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55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

    作者:赵学智;王文倩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简称糖尿病性膀胱)是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所引起的膀胱平滑肌麻痹和排尿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并发症。其发生率占糖尿病病人的27%~85% [1]。由于大量尿液长时间潴留于膀胱,不仅给病人日常生活带来不便,也使尿糖测定值不能准确反映药物治疗效果,并可导致泌尿系感染。现在有效控制血糖、加强神经营养、控制感染等综合治疗的同时,对55例糖尿病膀胱病人进行膀胱冲洗配合排尿功能训练,取得了满意的疗效。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22例均为我科住院病人,男43例,女79例;年龄28岁~67岁;2型糖尿病 73例,1型糖尿病49例;糖尿病病程5a~43a,并发神经源性膀胱0.5 a~2.4a。均符合 1985年WHO糖尿病诊断分型标准。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尿潴留、尿频、尿流细、尿不净、尿滴沥等症状,体检:腹部显著膨隆,压迫有尿意感,排除前列腺肥大、腹水或恶性肿瘤。B超示:膀胱大容量超过1000ml,膀胱残余尿量超过100ml~200ml。随机将12 2例病人分为A、B两组,A组55例,B组67例。A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膀胱冲洗及排尿功能训练。B组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单纯给予膀胱冲洗法,两组病人年龄、性别、病程及血糖值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 温针灸配合盆底肌训练治疗中风后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观察

    作者:刘敏娟;邱良玉;许明军;王魁

    目的 观察温针灸配合盆底肌训练治疗中风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4例中风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艾灸、盆底肌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中成药物治疗.2星期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日排尿频率测试及膀胱大容量,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日排尿频率测试分级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日排尿频率测试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膀胱大容量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膀胱大容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35.5%和96.8%,对照组分别为19.4%和77.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针灸配合盆底肌训练治疗中风后神经源性膀胱疗效显著,疗效明显优于药物治疗.

  • 电针对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膀胱大容量和组织形态的影响

    作者:匡静之;张泓;艾坤;张雨辰;鲍秋影;李景兴

    目的 通过观察电针对骶上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的膀胱大容量、组织形态学的影响,了解电针治疗骶上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的部分机制.方法 制作骶上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模型,电针大鼠“次髎”、“中极”、“三阴交”三穴,采用尿流动力学、HE染色观察电针对骶上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的膀胱大容量、膀胱组织形态的影响.结果 膀胱大容量检测结果显示:造模后第14天即治疗前1天模型组、针刺穴位组、针刺对照点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针刺穴位组、针刺对照点组高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穴位组、针刺对照点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7d前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造模后大鼠膀胱大容量呈下降趋势,电针治疗可明显改善膀胱大容量使其趋于稳定.HE染色结果显示:电针可减轻膀胱组织形态病理损害程度,且针刺穴位组效果优于针刺对照点组.结论电针骶上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次髎”、“中极”、“三阴交”三穴可明显改善膀胱大容量的稳定性,减轻膀胱组织病理损害程度,从而抑制膀胱逼尿肌亢进,恢复膀胱功能.

  • 成年脊髓栓系综合征一例

    作者:李平;崔勇

    患者男性,23岁。2岁时因左臀部肿物拍腰骶X线片,发现骶椎裂,因无其它异常而未行治疗。1991年跌倒后出现夜里遗尿,渐渐加重,尿频、尿量减少,反复尿路感染。1994年8月入院。检查:腰骶部左侧皮肤可见咖啡斑,左臀部有一3.5 cm皮下脂肪包块。会阴及大腿内侧Sa~5区域痛觉减退,皮肤粗糙。双1下肢发育及肌力正常。膝踝反射双侧亢进,踝挛缩(-),Barbinski征(-),肛门括约肌松弛,直肠壶腹扩大,可触及大量干硬粪块。膀胱大容量为250 ml,有一憩室,残余尿量120 ml。骨盆正位片全段骶管后方有2 cm×9 cm的骨性开放区,骶尾骨偏向右侧。MRI脊柱至胸段移向椎管后段。圆锥下端位于L4椎体下缘。骶管内脂肪堆积进入腰椎管,并向外突出骶管。终丝粗大,紧张,牵脊髓向下延续至骶尾关节处。诊断:脊髓栓系征(TCS,终丝粗大合并脂肪瘤型)。术中见骶管后方有薄如纸壳的骨板。骶管内大量脂肪堆积。圆锥下端位于L4下缘,硬脊膜、马尾及脊髓发育良好。清除脂肪,于骶尾关节处切断终丝,脊髓缓慢上移2 cm。术后每日坚持提肛和憋尿锻炼,术后2年晚间限制饮水可无夜里遗尿,3年后结婚,育有1子,5年半后全部症状消失,膀胱大容量400ml,残余尿量20 ml。讨论TCS多在儿童期就诊。成年患者少见。本例症状出现于雨中跌倒后。在脊髓紧束后脑脊液对脊髓的缓冲作用减弱。下坠伤、下腰部创击伤甚至颈部的过度屈伸都可以造成脊髓节段的损伤。此点与儿童TCS不同。手术治疗越早越好。出现泌尿系症状2年后手术,症状不能缓解。本例症状出现3年后手术,获得治愈。我们体会,当外伤后出现无法解释的神经节段定位症状,并伴有膀胱功能和会阴部皮肤感觉异常者应疑为TCS;及早将终丝切断、脊神经松解、脂肪瘤切除。采用刺激后观察有无肌电反应有利于确认终丝;术后营养神经和功能训练是一长期任务,绝不轻言放弃。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