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功能磁共振成像联合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叶国伟;李旭丹;邹建勋;李炜;项万青

    目的 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I)技术对提高脑肿瘤的全切率的作用.方法 16例脑肿瘤患者为观察组,手术前后行行fMRI和DTI检查;21例脑肿瘤患者为对照组,未行fMRI与DTI检查.两组均在神经导航下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比较肿瘤全切率及致残率,观察两组手术前后Karnofsky功能评分(KPS评分).结果 观察组肿瘤全切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fMRI及DTI可以立体形象地显示肿瘤对脑功能区及白质纤维束的影响,有助于提高脑肿瘤在导航下手术全切率,并有可能降低其术后致残率.

  • DTT早期评价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徐杰;阎仁福;沈小勇;周跃;苏忠周;邱晟;李丽琴;潘旭炎;沈健;戴利成;张建民

    目的:采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DTT)早期评价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术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的HICH患者46例,术前均行DTT检查计算基底核区皮质脊髓束(CST)条目数,术后1d均行CT检查,术后2周再行DTT检查计算基底核区CST条目数,6个月后根据Fugl- Meyer(FM)评分评判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46例患者均未发现严重并发症;术后2周基底核区相对剩余CST条目数(73.98±12.71)与术前(72.07±13.35)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t=0.570,P=0.572);术后6个月患者FM评分平均为(84.22±12.81)分;所有患者术后2周的患侧相对剩余CST条目数(73.98±12.71)与6个月后FM评分之间呈正相关(r=0.845,P<0.01)。结论采用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HICH患者,术中能保留更多的相对CST条目数,这可能是该法治疗的患者术后6个月运动功能恢复更佳的原因之一。DTT用于HICH患者能在术后早期对其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作出预后评估,有助于合理制定术后康复方案。

  • 功能磁共振成像和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对提高脑肿瘤的全切率的作用

    作者:郭艳娜

    目的:分析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与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DTI)在脑肿瘤患者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行脑肿瘤手术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检查方式分为对照组(32例)与观察组(36例).两组均给予神经导航下显微肿瘤切除术,对照组术前行MRI增强检查,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fMR/、DTI检查,观察两组肿瘤切除情况及预后.结果:观察组肿瘤全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肿瘤手术患者行fMRI与DTI检查,有助于提高肿瘤全切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 FA阈值对磁共振弥散张量胼胝体纤维束重建的影响

    作者:童永秀;邹松;沈东挥

    目的 探讨FA阈值对MR弥散张量胼胝体纤维束重建的影响,并寻求佳阈值.方法 20名健康成年人,男10例,女10例,分别行脑部常规MRI和DTI扫描.对DTI原始数据进行处理:调节不同FA阈值进行胼胝体纤维束重建,获得FDi和FA等参数,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0.05~0.40间,每0.05取一个值作为FA阈值:FA阈值取0.05与0.1、0.3和0.35以及0.35和0.40时测得的FDi值统计分析无明显差别;其余各组之间FDi值均有统计学差异;②在0.10~0.30之间每0.01取一个值作为FA阈值:每组FA阈值下测得的FDi值均与相邻若干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别一无差别组数较多的主要集中在0.16~0.24之间,其中以0.20时达到高峰;③不同FA阈值下测得的FDi值与FA值存在线性相关(r=-0.918).结论 ①正常胼胝体纤维束成像时,FA阈值小于0.1或大于0.3时,纤维追踪将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而0.16~0.24为正常胼胝体纤维追踪的适合阈值,其中0.20可能为佳阈值;②FDi值是DTT的一个重要参数,与FA值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 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在累及运动区脑肿瘤中的应用

    作者:刘强;卢光明;张宗军;张龙江

    目的:功能磁共振成像对脑肿瘤术前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探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在累及运动通路脑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累及皮层运动区的脑肿瘤患者行fMRI检查,另以1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2例患者术后复查,fMRI采用双侧交替进行的大拇指对掌运动作为任务刺激.所有数据进行离线后处理,fMRI图像使用基于MATLAB平台下运行的SPM99软件进行处理,观察运动皮层区激活情况.结果:每个患者的健、患侧主运动区(M1)、辅助运动区(SMA)均激活,其中12例患侧M1区信号低于健侧,3例患侧M1区信号高于健侧,1例健侧与患侧M1区信号无明显差别,11例患侧M1区信号移位,8例患者患侧SMA区及健侧M1区的激活程度较健康人增强;2例患者复查显示患侧M1皮层激活范围较术前变小.结论:应用fMRI能显示肿瘤、皮层运动功能区之间的关系,对邻近脑运动功能区脑肿瘤患者术前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 大脑胶质瘤DTT初步研究

    作者:何光武;项华;何江波;成中意;徐建荪;汪守中;沈天真;陈星荣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在大脑胶质瘤所导致的大脑白质纤维异常改变中的价值.方法:分别对15例大脑胶质瘤患者进行弥散张量成像,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获得FA图、DEC图和DTT图,观察不同病变所引起的白质纤维束的改变情况.结果:15个病变累及的白质纤维束有弓状纤维、上纵束、内囊、上额枕束和胼胝体.白质纤维束的异常改变有2个类型:破坏+浸润5例、破坏+移位10例.结论: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可以显示颅内肿瘤所造成的白质纤维的异常改变,立体显示肿瘤与白质纤维束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肿瘤手术方案的制定和病人预后的预测.

  • 正常成人大脑胼胝体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研究

    作者:何光武;董德柱;沈天真;陈星荣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研究正常成人大脑胼胝体的形状和结构.方法:分别对10名正常志愿者(男5例,女5例.年龄为24~65岁,平均年龄40.9岁)进行弥散张量成像,将所得数据输入个人计算机,应用日本东京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影像计算和分析实验室所研制的软件:Volume-one1.56和diffusion TENSOR Visualizer 1.5(dTV) 进行大脑胼胝体纤维束成像.结果:本研究成功的在活体显示大脑胼胝体的形状和结构,在彩色FA图矢状面上胼胝体呈半月形,在弥散张量纤维束图横断面上呈蜈蚣状.结论: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可以显示正常人大脑胼胝体,为大脑白质纤维束的研究开辟了一新的广阔领域.

  • 颅内肿瘤周围白质纤维束的DTI研究

    作者:荆利娜;董光;全世杰;孟凡莲;于秀荣;耿海

    坏、浸润、水肿、移位.其中破坏浸润多见于高级别胶质瘤,水肿见于各种肿瘤的瘤周水肿区,移位多见于脑膜瘤、转移瘤和低级别胶质瘤.

  •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在胼胝体轴索损伤中的应用

    作者:侯刚强;张小静;张雪林;沈比先;高德宏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在胼胝体轴索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0例临床确诊为轴索损伤的患者(轴索损伤组)及与其年龄、性别及教育背景相似的志愿者40例(对照组),分别行常规序列及弥散张量序列扫描及纤维束重建技术.重建2组胼胝体纤维束图像,比较2组胼胝体纤维束的形态、结构变化情况.结果 对照组纤维束显示清晰、致密;轴索损伤组胼胝体纤维束变薄、稀疏、中断甚至缺失.结论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可直观显示胼胝体的损伤部位及程度,对于轴索损伤病灶的检出及病情的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对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功能恢复的评估价值

    作者:肖胜;刘金;武永康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对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远期肢体功能恢复的评估作用.方法 2011年2月至2012年9月收治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3例,均行保守治疗.出血后7~10d,均行DTT检查评估皮质脊髓束(CST)损伤程度,按其损伤程度由轻到重分为4级.比较不同分级患者出血后3个月和6个月肢体肌力变化.结果 本组CST损伤1级4例,2级9例,3级7例,4级3例.出血后3个月和6个月,患者肢体肌力较入院时均显著改善(P<0.05).CST损伤级别越低,肌力改善越显著(P<0.05).结论 DTT能够了解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CST的损伤程度,而CST损伤程度可以预测患者功能恢复程度.

  • 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在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程华;俞正勇;陈祥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其在脑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3例脑肿瘤行常规MRI及DTT检查,通过获取部分各向异性图(FA图)、彩色编码张量图及脑白质纤维束图,依次分析83患者肿瘤与瘤周白质纤维束之间的关系.测量83脑肿瘤患者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邻近白质区及对侧正常白质区的ADC值、FA值.结果:ADC值在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邻近白质区中,低级别胶质瘤与高级别胶质瘤具有差异性,而在正常白质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FA值在肿瘤实质区,低级别胶质瘤与高级别胶质瘤具有差异性,而在瘤周水肿区,邻近白质区中,正常白质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且83例良、恶性肿瘤瘤周白质纤维束都可以发生移位;瘤周水肿区白质纤维束表现为浸润和破坏为主,其破坏程度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比.结论:DTT可直观显示脑白质损伤程度并观察神经纤维束受损范围.

  •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前联合白质完整性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作者:赵可;王强;邓伟;李名立;韩媛媛;林鄞;丁蕾;李寅飞;李涛

    目的:研究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前联合白质纤维完整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4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9名正常对照者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扫描,使用纤维束追踪的方法重建前联合纤维,并研究前联合纤维连接异常与认知功能间的关系。结果患者组前联合平均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较对照组下降[(0.48±0.07)vs.(0.54±0.05),P=0.002],连线测验(trail making test,TMT)完成时间延长[TMT_A:(55.19±19.15)vs.(36.61±11.72),P<0.001;TMT_B:(88.84±38.92)vs.(53.75±23.41),P<0.001],逻辑记忆测试分数低于对照组[即刻逻辑记忆分数:(6.12±3.85)vs.(11.69±3.68),P<0.001;延时逻辑记忆:(3.33±3.16)vs.(9.83±4.15),P<0.001]。且患者组的FA值与TMT_A测验时间(r=-0.458,P=0.037)和TMT_B测验时间(r=-0.541,P=0.011)分别呈负相关,但在对照组未发现此相关性。结论本研究支持精神分裂症的脑功能连接异常假说,前联合白质纤维微结构受损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执行功能受损的原因之一,提示白质纤维完整性是精神分裂症的一个重要内表型。

  •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吴志峰;王如密;郑兆聪;李小平;叶友强

    目的 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观察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内囊白质纤维束的受损情况,探讨弥散张量成像纤维束技术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于入院时采用Brunnstrom评分法对20例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对所有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应用日本东京大学的Volume-one 1.72下的Dtv.Ⅱ.R2软件进行白质纤维束成像,比较观察双侧内囊白质纤维束形态.结果 健侧内囊白质纤维束解剖形态与正常人大致相吻合,患侧内囊白质纤维束则受血肿的侵犯,表现为受压、移位、不同程度的破坏;患侧皮质脊髓束受损级别和患肢肌力有明显相关性(r's=-0.8911,P<0.05).结论 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可以了解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内囊白质纤维束的损伤情况,这有助于临床医生全面掌握病情.

  • BOLD-fMRI及DTT技术、术中超声辅助神经导航结合电生理监测在大脑运动区胶质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丁宛海;牛朝诗;程伟;邓大丽;姜晓峰;计颖;凌士营;傅先明

    目的 探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及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术中超声辅助神经导航结合电生理监测在大脑运动区胶质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应用BOLD-fMRI及DTT技术、术中超声辅助神经导航并结合术中电生理监测手术治疗45例大脑运动区胶质瘤患者,术中实时定位中央沟边界,确认中央前、后回以及肿瘤位置,选择合适的脑沟入路,术中利用MRI图像与超声图像引导神经导航判断肿瘤边界,大程度切除肿瘤. 结果 术前DTT显示锥体束单纯受推挤22例、受浸润或破坏23例.术中均准确定位肿瘤,电生理监测准确定位中央沟并成功选择合适的脑沟入路,避免损伤运动区皮层及锥体束.全切除38例,次全切除7例.无死亡和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15例肢体肌力稍下降(1个月后10例肌力逐渐恢复正常),其中锥体束单纯受推挤组患者术后肌力下降4例,锥体束受浸润或破坏组患者术后肌力下降11例,肌力下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30,P=0.035). 结论 在多模态图像与术中超声图像辅助神经导航引导下,术中可准确定位大脑运动区胶质瘤,结合BOLD-fMRI及DTT技术和术中电生理监测可有效避免损伤运动区皮层及锥体束.

  •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联合神经导航在岛叶胶质瘤显微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鲍得俊;牛朝诗;陈鹏;丁宛海;程伟;蒋辰;李冬雪;季学兵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联合神经导航在岛叶胶质瘤显微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3月至2017年10月行显微外科切除术治疗岛叶胶质瘤患者27例,术前将患者的DTT图像与神经导航结合,重建肿瘤与锥体束的三维模型,设计合适的手术入路、界定肿瘤切除范围,确认及保护术中重要血管、锥体束.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结果 本组肿瘤全切除22例(81.5%),次全切除4例(14.8%),大部分切除1例(3.7%).术后病理显示少突胶质瘤7例,星形胶质瘤20例,其中WHO分级Ⅰ级1例,Ⅱ级18例,Ⅲ级1例.术后1例患者出现暂时性语言障碍(2周后恢复),2例患者出现对侧肢体功能障碍2例(1个月后恢复),其余24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保留完好.结论 DTT联合神经导航应用于岛叶胶质瘤显微切除术时安全、有效,可以在大程度保护神经功能的同时大范围地切除肿瘤,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 DTT在毗邻皮质脊髓束的脑胶质瘤手术中应用

    作者:费小瑞;牛朝诗;王昌新;丁宛海;计颖;刘影;凌士营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在评价脑胶质瘤相毗邻皮质脊髓束的状态及其在指导临床手术中的价值.方法 2006年8月至2008年9月,脑深部胶质瘤患者3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6例,对照组18例.实验组利用DTT对患侧皮质脊髓束的状态(推移、浸润或者破坏)进行评估,结合常规磁共振扫描结果设计手术入路及切除范围;对照组仅根据常规磁共振扫描结果设计手术入路及切除范围.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肿瘤全切除率以及术后的致残率进行分析.结果 实验组16例,手术全切12例,部分切除4例,术后出现神经功能加重1例;对照组18例,手术全切11例,部分切除7例,术后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或神经功能加重7例.统计学分析显示实验组的肿瘤全切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实验组的术后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DTT能够清楚的显示脑深部胶质瘤与皮质脊髓束的位置以及皮质脊髓束的被侵犯程度,有助于设计出合理的手术入路及切除范围,有利于保护未被侵犯的纤维束,大程度的切除肿瘤,减少术后的功能缺损.

36 条记录 2/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