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维生素B族你我都需要

    作者:

    维生素B族是一个群体,至少有15种以上,它包括维生素B,(硫胺素),维生素B,(核黄素),维生素B3(烟酸)、维生素B5(泛酸)、维生素B6(吡哆醇)、维生素B12(氰钴胺)、叶酸等.由于其有很多共同特性(如都是水溶性、都是辅酶等)以及需要相互协同作用,因此被归类为一族.

  • 关于“菜中之王”

    作者:林楠

    白菜是很多糖友都很喜爱的蔬菜,因为它营养丰富,除含糖类、脂肪、蛋白质、粗纤维、钙、磷、铁、胡萝卜素、硫胺素、尼克酸外,尚含丰富的维生素,其维生素C、核黄素的含量比苹果、梨分别高5倍、4倍;微量元素锌高于肉类,并含有能抑制亚硝酸胺吸收的钼.其中维生素C,可增加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用于坏血病、牙龈出血、各种急慢性传染病的防治.白菜中含有的纤维素,可增强肠胃的蠕动,减少粪便在体内的存留时间,帮助消化和排泄,从而减轻肝、肾的负担,防止多种胃病的发生.

  • 改良“鸡尾酒”疗法对多系统萎缩的疗效观察

    作者:邱峰;刘建国;张海玲;董秦雯;戚晓昆

    目的:探讨改良“鸡尾酒”治疗多系统萎缩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例多系统萎缩患者在原有“鸡尾酒”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2~3周,分别于入院时、治疗后6个月及1年采用统一多系统萎缩评估量表对患者病情进行观察,并评估疗效。结果随访6个月和1年,患者语言评分较入院时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5±0.52)分和(1.66±0.86)分 vs (2.44±0.72)分,P=0.030],但随访6个月与随访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行走、跌倒、下肢运动灵活性及坐位站起评分较入院时明显改善(P<0.05,P<0.01),随访1年后上述各项指标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鸡尾酒”疗法对多系统萎缩患者的部分临床症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 山西长治地区健康林州移民及食管鳞癌患者血浆核黄素水平的比较及其意义

    作者:纪爱芳;魏武;王金胜;魏子白;连长红;杨建洲;赵莉;马良;马莉;秦小琪;贺小峰;王立东

    目的 探讨核黄素缺乏与食管鳞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山西长治地区食管鳞癌患者(445例)、长治当地健康人群(689例)及健康林州移民(347例)3组人群的血浆中核黄素水平并比较其差异.结果 长治地区食管鳞癌患者[ (731.69 ±330.67) μg/L]血浆中核黄素水平显著低于长治当地健康人群[(1090.43±445.08) μg/L]和健康林州移民[(897.58±177.78)μg/L],P值均<0.05;而长治当地健康人群血浆中核黄素水平高于健康林州移民,P<0.05.结论 在食管鳞癌患者中存在核黄素缺乏现象,长治本地健康人群血浆中核黄素水平高于健康林州移民,具体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核黄素-月桂酸酯对化疗大鼠小肠黏膜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慧;王彦博;王强;任建平;徐琪寿

    目的: 探讨核黄素-月桂酸酯(RFL)对化疗后小肠黏膜的保护作用.方法: 70只Wistar大鼠,体重210~250 g,随机分4组:正常对照组(n=10)、甲氨喋呤(MTX)组(n=20)、RFL预防组(n=20)和RFL预防+甲酰四氢叶酸钙(CF)组(n=20).化疗药选用MTX.正常对照组每日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 ml,共3 d,MTX组皮下注射MTX 3.0 mgkg-1d-1,连续3 d;RFL预防组于化疗前24 h肌肉注射RFL 25 mg/kg,给药1次;RFL预防+CF组于化疗前24 h肌肉注射RFL 25 mg/kg,于化疗后24 h皮下注射CF15 mgkg-1d-1,共3 d.观察大鼠化疗后6 d和10 d小肠重量、小肠绒毛高度以及小肠黏膜组织病理学的改变.结果:化疗第6天,RFL预防用药两组小肠重量[(5.85±0.67)g和(7.93±0.72)g]重于MTX组[(5.01±0.57)g,P<0.05和P<0.01];小肠绒毛高度[(274.9±50.2)μm和(304.5±60.7)μm]显著高于MTX组[(171.7±30.1)μm,P<0.01];MTX对照组小肠黏膜充血、炎细胞浸润等损伤病变明显,RFL用药两组病理学变化均较MTX组轻.化疗第10天,RFL预防用药两组小肠绒毛高度仍显著高于MTX组(P<0.01和P<0.05),小肠重量则无明显差异,且大部分动物的肠黏膜损伤病变已经恢复,仅MTX组个别动物的肠黏膜仍可见轻微病变,如绒毛相互融合.结论RFL能预防性对抗氧化性损伤,减少化疗对小肠黏膜的损害.

  • 核黄素对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影响的动态心电图观察

    作者:贾连旺;杜永远;孟仲蔚;余卫军

    目的:探讨核黄素对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将77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分为2组,其中40例内服核黄素治疗者为治疗组,37例应用硝酸异山梨酯治疗为对照组.连续用药4周,并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用药后ST段压低伴心绞痛的次数及其持续时间与无症状的ST段压低及其持续时间均有明显减少及缩短,与用药前比较,2组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01,2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患者无任何不良反应.结论:核黄素能减少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发作次数,并缩短其持续时间,是治疗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一种有效而安全的药物.

  • 核黄素和辅酶10基因缺陷的研究新进展

    作者: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陈雨沛
      摘自《医学参考报营养学频道》2013年11月第11期
      【据《J Inherit Metab Dis》2012年7月报道】题:Ⅱ型选择性维生素反应障碍在临床以及治疗方面的新进展(核黄素和辅酶10)(作者Horvath R等)
      两种重要维生素--核黄素和泛醌(辅酶Q10,CoQ10)的缺陷属于不同类型的常染色体隐性疾病,能够影响儿童以及成人。

  • 北京地区孕妇硫胺素、核黄素营养状况及城乡比较

    作者:郝玲;唐仪;江伟珣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城乡孕妇硫胺素、核黄素的营养状况.方法 通过膳食调查及血液生化指标检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1)农村孕妇硫胺素摄入量显著高于城市孕妇,红细胞转酮醇酶活性(TPP效应%)城乡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城市孕妇核黄素摄入量高于农村孕妇,分别为推荐膳食供给量(RDA)的66.1%和30.6%;农村孕妇核黄素缺乏率显著高于城市孕妇; 结论 城乡孕妇核黄素营养状况的差异主要因乳类、蛋类食物摄入量差异所致,其中乳类食物摄入量的差异影响大.

  • 盐亭县核黄素强化盐干预试验人群食管癌前病变与转归的研究

    作者:李纪宾;邹小农;王华余;陶德明;乔友林;顾元凯;郑素芳

    目的:研究核黄素强化盐对食管癌高发人群食管癌前状态的影响.方法:用食管脱落细胞学检查方法,比较分析在食管癌高发区四川盐亭县开展核黄素强化营养盐干预5年的前后,试验组与对照组食管上皮增生的检出率、食管正常者的进展率和食管增生者的逆转率,评价核黄素强化盐对人群的食管癌前病变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试验前,试验组和对照组的食管上皮增生检出率,男性分别为19.6%(47/240)和10.9%(24/222),女性分别为15.5%(36/233)和13.6%(29/213);干预5年后,试验组男性和女性食管上皮增生检出率分别为12.5%(30/240)和12.9%(30/233),比对照组分别降低49/6%(X2=11.55,P<0.01)和57.0%(X219.68,P<0.01).与对照相比,试验组男性和女性食管增生转归的比数比分别为3.8(95%CI为1.1~13.2,P<0.05)和10.0(95%CI为2.6~37.9,P<0.01);而在正常人群中,试验组男性和女性食管向癌变进展的比数比分别为0.42(95%CI为0.24~0.76,P<0.01)和0.38(95%CI为0.21~0.68,P<0.01).结论:在食管癌高发区人群中实施核黄素强化营养盐的干预措施能延缓和逆转食管癌前病变的发展进程,有益于降低食管癌的发病率.

  • 戊二酸尿症Ⅱ型所致脂肪沉积性肌肉病的诊断与治疗分析

    作者:杨艳玲;木村正彦;袁云;钱宁;刘雪琴;张月华;包新华;吴晔;孙芳;宋金青;長谷川有紀;山口清次;重松陽介;秦炯;吴希如

    目的探讨青少年发病的戊二酸尿症Ⅱ型迟发型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对7例(男5例、女2例)脂肪沉积性肌肉病患者进行尿有机酸、血液游离脂肪酸测定,并通过串联质谱法酯酰肉碱谱分析进一步诊断,对戊二酸尿症Ⅱ型迟发型患者的临床与生化特点、诊疗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患者于9~24岁起病,主因"进行性无力、肌肉酸疼"来院就诊.3例患者曾有心悸、胸闷发作,3例患者曾有间断嗜睡、浅昏迷发作.患者均有轻度肝肿大,4例四肢肌力、肌张力低下,肌腱反射消失.患者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羟丁酸脱氢酶(HBDH)均明显增高,乳酸、丙酮酸、β-羟丁酸不同程度增高,游离肉碱下降,6例出现肝功能异常,3例曾有低血糖、酮症,1例合并轻度代谢性酸中毒、高氨血症.骨骼肌肌肉病理分析均可见明显脂肪沉积,2例患者可见部分肌纤维萎缩.7例患者不饱和脂肪酸癸烯酸-1及十四烯酸-1、中链及长链酯酰肉碱明显增高,符合本病诊断.4例尿2-羟基戊二酸、3-羟基戊二酸、2-羟基异戊酸、乙基丙二酸增高,1例为酮症性二羧基酸尿症.治疗以大剂量核黄素为主,治疗初期给予适量左旋肉碱、辅酶Q10和饮食指导,患者临床症状与生化异常迅速改善,分别于1~3个月康复. 结论青少年起病的戊二酸尿症Ⅱ型迟发型患者常以脂肪沉积性肌肉病为主要表现,核黄素、左旋肉碱疗效显著,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对于原因不明的疲劳、肌肉无力、心肌酶谱增高的患者应及早进行尿有机酸分析、血液脂肪酸分析、肌肉病理分析等有关检查.

  • 我国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基因研究的现状及热点问题

    作者:吴志英;王柠

    脂质沉积性肌病(lipid storage myopathy,LSM)是线粒体脂肪酸转运和β氧化缺陷导致脂质在肌纤维内沉积而引起的一类代谢性肌病.既往国内报道的大量资料,多是基于肌肉病理诊断的临床总结,较少涉及生化及分子遗传学领域[1-3].

  • 脂质沉积性肌病42例临床治疗和预后随访

    作者:李伟;焉传祝;吴金玲;刘淑萍;赵玉英;王勤周;李大年

    目的 探讨脂质沉积性肌病(LSM)的临床特点、药物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LSM患者临床资料并对其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全部患者均有治疗期间的短期随访资料,其中小剂量泼尼松治疗33例,单用核黄素(维生素B2)治疗9例,全部患者1个月内肌无力症状均获明显改善.随访1年以上者共32例,其中26例肌力完全恢复正常,另6例仍不能耐受重体力劳动,运动耐力较健康人差.13例患者症状有不同程度复发,其中7例有家族史,复发的13例中有12例是在冬季复发,均以劳累、感冒为诱因,5例患者复发2次以上.结论 LSM是可治疗的肌肉疾病,对小剂量泼尼松治疗有效,部分患者有复发倾向,有家族史患者更容易复发.单用核黄素治疗反应良好的LSM可能为戊二酸尿症Ⅱ型所致,提示应根据LSM的不同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 中国人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多是由 ETFDH基因突变所致

    作者:温冰;焉传祝

    通过对一组中国脂质沉积性肌病(lipid storage myopathy,LSM)患者的研究来探讨该病的遗传代谢特征及其分子病理机制,这些LSM患者单用核黄素(维生素B2)治疗后肌无力症状明显改善(即核黄素反应性LSM).该论文于2009年9月15日由Journal of Neurology,Neurosurgery,and Psychiatry在线出版,并于2010年发表于该杂志上[1].

  • 核黄素-紫外线诱导胶原交联治疗圆锥角膜

    作者:张士胜;廖华萍;王康孙

    圆锥角膜是一种可严重影响视力的进行性眼病,其治疗方法有多种,但多数仅能治疗因圆锥角膜造成的屈光不正,并不能阻止圆锥角膜的发展.联合使用核黄素-紫外线A照射已成为目前惟一可以阻止圆锥角膜进展的治疗方法.核黄素-紫外线A联合可诱导角膜胶原发生交联,增大角膜胶原纤维直径,改善角膜硬度,并能提高对蛋白水解酶的耐受性,因此可以稳定角膜,阻止圆锥角膜进展;但应用过高能量的紫外线A照射也会导致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及角膜细胞凋亡.临床应用的初步结果显示,该疗法可稳定圆锥角膜患者的屈光度及角膜形态,改善患者视力及角膜对称性,该方法安全、简便,不会影响患者眼压及角膜内皮细胞.有关该疗法的其他适应证、重复治疗及长期疗效等仍需进一步观察.

  • 紫外线A-核黄素诱导胶原交联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宋莉;沙翔垠

    交联是聚合物工业中广泛使用的使材料变硬的一种方法,角膜组织主要由胶原组成.紫外线A-核黄素交联通过诱导角膜基质胶原分子之间的交联键增加其生物力学稳定性,主要应用于圆锥角膜的治疗,近年来对高度近视、角膜溃疡、屈光手术后的角膜扩张及大疱性角膜病变的治疗也取得一定的进展.

  • 胶原交联——圆锥角膜患者的曙光

    作者:晏晓明

    利用紫外光和核黄素相互作用引起的胶原交联,治疗进展期圆锥角膜,可增加角膜基质的机械强度,阻止圆锥角膜的进展,并可轻度提高视力.交联治疗的大效应位于角膜前基质层300~340 μm,对角膜内皮无明显损害.进一步的研究可能将此方法用于预防性治疗早期圆锥角膜,以期在阻止圆锥角膜进展的同时能更好地矫正视力.

  • 离子电渗介导的跨上皮角膜交联术治疗较薄型圆锥角膜的早期疗效观察

    作者:林志荣;吴护平;罗顺荣;刘昭升;董诺;商旭敏;李学治

    目的 探讨离子电渗技术介导的跨上皮角膜交联术(i-CXL)治疗较薄型圆锥角膜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非随机临床研究.2013年5至12月间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确诊为进展期圆锥角膜且符合薄角膜厚度(含上皮)为380~ 420 μm的患者,予住院治疗并进行i-CXL术.在术前和术后1周内,术后1、3、6及12个月时分别进行疼痛及异物感评分、裂隙灯检查、裸眼与矫正视力、角膜地形图、前节OCT、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记录并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绝大多数患者接受i-CXL术后1d时存在中度疼痛和异物感,在术后3d时基本消失.术后早期存在少量角膜上皮缺损,术后3d内完全修复.部分患者裸眼视力提高,部分患者佳矫正视力提高.术后3至12个月的角膜大曲率及小曲率均低于术前,其中术后第12个月Kmax值为(52.94±4.87),术前为(54.37±5.56),术后第12个月小曲率Kmin值为(46.78±3.71),术前为(48.53±3.5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Kmax,t=2.912,P<0.01;Kmin,t=2.508,P<0.05).术后1个月内,前节OCT可见浅层基质密度增高,前后基质间存在“分界线”;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浅层基质内纤维增粗,纤维间连接增加,深度约133 μm.术前及术后12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15,P>0.05).所有患者未见角膜感染、瘢痕、角膜溃疡、持续性上皮缺损等并发症.结论 i-CXL治疗进展期圆锥角膜效果良好,尤其适用于薄角膜厚度约400 μm者;其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几乎无明显不良反应.

  • 跨上皮快速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较薄型圆锥角膜的早期疗效观察

    作者:林志荣;吴护平;罗顺荣;刘昭升;董诺;商旭敏;谢智文;闫蕾;方颉

    目的 探讨使用跨上皮快速角膜胶原交联术(A-TE-CXL)治疗较薄型圆锥角膜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非随机临床研究.收集2015年1至2月间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确诊为进展期圆锥角膜且符合薄角膜厚度(含上皮)为380~ 420μm的19例患者(19只眼),予使用KXL快速交联系统进行A-TE-CXL术.在术前和术后1周内,术后1、3、6及12个月时分别进行疼痛及异物感评分、裂隙灯检查、裸眼与矫正视力、角膜地形图、前节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术(OCT)、角膜共聚焦显微镜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检查,记录并使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患者接受A-TE-CXL术后1d内存在轻度刺痛和中度异物感,术后1d时基本消失.术后24 h存在少量角膜上皮缺损,术后2d时恢复至术前水平.部分患者裸眼视力提高,部分患者佳矫正视力提高.术后1个月时角膜薄点厚度为(378.9±17.1)μm,较术前(395.2± 13.8) μm降低(t=2.982,P<0.01).术后角膜前表面曲率参数均低于术前值,其中术后12个月KMAX值为(55.67±4.91)D,术前为(57.35±5.54)D;术后12个月K2值为(52.18±3.70)D,术前为(52.70±3.56)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KMAX:t=3.044,P<O.01;K2:t=2.384,P<0.05).术后1个月内,前节OCT可见浅层基质密度增高,前后基质间稃在“分界线”;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浅层基质内纤维显著增粗,纤维间连接增加,深度90~ 120 μm.术前及术后12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92,P>0.05).所有患者未见角膜感染、瘢痕、角膜溃疡、持续性上皮缺损等并发症.结论 A-TE-CXL治疗较薄型进展期圆锥角膜早期效果良好,其手术时间短,恢复迅速,尚未见不良反应,是一种良好的角膜交联方案.

  • 低渗性核黄素在角膜胶原交联治疗较薄型圆锥角膜中的临床研究

    作者:吴护平;罗顺荣;董诺;林志荣;刘昭升;商旭敏

    目的 探讨角膜胶原交联治疗中应用低渗性核黄素对较薄型圆锥角膜眼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集自2012年6至12月于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住院治疗的15例(15只眼)较薄型圆锥角膜患者(去除角膜上皮后角膜厚度< 400 μm),角膜胶原交联术中应用低渗性核黄素后再进行紫外线照射.术中观察角膜厚度,术后观察UCVA、BCVA并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对手术前后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15只眼术前、术中刮除角膜上皮后、术中使用低渗性核黄素后的平均角膜厚度分别为(399.27±17.87)、(354.00±18.57)、(447.73±20.87) μm.手术前及术后12个月,Kmax分别为(55.73±3.79)、(54.41 ±4.10)D,Kmin分别为(48.39±3.25)、(47.14±2.75)D,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56,3.782;P<0.05).部分患者BCVA得到提高.术前及术后12个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为(2 782.68±274.49)和(2 774.66 ±246.69)个/mm2,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804).所有手术患者术后无角膜内皮失代偿、角膜瘢痕形成等并发症出现.结论 较薄型圆锥角膜患者术中应用低渗性核黄素可增加手术安全性,疗效稳定.

  • 紫外线联合核黄素治疗兔细菌性角膜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苏冠羽;郑攀攀;苏远东;曹凯;高超;张阳;李彬;梁庆丰

    目的 探讨紫外线联合核黄素角膜胶原交联术(CXL)对兔细菌性角膜炎感染控制及基质修复的作用.方法 实验研究.将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注射于新西兰白兔右眼角膜浅基质层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性兔角膜炎模型.将建模成功的44只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CXL组、抗生素组、CXL+抗生素组及未处理组,每组11只.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7、14、28 d分别行裂隙灯外眼照相、眼前节OCT和活体共聚焦显微镜(IVCM)检查,对比分析不同治疗方法下兔角膜炎的临床表现评分(结膜充血、角膜溃疡、浸润、水肿、新生血管及角膜基质炎症细胞)和治疗效果;通过病变角膜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角膜炎症细胞浸润及组织修复情况.正态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非正态资料采用配对秩和检验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对4个组数据进行比较,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对重复测量资料进行各个时间点以及各个处理组的组间比较.结果 CXL组和CXL+抗生素组动物结膜充血程度在治疗3 d后由治疗前3(2,-4)和3(2,-3)级减轻为2(1,-3)和2(1,-2)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1,-5.50;P<0.008);14 d时抗生素组由治疗前3(3,-4)级变为2(1,-2)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11,P<0.008);未处理组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08).治疗14 d后CXL组和CXL+抗生素组角膜溃疡面积(0.08±0.05)、(0.07±0.05)cm2较治疗前(0.40±0.18)、(0.49±0.24)cm2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9,-3.64;P<0.008);治疗14 d后,CXL组和CXL+抗生素组新生血管开始消退,由治疗7 d时的1(1,-2)和1(0,-2)级减少至1(1,-1)和0(0,-1)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7,3.80;P<0.0125).CXL组、CXL+抗生素组在治疗后14 d,角膜水肿程度明显减轻,由治疗前的(650±154)、(785±255)μm减轻到14 d时的(432±95)、(455±109)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0,4.92;P=0.00).角膜基质炎症细胞密度也由(446±257)、(321±145)个/mm2,减少至(107±66)、(114±94)个/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5,4.76;P<0.05).光学显微镜下组织病理学观察CXL组、CXL+抗生素组在治疗7 d时,角膜溃疡大部分愈合,上皮细胞清晰可见、排列不齐,基质层少量中性粒细胞;治疗14 d上皮层完整,基质细胞排列整齐、结构清晰,炎症细胞明显减少.结论 紫外线联合核黄素角膜胶原交联术对兔细菌性角膜炎感染控制、溃疡修复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作为抗生素治疗的辅助手段.

336 条记录 2/17 页 « 12345678...161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