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镉恶化转化16HBE细胞中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的表达

    作者:周志衡;雷毅雄;王彩霞;王敏;魏莲;纪卫东

    目的 探讨氯化镉恶性转化人支气管上皮(16HBE)细胞过程中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ERCC1和ERCC2基因的mRNA和蛋白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6HBE细胞、氯化镉恶性转化16HBE细胞不同阶段(第5、15、35代细胞及成瘤细胞)ERCC1和ERCC2基因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随着转化代数的增加,ERCC1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逐渐降低,到第35代细胞后表达明显下降(P<0.01);而ERCC2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氯化镉恶性转化16HBE细胞过程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镉化物的致癌机制可能与ERCC1基因表达水平下调有关.

  • CircRNA在氧化钕致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炎症反应中的表达

    作者:薛海南;于峰;黄丽华

    目的 研究稀土氧化钕致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炎症反应中circRNA表达变化.方法 以CCK-8法测定不同剂量氧化钕(0、40、60、80、100、120 μg/ml)混悬液分别处理16HBE细胞24 h和48 h后,检测细胞生存率.以ELISA测定不同剂量氧化钕(0、40、60、80、100、120 μg/ml)混悬液处理16HBE细胞48 h后,炎症因子IL-1β和IL-8的表达变化.以80 μg/ml稀土氧化钕颗粒混悬液处理16HBE细胞48 h,以微阵列检测其circRNA表达改变,以荧光定量PCR验证10种明显差异表达circRNA.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氧化钕混悬液分别处理16HBE细胞24 h和48 h后,细胞生存率均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氧化钕混悬液处理48h后IL-1β和IL-8分泌明显增加(P<0.01).ELISA检测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氧化钕混悬液处理48h后IL-1β和IL-8分泌明显增加(P<0.01).基因微阵列结果显示有1263种circRNA表达发生改变,其中上调circRNA有247种,下调有1 016种.与对照组比较,hsa_circRNA_0080083相对表达量下调了53.48%(P<0.01).不同剂量氧化钕(0~ 120.μg/ml)混悬液处理16HBE细胞后,hs a_c ircR_ NA _008008表达量和氧化钕染毒剂量呈负相关性(r=-0.968,P<0.001).结论 稀土氧化钕致16HBE细胞炎症反应中,circRNA表达谱发生改变,其中hsa_circRNA _0080083下调明显,且有剂量-效应关系.

  •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对石英粉尘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释放IL-17A的影响

    作者:常薇;雷璐;王震宇;白云斌;冉钶;石玉琴;周婷;刘跃伟

    目的 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对石英粉尘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表达白介素17A(IL-17A)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0、12.5、25、50、100 μg/ml石英粉尘染毒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24、48 h,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存活率,以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细胞内CTGF mRNA相对表达水平;用CTGF siRNA干扰16HBE细胞12h后,加入0、25、50μg/ml石英粉尘染毒48 h,并设同样剂量石英粉尘染毒的16HBE细胞为对照组,收集细胞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H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IL-17A的含量.结果 与24 h染尘组比较,石英粉尘染毒16HBE细胞48 h后细胞毒性作用更明显,其细胞存活率随石英粉尘浓度的增加逐渐降低(P<0.05);同时细胞内CTGF mRNA相对表达水平和细胞分泌IL-17A的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呈剂量-效应关系,50μg/ml染毒组细胞内表达CTGF mRNA和分泌IL-17A的水平达到高;与同样剂量石英粉尘染毒的16HBE细胞相比,25、50μg/ml石英粉尘诱导CTGF siRNA干扰组细胞分泌IL-17A的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抑制CTGF可显著降低石英粉尘诱导16HBE细胞表达IL-17A的水平,提示CTGF可能参与调节石英粉尘致肺部炎性及纤维化的反应过程.

  • 炭黑颗粒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自噬水平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作者:左瑶;陈倩;付国庆;王震宇;周婕;叶方立;石玉琴;周婷

    目的 探讨炭黑颗粒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自噬水平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16HBE细胞,分为0 μg/ml(空白对照组)及12.5、25、50、100 μg/ml炭黑颗粒染毒组,染毒时间24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Western blot法测定细胞内自噬体蛋白LC3-Ⅱ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白介素8(IL-8)、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的含量.结果 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经12.5、25、50、100 μg/ml炭黑颗粒悬液染毒24h后,细胞存活率均低于空白对照组,且随浓度增加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呈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各剂量染毒组16HBE细胞的自噬体蛋白LC3-Ⅱ表达水平均升高,其中100μg/ml组LC3-Ⅱ蛋白表达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50、100 μg/ml染毒组的细胞上清液中IL-8含量高于空白对照组,100 μg/ml染毒组的IL-1β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炭黑颗粒可导致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内自噬体蛋白LC3-Ⅱ表达水平增加,诱导细胞释放高水平的IL-8、IL-1β等炎性细胞因子.

  • 错配修复基因在氯化镉致16HBE细胞转化中作用

    作者:周志衡;雷毅雄;王彩霞;王敏;魏莲;纪卫东

    目的 探讨氯化镉诱发人支气管上皮(16HBE)细胞系恶性转化过程中错配修复基因hMSH2和hMLH1的mRNA和蛋白动态变化情况.方法 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6HBE细胞、氯化镉恶性转化16HBE细胞系不同阶段(第5,15,35代细胞及成瘤细胞)hMSH2基因和hMLH1基因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随着转化代数的增加,hMSH2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逐渐降低,至第35代细胞后表达明显下降(P<0.01);而hMLH1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氯化镉恶性转化16HBE细胞过程中无明显变化差异(P>0.05).结论 错配修复基因hMSH2表达水平的下调可能是镉化物分子致癌的重要机制.

  • 正常细胞与镉转化细胞抑制消减cDNA文库构建

    作者:董丽娜;王敏;雷毅雄

    目的 构建正常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与氯化镉诱导转化16HBE细胞间差异表达基因的消减cDNA文库.方法 以16HBE为驱动子,氯化镉诱导转化16HBE细胞为检测子,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方法构建cDNA文库,经2次消减杂交和2次PCR后,将巢式PCR产物插入载体,随机挑选克隆进行鉴定.结果 得到纯度高及完整性好的总RNA和mRNA,并扩增出良好的双链cDNA,cDNA与接头的连接效率>25%,终使差异表达基因得到富集;经蓝白菌落筛选,获得1 200余个白色阳性克隆;随机挑选50个白色克隆进行PCR扩增,显示96%克隆均有100 ~ 600 bp的插入片段,这些片段可能是差异表达基因cDNA片段,提示用SSH法及T/A克隆技术有效构建了两细胞株间差异表达基因的消减cDNA文库.结论 成功创建正常16HBE细胞与镉转化16HBE细胞差异表达基因消减cDNA文库.

  • 亚慢性镉染毒模型中 hMSH2基因 mRNA 的表达变化

    作者:黄钦海;周志衡;雷毅雄;刘群

    目的:探讨亚慢性氯化镉染毒大鼠模型组织与其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16HBE)细胞恶性转化模型中错配修复基因 hMSH2(MutS homolog2)mRNA 动态变化的规律。方法实时荧光 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 Detecting System,QRT-PCR)技术检测亚慢性氯化镉染毒大鼠模型4组(低、中、高剂量组和对照组)3个脏器组织(肺、肝和肾)和细胞恶性转化模型中16HBE、氯化镉恶性转化16HBE 系不同阶段(第4、14、35代细胞)及成瘤细胞的 hMSH2基因 mRNA 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染毒组肺、肾各组织 hMSH2基因 mRNA 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并呈随染毒水平增加而逐渐降低趋势,高剂量分别为对照组的0.57和0.54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细胞模型各代细胞 hMSH2 mRNA 表达水平也较对照组(未染毒组,1.01±0.13)有不同程度的的降低,并随着转化代数的增加而降低,第35代细胞(0.70±0.04)和成瘤细胞(0.54±0.21)显著降低(P <0.05)。结论hMSH2基因表达水平在亚慢性氯化镉染毒大鼠模型和细胞恶性转化模型中都呈现的降低趋势,hMSH2基因可能在氯化镉致癌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氯化镉处理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某些翻译启动因子表达变化

    作者:吴琳;雷毅雄;李敏;肖吕武;林华照

    目的 探讨镉恶性转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中各种翻译启动因子的表达变化.方法 利用非转化16HBE对照细胞和氯化镉(CdCl2)恶性转化16HBE成瘤细胞,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荧光定量PCR(FQ-PCR)等方法,观察与分析CdCl2恶性转化16HBE细胞中翻译启动因子家族mRNA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以β-actin作为内参照,相对于对照细胞,在CdCl2转化16HBE成瘤细胞23个翻译启动因子的特异片段中,RT-PCR检测结果显示elF2a、elF2Cl、eIF4E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eIF2β、eIF4EBP因子的mRNA表达量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FQ-PCR结果证实,镉恶性转化成瘤细胞中,eIF2a、elF2Cl、eIF4E的表达水平相对于对照细胞分别升高22倍、21倍和325倍,而eIF2β、eIF4EBP因子的表达量分别是对照细胞的0.005倍和0.107倍.结论 研究结果提示,镉的致癌作用可能涉及到多个翻译因子的异常表达.

  • 氯化镉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中hMSH2基因mRNA表达变化

    作者:周志衡;雷毅雄;王彩霞;王敏;魏莲

    目的 探讨氯化镉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16HBE)恶性转化过程中hMSH2基因mRNA动态变化的规律.方法 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T-PCR)技术检测16HBE、氯化镉恶性转化16HBE系不同阶段(第5、15、32代细胞及成瘤细胞)hMSH2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随着转化代数的增加,hMSH2基因mRNA的表达逐渐降低,到第32代细胞后表达明显下降(P<0.01).结论 氯化镉诱发16HBE系恶性转化过程中hMSH2基因表达逐渐下降,hMSH2基因水平的改变可能是氯化镉的致癌机制之一.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结合高级糖基化终产物受体可增加人支气管上皮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

    作者:梁悦;侯长春;黄宏;邬丽红;陈一强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1)设置HMGB1不同浓度(0、100、500、2000 ng/mL)组;(2)设置高级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拮抗组:对照,HMGB12000 ng/mL,anti-RAGE,anti-RAGE+HMGB1。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16HBETNF-αmRNA的表达,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TNF-α的浓度,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RAGE蛋白表达。结果:(1)16HBETNF-α的表达随HMGB1浓度的增大而增加;(2)16HBE的RAGE蛋白表达随HMGB1浓度的增大而增加;(3)相对于HMGB12000 ng/mL刺激组,anti-RAGE+HMGB1组TNF-α表达明显减少。结论:HMGB1通过结合RAGE受体可以浓度依赖形式增加16HBETNF-α的表达。

  • BPDE诱发16HBE恶性转化过程中eIF3 p36的表达变化

    作者:冯苏妹;邹晓妮;魏莲;王敏;雷毅雄

    目的 探讨二羟环氧苯并芘(BPDE)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恶性转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真核生物蛋白翻译启始因子(eIF3 p36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为进一步阐明BPDE的分子致癌机理提供线索.方法 应用RT-PCR和FQ-PCR方法,检测并分析BPDE诱发16HBE恶性转化不同阶段的eIF3 p36 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相对于非转化对照细胞,BPDE诱发恶性转化16HBE不同阶段细胞(转化细胞和成瘤细胞)的eIF3 p36 mR-NA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其中BPDE-转化细胞的eIF3 p36平均表达量分别是对照细胞的2.3~5.1倍;而BPDE-转化细胞与BPDE-成瘤细胞的eIF3 p36平均表达量相比,差别无显著性(P>0.05),提示eIF3 p36的异常表达量与BPDE诱发16HBE细胞恶变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正向关系.结论 BPDE在诱发16HBE细胞恶变过程中,存在明显的eIF3 p36的异常表达现象,其表达水平与细胞的恶变程度密切相关,这可能是BPDE诱发人细胞肿瘤的重要分子致癌机理之一.

  • hOGG1基因在氯化镉恶性转化16HBE细胞系过程中的表达

    作者:周志衡;雷毅雄;王彩霞;王敏;魏莲

    目的 探讨OGG1基因在氯化镉恶性转化16HBE细胞过程中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 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T-PCR)技术检测16HBE细胞、氯化镉恶性转化16HBE细胞系不同阶段(第5、15、32代细胞及成瘤细胞)hOGG1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16HBE细胞比较,hOGG1基因mRNA在第32代细胞及成瘤细胞的表达明显低下(P<0.01).结论 氯化镉诱发16HBE细胞系恶性转化过程中hOGG1基因表达逐渐下降,hOGG1基因水平的改变可能是氯化镉的致癌机制之一.

  • 氯化镉诱发16HBE细胞恶变过程中TEF-1δ p31异常表达的研究

    作者:魏莲;雷毅雄;王敏;李敏;邹晓妮

    背景与目的:探讨氯化镉(CdCl2)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恶性转化过程中不同阶段人翻译延伸因子TEF-1δ p31 mRNA表达的变化,以进一步阐明CdCl2致癌的分子机制.材料与方法:应用RT与PCR技术,以及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不同浓度CdCl2诱发16HBE恶性转化3个不同阶段细胞(转化期间细胞、转化细胞和成瘤细胞)的TEF-1δ p31 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①相对于非转化16HBE对照细胞,CdCl2诱发恶性转化3个不同阶段细胞的TEF-1δ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或P<0.05),5 μmol/L CdCl2处理组各阶段细胞内的TEF-1δ平均表达量分别是对照细胞的3.4、5.2和6.9倍;10 μmol/L CdCl2处理组各阶段细胞内的TEF-1δ平均表达量分别是对照细胞的4.1、6.9和6.3倍;15 μmol/L CdCl2处理组各阶段转化细胞内的TEF-1δ 平均表达量分别是对照细胞的1.4、2.9和8.4倍.提示TEF-1δ的异常表达量与CdCl2诱发16HBE细胞恶变程度之间有正相关关系(r>0.799.P<0.01).②16HBE细胞恶变不同阶段TEF-1δ p31的异常表达水平与CdCl2的剂量相关(P=0.001).结论:氯化镉在诱发16HBE细胞恶变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人翻译延伸因子TEF-1δ p31异常表达的现象,其表达水平与细胞恶性转化程度和CdCl2的剂量密切相关,这可能是氯化镉诱发人细胞肿瘤的重要分子致癌机制之一.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