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用调理脾胃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作者:陈翠仪

    目的:探讨有效地治疗2型糖尿病的方法.方法:将1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调理脾胃法为组方原则的中药基本方加减用药综合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疗程2个月,观察临床和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P2BG)的变化.结果: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在显著降低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药物配合,辅以心理治疗,健康教育在2型糖尿病降糖以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 路志正调理脾胃治疗胸痹的学术思想浅析

    作者:吴耀南;谢俊杰;许正锦

    全国著名中医学家路志正教授精通中医典籍,对脾胃学说的研究造诣尤深,行医60余年,形成一套独特的临床经验.路老师善用调理脾胃治疗多种疑难杂症,其中运用调理脾胃法辨治胸痹是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组成部分.现就笔者学习心得简介如下.

  • 裴学义治疗小儿发热经验

    作者:裴胜

    裴学义教授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温热病及疑难杂证.根据小儿脏腑特点、病因病机以及临床表现,认为反复发热或长期发作可直接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因此发热的辨证论治在临床中十分重要,提出以辛凉六法治发热、以调理脾胃防复发的学术观点,并指出辛凉法治疗发热的用药禁忌,并附验案二则,以示对临床的重要指导意义.

  • 调理脾胃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周冬梅;王萍

    祖国医学认为皮肤病虽发于外,但其绝大多数是因体内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和脏腑之间机能活动的失调所致.同时古人认识到脾胃与皮肤病关系密切,如《诸病源候论》记述:"脾主肌肉,内热则脾气温,脾气温则肌肉生热也;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 [1].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亦体会到,一些皮肤病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如渗出性皮肤病、干燥脱屑性皮肤病、营养缺乏性皮肤病、出血性皮肤病、风邪袭表所致皮肤病等,故调理脾胃对皮肤病的治疗非常重要.

  • 调理脾胃法在中风后遗症治疗中的意义

    作者:王根文

    对113例中风后遗症患者,运用辨证分型与调理脾胃相结合治疗,发现致残率下降,与单纯辨证分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 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学术思想研究之五(下)——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的理论核心——"调升降"

    作者:刘喜明

    路老提出了"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十八字诀作为学术思想的核心,是调理脾胃学术思想的提炼和升华,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所以"调升降"在调理脾胃中居于重要地位.文章就"怡情志,调升降"中"调升降"的含义、理论基础、病证类型、临床意义和应用方法等进行了全面阐述,重点解释了调理脾胃升降的方法以及用药法度,由此窥见路老学术思想之一斑,对于领会、继承和发扬路老中医学术思想具有一定意义.

  • 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学术思想研究之五(上)——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的理论核心——"调升降"

    作者:刘喜明

    路老提出了"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十八字诀作为学术思想的核心,是调理脾胃学术思想的提炼和升华,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所以"调升降"在调理脾胃中居于重要地位.文章就"怡情志,调升降"中"调升降"的含义、理论基础、病证类型、临床意义和应用方法等进行了全面阐述,重点解释了调理脾胃升降的方法以及用药法度,由此窥见路老学术思想之一斑,对于领会、继承和发扬路老中医学术思想具有一定意义.

  • 从"纳化"谈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法的学术思想

    作者:冯玲;尹倚艰;苏凤哲;李福海

    "纳化"即受纳与运化的概括,是脾胃功能的重要部分,路志正教授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的学术思想,高度概括了其调理脾胃法的思想核心,脾为运化、升清、排泄之枢,胃主受纳以降为顺,纳、化相连,脾胃合一,纳化失常是脾胃的主要病机,纳化失常可致津液不足与津液停聚之水饮、湿证和痰浊,纳化失常亦可致气血亏虚与气滞血瘀的气血病,故调理脾胃纳化可治冠心病、糖尿病、眩晕、水肿等多种疾病.

  • 从"顾润燥"谈路志正调理脾胃法的学术思想

    作者:冯玲;苏凤哲;刘喜明;路洁

    路志正教授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的学术思想,高度概括了其调理脾胃法的思想核心,现仅从"顾润燥"这一方面对其思想做一系统阐述.其广纳前贤经验,完善润燥理论体系,在临床应用方面不拘常法,善于变通;不拘一病,广泛应用;药性相反,同用一方;同时提出治脾宜温补升阳燥湿,治胃须清润通降的观点.

  • 国医大师路志正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经验发挥

    作者:李小可

    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是一套体系完整的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笔者学习并行发挥,总结认为该法主病针对以心胃同病为主的胸痹,围绕调中理气、治阳建中的调、治脾胃核心治法,在其基础上针对以气虚、血虚为主的本虚和以寒、痰、湿、瘀为主的邪实进行辨治,可以有效指导临床,达到迅速缓解胸痹及化纳失常症状的治疗作用.

  • 带状疱疹后致吞咽障碍案

    作者:吉学群

    患者,男,77岁,主因“吞咽障碍伴左侧面瘫2个月”于2017年6月1日入院治疗.病史: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咽部疼痛,自行口服3d头孢抗菌素(具体药名不详),症状未见好转,遂就诊于当地某医院耳鼻喉门诊,确诊为带状疱疹,予消炎、抗病毒治疗后由门诊收入院,10余日后突然出现吞咽困难,声音嘶哑,耳道疼痛,左侧面瘫.行支气管镜检查显示:左声带麻痹,咽喉左侧溃疡.因不能自主进食予胃管鼻饲,予以抗病毒、消炎、营养神经及对症治疗2周后病情稳定后出院,仍有左侧颜面口眼斜、吞咽障碍等症状,后经多方辗转治疗无效而来我院治疗.

  • 路志正运用调理脾胃法治疗眩晕举隅

    作者:刘建

    国医大师路志正推崇李东垣、朱丹溪之学,他认为脾虚失运、痰湿中阻、蒙蔽清阳乃眩晕发生的主要病机.认为在健脾益气、燥湿化痰、升清降浊的同时,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审因辨证进行合理加减.同时强调眩晕病因复杂,证候多变,辨证既要各家互参又要根据病情实事求是,审证辩之.其治疗当病机互参,审时度势,方不致误.路志正辨治眩晕诸案治疗圆机活法,用药灵活老道,时方与茶饮共进,扶正并祛邪同施,其治法上倡导"王道、老道"学术思想,由是可见一斑.

  • “调理脾胃”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一例

    作者:冯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所致神经病变中常见的一种,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普遍认为其发生与血管病变、代谢紊乱、神经生长因子减少、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功能及血液流变性改变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1]。临床运用调理脾胃针法治疗 DPN 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阴阳并举调理脾胃法的临床应用体会

    作者:范言磊;蔡小平

    我们根据李东垣 "善治病者,唯在调脾胃" 之说,在临床工作中无论脾胃自病还是它脏致病,皆时时处处注意保护胃气,照顾胃气,明显改善了预后,提高了疗效.对脾胃自病者,单纯的脾气虚或胃阴虚治之较易,而阴阳俱虚者,治之较难,我们采用阴阳并举调理脾胃法治疗,疗效卓著,现选临床病案3例加以讨论.

  • 调理脾胃法治疗精神和神经类疾患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综述)

    作者:贺娟;甘贤兵;柴丽红

    精神意识思维情感等活动,中医学统称为神或神志.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五脏藏神"就是一种关于神与五脏关系的理论,而在五脏皆藏神的整体协调关系中,脾胃又起着枢轴的作用,对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脾胃既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又是生命活动的枢轴.<素问·刺禁论>言:"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认为肝、肺、心、肾四脏之气的升降出入是以脾胃为枢轴的.若脾胃升降失常,则清阳之气不能上升,浊阴之气不能下降,继而影响其他脏腑功能而产生各种疾病,其中包括神志性疾病.纵观<内经>及历代医家医案,其治疗神志性疾病,多数将调理脾胃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1].目前,运用吐、下、补清四大治法调理脾胃在精神类疾患方面的临床应用仍很广泛.现分别总结概述如下.

  • 调理脾胃法治疗失眠症患者的临床效果

    作者:石春明;孙楠

    目的 观察调理脾胃法治疗失眠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2月宝鸡市中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6例失眠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价患者睡眠质量,并测定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以评价其疗效.结果 所有86例失眠症患者治疗后PSQI睡眠质量[(1.84±0.56)分]、入睡时间[(1.79±0.42)分]、睡眠时间[(1.90±0.65)分]、睡眠效率[(1.89±0.57)分]、睡眠障碍[(1.96±0.72)分]、镇静药物[(0.82±0.26)分]、日间功能[(1.49±0.31)分]各要素评分及总评分[(11.76±2.79)分]均较治疗前[(2.36±0.31)、(2.38±0.29)、(2.20±0.21)、(2.14±0.18)、(2.26±0.24)、(1.12±0.08)、(2.29±0.26)、(15.60±4.73)分]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患者中医证候评分为(24.15±4.78)分,显著低于治疗前[(27.10±4.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75,P<0.05).治疗后,86例患者中,痊愈11例,显效43例,好转29例,无效3例.结论 运用调理脾胃法论治失眠症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调理脾胃法治疗中晚期肝癌作用探析

    作者:雷金艳;贾建伟

    中医学认为肝癌多为邪毒耗伤气血,正气大伤,脏腑气血亏虚为本.调理脾胃法在提高中晚期肝癌的综合治疗及减缓放化疗毒副反应等方面取得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因此,对于中晚期肝癌的治疗应以中西医综合疗法为主,调理脾胃贯穿于其中.

  • 调理脾胃法在临床的运用及体会

    作者:翟瑞柏

    1典型病例例1慢性结肠炎黄某,男,62岁.腹痛,泄泻6 a.6 a前饮食不洁后出现腹痛,泄泻稀便,日达10余次,泻后痛减.诊断为急性肠炎,给予抗生素药物治疗好转.刻诊:脐周隐痛,泄泻,5~6次/d,纳少乏力,形寒肢冷,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为脾胃阳虚,寒湿下注所致.

  • 老年病治疗中调理脾胃法应用体会

    作者:左澄章

    老年病一般病程较长,症情复杂、多变,恢复较慢。笔者体会在中医治疗上一定要注意调理脾胃功能,使臻健旺,则易康复。1 临证举隅  病例1:韩某,男,64岁,干部。1997年10月6日,因心胸刺痛,心慌气促时作月余入院。病者同年4月因舌强语蹇,肢体麻木,时有震颤,口角流涎而去某院诊治,诊为“脑血栓形成”住院治疗月余,症情稳定出院。近月来觉心胸闷窒,兼有刺痛。查体:体温36℃,脉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21.3/14.7kPa,神志模糊,精神倦怠,面色潮红,左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颈部稍有抵抗,两肺呼吸音粗糙,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80次/分,律齐,主动脉瓣听诊区第二心音亢进,舒张期有返流音,腹部平坦,肝剑突下3.5cm,肋下2cm,质Ⅱ0,压痛(±),脾肋下未及。右侧肢体瘫痪,肌力下降,右侧膝反射亢进,巴氏征(+)。

  • 治小儿病调理脾胃乃医中之王道

    作者:姜之炎

    老中医苏华主任善用调理脾胃法治疗儿童疾病,立方简洁严谨,用药轻清灵巧,处处顾护脾胃之气.

52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