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肥胖指标在青少年高血压病预测中的价值

    作者:马春明;陆强;尹福在;刘博伟;娄冬辉;王锐;韩改玲;吴广飞

    目的 评价体重指数(BMI)、腰围/身高比值(WHtR)、腰围(WC)及腰臀比(WHR)在预测青少年高血压病中的价值.方法 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共抽取12~18岁青少年3953例(男1947例,女2006例).据血压水平分为正常对照组(3724例)和高血压组(229例).测量身高、体重、腰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结果 高血压组BMI、WC、WHtR、WHR、SBP及DBP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年龄、性别后,4个指标(BMI、WHtR、WC及WHR)均与SBP和DBP呈正相关,BMI与SBP和DBP的偏相关分析r'大(r'分别为0.3228和0.2358)(P<0.05).4个指标预测高血压的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以BMI大,分别为男性0.715(95%CI 0.659~0.771)和女性0.702(95%CI 0.646~0.757).以SBP和DBP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BMI、腰围、WHtR和WHR为自变量,行多元线性回归,BMI均第一个被引入方程.结论 BMI是预测青少年高血压病的有效指标.

  • 健康体检超重人群体质指数与部分健康指标关系研究

    作者:张晓雨;王晓华;叶良平

    目的 研究合肥市健康体检人群体质指数(BMI)及其与血压、血糖、血脂、血尿酸的关系.方法 对3 640例健康体检者BMI分析,探讨超重、肥胖与血压、血糖、血脂及血尿酸水平变化.结果 该人群的平均BMI为(25.47±2.83)kg/m2,其中男性(26.33±2.48)kg/m2高于女性(23.91±2.75)kg/m2;BMI在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BMI分层组中血压、血糖、血脂及血尿酸水平有显著差异,不同性别及年龄组BMI中血压、血糖、血脂及血尿酸水平有显著差异.结论 不同性别及年龄组BMI中血压、血糖、血脂及血尿酸水平差异较大,控制体重对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及高血尿酸等慢性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 昆明市农村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蔡乐;许传志;董峻;毕卫红

    目的 分析昆明地区农村超重和肥胖患病现状及村庄与个体间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石林县作为农村的代表,采用PPS抽样方法对6006名45岁及以上村民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获取所需资料;并应用多水平logistic模型分析影响超重和肥胖患病的村庄与个体因素.结果 该地区村民超重率为12.10%,其中男性13.60%,女性10.71%;村民肥胖率为2.15%,其中男性2.82%,女性1.52%;男性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女性.个体和村级因素均与肥胖有关,而超重仅与个体因素有关.在影响超重的因素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超重的可能性变小(OR=0.95,955% CI:0.83~0.97),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超重(OR=0.89,95% CI:0.78~0.98).在影响肥胖的因素中,随着年龄增长患肥胖的可能性变小(OR=0.93,95% CI:0.82~0.96),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肥胖(OR=0.87,95% CI:0.78~0.97),收入水平越低者和村庄整体收入水平越低者患肥胖的可能性越大(OR值分别为0.81和0.92;95% CI分别为0.73~0.95和0.85~0.98).结论 对肥胖的干预措施应同时考虑个体和村级水平,肥胖的预防和干预工作应放在村庄整体收入水平较低的村民.

  • 广东省2002年成人超重、肥胖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作者:马文军;许燕君;李剑森;徐浩锋;聂少萍;陈泽池;邓惠鸿;李海康

    目的了解广东省成年人超重肥胖的流行特征,确定预防控制的重点人群和地区.方法运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大城市、中小城市、2类农村各3个区(县)、1类农村4个县,每个县(区)抽取2个街道(乡)、6个居委,共540户,用面对面询问调查获得≥18岁居民个人基本情况,体检获取体重、身高数据.结果共调查≥18岁成年人15 130人,体重指数均值为22.03±3.38,男性(22.06±3.37)与女性(21.98±3.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城市(23.06±3.53)与农村(21 08±2 9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重、肥胖的粗患病率分别为16.8%和1.8%,年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15.0%和1.7%.超重粗患病率城市(24.8%)高于农村(9.4%),男性(17 5%)高于女性(16 2%);肥胖粗患病率城市(3.1%)明显高于农村(0.7%),男性(1.8%)与女性(1.7%)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主要为体力活动、家庭收入、性别、年龄、吸烟与城乡.结论广东省超过六分之一成年居民超重和肥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必须采取平衡膳食、增加体力活动与健康教育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 合肥市某中学超重、肥胖与不同性别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

    作者:阙敏;陶芳标;何春燕;张丽华;朱鹏

    目的 了解超重、肥胖与男女初中学生生活满意度、抑郁、焦虑、自我意识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象为合肥市某中学1818名初一和初二学生,用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流行病学调查中心用抑郁量表、特质焦虑量表和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及相应的评价标准进行心理健康评定,同时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值.参考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筛查BMI值分类标准进行分组,分析男女生及体重正常、超重、肥胖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以及男女生BMI与4个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21.5%和7.7%)显著高于女生(8.0%和2.8%).体重正常组生活满意度评分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超重组抑郁评分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在女生中,体重正常、超重和肥胖3组的抑郁、特质焦虑和自我意识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抑郁和焦虑评分显著高于体重正常组(P=0.012和P=0.035),肥胖组自我意识评分低于体重正常组(P=0.014),超重组抑郁评分高于体重正常组(P=0.025).结论 超重、肥胖检出率女生低于男生,但女生超重和肥胖者心理健康水平与体重正常者的差别较男生明显.

  • 饮食偏好及行为对中小学生超重或肥胖影响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熊莉华;王翠玲;陈宗遒;翁建平;陈维清;麦锦城;陈裕明

    目的 探讨饮食偏好及行为对中小学生超重或肥胖的影响.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为广州市28所中小学中年龄为6~19岁的所有超重或肥胖学生,对照为同校同年级随机抽取的1~2个班中所有体重正常者.饮食偏好和行为采用自编问卷调查,对饮食偏好和行为按由少到多或由不喜欢到喜欢分为4个水平;通过测胃身高和体重计算BMI并进行营养状况的分类;采用两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中小学牛超重或肥胖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调查7136人,问卷有效者5755人中超重或肥胖者为1947人,体重正常者2136人.单因素分析超重或肥胖的风险,很喜炊吃蔬菜、水果或糖果及夜宵者是不喜欢者的0.60~0.69倍;对食物挑剔多者是极少挑剔者的0.50倍;而很喜炊吃猪肉、牛羊肉和油炸食物者分别是不喜欢者的1.84、1.30和1.26倍;以及吃饭速度快者足慢者的5.14倍(P值均<0.05).在控制年龄、性别、家庭社会经济因素、父母体型后,对蔬菜与夜宵的偏好、挑剔食物以及进食速度4个指标对超重或肥胖的影响依然具有统计学意义.与不喜欢蔬菜或夜宵、不挑剔食物或进食速度慢者相比,喜欢蔬菜或夜宵、挑剔食物、进食速度快者对超重或肥胖影响的比值比(OR)及95%CI分别为0.55(0.42~0.73),0.48(0.35~0.65),0.50(0.39~0.65)和4.32(3.23~5.80). 结论 减慢进食速度与多吃蔬菜有利于预防中小学生超重或肥胖.

  • 陕西省汉中农村地区中心性肥胖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任琳;裴磊磊;颜虹;李强;党少农;赵亚玲;刘小宁

    目的 了解陕西省汉中农村地区常住居民中心性肥胖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汉中市汉台区9个农业乡镇进行分层随机抽样,每个乡镇随机抽取一个村,在抽中村随机抽取18~ 80岁常住居民,调查内容包括家庭及个人一般情况、膳食、体格检查等方面.结果 共调查3030人,有效问卷3021份,其中男性1048人,女性1973人.中心性肥胖率为38.9%(标化率为33.4%),男性(35.0%)低于女性(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613,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男性,已婚、家庭富裕、经常吃油炸食物、基本不干农活、不吸烟或已戒烟、看电视时间比较长均与中心性肥胖的发生呈正相关.而对于女性,低龄、经常干农活、人工喂养、文化程度较高、怀孕次数少与其中心性肥胖的发生呈负相关.结论 汉中农村地区的中心性肥胖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应开展有效干预措施预防相关慢性病的发生.

  • 石家庄市学龄儿童超重、肥胖与血压、血脂和血糖的关系

    作者:谭凤珠;董会敏;冯桂华;冯长龙;曾强;董少霞;王颖;周秀银;郭占景

    目的探讨城市学龄儿童超重、肥胖与血压、血脂和血糖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聚集性.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测定石家庄市区913名7~13岁儿童的身高、体重、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空腹血糖水平.结果儿童超重和肥胖总检出率为29.24%(男34.98%,女24.23%).与正常儿童相比,超重和肥胖儿童的SBP、DBP、TC和TG水平明显升高,HDL-C明显降低.超重和肥胖儿童的高血压、高TG、高TC、高血糖和低HDL-C检出率也明显高于正常儿童.校正年龄和性别后,超重和肥胖儿童的SBP、DBP、TC、TG、血糖升高和HDL-C降低的危险性分别为正常儿童的6.77、3.22、2.55、6.42、3.85和2.94倍(95%CI分别是4.15~11.04、1.38~7 49、1.59~4.11、3.46~11.92、1.69~8.78和1.83~4.73);超重与肥胖儿童有任意1、2、3个所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危险性分别是正常儿童的2.74、13 15和15.33倍(95%CI分别是1.92~3.92、6.69~25.87和4.17~56.39).结论儿童期超重与肥胖增加儿童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聚集性以及儿童获得多个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控制儿童超重和肥胖有助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

  • 中国成年人体重指数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

    作者:李剑虹;王丽敏;黄正京;张梅;李镒冲;王文绢;陈波;王临虹

    目的 探讨中国成年人BMI与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其聚集的关系.方法 2010年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162个监测点,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了98 271名>18岁居民.采用面对面询问调查、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方法收集吸烟、饮酒、膳食、身体活动等慢性病主要危险因素及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将24 kg/m2≤BMI<28 kg/m2和≥28 kg/m2定义为超重和肥胖,在对样本经过复杂加权后,分析不同BMI组别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其聚集情况.结果 我国成年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0.6% (95%CI:29.5%~31.7%)和12.0%(95%CI:11.0%~12.9%),男性超重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09,P<0.001),45 ~ 65岁组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高(x2值分别为485.17和112.23,P<0.001).心血管危险因素(SBP、DBP、TG、TC、HDL-C、LDL-C、FPG和空腹胰岛素水平)均随着BMI的增加而增加,超重和肥胖组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重组:F值分别为4 056.19、6 860.70、3 898.91、1 624.73、2 337.21、2 558.01、1 049.01和1 665.52,P<0.001;肥胖组:F值分别为5 628.68、9 949.81、5 508.77、1 656.34、2 452.05、2 365.92、1 441.72和6 081.27,P<0.001).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患病率均随着BMI的增加而增加,超重和肥胖组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重组:x2值分别为704.70、521.86、431.35、449.13和686.83,P<0.001;肥胖组:x2值分别为113.45、645.03、1 063.30、1 547.86和1 909.66,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调整年龄和性别后,超重和肥胖组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发病风险分别为正常组的2.5和5.5、2.2和3.4、1.8和2.9、2.9和8.2、3.3和8.9倍.结论 我国成年人随着BMI的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增大,应将控制BMI作为慢病防控的优先指标.

  • 中国成年人红肉摄入量对体重指数、体重及超重危险性影响的多水平纵向研究

    作者:王志宏;张兵;王惠君;张继国;杜文雯;苏畅;张伋;翟凤英

    目的 分析中国成年人红肉摄入量对BMI、体重及超重危险的影响.方法 利用开放式队列研究“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在1991-2009年间至少参加过一轮调查的18 006名成年人(其中男性占47.5%),应用三水平(社区-个人-调查时间)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红肉摄入量对BMI、体重变化和超重(BMI≥24 kg/m2)危险的影响.采用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方法评价成年人平均每日红肉摄入量.结果 中国成年人高红肉摄入量一般是年轻、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高、体力活动水平低、总能量摄入高及有吸烟和饮酒习惯者.三水平混合效应线性模型显示成年人红肉摄入量与BMI、体重的变化呈正相关.在调整其他因素(年龄、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吸烟、饮酒、体力活动水平、城市化程度和总能量摄入水平)后,与不进食红肉男女性相比,红肉摄入水平高组的男女性BMI值分别增加了0.17 kg/m2(95%CI:0.08~ 0.26,P<0.0001)和0.12 kg/m2(95%CI:0.02~ 0.22,P<0.05),体重分别增加了596 g(95%CI:329~ 864,P<0.0001)和400 g(95%CI:164~636,P<0.0001).进一步调整基线BMI值后,三水平logistic模型显示,与不进食红肉的成年人相比,高红肉摄入水平的男女性发生超重的相对危险分别是1.21(95%CI:1.01 ~ 1.46,P<0.05)和1.18(95%CI:1.01~ 1.37,P<0.05).结论 较高的红肉摄入量可增加BMI和体重,并增加发生超重的危险.

  • 北京市2004年2~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

    作者:米杰;程红;侯冬青;段佳丽;滕红红;王友发

    目的分析北京市2~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检出率水平及分布特征.方法利用2004年北京市儿童代谢综合征调查总样本中21 198名2~18岁人群的体重指数数据,分别采用中国(WGOC标准)、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 2000标准)和国际肥胖工作组(IOTF标准)推荐的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体重指数分类标准计算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结果北京市2~18岁儿童青少年合并超重(包括肥胖)检出率、肥胖检出率分别是18.6%和8.1%(CDC 2000标准),17.4%和5.1%(IOTF标准);根据WGOC计算的7~18岁合并超重检出率和肥胖检出率是20.9%和8.9%.学龄儿童(6~18岁)的合并超重率高于学龄前儿童(19.8%:14.8%,CDC 2000标准);学龄儿童中,男性高于女性(26.7%:16.5%,WGOC标准),城市高于农村(27.0%:15.9%,WGOC标准);学龄前儿童城乡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北京市有1/5的儿童青少年超重或肥胖,居国内高水平.儿童青少年肥胖已经成为北京市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 天津市成年居民超重与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张誉文;王建华;职心乐;刘新民;朱红

    目的 了解天津市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于2006年采用四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个城区、3个郊县19 271名18岁及以上成年人进行现况调查.经培训考试合格的调查员入户面对面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获得基本资料和身高、体重测量值,计算BMI.描述该人群超重和肥胖的年龄、性别、地区分布,并进行超重、肥胖相关因素的分析.结果 天津市成年人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32.8%(95%CI:32.1%~33.5%)、11.7%(95%CI:11.2%~12.2%),标化率分别为33.1%、12.2%,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超重率、肥胖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超重率在50~59岁达高峰,肥胖率在60~69岁达高峰.女性肥胖率高于男性;农村肥胖率高于城市;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和多因素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吸烟、饮酒、每周中等程度锻炼是超重和肥胖的共同影响因素.结论 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天津市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应尽快采取控制措施.

  • 北京25~64岁人群1984~1999年体重指数和超重率变化趋势的研究

    作者:王薇;吴兆苏;赵冬;吴桂贤;王文化;刘静;曾哲淳;秦兰萍;刘军

    目的分析1984~1999年北京地区25~64岁人群平均体重指数(BMI)、超重率的变化趋势. 方法在北京地区心血管病监测人群中,分别进行了5次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横断面调查. 结果 1984~1999 年 25~64 岁人群平均BMI由 23.3 增加到 24.0, 超重率由 27.5% 增加到 35.9%. 男性人群超重率由 23.5% 增加到 43.4%. 男性各年龄组及城乡地区的超重率均呈增加趋势.女性人群在城乡地区的超重率呈不同变化趋势,城市女性超重率由 36.0%下降到 23.3%, 农村女性超重率由 28.4%增加到 46.0%. 城市人群的超重率由 29.1%增加到 31.8%, 农村人群的超重率由 22.1% 增加到 49.6%. 研究早期城市人群的平均BMI和超重率大于农村人群(P<0.05), 到研究后期农村人群的BMI和超重率赶上并超过城市人群(P<0.05). 结论城市男性和农村男女两性人群BMI和超重率均呈上升趋势, 但农村人群的上升速度较快, 且平均BMI和超重率目前已高于城市人群.

  • 宁波地区7岁以下儿童超重和单纯性肥胖调查及三种筛查方法比较研究

    作者:钱莹莹;徐翠青;吕兰秋

    目的 了解宁波地区7岁以下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生情况,探讨BMI不同参照标准在儿童超重、肥胖筛查的应用.方法 随机整群抽样调查64 038名儿童的身高、体重,按WHO 2006年推荐的身高标准体重值,体重达身高标准体重≥10%为超重、≥20%为肥胖,剔除伴肥胖的遗传性疾病和内分泌疾病.并分别采用WHO与国际肥胖工作组(IOTF)推荐的超重、肥胖BMI参照值对同一人群计算超重、肥胖检出率.结果 按WHO身高标准体重值宁波市7岁以下儿童超重和单纯性肥胖检出率分别为4.25%和2.88%,其中男童分别为4.45%和3.01%,女童分别为3.86%和2.56%,男童与女童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儿童超重和肥胖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上升,6岁时男童分别达到11.84%和9.68%、女童分别达到10.14%和9.46%.不同年龄组和性别超重/肥胖比在1.15~1.94:1之间.调查人群BMI的P85、P95均低于WHO与IOTF标准中"超重"、"肥胖"的BMI判断界值,使用WHO与IOTF推荐的BMI参照值宁波市7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9.72%、2.83%和6.11%、0.55%.结论 儿童早期是预防日后肥胖的关键时期,男童是预防和控制肥胖发生、发展的重点人群,应将预防和控制儿童肥胖工作列入儿童保健服务之中,建议尽快建立适合中国7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筛查的BMI参考值.

  • 学龄儿童空腹血糖水平及其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

    作者:董少霞;王颖;谭凤珠;董会敏;杨辉;冯彦军;冯长龙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儿童出现超重、糖脂代谢紊乱等危害健康的问题.为此对河北省农村儿童血糖、血脂、血压及肥胖状况进行了调查.

  • 中国10省(自治区)农村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现状调查

    作者:谢胜男;王建敏;李能;蒋蔚蔚;杨森焙;李侠;凌子羽;张静

    目的 了解中国10省(自治区)农村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情况.方法 利用“2006年中国10省农村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资料,选取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以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均值的10%为超重,超过20%者为轻度肥胖,超过30%者为中度肥胖,超过50%为重度肥胖.利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X2检验进行率的比较.结果 共纳入38 923名儿童,超重检出率为4.18%,男童的超重检出率高于女童(x2=4.343 6,P=0.037 1),3~岁组儿童超重检出率高(5.80%);肥胖检出率为1.21%,以轻度肥胖为主(0.78%),男、女童肥胖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89 0,P=0.532 8),其中6~岁组的肥胖检出率高(1.42%);10省(自治区)农村超重检出率为1.38%~ 7.62%,肥胖检出率为0.57% ~3.08%,其中吉林省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高,广西壮族自治区低.结论 中国农村地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总检出率较低,3~4岁为农村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高发期,北部地区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应引起重视.

  • 蒙古族7~18岁青少年超重肥胖25年变化趋势分析

    作者:黄泽宇;布仁巴图;哈森高娃;林哲;李永山;张壮伟;佟伟军

    目的 了解25(1985-2010)年间蒙古族7~18岁青少年超重肥胖长期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现况研究方法,应用1985、2000和2010年共计18 366人的蒙古族7~18岁青少年体质健康调研数据,分析比较不同监测年份、性别、城乡间的儿童青少年BMI均数和超重肥胖检出率.结果 25年间蒙古族7~18岁青少年BMI均数总体变化趋势为逐年升高,1985、2000和2010年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1%、0.5%,6.3%、2.4%和9.1%、6.6%;1985-2000年的15年间超重、肥胖率分别增长了2倍和4倍,2010年时比1985年增长4倍和12倍.1985、2000和2010年超重、肥胖检出率在城市男性中分别为1.2%、0,7.9%、3.4%和11.0%、11.8%;农村男性分别为0.6%、0.6%,2.8%、2.1%和9.0%、3.4%;城市女性分别为1.8%、0.3%,8.1%、4.3%和9.4%、8.4%;农村女性分别为4.5%、0.9%,8.8%、2.2%和10.2%、4.5%,各组间不同监测年份其超重、肥胖检出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逐年增加趋势.结论 1985-2010年蒙古族青少年的超重、肥胖检出率大幅上升,并有继续升高的趋势,应采取合理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肥胖的发生.

  • 2010年中国城乡居民超重和肥胖的直接经济负担分析

    作者:张娟;施小明;梁晓峰

    目的 分析2010年中国城乡居民由超重和肥胖造成的主要慢性病(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癌症、糖尿病)的经济负担.方法 利用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和2008年国家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数据,采用疾病成本的方法计算超重和肥胖的直接经济负担.结果 2010年中国城乡居民超重和肥胖所造成的主要慢性病合计经济负担高达907.68亿元人民币,占主要慢性病经济负担的42.9%.结论 中国城乡居民超重和肥胖所造成的经济负担呈上升趋势,占2010年卫生总费用的4.5%.

  • 倒班对男性钢铁工人超重/肥胖的影响

    作者:肖孟迎;王朝阳;范红敏;车崇亮;陆瑶;丛龙学;高雪娟;刘亚静;袁聚祥

    目的 探讨倒班对钢铁工人超重/肥胖的影响.方法 对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进行职业健康查体的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男性在职员工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倒班及倒班年限对钢铁工人超重/肥胖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7 262例男性钢铁工人,超重/肥胖率为64.5%(4 686/7 262),其中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30.2%.调整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等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现在倒班与超重/肥胖、肥胖有关,OR值(95%CI)分别是1.19(1.05 ~ 1.35)、1.15(1.00~ 1.32).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显示,男性工人中倒班年限与超重、肥胖具有相关性(x2=8.91,P<0.05)且呈非线性关系(非线性检验x2=7.43,P<0.05).倒班年限与肥胖具有相关性(x2=15.95,P<0.05)且呈非线性关系(非线性检验x2=10.48,P<0.05).结论 男性钢铁工人倒班与超重/肥胖有关,且倒班年限与超重/肥胖呈非线性关系.

  • 中国成年人肥胖的流行特点研究:超重和肥胖的现患率调查

    作者:王文绢;王克安;李天麟;马林茂;富振英;陈君石;刘尊永;白锦;金书香;李彦琴;秦汝莉;陈泓;向红丁;冯晋光

    目的 阐明中国肥胖的流行状况,为国家卫生决策和肥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WHO诊断标准,对中国11省(市)居住5年及5年以上的社区人群进行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特点分析。研究对象包括20~74岁居民共42 751人。结果11省(市)总的超重现患率为21.51%,肥胖现患率为2.92%,经1990年全国人口标化,11省(市)超重的现患率为18.28%,肥胖的现患率为2.48%;经1992年世界人口标化,超重现患率为18.61%,肥胖现患率为2.49%;女性的超重现患率和肥胖现患率(21.71%和3.73%)显著高于男性(21.25%和2.11%);男性和女性的肥胖现患率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在11省(市)中,超重和肥胖的现患率男性是北京高,女性是山东高;肥胖的现患率呈现出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的流行特点。结论 中国的超重和肥胖患病形势严峻,超重和肥胖患病开始低龄化,男性肥胖患病的增长速度有可能超过女性。因此,中国应该尽早开展肥胖的防治与研究。

1919 条记录 8/96 页 « 12...567891011...959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