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肩胛骨X线片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江铸;蔡彬

    目的 探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的肩胛骨正侧位X线影像表现和其在疾病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经影像科和临床确诊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100例120肩,对患者的肩胛骨正侧位实施X线拍摄,并对其中90例共102肩实施撞击注射试验(利多卡因试验),分析患者的X线片影像学特征及撞击注射试验阳性率.结果 肩峰的形状以Bigliani分类分为3型,1型:14.2%(17/120),肩峰平直;2型:24.2%(29/120),肩峰呈弧形,凸面向上,肩峰尖端向下弯曲;3型:61.7%(74/120),肩峰尖端呈钩形.3型肩峰撞击注射试验阳性率(76.7%)高于1型与2型肩峰(46.7%、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型肩峰撞击注射试验阳性率与2型肩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肩胛骨正侧位X线片与撞击注射试验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中有较高的相关性,肩胛骨正侧位X线片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3型肩峰患者患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可能性较1型、2型患者高.

  • 肩关节镜下探查清理联合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临床疗效

    作者:邵红伟;顾爱群;许兴龙;帅启荣;葛俊

    目的 探讨肩关节镜下探查清理联合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7年4月收治的60例SIS患者为该研究对象,均行肩关节镜下探查清理和肩峰成形术,然后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CLA)、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以及复旦大学肩关节功能评分(FUSS).结果 对所有患者进行1~6个月的随访.术前UCLA、ASES、FUSS评分分别为(21.30±2.03)分、(43.40±8.49)分、(42.26±5.88)分,随访6个月时UCLA、ASES、FUSS评分分别为(31.36±1.07)分、(91.76±4.06)分、(89.26±3.19)分,术后UCLA、ASES、FUSS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579、71.9546、54.4220,P<0.05).结论 肩关节镜下探查清理联合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是有效的办法.

  • 物理查体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成帷;潘哲尔;张超;刘彩龙;陈雷

    目的:评价5种常用临床物理查体及联合查体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SAIS)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盲法队列设计共纳入105例肩关节疼痛患者,所有患者接受5种物理查体(包括Neer征,Hawkins-Kennedy征,疼痛弧,空罐试验,外旋抗阻试验)及肩关节镜检查,记录结果,依据Nikolaus的诊断标准为SAIS诊断的金标准.对各种查体进行诊断试验相关评价,包括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和ROC曲线分析.采用逐步前进法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分析、Kappa分析及符合率评估联合查体的佳组合、效力、查体的可靠性.结果:ROC曲线分析显示除Hawkins-Kennedy征外,其他查体AUC均有统计学意义(AUC=0.62~0.73,P<0.05),阳性似然比≥2.0的查体为疼痛弧、空罐试验和外旋抗阻试验,阴性似然比≤0.5的查体为Neer征、疼痛弧和外旋抗阻试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疼痛弧、空罐试验、外旋抗阻试验的组合为诊断SAIS的佳组合,疼痛弧、外旋抗阻试验的组合为排除SAIS的佳组合.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联合查体的AUC有统计学意义(AUC=0.85,P=0.000),高于所有单独查体,佳截断值为出现任意3项阳性查体.5种物理查体的Kappa值范围为0.42~0.71,符合率范围70.50%~87.60%.结论:3项独立查体(疼痛弧、空罐试验、外旋抗阻试验)阳性及5项查体中出现3个或以上阳性查体有助于SAIS的确诊,3项独立查体(Neer征、疼痛弧、外旋抗阻试验)阴性有助于SAIS的排除.5项查体均具备中到高度的可靠性.疼痛弧、空罐试验、外旋抗阻试验的组合(出现2项或以上阳性查体)为诊断SAIS的佳组合,疼痛弧、外旋抗阻试验的组合(均为阴性)为排除SAIS的佳组合.任意3项阳性查体为使用5种物理查体联合诊断和排除SAIS的佳截断值.

  •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超声评价

    作者:朱家安;胡兵;翟伟韬;曾炳芳;周永昌

    目的:评价超声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动态检查方法,探测了46例临床诊断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患肩,并将其中33例手术和超声介入性治疗的患肩的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超声可清晰地显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肌腱病变的形态学特征.在手术治疗的33例中,超声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诊断的准确性94%.结论:超声显像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方式的选择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运动训练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功能恢复中的应用

    作者:元帅霄;俞瑾;刘晓华

    探讨运动训练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6例肩袖损伤为1度或2度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包含运动训练的物理治疗组(试验组)和不包含运动训练的物理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脉冲超短波、温热疗、冷疗等物理治疗,试验组同时按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运动训练计划进行康复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12周治疗,并于开始治疗前以及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时进行评估.采用Constant评分表和美国加州大学(UCLA)肩评分表评估其疗效.结果:从入组到第3个月,从入组到第6个月,从入组到第12个月的三个阶段随访时,每个阶段的Constant总分和各分项的分数增加值,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治疗,第3个月,第6个月,第12个月随访时,Constant总分分数,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UCLA肩关节功能各项评分,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治疗,第3个月,第6个月,第12个月随访时,Constant总分分数,两组与各自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中,除对照组第3个月,第6个月随访时力量得分与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项评分两组与各自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系统的、以运动生物力学及运动生理学为理论指导的运动训练同时结合其他物理治疗手段能更有效地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对肩关节功能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 脉冲调整技术和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对比

    作者:张桂芳;黄焕杰;余秋华;王楚怀;韩秀兰;张振发

    目的:比较脉冲调整技术和关节松动术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8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脉冲组(脉冲调整技术)和松动组(关节松动术)各19例.脉冲组进行脉冲调整技术治疗、常规理疗和运动训练,松动组进行关节松动术、常规理疗和运动训练.两组患者均进行12周治疗,并于治疗前和治疗第1周、第4周、第12周随访时采用VAS评分和CMS量表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第1周、第4周、第12周脉冲组VAS分数分别为2.4±1.3、1.2±1.0、0.9±0.9,CMS总分分别为76.5±11.0、84.3±8.8、89.0±7.1;松动组VAS分数分别为3.5±1.3、2.1±1.3、1.4±1.2,CMS总分分别为69.4±13.1、82.9±6.7、88.5±6.8.两组VAS分数和CMS总分组内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1周后,脉冲组VAS分数低于松动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8),脉冲组CMS评分中的疼痛得分、ADL得分均高于松动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8,P=0.009);治疗4周后,脉冲组VAS分数低于松动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34),CMS评分中的疼痛得分高于松动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48).结论:在常规理疗和运动训练基础上无论联合应用脉冲调整技术还是关节松动术,均能有效改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肩部的疼痛和功能障碍.而脉冲调整技术与关节松动术相比,能在治疗早期更快地减轻疼痛并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关节镜下肩峰成形附加大结节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作者:张中兴;许峰;杨小龙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肩峰成形附加大结节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6-05采用关节镜下肩峰成形附加大结节成形术治疗存在肱骨大结节骨性改变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23例.结果 23例术后随访3~6个月,平均4.7个月.术后3个月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为(81.7±4.7)分,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疼痛、功能、运动范围、解剖4个方面的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采用关节镜下肩峰成形附加大结节成形术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纯肩峰成形术.

  • MRI、超声及X线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比较

    作者:王涛;刘辉;周理乾;樊国峰;孙孟锟;黄范利;孙正明

    目的 比较MRI、超声及X线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比较分析自2012-01-2015-09经临床确诊的42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比较MRI与X线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病因征象的检出率,比较MRI与超声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直接和间接征象的检出率.结果 与MRI检查比较,X线Ⅲ型肩峰检出率(x2=3.859,P=0.043)及肩峰骨质增生检出率(x2=4.200,P=0.040)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与MRI的I型肩峰检出率、Ⅱ型肩峰检出率及A-H间距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与超声检查对冈上肌肌腱水肿、冈上肌肌腱完全撕裂、肩峰下滑囊增厚、肩峰下滑囊积液及肩关节囊内积液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RI对冈上肌肌腱部分撕裂的检出率较超声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77,P=0.041).结论 X线显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病因征象较MRI好.MRI与超声均可显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直接及间接征象,但MRI对冈上肌肌腱部分撕裂的检出率更高.

  • 肩关节镜下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23例的手术配合

    作者:魏文霞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护理配合措施。方法:总结行肩关节镜下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23例患者的手术准备、术中配合及护理。结果:23例患者均在肩关节镜下顺利完成完成手术治疗,且均无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1.2~2小时,平均1.6小时。术后平均4天出院。术后随访时间4~8个月,平均6月,手术效果满意。结论:护理人员术前充分准备,术中熟练配合及术后恰当的护理是手术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

  • 观察肌肉内效贴疗法结合运动康复治疗肩峰下撞击 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作者:朱华;张靖;周志成

    目的:探析肌肉内效贴疗法结合运动康复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78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入组后采用抽签的方式进行分组,每组39例.给予对照组患者运动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肌肉内效贴疗法联合运动康复治疗,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4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经治疗后,患者的肩关节外展、前屈、外旋和内旋的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和治疗前(P<0.05).结论:采用肌肉内效贴疗法结合运动康复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可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 ASD联合三维重建技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疗效分析

    作者:刘海鹏;郝宗文;徐雅强;刘振刚;张培训

    目的 评价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arthroscopic subacromial decompression,ASD)联合三维重建技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昌邑市人民医院采取ASD联合三维重建技术治疗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共58例,术前应用三维重建技术对肩关节进行模拟成像,在其三维图像上测量同一患者患侧及健侧头顶肩峰距(head to acromion distance,HAD)、肱骨头的相对高度(the relative height of the humerus head,HH)、肩峰喙突距(acromion to coracoid distance,ACD)、结节肩峰距(tuberosity to acromion distance,TAD).根据每个患者的测量结果,明确引起撞击的原因,在ASD中行个性化操作,精确磨除相应骨赘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采用美国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UCLA)肩关节功能标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患侧HH的平均值为(0.87±0.19)cm,健侧HH的平均值为(1.08±0.21)cm,患侧较健侧距离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HAD的平均值为(0.54±0.11)cm,健侧HAD的平均值为(0.66±0.15)cm,患侧较健侧的距离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ACD的平均值为(2.90±0.39)cm,健侧ACD的平均值为(2.91±0.40)cm,患侧较健侧的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TAD的平均值为(1.96±0.48)cm,健侧TAD的平均值为(1.95±0.45)cm,患侧较健侧的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4个月.UCLA评分术前为(16.8±4.1)分,术后(32.4±1.5)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良率为91.4%.结论 术前采用三维重建技术测量肩关节HAD、HH、ACD、TAD可明确引起撞击的原因,为ASD提供精确的量化指标,术中可精确磨除相应骨赘,具有创伤小、精确度高、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 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刘海鹏;徐雅强;刘振刚;张培训

    目的:评价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arthroscopic subacromial decompression,ASD)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应用 ASD 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32例,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31~76岁,平均51.3岁;左肩11例,右肩21例;术前常规拍摄肩关节前后位、冈上肌出口位和腋位 X 线片。19例行 MRI 检查。Ⅰ型肩峰5例,Ⅱ型肩峰12例,Ⅲ型肩峰15例。应用 ASD,32例均行前肩峰成形术,17例同时行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术。采用 UCLA 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4个月。UCLA 评分术前为(16.8±4.1)分,术后(32.4±1.5)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4.107,P <0.01)。优11例,良18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为90.6%。结论 ASD 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能达到减压要求,效果满意,且可同时处理关节内其他病变,创伤小,恢复快,应作为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首选。

  • 肩袖损伤合并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MRI表现

    作者:高博;彭如臣;石逸杰

    目的探讨肩袖损伤合并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MRI影像表现。材料与方法对33例X线片无骨折但临床怀疑肩袖损伤或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患者,用1.5 T MRI机检查,观察肩袖损伤及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在MR上的影像特征,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并与手术结果对比,计算准确率。结果33例中肩袖损伤20例(合并肩峰下撞击综合征10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15例(合并肩袖损伤10例)。肩袖损伤和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术前MR诊断准确率分别约为95.0%、71.3%。结论肩关节MRI扫描对肩袖损伤及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肩袖损伤者中至少半数合并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临床和影像应予重视。

  • 本体感觉训练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研究进展

    作者:姜从玉;李骥耀;张鹏;吴族勇;奚国栋;杨晓春;朱玉连;胡永善;吴毅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较为常见的慢性过劳性损伤,其发病主要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肩峰形态改变、肩峰下间隙狭窄等,使肩部上举、前屈或外旋时肩峰与肱骨头之间反复撞击并引起肩袖软组织病理性改变,造成肩部疼痛、关节活动受限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而严重影响运动训练效果.肩关节通过关节、肌肉的静态稳定和动态约束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完成运动保障,其稳定性和功能性是关节本体感觉与肌肉平衡功能的综合反映,损伤后的位置觉、运动觉等降低可加重关节不稳定状态,从而增加肩峰下撞击的发生几率.本文针对肩峰下撞击的发病机制、诊断及与本体感觉之间的关系,通过回顾本体感觉的神经中枢反馈对于维持运动觉、位置觉和神经肌肉控制能力等方面作用的研究进展,提示本体感觉训练作为肩关节功能恢复的有效干预,是重建关节动力性功能稳定、促进运动功能提高以及改善肩关节疼痛等的重要手段.

  • 推拿手法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作者:杨亚军

    目的 探讨推拿手法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整群2011年3月-2015年3月医院收治的174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87例给予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87例给予保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VAS评分.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93.1%,对照组有效率71.3%,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0.68±0.17)分优于对照组(1.57±0.24)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推拿手法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 超声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32例病例的诊断分析

    作者:林新晓;陈思;蒋科卫;程桯;孙卫东;封一平;石雷

    目的 分析二维彩色多普勒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显像特点,探讨超声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诊断和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超声仪在坐位进行检查,观察肩腱袖、肩峰形态和肱骨头表面的形态变化,同时对手术效果进行评定,对康复进程进行随访.结果 超声可以清晰显示肩腱袖、肩峰形态和肱骨头表面的形态变化,能够动态显示肩峰与肱骨头产生撞击时的变化.同时和MRI对比分析大部分一致,部分病例经手术证实.结论 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康复过程中,超声检查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应引起临床的重视.

  • 关节镜下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护理体会

    作者:杨玉晶;张吉玉;辛艳梅;杜娟;许瑞香

    目的:通过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行关节镜下治疗的患者开展围手术期良好的护理,以减少该类患者肩关节粘连的发生,使患者肩关节功能得到良好的恢复。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进行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手术前、手术后及出院后的护理干预,然后进行效果的评价,以总结该类患者的护理经验。结论正确的围手术期护理和配合医生康复训练,能有效的预防术后肩关节的粘连,促进功能恢复,达到预期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肩胛骨周围肌肉群能障碍及运动疗法

    作者:张玉倩;姚叶林;陈康;马燕红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是导致肩关节疼痛常见的疾病之一,它往往伴随肩胛骨动力学异常及肩胛骨周围肌肉群功能障碍,当前研究认为通过肩胛骨稳定性训练可明显改善SIS患者的临床症状.本文回顾总结了近年来关于SIS肩胛骨动力异常及周围肌肉群功能改变的研究进展,并阐述了可改善SIS患者肩胛骨稳定性的运动疗法.

  • 关节镜下改良前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作者:秦泗通;王晖

    目的:考察关节镜下改良前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徐州市中心医院于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2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系统RandA 1.0分为改良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关节镜下前肩峰成形术治疗,改良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关节镜下改良前肩峰成形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改良组术后X线片显示肩峰成形充分,且其局部骨质经术中打磨后显示为暗区;术后随访平均(9.64±3.92)个月,两组患者的术后美国肩肘外科学会肩关节评分标准(ASES)评分及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评分标准(UCLA)评分均较术前获得显著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改良组的评分改善效果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优良率为93.75%,对照组优良率为8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镜下改良前肩峰成形术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是值得肯定的,在满足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建议将该术式作为临床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首选术式。

  • 肩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作者:胡晓晖;郝跃东;张鹏;赏后来

    目的 探讨肩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1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病例,均行肩关节镜手术.分别在术前、术后3月、术后6月记录患者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评分(UCLA),以及感染等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前UCLA评分总分为(16.00±2.36)分,术后3月UCLA评分总分为(29.04±1.63)分,术后6月UCLA评分总分为(30.95±1.69)分.术后3月UCLA评分总分与术前UCLA评分总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UCLA评分总分与术后3月UCLA评分总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肩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目前已经成为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主流方法,短期内可以取得非常确切的疗效.

101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