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江鹏;周小虎

    酶联免疫吸附技术的出现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免疫荧光和组织化学共同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技术,初期知识用酶来代替在生物组织中标记抗体的荧光素,对其中的抗原进行鉴定和定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酶联免疫吸附技术也逐渐的在免疫扩散和免疫电泳板的沉淀线做鉴定.1971年期间, Engvall等人利用碱性的磷酸酶标记了抗原或者抗体,建立了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检测系统,这一技术的建立成为了血清学实验历史中的一场革命,是十分有发展前景的新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技术也是固相酶免疫测定技术中的一种.

  • 新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中的应用

    作者:褚永华

    应用于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中的生理生化技术,由于是根据细菌的代谢产物中的某些特殊的物质及其中某些物质的分子变化等来进行,所以又称为代谢学技术.具体地说,该技术手段主要包括微量升华法、AT发光法等:ATP生物发光法 ATP存在于所有的生物活体之中,因此,我们可以对样品进行ATP浓度检测,还可以充分运用光度计对样品荧光素进行强度检验,并以此为依据来进一步判断样品中的活菌数,确定样品是否达标.从我们的实际应用的情况来说,ATP生物发光法检测技术具有高效、方便、省时等多种优点.

  • 氧自由基吸收能力分析法的发展和应用

    作者:殷健;李万芳;王爱平;魏金锋

    自由基与多种人类疾病的发生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清除自由基的过程中,抗氧化剂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了解抗氧化剂的作用及其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ORAC)分析法是目前被普遍接受的一个检测抗氧化能力的标准评价方法.该法具有接近机体生理条件、操作简单、认可度和灵敏度高、准确性和重现性好、高通量、不易受人为因素干扰等优点,被广泛用于食品、保健品、药品及医学领域.本文主要对ORAC分析法的发展状况及应用进行综述.

  • 眼底血管造影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

    作者:郑霞;中国西安

    目的 探讨眼底血管造影(FF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于本院进行诊治的168例(320眼)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结果 眼底血管造影对DR病变分期及检查结果准确率均显著高于眼底镜的检查.结论 眼底血管造影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价值较高,能更早的显示DR的眼底改变,对于了解疾病分期及进展有积极的作用,在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上都有重要的价值

  • 荧光素洗手液在门诊医护人员洗手效果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高君;韩黎;陶好萍;尹丽霞;周大宁;张高魁;陈杰颖;谢丽君;孟玉芬;纪蕾

    目的 观察荧光素洗手液在门诊医护人员洗手效果评价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紫外灯下直接观察和棉拭涂抹采样检测法,评价六步法洗手与自我习惯方式洗手效果.结果 门诊医护人员用荧光素洗手液以习惯方式洗手后,荧光素残留点数总出现率为48.25%;以六步法洗手后,荧光素残留点数总出现率为20.42%,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在各手指尖的背侧及指缝区域出现荧光残留的次数较多.荧光残留频率高的洗手易遗漏区域,检出细菌总数为301 cfu/cm2;荧光残留频率低的不易遗漏区域检出细菌总数为86 cfu/cm2.结论 采用荧光素残留标记评价洗手质量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其快速、简便、易操作的特点,可以作为临床洗手效果监督监测的手段.

  • HCV 5′NCR转基因细胞HepG2.9706的特性分析

    作者:王小红;王升启;管伟;毛秉智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引起的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迄今尚无有效的疫苗及特异性抗病毒治疗药物.抗HCV药物的研究和开发面临的关键问题是缺乏合适的HCV感染细胞及动物评价模型.转基因细胞模型是研究人类疾病常用的有效手段,因此,在HCV分子生物学进展的基础上,我们以对HCV翻译与复制有明显调控功能的HCV 5′NCR及部分翻译起始区序列为靶标,构建了HCV 5′NCR及部分多聚蛋白起始区序列与荧光素酶基因的融合基因,插入真核表达载体,转染HepG2细胞,获得了HCV 5′NCR转基因细胞HepG2.9706细胞株[1].本文对该细胞的某些特性进行了分析,以便更好地利用该细胞模型进行药物评价.

  • DiI在人体神经解剖学中的应用

    作者:尹小磊;叶剑

    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原理,先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标记上荧光素制成荧光标记物,再用这种荧光标记抗体(或抗原)作为分子探针检查细胞或组织内的相应抗原(或抗体).在细胞或组织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上含有荧光素,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标本,荧光素受激发光的照射而发出明亮的荧光,可以看见荧光所在的细胞或组织,从而确定抗原或抗体的性质和定位,以及利用定量技术测定含量.

  • 免疫组织化学切片再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方法的探索

    作者:滕孝静;王卫东;王凤;程鸣;谢建兰;周小鸽

    荧光原位杂交( FISH)技术是一种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其原理是通过标记有荧光素的探针与特异性的染色体和/或基因位点相结合,在细胞核中检测染色体和相应基因的变化[1]。 FISH技术被认为是目前检测乳腺癌HER2基因状态准确、可重复性高的方法,是当今白血病/淋巴瘤诊断和分型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发达国家正成为常用的辅助诊断技术。临床病理诊断中,常会遇到前期H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之后,要做FISH检测时,因组织太小或会诊的白片用完以致不能进行FISH检测。我们在工作中经过反复实验,尝试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的阴性切片,重新进行FISH检测,摸索出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现介绍如下。

  • CD+4CD+25CDlow/-127细胞体外抑制效应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王剑;袁向亮;李美星;薛剑;张通通;沈立松

    1995年,Sakaguchi等 [1]率先在小鼠外周血中分离获得发挥免疫抑制功能的CD+4CD+25T淋巴细胞,被称为调节性T淋巴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Treg细胞不仅具有抑制自体反应性T淋巴细胞的功能,还能阻止效应性T淋巴细胞的过度增殖和活化,甚至能影响B淋巴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 [2].因此,对Treg细胞的功能研究正成为当今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以CD+4CD+25CDlow-127为膜表面标志分选Treg细胞,利用羟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脂(carboxyfluorescein diaeetate,succinimidyl ester,CFSE)方法 体外检测其对效应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从而为Treg细胞的功能研究奠定实验基础.

  • 分子灯塔技术及其在基因检测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洪源;成军;杨守纯

      分子灯塔(Molecular beacons)是近年兴起的利用核酸杂交技术对核酸分子进行检测的新技术,由纽约市公共健康研究协会的Tyagi等[1]于1996年首先建立。因其在与核酸分子互补结合之后荧光素便能开始发光,故称为“分子灯塔”。它的建立为研究核酸分子的组成、含量及对PCR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测提供了快速、特异、方便的新方法,在基因检测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现试就其构成、原理、热力学特性、优缺点及在基因检测中的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一、分子灯塔的构成、原理及热力学特性  分子灯塔是具有“发夹”样结构的单链寡核苷酸探针,一般为含20~30个核苷酸的2部分组成:环状部分及茎部。环状部分为单链核酸,与目标链形成特异的互补结合,茎部的2条核苷酸链互补,形成双链分子,大多含有5对碱基。茎部的末端分别与荧光素(5′端)和淬火物质(3′端)结合,淬火物质大多为4-4′二甲氮基苯偶氮苯甲酸,荧光素和淬火物质因研究目的不同可自行设计。茎部的双链互补结构使末端的荧光素和淬火物质紧靠在一起,因荧光素共振能量转移[2]作用而使荧光被吸收,这样荧光素就不能发光。当分子灯塔的环状部分与目标链特异性结合时,所形成的杂交分子比茎部双链结构更稳定,它的刚性使茎部双链分子分离,也就使荧光素和淬火物质相分离,通过自发构型重组作用,在室温下就可使荧光素发光得以恢复,通过荧光仪或合适配置的显微镜可观察到。在分子灯塔与目标链结合的过程中,因环境温度的不同,存在着3种不同的状态:在低温时与目标链结合,即为结合态,当温度升高至42℃时,分子灯塔与目标链的复合物变性,成为“发夹”样结构,导致荧光强度的下降。当温度升高至54℃时,出现茎部结构的变性,分子灯塔成为松散的随机卷曲状态,荧光强度上升。相比之下,如果分子灯塔与目标链有一个核苷酸不能互补,则解链温度要相应地下降约14℃[3]。

  • 免疫学检验中的酶免疫技术

    作者:郭积燕

    20世纪中期,以放射免疫技术为代表的标记免疫技术相继问世,它将某种可微量或超微量测定的物质(如放射性核素、荧光素、酶、化学发光剂等)标记于抗原(抗体)上制成标记物,加入到抗原抗体的反应体系中与相应的抗体(抗原)反应,以检测标记物的有无及含量间接反映被测物的存在与多少.

  • 视网膜病(2)

    作者:李传宝;张传坤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retinal periphlebitis):视网膜静脉周围炎为慢性和复发性静脉炎为主的炎症,导致视网膜周边部静脉闭塞和视网膜前新生血管形成。本例为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的患者,表现为视力下降。眼底造像检查图像(左图)见视网膜小静脉迂曲、扩张,有白鞘(白箭头),视网膜前有新生血管和白色机化膜(黑箭头),可牵拉视网膜血管导致玻璃体腔反复积血,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图像(右图)见受累静脉曲张,管壁染色、渗漏,毛细血管动静脉短路,大片无灌注区和新生血管。见图1。

  • 氧化应激调节klotho基因启动子活性的作用研究

    作者:宋双双;王虎林;司良毅

    目的 研究氧化应激对klotho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影响及抗氧化系统的作用.方法 构建klotho基因启动子片段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和内对照质粒海肾荧光素酶报告质粒以脂质体法共转染Hela细胞,以0、400、600、800和1000μmol/L的过氧化氢处理Hela细胞,依次分为对照组、1组、2组、3组和4组,观察klotho基因启动子的活性变化,并分析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的活性变化对此过程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1组的klotho基因活性无明显改变(P>0.05);2组、3组和4组的klotho基因启动子活性下降(P<0.01),2组、3组和4组T-AOC、CAT和GSH-PX活性明显降低(P<0.05,P<0.01),与2组比较,3组和4组T-AOC和GSH-PX活性明显降低(P<0.05).klotho 基因启动子活性下降与T-AOC、CAT和GSH-PX活性下降呈正相关(r=0.805、0.812、0.944,P=0.00).结论 氧化应激下调klotho基因的表达,可能与其下调该基因的启动子活性密切相关,且氧化应激过程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与klotho基因启动子活性的下降可能相关.

  • 重组1和2型腺相关病毒载体在小鼠心脏转导研究

    作者:米亚非;李小鹰;王教辰;付治卿;周声安

    目的 探讨重组1和2型腺相关病毒(rAAV1和rAAV2)载体向小鼠心脏转导效果.方法 14只昆明小鼠应用经腹心包腔内注射术,分别将携带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荧光素酶(LUC)报告基因的rAAV1(rAAV1-EGFP组6只,rAAV1-LUC组1只)、rAAV2(rAAV2-EGFP组6只,rAAV2-LUC组1只)分别转导入小鼠的心包腔内,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EGFP在心肌的表达,冷光CCD相机体内监测LUC在心肌表达.结果 rAAV1-EGFP组绿色荧光出现于心肌组织全层;rAAV2-EGFP组绿色荧光仅局限于心外膜下少数心肌细胞.rAAV1-EGFP组小鼠心肌细胞的表达范围和强度优于rAAV2-EGFP组.rAAV1-LUC组小鼠心肌组织表达强度、持续表达时间优于rAAV2-LUC组.结论 在小鼠心脏中,rAAV1是一种比rAAV2更为有效的转基因载体.

  • 荧光素钠辅助显微手术切除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洪健;陈步东;姚鑫;杨玉山

    目的 探讨应用荧光素钠辅助显微手术切除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手术且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82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荧光素钠组42例,常规手术组40例.荧光素钠组患者应用荧光显微镜在荧光素钠标记下引导切除肿瘤,术中留取不同程度荧光染色组织送病理检查;常规手术组则在普通显微镜下切除病变,两组患者术后48 h行头部MRI增强扫描检查确定肿瘤切除程度.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全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 荧光素钠组共留取不同程度荧光染色组织标本135份,其中强荧光染色组织标本42份,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均证实为肿瘤组织,灵敏度为100%,弱荧光染色组织标本45份,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为肿瘤组织37份,灵敏度为82.3%,无荧光染色组织标本48份,术后病理证实为肿瘤组织8份,特异度为83.3%.荧光素钠组镜下全切除率为85.7%(36/42),高于常规手术组的62.5%(25/40)(χ2=5.795,P=0.016).两组患者随访至术后6个月,荧光素钠组复发6例(14.3%,6/42),其中死亡1例,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82.2±15.2)分;常规手术组复发12例(33.3%,12/36),其中死亡2例,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76.9±20.3)分;两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2,P=0.047).结论 术中荧光素钠染色判断胶质母细胞瘤组织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应用安全简便,有助于提高全切除率,降低复发率.

  • 认识两种特殊免疫表型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作者:王卉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白血病,形态学上分为L1、L2、L3型[1-2],免疫表型上分为T细胞型和B细胞型[3-4]。近年来随着流式细胞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抗体、新荧光素的不断出现,以及与其他检测技术和临床预后分析的相互结合,在诊断方面提出一些新的见解。本文介绍两种特殊免疫表型的ALL。

  • 5-氨基乙酰丙酸荧光引导显微手术切除人脑胶质瘤

    作者:赵世光;滕雷;李一;鞠东辉;张豫滨;杨孔宾;王宁;韩占强;战华

    目的 探讨临床应用荧光物质引导的显微手术切除人脑胶质瘤的要点,评估该技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2006年4月至2006年10月术前经CT或MR1证实胶质瘤的11例病人接受了荧光引导胶质瘤手术.男5例,女6例.年龄35~66岁,平均48.5岁.术前应用5-氨基乙酰丙酸(5-ALA),术中根据所提供的荧光影像判定肿瘤边界并切除肿瘤.根据不同荧光强度取材进行HE染色以检测手术切除情况.术后行MRI检查以确定肿瘤的切除情况.结果 胶质瘤在荧光光源的照射下被激发出红色荧光,而正常脑组织不发光.荧光强度高的肿瘤组织HE染色显示含有大量的肿瘤细胞,并可见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荧光强度较弱或者没有荧光的区域仅有少量的肿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病人术后的MRI检查证实肿瘤切除比较完全.结论 该方法能够有效的切除胶质瘤,并为手术者提供客观的肿瘤边界,提高了手术切除率.对该方法的确切评估尚需对手术病人进行长期随访.

  • 黄荧光辅助引导技术在颅内恶性肿瘤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李健;郝淑煜;侯宗刚;王兴朝;季楠;谢坚;高之宪

    目的 探讨黄荧光辅助技术在颅内恶性肿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4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术前诊断为颅内恶性肿瘤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患者术中均使用装有YELLOW 560 nm滤光片的PENTERO 900荧光显微镜切除肿瘤,根据术中肿瘤的荧光染色情况判断肿瘤边界,结合超声技术进行肿瘤切除.结果 21例患者术中无对比剂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术中荧光显影19例,2例未见肿瘤黄荧光染色或弱荧光染色.术后病理诊断:胶质母细胞瘤13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4例,间变性少枝胶质细胞瘤2例,胶质肉瘤1例,转移瘤合并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例.结论 对于颅内恶性肿瘤,黄荧光辅助技术有助于辨别肿瘤边界,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IRVAN综合征一例

    作者:杨丽红;彭晓燕;史雪辉;魏文斌

    患者女,15岁,左眼缓慢视力下降2年于2005年10月来诊.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8,左眼视力手动/眼前,光定位好.双眼眼压正常.双眼前节未见异常.双眼玻璃体混浊.双眼底可见视盘表面及盘周动脉瘤样扩张,视盘鼻侧半环形硬性渗出,左眼黄斑区视网膜下片状硬性渗出(图1、2).左眼颞侧周边及鼻下方周边散在激光斑.2个月前在当地诊断为左眼遗传性黄斑营养不良、双眼Coats病,并且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后发现左眼无灌注区(NP)行激光治疗.给予糖皮质激素口服.治疗后视力未见好转.

  • 视网膜光凝后随访中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应用的意义

    作者:吕刚;唐连志;孟洁

    目的 评价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广泛视网膜光凝术(panretinal photo coagulation)后FFA在随访中应用的意义.方法 对28例(49眼)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进行广泛视网膜光凝治疗,光凝后2个月拍摄9张550非立体彩色眼底照片,然后行FFA检查,由两位眼底病专业医师分析二者对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视网膜视盘新生血管的发现情况.结果 49眼中根据眼底彩色照相判定存在视网膜及(或)视盘新生血管者9眼;根据FFA判定存在视网膜及(或)视盘新生血管12者眼,无新生血管但存在毛细血管无灌注区者4眼.根据FFA结果进行补充视网膜光凝治疗16眼.结论 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广泛视网膜光凝治疗后随访可采用眼底彩色照相为主、FFA辅助的方法,FFA能早期、全面、准确地发现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和视网膜及(或)视盘新生血管,指导补充光凝治疗.

140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