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拔泡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作者:李义平

    拔泡疗法是中国传统医疗方法之一,它与拔罐疗法相似,所不同者需拔至皮肤起水泡.近代教材中因担心拔泡后招致感染,故禁止拔罐发泡.作者参阅了传统医学中的药物外敷发泡和灸法中化脓灸,认为拔泡疗法是有拔罐与发泡双重作用,且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疗效迅速,经济实惠,安全无毒副作用.

  • 复方硫磺灸片灸治痛证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程立红;张安莉;王柏阳;聂斌

    观察复方硫磺灸片隔姜灸与针刺对不同证型痛证的临床疗效.结果灸疗组的痊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48%、92.7%,针刺组分别为48.7%、90%.经统计学处理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风寒湿灸疗组与针刺组比较U=2.61,P<0.01;气滞血瘀型针刺组与灸疗组比较U=2.61,P<0.05.结论:复方硫磺灸片治痛证疗效较好,与针刺治疗相仿,可视为治疗痛证的一种有效方法.但灸疗、针刺各有所长,复方硫磺灸片组对风寒湿型疗效较好,针刺组以治疗气滞血瘀型疗效明显,两种方法可以互相补充.

  • 灸法治痛证近20年概况

    作者:聂斌;张安莉

    痛证是临床中常碰到的病证.中医学对此病证有较为全面的认识,认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是疼痛产生的基本病机,灸治疗法是针灸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针、药不能替代的特殊功效.近20年来,临床诸医家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灸法治疗痛证获得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显著的治疗效果,现综述如下:

  • 痛证用麻黄初探

    作者:陶方泽;顾维超

    麻黄入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因本品味麻、色黄故名。麻黄药材来源于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以其干燥草质茎入药。其味辛而苦,性温而猛烈,其气轻浮。主入肺、大肠、心包、膀胱四经。善发越走泄,能散风寒、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且可行水利尿消肿。麻黄有发汗、平喘、利尿功效人所皆知,但通过文献研究发现,麻黄虽然不是一味止痛药,但历代医家却将其广泛应用于多种见有疼痛症状的病证。故本文拟就麻黄止痛功效加以探讨。

    关键词: 麻黄 止痛功用 痛证
  • 痛证验案四则

    作者:黄霞;刘清君

    袁红霞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0余载,临证治疗辨证灵活,治疗各种痛证独具特色,遣方用药精妙,每收桴鼓之效.现摘取验案四则,以飨同道.

  • 痛证辨治小议

    作者:孙鲁民

    中医学对痛证的认识和诊疗,自<素问·举痛论>始,渐著于世,治疗疼痛,除药物内服外,还有药物外敷、针刺、按摩、心理疗法等,简述如下.

  • 《黄帝内经》痛证理论探赜

    作者:杨佃会

    对《内经》关于痛证的病因、病机、辨证特色及针灸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归纳和分析,以指导针灸临床.关于痛证病因,既有外感寒邪,也有内伤如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瘀血等;对于痛证病机详分虚实,切中肯綮,辨证特色鲜明,针灸治疗方法亦丰富多彩,较为实用.

  • 《金匮要略》痛证辨治特点

    作者:王文燕

    阐述<金匮要略>痛证的治法特点,认为仲景治疗痛证,重视辨病,病与证结合;针对疼痛,注重分病位、病性、病程选择适宜的治法.

    关键词: 金匮要略 痛证 治法
  • 强刺激久留针治疗痛证疗效观察

    作者:朱英;陈日兰;杜艳

    我们自1998~2004年,观察了强刺激久留针手法治疗痛证的即时及近期疗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 廖辉针刺治疗杂病经验

    作者:贾铁壮

    廖辉教授任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主任医师.廖老师从医30余载,精于内科,而偏爱针灸,尤其注重历代医家经典,尊古而立新,将自身独到的针刺选穴组方经验付诸于临床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疗方法.今将其针刺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 活用古方治疗痛证4例报告

    作者:欧阳晓勇

    近年来,痛证即疼痛性皮肤病(如带状疱疹、末梢神经炎、平滑肌瘤、血管炎、蜂窝织炎、丹毒等)成为继瘙痒性皮肤病后居第2位的常见皮肤病.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痛证的中医治疗若能做到“辨证求机,专方专药,虫药增效”可有奇效.现举古方专药治验4例报告如下.例1:男,41岁,因全身皮肤痛痒反复4年于2009年7月26日初诊,舌质淡红,苔白根腻.曾诊断为末梢神经炎,先后用甲钻胺、西替利嗪、依巴斯汀、地塞米松及中药补阳还五汤、再造丸等治疗无效.依据患者证舌脉及病史,给予九味羌活汤加味:羌活15 g,防风30 g,细辛6 g,苍术30 g,川芎15 g,黄芩15 g,白芷15 g,生地30 g,生甘草6 g,八角枫15 g,蜈蚣2条,三剂嘱其服6d后复诊.8月2日复诊诉病痛减一半,痒如前.查舌苔根腻已化,减前方中苍术为15 g,加威灵仙15 g、乌梢蛇10 g以加强通络止痒之效,再予4剂.

  • 《伤寒论》中痛证的分类及病因病机

    作者:李敏

    痛证是<伤寒论>所述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散见于三阴三阳诸篇之中.全书明言"疼痛"的条文达70条之多,约占整个条文的六分之一弱,如以含有疼痛之意的条文计算,可达200余条,占整个条文的二分之一强.<伤寒论>对痛症的论述就其分类有头痛、咽痛、胸痛、心下痛、腹痛、阴痛、四肢痛、腰背痛等,就其性质来说有烦痛、满痛、结痛、急痛、拒痛、硬痛、大实痛、微满痛等.

  • 《金匮要略》温经止痛方药运用特点浅析

    作者:吴洁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擅用温经止痛法治疗痛证,其理论及经验长期运用于临床,成效卓著.其辨证论治及组方用药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恪守病机,辨痛性质,据证而治;善察病位及痛势程度,用药有所侧重;注重药物功用,药随证情而择;重视配伍,协同取效,制药毒性.

  • 邱明义痛证治验拾穗

    作者:吴玖斌

    邱明义老师乃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邱师多年致力于中医经典《伤寒论》的研究,深得经方之精髓;临证四十余载,对各种疑难杂症深有研究,尤擅长脾胃、肾病的治疗.现撷取其临证治疗痛证之验案3则,以飨同道.

  • 浅谈《内经》对痛证的论述

    作者:汪福东;尹学永

    依据中医学理论,脏腑、营卫、气血、精神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统一受到干扰或破坏,使身体内外产生一种让人难于忍受的苦楚,即谓之痛.

  • 子午流注纳子法研究进展

    作者:廖忠良;赵彩娇

    近年来人们对子午流注纳子法从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两方面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较大的进步,从而推动了时间针灸学的发展.但也有不少问题,首先,关于纳子法的实验研究还比较少,所涉及的病种和时辰使用相对狭窄,有许多领域有待进一步开展研究.其次,虽然子午流注纳子法的临床研究领域日渐扩大,涉及临床各科,但目前大量的研究相对集中在针刺止痛、脾胃病及神经系统疾病三个方面,其他病种的报道数量还比较少,研究空间还很大.后,应用纳子法理论指导临床辨证用药的研究也不多,今后应加大这方面的研究.

  • 雷火灸治疗痛证20例

    作者:刘真真;吴少霞

    目的:观察雷火灸治疗痛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确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给予雷火灸治疗,对照组给予艾条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缓解疼痛的效果有明显的差异,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雷火灸治疗痛证疗效显著.

    关键词: 雷火灸 艾灸 痛证
  • 四逆散加味治疗疼痛性疾病

    作者:张丽丽;张国骏;魏轼梁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可宣达郁滞、条畅气机,使气血得运、经脉得通,通则不痛,具有宣达郁滞之功,临床常用于治疗腰椎病所致之腰腿疼、颈椎病所致之疼痛及关节炎所致之疼痛等各种疼痛性疾病.

  • 论“不通则痛”

    作者:高伟;郭爽

    中医医家认为痛证的病机多为不通则痛,然对于不通的机理及原因却论述较少,不通当从两方面论述,其一为不通畅,另一为不通行,两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皆有异同之处,故临床当分清情况而治之,才能收到很好的疗效.

  • 仲景诊治妇科痛证探析

    作者:孙治安;李相中

    张仲景在对妇科疾病尤其是妇科痛证方面的辨证论治中,结合女性的经、带、胎、产等生理特点,详细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并结合病史灵活辨证,确立了妇科痛证的治则治法,对于中医妇科学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84 条记录 6/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