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医针灸疗法在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怡惠明

    目的:研究分析中医针灸法治疗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7年5月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40例,根据随机对照分组法将患者分组,每组患者7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脑梗死后对症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以上常规治疗上给予中医针灸治疗,在治疗后3个月进行临床治疗观察指标评估.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7%,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5.7%,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且两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所降低,AD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所上升,两组间比较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针灸疗法治疗脑梗死具有安全可靠的临床作用,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可有效提高患者自理能力,降低患者治疗费用,操作简单可在临床中有效推广.

  • 阿托伐他汀不同剂量给药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评价

    作者:王敏文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不同剂量给药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5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作A组与B组,每组28例.A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治疗,B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1.43%,低于B组的96.43%;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43%,高于B组的7.1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梗死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进行治疗,疗效更显著,且就有较高的用药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丁苯酞对脑梗死急诊患者的影响研究

    作者:蒋二丽

    目的:研究丁苯酞对于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6月128例患者,其中男76例,女52例,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两组患者各项数据结果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入院后,实行基本的基础护理和常规护理,观察组以脱水药物降颅压基础上,配合20毫升丹参注射液,5% 的葡萄糖注射液250毫升.1次/d,一次200毫克,而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入丁苯酞胶囊,口服,3次/d,饭前口服.均设定14周为1个周期,并且分别治疗开始前和结束后对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且记录.结果:14周后治疗组在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患者日常行为能力的评分中都要高于观察组,两组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的价值.结论:丁苯酞对于脑梗死急诊患者在临床实验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效果较其他方式都要好,值得广泛的关注.

  • 脑梗死患者应用康复护理的价值

    作者:乔红利

    目的 分析脑梗死患者康复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8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康复护理.比较分析两组的康复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康复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应用康复护理之后,其语言以及肢体康复情况能够获得显著改善,且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较高.

  • 生脉注射液联合参芎葡萄糖用于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分析

    作者:程靓

    目的 探讨生脉注射液联合参芎葡萄糖对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其药理特点.方法 选取河南省鹤壁市中医院神经内科脑梗死患者69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参照脑梗死常规诊疗规范治疗,观察组35例,加用生脉注射液联合参芎葡萄糖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AD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脉注射液联合参芎葡萄糖对脑梗死患者疗效显著,药理作用明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奥拉西坦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邢云峰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脑梗死恢复期患者56例,平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的治疗效果MoCA评分及两组的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MoCA评分(27.3±1.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9±2.3)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之后均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有轻微失眠症状自行消失.结论: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应用奥拉西坦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认知障碍.

  • 人性化护理在老年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刘慧丽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在老年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老年脑梗死患者6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其中34例观察组采用人性化护理,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优良率94.12%;对照组优良率82.86%(P<0.05)。结论:人性化的护理可以有效巩固老年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

  • 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作者:卜宏培

    目的:探讨并评价实施早期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收治脑梗死患者106例,实施早期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护理措施.结果:本组神志清楚患者94例,通过开展早期肢体功能康复护理训练,1个月后患者的Barthel指数较训练前平均提高30分左右,总有效率95.8%.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护理能够收到令人满意的护理效果,能够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作者:卜宏培

    目的:探讨并评价实施早期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收治脑梗死患者106例,实施早期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护理措施.结果:本组神志清楚患者94例,通过开展早期肢体功能康复护理训练,1个月后患者的Barthel指数较训练前平均提高30分左右,总有效率95.8%.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护理能够收到令人满意的护理效果,能够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患者传统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探究

    作者:邱强

    目的:对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患者传统危险因素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资料选自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4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设定为实验组。随机选取46名到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人,将其设定为对照组,以循环酶法为主要方法,在对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测定的同时,对脑梗死患者传统危险因素进行测定。再以回归分析法为主要方法,以相关系数对传统指标和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整体发病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同型半胱氨酸与尿酸、脂蛋白之间呈现出正相关。而与舒张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空腹血糖等均无相关性。结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偏高已成为脑梗死患者传统危险因素,且同型半胱氨酸与尿酸、脂蛋白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因此,通过对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测定,可有效评估脑梗死患者传统危险因素,具有显著的意义,值得各大医疗机构临床推广使用。

  • 分级管理模式对脑梗死患者睡眠障碍护理管理的影响

    作者:伍艳

    目的 探讨分级管理模式对脑梗死患者睡眠障碍护理管理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5年3月-2017年2月收治的118例脑梗死患者,数字随机抽取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睡眠管理,观察组实施分级护理管理,观察两组患者睡眠情况的改善.结果 观察组护理管理满意度、睡眠质量、ASHQ睡眠因子值、NIHSS评分、FM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分级护理管理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睡眠障碍,临床应用价值高.

  • 中西医结合对临床脑梗死患者CSS评分的影响

    作者:韩苏东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临床脑梗死患者CSS评分的影响。方法从2011年11月-2013年11月,于我院共收治了58例脑梗死患者。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的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对比两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SS评分情况。结果两组采用不同治疗方案治疗后,观察组疗效优良率为93.10%,对照组的优良率62.07%,观察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SS评分为(10.34±3.12),对照组为(15.27±2.89),治疗后CSS评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患者疗效更佳,可以明显减少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还能降低该病的病死率和病残率。该方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 脑梗死患者应用滋阴潜阳法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初评

    作者:张俊峰

    目的 研究脑梗死患者应用滋阴潜阳法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病例资料来源于我院2014年4月—2015年11月就诊的7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组方法:随机数字表法.70例患者分为常规西医组和滋阴潜阳组.常规西医组给予西医治疗;滋阴潜阳组在常规西医组基础上应用滋阴潜阳法治疗.比较治疗有效性、治疗安全性、干预前和干预后患者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脂水平的差异.结果 滋阴潜阳组对比常规西医组治疗有效性更高,P<0.05;滋阴潜阳组对比常规西医组治疗安全性更高,P<0.05;干预前两组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脂水平相似,P>0.05;干预后滋阴潜阳组对比常规西医组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脂水平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应用滋阴潜阳法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高,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神经功能和血脂水平,值得推广.

  • 中医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疗效分析

    作者:武江

    目的 探析在脑梗死患者的功能康复中,中医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抽签的方式将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共74例)随机分为2组:参照组和实验组各37例,分别施行常规护理、常规护理联合中医康复护理,对2组患者获得的护理效果予以评价.结果 2组患者护理前的BADL以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参照组的BADL评分显著低于实验组,NIHSS评分显著高于实验组,且P<0.05;参照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低于实验组(81.08%<97.30%),且P<0.05.结论 在脑梗死患者的功能康复中,中医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优异,能够使患者的神经功能以及生活活动能力得到显著改善.

  • 合谷透后溪穴芒针针刺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肢体末端功能水平的影响

    作者:李福强

    目的 探究合谷透后溪穴芒针针刺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肢体末端功能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基础康复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合谷透后溪穴芒针针刺治疗,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采用Fugl-Meyer (FMA)运动神经评定表、Barthel ADL指数评价表评定两组患者上肢肢体末端功能,采用总活动度(total activemovement,TAM)及手指肌力恢复情况测定手指恢复功能.结果 治疗4周及8周,观察组患者的FMA及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4周及8周,观察组TAM评分的优良率分别为(16%、32%)高于对照组(8%、20%)(P<0.05);观察组患者手部肌力恢复情况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 合谷透后溪穴芒针针刺能够改善脑梗死患者上肢肢体末端运动功能,对于手指功能的重建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中医护理在脑梗死患者康复护理中应用观察

    作者:周春秀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在脑梗死患者康复护理中应用。方法:选择脑梗死的患者9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护理措施,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中医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SDS和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医护理在脑梗死患者康复护理中有效提高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运动能力,改善了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优质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侯春香;周文华

    目的::探究脑血栓患者采用优质护理的措施和效果。方法:选取104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7例患者采取优质护理,对照组47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有效率为96.5%,对照组患者护理有效率为80.9%。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在治疗中采取优质护理,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缓解身体症状,促使病情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荐。

  • 系统化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身体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评价

    作者:周海燕;吕秀凤;齐凯;吴莹

    目的 评价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应用系统化护理方法后对其身体功能、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0例纳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奇偶数字抽签法随机分为参照组及研究组各45例,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身体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身体功能情况优于参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生发生率低于参照组患者(P<0.05).结论 系统化护理干预方法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有利于患者身体功能的恢复,并降低了发生并发症症状的几率,值得在临床中大力借鉴和推广.

  • 早期介入综合康复对脑梗死后上肢功能及肩手综合征的研究

    作者:董红琳

    目的 患者脑梗死后上肢功能康复相比于下肢较难康复,为了研究早期介入综合康复治疗对于患者脑梗死后上肢功能及肩手发生率的影响效果,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更好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康复率.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初发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在进行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前,随机将其分成两组,各29例.实验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及针灸治疗的前提下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和针灸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进行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后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的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行早期介入综合康复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出现1例肩手综合征,而对照组患者出现4例肩手综合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对比,早期介入综合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提高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情况和肩手综合征的发病率,临床上取得了理想的治疗结果,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 观察亚低温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

    作者:贾景铎

    目的:探究亚低温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方法:选取于2011年6月~2012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20例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0例患者从治疗开始,利用单纯的药物进行治疗,而治疗组的60例患者从治疗开始,除了使用药物进行治疗之外,还采用亚低温治疗,临床观察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和瘫痪肢体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采用评分来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达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只有76.70%,同时,治疗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2组各项结果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再采用亚低温对治疗脑梗死患者有很好的临床效果,不良情况的发生率很低,有利于促进患者各方面的治疗实施状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27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