胃运化失司,水湿内停,故治疗中注重益气健脾,运化水湿,化裁灵活,颇具特色.

  • 将腹腔丛视作中焦——对三焦实体的探讨

    作者:田在善;方步武

    本文以现代解剖学为基础,对应于文献对三焦部位与功能的论述,设想古代医家在剖视新鲜尸体,寻找三焦的过程及在寻找过程中的偶然所见的结果,提出腹腔丛(太阳丛)、骨盆丛可能是古代医家认定中焦、下焦(实体)部位的基础,心丛、肺丛、上胸部交感干缠结在一起的结构则有可能是认定上焦的基础.总之,三焦实体可能是自主神经中几个较大的神经丛甚或包括其周围相连的显而易见的神经结构.

  • 调脾胃法治疗慢性咳嗽临床观察

    作者:施红伟

    目的:探讨调脾胃法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2015年间我院中医门诊的80例慢性咳嗽患者为研究对象,从调脾胃法的角度应用经方"半夏泻心汤"辨证加减来进行治疗.采用《咳嗽症状积分量表》以及《中医药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等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80例患者经治疗2个疗程后咳嗽症状积分明显减少,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明显(P<0.05);本组80例患者中治愈29例、好转4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1.3%.结论:调脾胃法治疗慢性咳嗽临床疗效显著.

  • 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探讨

    作者:燕欣朋;田元芬;张庆祥

    中国古代哲学尊土、尚土,认为土为五行之首,为五行之中尊贵者,在中医学理论中,脾胃属土,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体现了脾胃在人体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脾胃为后天之本在中医学理论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这一理论做了深入的梳理和探讨,对更加深刻深地理解该理论并进一步应用于临床有着重要作用.

  • 浅谈“治中焦如衡”与脾胃病

    作者:史丽萍

    清代医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1]中云:“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意思是在外感湿热温病时,应当根据湿热轻重的不同,用药物之药性、归经及功能纠其偏,使中焦脾胃功能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这一原则,绝不仅限于温病治疗,脾胃病的治疗,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贯以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等思想,运用综合调理的方法,不偏不倚,调节异常病理状态,使之恢复和谐、平衡的生理状态亦为此原则的体现,并取得很好的疗效.笔者认为“治中焦如衡”,即脾胃病的治疗应考虑到脾胃的气机升降、寒热状态、燥湿喜恶,虚实错杂等病理状态,采用升降同调、寒热并进、燥湿相济,补泄兼施的方法,以使中焦如衡,恢复脾胃的功能.具体浅析于以下4个方面.

    关键词: 中焦 脾胃病 治疗
  • 中焦与心脏疾病的关系考释

    作者:宋郁珍;朱晓骏

    心脏疾病,如胸痹(心痹)、心悸、心衰等与中焦脾胃肝胆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现代医家通过心胃同治、心肝同治、心脾同治、心胆同治、调理中焦脏腑功能,临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中焦脾胃肝胆与心病生理上相关,病理上相随,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焦(脾胃肝胆)与心脏疾病的关系.

  • 脏腑三焦的验证研究浅探

    作者:谢浩然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对三焦的论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难经@三十一难>对三焦的论述:"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灵枢@营卫生会>对三焦的论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中医大辞典·基础理论分册>对三焦的论述:"三焦是脏腑外围大的腑,又称外腑,孤腑.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

53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