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液成分制备中冷沉淀制备技术的应用初探

    作者:姚常华

    目的:本研究针对血液成分制备中采用冷沉淀制备技术的效果及作用.方法:于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街头采集静脉全血400ml,共计20份,全血经过离心、冷冻、解冻、分离、冷冻等处理后,对其获取的血液成分情况予以研究.结果:冷沉淀制备低容量为40.62ml,大容量为48.75ml,中位冷沉淀容量为(46.37±3.51)ml.FⅦ低121.35IU/袋,高206.37IU/袋,中位FⅦ为(163.51±39.18)IU/袋.Fg少214.30mg/袋,多257.94mg/袋,中位Fg为(237.05±21.84)mg/袋.结论:通过冷沉淀制备技术进行血液成分制备,能够获取血液中的有效成分,从而为临床血液类疾病治疗提供原材料,应予以推广.

  • 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情况及其原因分析

    作者:庄永华

    目的 分析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情况及其原因,为血站工作提供进一步指导.方法 选取该站2015—2016年全年制备的16014袋血液进行调查,从中查证血液报废情况.结果 全年制备的16014袋血液中,报废195袋,占总制备的1.21%.其中P002全血报废75袋、P0012-去白细胞全血11袋、P0065-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1袋、P0148-冰冻血浆6袋、P0152-冰冻血浆102袋,分别占38.46%、5.64%、5.13%、3.08%、52.31%;报废原因主要是不足量、滤器渗漏、凝块、破损、离心后渗漏、过滤渗漏、血袋渗漏、脂肪血、色泽异常、溶血等.结论 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受人为因素和仪器因素制约,产生报废后果.加强献血前脂肪血的筛查、成分制备期间加强对离心的配平、在血液采集中,正确疏导献血者情绪,确保顺利采集.

  • 血液成分制备信息化建设在血液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探讨

    作者:陈丽

    随着临床输血需求的日益增长,成分血制备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仪器设备自动化的推广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血液成分制备信息化也逐渐被临床熟知并逐步应用于临床,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血液成分制备信息化成功实现了对人、机、料、法、环的质量管控,并对关键点进行持续改进,在提高成分血制备的效率及质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 成分制备物理血液报废的原因及预防策略研究

    作者:段艳芳;张静涵;李少华

    目的 研究探讨成分制备物理血液报废的原因及预防策略.方法 抽取对2015年1—12月期间血站成分制备物理血液报废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在2016年1—12月期间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采取相应的预防处理措施,成分制备物理血液报废率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离心破袋是导致成分制备物理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除离心破袋之外,热合不严、渗漏、近端开放以及血袋质量等一些其它原因也会导致血液报废.通过规范离心操作、制定标准的工作流程,对成分制备血液进行干预后,血站成分制备物理血液报废情况明显改善,干预效果显著.结论 导致成分血制备物理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是离心破袋,对相关仪器进行定期维护,规范工作人员操作等措施能够有效的改善成分制备血液报废情况.

  • 血液成分制备中一次成浆的影响因素

    作者:高芳;周健;徐胜春

    目的 探讨成分制备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如何提高一次成浆率.方法 选取2017年8月和12月扬州市中心血站街头采集的全血300 mL规格2640袋和400 mL规格480袋为样本,分别从血液规格、不同空气排除方式、不同放置时间、不同采血季节制备后的一次成浆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冬季采集的300 mL规格全血,滤白时留下约8 mL的空气,<12 h内完成制备工作能达到较高的一次成浆率.结论 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一次成浆的影响因素有血袋规格、血袋滤白后是否留下空气、血液采集后放置时间、季节以及工作人员操作方法与责任心等诸多因素有关.

  • 血站血液成分制备的质量控制管理

    作者:任明臣;李建伟;肖乐宇;蒲维薇

    该文简述通过建立和实施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血站成分制备员工业务培训,持续改进和有效监督血站血液成分制备的各个环节,确保临床用血安全可靠的具体做法。

  • 血液成分制备中职业危害危险因素的处理及防护措施

    作者:田仁红

    血液成分制备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面对的危险因素是造成职业危害的主要原因.这些职业危险因素主要有,物理因素:噪音、低温.化学因素:空气消毒机,消毒剂.生物因素:血液污染等.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危险因素可以避免,有些不确定突发情况防范的概率低.成分制备工作人员接触采集回来的血液未经全面检测,具有潜在的传染性,血液在制备过程中,突发离心破损,热合渗漏等原因造成血液污染具有直接经血液传播病原体的危险性,须引起成分制备人员的高度重视,提高安全意识,采取防护及有效的处理措施,避免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现将工作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及处理防护措施探讨如下.

  • 血液成分制备的质量管理

    作者:欧阳克梅

    为了提高输血安全,要对血液成分制备工作加强质量管理,依据《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对血液成分制备进行细致管理,对血液成分制备标准进行规范,从而保证血液安全,使血液成分制备在临床中获得更大的应用。

  • 关键控制点在血液成分制备的确立和控制

    作者:刘忠

    血液成分制备工作因血站质量体系等完善逐步向程序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因此在血液成分制备中应加强关键控制点的管理力度,确保血液质量符合要求,为临床输血安全性提供有效保障.本文主要对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要求下血液成分制备要求进行分析,对关键质控点确立及控制情况进行综述.

  • 浅论导致血液成分制备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作者:高芳;徐胜春

    本文主要分析血站的血液成分制备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总结导致此类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 血液成分制备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作者:胡英

    从事血液成分制备的工作人员存在一定的职业危害.要充分认清职业危害造成的严重后果,提出与之对应的防范保护措施,将伤害降到低.本文主要对血液成分制备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范措施进行探讨.

  • 血液成分制备的质量控制管理

    作者:张陈伟

    目的:探讨血站血液成分制备的质量控制管理方法.方法:通过建立与实施质量体系,在加强员工培训的基础上,对血液成分制备各相关环节进行质量过程监控并持续改进.结果:增强了职工的工作责任心,规范了血液成分制备的各项标准,加强了成分制备的质量控制.结论:遵循<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对血液成分制备的各项要求,对血液成分制备过程进行细节管理,严把血液质量关,保证成分血质量,确保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血液成分制备工作环节调整优化探讨

    作者:青炜;倪晓丽;魏凤

    目的:通过调整优化血液成分制备工作环节,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责任心和工作效率,以保证所制备血液制剂质量安全.方法:细化成分制备人员工作分工,明确工作量和职责,详细记录,加强考核力度.结果:成分制备工作差错明显减少,且均在科室内得以及时发现纠错,离心破损率低于0.01%,工作效率显著提升.结论:血液成分制备工作,通过明确职责,强化考核,能够有效调动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责任心,保障血液制备制剂质量安全.

  • 封管热合机在血液成分制备中热合方法的改良

    作者:禹亚丽;杨雪;刘易娟;刘丽娟;李聚林

    目的 探讨提高封管热合机在血液成分制备中的工作效率.方法 对封管热合机的操作方案、使用方法进行优化改良和观察对比.结果 改良后所需热合时间为20分21秒,较常规方法的热合时间39分42秒减少.结论 改良的封管热合方法工作效率高,比常规热合方法更省时,使作业环境较整洁有序,对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以及预防与减少差错有益.

  • 血液成分制备中冷沉淀制备技术的运用分析

    作者:胡英

    目的:探讨血液成分制备中冷沉淀制备技术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保存期内的新鲜冰冻血浆在1℃-6℃封闭状态融化后,在1℃-6℃无菌条件下分离出沉淀在血浆中的冷不溶解物质并在1h 内冻结而制成成分血;结果:制出的冷沉淀,容量在27±2 m1,Fg 含量是210±20mg/袋,FⅧ的含量是141.32±35 IU/袋,均符合要求;结论:开展制备血液成分冷沉淀的研究工作,可以更好的满足临床上对于成分血的要求.

  • 添加羧化壳聚糖采血后即刻分离制备血小板可行性研究

    作者:刘健娣;张涛;康炜

    目的 探讨使用甲壳素衍生物—羧化壳聚糖即刻分离制备血小板的可行性,寻找血液成分分离新方向.方法 随机选取大连地区献血者40名,当日成功献血时同步采集全血10 mL,分成实验组,自然沉降对照组和离心对照组进行实验.从阿拉丁试剂公司购买水溶性壳聚糖,用血液保存液Ⅱ配制成(0.25~2.0) mg/mL不同浓度溶液,按1∶4比例加入到2 mL全血中,静置4h,观察血液分离速度,计数血浆中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观察血小板聚集现象及红细胞形态变化;在适壳聚糖添加浓度的红细胞中加入适量红细胞保存液予以4℃保存,35 d保存期内检测溶血率.结果 加入1.0~2.0 mg/mL浓度壳聚糖的实验组血液分离速度均明显快于自然沉降对照组,血浆中均仅存微量红细胞,富血小板,35d时无明显溶血,同离心对照组.结论 壳聚糖可以用于采血后即刻分离富血小板血浆.

  • 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开创输血管理工作的新局面——以深圳市血液中心SZIV5.0输血管理系统的建设和运行为例

    作者:杨宝成;王飞;张艳艳;曾健强;聂冬梅;高素青

    目的 开发深圳市血液中心SZIV5.0输血管理系统新模式,实现成分科血液制备各环节和设备使用过程的原始记录纳入计算机网络管理,提高血站及临床用血单位信息化应用水平.方法 对本单位所有部门及科室进行联网,针对各成分制备工作过程,编写计算机软件流程,采用C/S、B/S网络解决方案,使用星形百兆以太网络结构,以Client/Server局域网的组网形式搭建计算机网络管理平台,将血液成分制备过程、设备工作情况等多个环节工作实行信息化联网管理.采用二代身份证阅读器及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完成无偿献血信息采集工作,建立血站与血站之间、血站与分站之间、血站与用血单位之间的三级临床输血信息网络.结果 建立了深圳市血液中心SZIV5.0输血管理系统新模式,实现了血站每份血液各种成分制备的相关数据可溯源;建立了献血者资料自助录入平台并将服务评价纳入献血者服务计算机管理;实现了血站与其全部临床用血单位的计算机联网管理,可实时监控医院血液库存、汇总分析采供血业务数据及查询每种(份)血液制品的去向等.结论 目前该系统运行良好,工作效率提高显著、数据溯源时间极速提高,质量安全得到进一步保证,该系统具推广价值.

  • 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对血液成分制备过程数据的控制和利用

    作者:宋毅

    目的 实现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对血液成分制备过程数据的信息化管理.方法 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对制备过程涉及的自动化设备软件的数据控制接收、整合利用,形成完整的可追溯的信息链.结果 血站管理信息系统保存血液成分制备过程数据的完整记录,实现制备过程人、机、料、法、环的信息追溯,监控血液成分制备过程.结论 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对血液成分制备过程数据的控制和利用进一步保证了血液质量和血液安全.

  • 全国省市两级采供血机构血液成分制备技术开展情况调查与分析

    作者:潘凌子;孟庆丽;范亚欣;安万新;梁晓华

    目的 了解血液成分制备技术的使用与开展的新情况、新趋势.方法 向全国省、市级中心血站以上的采供血机构发放问卷,对白细胞过滤、病毒灭活、血小板采集分离、血液辐照、血液冷冻保存及冷沉淀制备等技术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汇总统计数据.结果 至2014年,我国血液成分分离率上升至99.17%,去白悬浮红细胞、辐照红细胞制备比例达49.68%和2.87%,手工血小板的机构开展比例下降至32.57%,冷沉淀制备比例达7.07%.结论 我国采供血机构血液产品的供应结构日趋优化,随机构类别、采供血规模不同,血液制备技术的发展呈现不同特点.合理开展、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提高成分制各自动化水平,从而为临床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血液产品.

  • 血液成分制备中冷沉淀制备技术的应用

    作者:张美萍;陈书芳

    目的 探讨血液成分制备中冷沉淀制备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血凝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添加冷沉淀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96.67%),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成分制备中冷沉淀制备技术在临床上对于血凝障碍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使用.

2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