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CT/MR在舌鳞状细胞癌诊断中的意义探讨

    作者:吝燕斌

    目的 分析超声、CT/MR检查在舌鳞状细胞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意义,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5年5月~2016年5月接治的原发性舌癌28例与复发性舌癌患者12例作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相同的超声检查与CT/MR检查,对比两组患者舌癌肿块和颈部淋巴结病变状况.结果 在小病灶检出率与颈部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检出率方面,CT/MR检查与超声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超声检查,CT、MR在侵犯周围组织和骨骼的评估中明显优于前者(P<0.05).结论 超声诊断用于舌鳞状细胞癌的术前与术后诊断效果较佳,但对于侵袭范围广、骨质破坏且发生病变的患者,综合使用超声诊断与CT/MR检查效果更佳.

  • 基于运动力学特征的膝关节结构重建分析

    作者:彭鳒侨;张占磊;钟世镇;白波

    目的 通过分析计算机辅助重建的膝关节来研究膝关节的运动力学特征.方法 将经CT/MR扫描的原始数据输入到Mimics重建出三维模型,再经分割修补、除噪光顺等后处理,后进行数字化测量和有限元分析.结果 这些测量数据和力学分析使膝关节屈伸、滚动、滑动、侧移和轴位旋转等多个自由度的运动模式获得进一步剖析.结论 建立在三维模型重塑基础上的结构分析对膝关节运动力学特征的阐述更加充分.

  • 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肝细胞癌的影像学分析

    作者:庞鹏飞;孟晓春;陈俊伟;朱康顺;姜在波;单鸿

    目的 分析TACE 联合索拉非尼治疗肝细胞癌(HCC)的影像学表现,评估联合治疗的疗效,寻找索拉非尼治疗HCC 可能的影像学证据.方法 2008 年8 月至2010 年10 月收治的30 例HCC 患者,男性25 例,女性5 例,年龄30~68 岁,平均年龄56 岁.患者接受TACE 联合索拉非尼治疗.影像学(CT/MR)随访6~20 个月,平均9 个月,分析影像学表现,根据实体肿瘤RECIST 修订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根据病灶碘油沉积的分布将病灶的CT 图像表现分为四型.Ⅰ型--病灶无碘油沉积,全部或部分呈低密度.II 型--病灶中心碘油沉积,周围呈低密度.III 型--病灶碘油致密沉积.Ⅳ型--病灶碘油沉积区与低密度区混杂分布.30 例患者中出现Ⅰ型表现5 例,II 型表现3 例,III 型表现6 例,Ⅳ型表现15 例,一周后因严重腹痛停药1 例.结合CT 和MR 动态增强扫描图像将病灶进一步分为肿瘤有存活及无存活两种类型.其中,Ⅰ型表现的5 例患者肿瘤存活3 例,无肿瘤存活2 例,低密度区无肿瘤存活.II 型表现的3 例患者中,肿瘤存活2 例,无肿瘤存活1 例.III 型表现6 例患者中肿瘤存活者2 例,无肿瘤存活者4例.Ⅳ型表现15 例患者中肿瘤存活15 例.出现Ⅰ型表现的时间为2~8 个月,平均5.3 个月.随访第5 个月,根据实体肿瘤RECIST 修订标准评估疗效,29 例患者出现CR 3 例,PR 6 例,SD 11 例,PD 9 例,DCR 68.97%.结论 影像学可反映TACE 联合索拉非尼治疗HCC 的疗效,Ⅰ型表现中病灶无碘油沉积的坏死性低密度区可能体现索拉非尼参与治疗的结果.

  • 18F-FDG PET诊断卵巢癌转移和复发的价值

    作者:刘为英;高沁怡;李亚明;武昕

    对比28例行手术及化疗的卵巢癌妇女全身18F-FDG PET、CT/MRI及CA125在原发性卵巢癌复发、淋巴结分期及远隔转移的诊断结果,以评价18FDG-PET诊断卵巢癌转移和复发的临床价值.当血清CA125升高但传统影像学为阴性时,特别是有盆腔及远隔转移时,PET代谢显像可提供更多临床有价值的信息.

  • CT/MR超声造影融合成像在肝癌消融术中的应用探讨

    作者:邹子仪

    通过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53例肝癌病例,分别是普通超声成像和利用CT/MR超声造影融合成像技术进行引导消融,对不同的成像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本研究数据显示,因普通超声清晰度欠佳而不能进行的消融术,在CT/MR超声融合成像的引导下可以进行,并且治疗效果与普通超声相比无明显差异。肝癌消融术中,普通成像与CT/MR超声融合成像均能达到引导肝癌消融术的治疗目的,但是在普通超声成像清晰度欠佳而不能进行的情况下,在CT/MR超声融合成像的引导下得以成功进行肝癌消融术,CT/MR超声融合成像在临床肝癌消融术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

    关键词: 肝癌 CT/MR 融合成像
  • 局限型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邹玉坚;郑晓林;陈瞾;肖利华;袁灼彬;梁满球

    目的 探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D)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13例CD的超声、CT及MRI表现,结合临床、手术病理资料及文献复习.结果 13例中位于颈部6例(左右各3例)、位于纵膈2例、左颌下、左锁骨上窝、左腋窝、腹膜后及左腹股沟区各1例,病灶直径2.5cm至8.4cm不等.颈部1例及左腹股沟区病灶多发,其余单发.7例超声检查表现为非均质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晰,血流丰富.4例CT平扫呈类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平扫1例密度均匀,2例可见斑点状、分支状钙化,1例可见低密度区;增强扫描病灶均强化明显,腹膜后肿块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均明显强化,纵膈及腹膜后病灶增强扫描可见斑片状低密度轻度强化或无强化区.2例MRI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与胸锁乳突肌信号比较),信号均匀,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结论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超声、CT及MRI表现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尤其CT及MRI表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