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临床路径在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病种中的实施与应用

    作者:李伟;王彦芳;徐勇;孙宁;张爱霞;杨春霞;李建英;史君;孟亚琴

    目的 讨论临床路径在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中的实施效果,并分析路径实施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入径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患者治疗满意度.比较入径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疗效、患者住院费用、家属和患者满意度情况,以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入径组实施效果的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入径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存在明显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年龄、性别、住院费用可能为影响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与临床路径实施效果呈负相关.结论 临床路径管理可以减少康复延迟,从而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合理利用医疗费用,使住院费用降低或持平.提高患者治疗的满意度,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

  • 软双相的早期诊断识别并文献复习

    作者:陈明辉;李功迎

    目的 探讨有转躁倾向的抑郁症(软双相)患者的人口学、症状学特征及其他相关因素,以早期诊断识别双相障碍.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16年7月5日就诊于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精神科,有转躁倾向并终进展为双相情感障碍的1例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入院时表现为心烦、少语、情绪低落、兴趣下降,但该患者起病年龄小,家族史阳性,抑郁发作时心境波动性较大,且精神病性症状突出,伴有强烈自杀观念,不排除软双相可能.患者入院3d便出现明显躁狂症状,遂修改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并调整治疗方案后很快达临床痊愈.结论 对起病年龄小、家族史阳性、伴精神病性症状、自杀观念等特征的抑郁症患者应格外重视,警惕软双相可能,治疗上应以情感稳定剂为主,慎用抗抑郁剂.

  • 抑郁、双相情感障碍是青少年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作者:

    美国心脏协会(AHA)新科学声明提出,重度抑郁症(MDD)与双相情感障碍在美国年轻人中非常普遍,应被视为动脉粥样硬化与早发心血管病的2级中等危险因素,这意味着临床医生应密切监测年轻患者的心理疾病(无论用药与否).该声明是对2011年AHA心血管健康指南的更新,于8月10日发表于《Circulation》.

  • 交往训练对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社会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许明胜

    目的 探讨交往训练对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社会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92例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交往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社会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社会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社会功能评分优于治疗前,而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家庭能力、自我照顾能力、责任心与关注社会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效果满意度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6.96%(P<0.05).结论 针对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实施交往康复训练治疗,不仅可提高其社交功能,还可让病情保持稳定状态,提升其生活水平.

  • 喹硫平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效果

    作者:杨治香

    目的 探讨喹硫平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1月收治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用药方案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应用碳酸锂治疗,研究组则在碳酸锂基础上加用喹硫平治疗.结果 ①研究组患者整体治疗有效率是95.56%,高于对照组的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喹硫平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效果确切,且可兼顾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

  •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应用喹硫平治疗效果探讨

    作者:王琴

    目的 探讨以喹硫平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展开治疗的效果.方法 依据治疗用药,分64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为两组,32例以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钠展开治疗为A组,32例以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钠展开治疗为B组,对比两组效果.结果 A、B两组总有效率分别是93.75%、96.88%,对比差异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仅6.25%出现不良反应,相较于B组的21.88%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联用喹硫平、丙戊酸钠与联用利培酮、丙戊酸钠效果相当,但前一种方案不良反应更少.

  • 抑郁症与血尿酸水平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万喜慧;张韶东

    目的 探讨抑郁症及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急性期及治疗后血尿酸水平的变化.方法 研究分为抑郁组、双相组和对照组.所有入选对象均正常饮食,三组分别取24 h内空腹血,检测血尿酸水平.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对抑郁组和双相组基线水平进行评分,评估症状严重程度.观察抑郁组、双相组及对照组基线尿酸的差异.结果 抑郁组血尿酸水平低于双相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相组和对照组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尿酸水平或可作为区别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的生物学指标.

  • 浅谈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护理

    作者:任红梅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2010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5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护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本院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躁狂与抑郁方面的精心护理,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结论:本院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护理措施是科学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

  • 偏头痛与情绪及情感障碍共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鲁明;樊东升

    偏头痛是中青年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女性与男性的比例为3:1 [1].在美国,偏头痛的患病率为12%[1],在亚洲地区,成年女性偏头痛患病率为10%,男性为3%[2].世界卫生组织将严重偏头痛归为影响生活的慢性疾病之一[3].根据临床特点,偏头痛有多种分型,如先兆型和无先兆型;根据发作频率,偏头痛又可分为慢性偏头痛(chronic migraine,CM)和发作性偏头痛(episodic migraine, EM)[4].国际头痛协会将CM定义为每月头痛天数≥15 d,持续至少3个月,同时头痛本身符合无先兆偏头痛的特点;将EM定义为每月头痛天数﹤15 d[5].CM约占全部偏头痛的20%,其人群总体患病率约为2%,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更显著[6].

  • 10省市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药物治疗的现况调查

    作者:司天梅;舒良;于欣;马崔;王高华;白培深;刘协和;纪丽萍;师建国;陈宪生;梅其一;栗克清;张鸿燕;马弘

    目的了解国内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精神药物的治疗现状.方法按一定的抽样比例,选择10个省市46家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同时进行药物处方方式的调查.结果 (1)在558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躁狂相472例(84.6%),抑郁相86例(15.4%);555(99.5%)例患者接受精神药物治疗.(2)主要治疗药物为心境稳定剂(80.7%),404例(72.8%)患者使用了抗精神病药.(3)躁狂相患者以心境稳定剂(84.7%)和抗精神病药(81.4%)单一或联合治疗为主,抑郁相患者单一或联合使用抗抑郁药的频率较高(80.2%).(4)联合两种及其以上药物治疗者占80.2%.(5)145例(26.1%)患者合并使用了苯二氮NFDA3类药.结论国内双相情感障碍药物处方方式与国内外的指南推荐方案基本相符;双相障碍抑郁相抗抑郁药使用频率较高,有待于将来的临床实践论证.

  • 双相障碍患者童年期行为问题的临床研究

    作者:汤珺;苏林雁;张尧;张淑芳;姜文娟;吕路;刘伟;向东方;王鹏;吴江

    目的 探讨双相障碍(BPD)患者在儿童早期的行为特征及其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关系.方法 使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中ADHD诊断标准、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64例BPD患者(BPD组)儿童期的行为进行诊断和评估,并与64例内科疾病患者(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 (1)BPD组有12例(19%)童年期符合ADHD诊断标准,高于对照组(2例,3%;χ2=8.020,P=0.005).(2)BPD组中,有无精神病家族史的患者童年期发生ADHD者分别为4例(25%)和8例(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BPD组中有无ADHD者的发病年龄分别为(18±4)岁和(20±5)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童年期CBCL得分,BPD组的退缩、焦虑/抑郁、思维问题、违纪行为、攻击性行为、内化性问题、外化性问题、行为问题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BPD组中有ADHD病史组(12例,19%)的注意问题、攻击性行为、外化性问题、行为问题总分高于无ADHD病史组(52例,81%;P<0.05和P<0.01).结论 BPD患者在童年期有更高的ADHD发生率和较多的行为问题;有ADHD病史者童年期可能存在更多的注意力受损和外化性问题.

  • 双极性指标对抑郁发作患者中双相障碍的识别效能:中国桥筛查研究

    作者:马燕桃;于欣;魏镜;郑毅;张晋碚;梅其一;张心保;刘铁榜;苗国栋

    目的 验证双极性指标对重性抑郁发作(major depressive episode,MDE)患者中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和双相Ⅱ型障碍(bipolar disorder typeⅡ,BDⅡ)的识别效能.方法 采用多中心、横断面诊断性研究,2008年3月至9月在20家精神专科医院连续性收录727例MDE患者,采用双极性指标、《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修改版(DSM-Ⅳ-TR)标准和临床诊断进行BD或BDⅡ筛查,比较二者筛检率,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BD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双极性指标、DSM-Ⅳ-TR标准和临床诊断对MDE患者中BD检出率分别为39.9%(290/727)、14.4%(105/727)和31.9% (232/727),对BDⅡ检出率分别为30.8%(192/623)、9.5%(59/623)和20.5%(128/623).与DSM-Ⅳ-TR标准相比,双极性指标筛检BD具备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100.0%和70.3%);与临床诊断相比,双极性指标筛检BDⅡ具备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85.9%和83.4%),较低的误诊率和漏诊率.双极性指标筛查BD阳性者共病边缘型人格障碍或焦虑障碍比例高于筛查阴性者.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双极性指标识别BD的临床标记中,既往抗抑郁疗效转(轻)躁狂(OR=4.66)和抗抑郁治疗中出现情感发作(OR=3.68)为BD的高危因素;双极性指标和DSM-Ⅳ-TR标准识别BD的相同临床标记中,一级亲属存在躁狂或轻躁狂史(OR =3.58)、病程完全缓解(OR=2.54)和以往抗抑郁治疗出现易激惹(OR =2.40)为BD高危因素(均P<0.01).结论 初步证实双极性指标在MDE患者中筛检BD或BDⅡ型的识别效能良好,对BD亚类区分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 心境障碍问卷在抑郁障碍中筛查双相障碍的初步应用

    作者:王佩蓉;冯斌;刘兰英;陈炯;陈震;沈悦娣;陈炜

    目的 应用心境障碍问卷(MDQ)对诊断为抑郁障碍的精神专科住院患者进行双相障碍的筛查,评估MDQ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MDQ对48例抑郁障碍住院患者进行评定,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轴Ⅰ障碍定式检查-病人研究版( SCID- Ⅰ/P)为标准对患者进行重新诊断,并与MDQ筛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48例患者中,以MDQ得分≥7分判断为双相障碍者13例(27.1%);SCID- Ⅰ/P诊断为双相障碍者17例(35.4%),其中MDQ得分≥7分者11例.操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MDQ筛查双相障碍的敏感性为0.647,特异性为0.935.结论 住院诊断为抑郁障碍的患者中未被识别的双相障碍比例较高,采用MDQ有助于从抑郁障碍中筛查出双相障碍.

  • 单相和双相抑郁障碍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神经认知功能的比较研究

    作者:朱玥;马燕桃;石川;张磊;于欣

    目的 比较双相Ⅰ型抑郁(bipolar depression type Ⅰ)、复发单相抑郁(recurrent unipolardepression)及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患者神经认知功能特点,探讨双相Ⅰ型抑郁认知功能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2010年9月至201 1年4月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门诊及病房连续入组双相抑郁组(29例)、复发单相抑郁组(25例)、精神分裂症组(30例),及社区来源的健康对照组30名.经《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轴Ⅰ精神障碍定式临床检查表病人版(SCID-I/P)诊断,比较4组研究对象的总体认知功能以及在持续注意、学习、记忆、精细动作、社会认知、执行功能和信息处理速度7项认知领域的表现,分析BD认知功能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精神分裂症组几乎所有认知变量均达重度损害(ES=-0.81 ~-1.76),双相抑郁组及复发单相抑郁组损害多为轻到中度(ES=0.5~0.8).精神分裂症组在持续注意(40.4±7.9比49.8±7.4,P=0.001)、学习(37.8±10.7比47.1±10.1,P=0.007)与记忆(40.6±11.9比48.6 ±9.3,P=0.035)、执行功能(40.5±7.1比45.9±5.2,P=0.006)、信息处理速度(33.4±9.2比41.7±6.0,P<0.001)及总体认知功能(40.5±7.1比45.9±5.2,P<0.001)方面的得分较双相抑郁组组受损严重.双相抑郁组及复发单相抑郁组认知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单相抑郁组在执行功能计划亚领域较双相抑郁组表现差(40.1±9.04比46.0±10.7,P=0.030).双相抑郁组患者学习与记忆等认知变量与抑郁严重程度、病程、精神疾病住院次数呈负相关(均P <0.05).结论 双相Ⅰ型抑郁与精神分裂症认知损害的模式及程度存在明显差异,而双相Ⅰ型抑郁与复发单相抑郁受损模式相似.神经认知损害对临床鉴别双相Ⅰ型抑郁组与精神分裂症有一定提示意义,但尚不足以作为区分单双相抑郁的客观指标.双相Ⅰ型抑郁患者学习与记忆等认知表现与疾病特征呈负相关,以词语学习与记忆与临床变量相关密切.

  • 丙戊酸钠合并碳酸锂治疗反复躁狂发作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徐文炜;王学庆;陈彩霞;李骥

    目的 探讨丙戊酸钠合并碳酸锂治疗反复躁狂发作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各类双相躁狂发作患者105例,分为碳酸锂组、丙戊酸钠组和碳酸锂+丙戊酸钠组(以下简称合并治疗组),每组各35例.急性期治疗6周后随访5年以上.随访者不干预患者治疗.基线及疗效采用倍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评定.随访内容包括复发次数、药物剂量、长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完成随访105例.急性期治疗后BRMS减分率:碳酸锂组(43±29)%;丙戊酸钠组(42±27)%;合并治疗组(58±25)%,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79,P=0.031).5年内躁狂复发次数:碳酸锂组(3.5±1.8)次,丙戊酸钠组(3.5±2.2)次,合并治疗组(2.0±1.5)次,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87,P=0.001);抑郁复发次数:碳酸锂组(2.1±2.4)次,丙戊酸钠组(2.1±2.6)次,合并治疗组(1.4±1.7)次,三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13,P=0.273).合并治疗组与其他两组疗效的差异主要在快速循环型(F=4.120,P=0.033).合并治疗组的碳酸锂及丙戊酸钠剂量均分别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1;P<0.001).三组总体不良反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丙戊酸钠合并碳酸锂用于双相情感障碍的维持治疗能减少躁狂的复发率,安全性较高.

  • 心境障碍问卷和32项轻躁狂症状清单对综合医院精神科门诊诊断抑郁症患者中双相障碍的筛查价值

    作者:刘文娟;季建林;黄啸;谭庆荣;冯斌;王怀海;叶尘宇;陈华;张红霞

    目的 评估比较中文版心境障碍问卷(MDQ)与32项轻躁狂症状清单(HCL-32)筛查综合医院精神科门诊诊断的抑郁症患者中双相障碍的价值.方法 2008年1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中文版MDQ与HCL-32对来自国内3家三级综合医院的1010例精神科门诊诊断抑郁症的患者进行测评,记录其一般资料和临床特征,并由对测评结果不知情的精神科专家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轴Ⅰ障碍定式检查-病人研究版(SCID-I/P)为诊断标准,对患者做出明确诊断.结果 1010例患者中417例(41.3%)符合双相障碍诊断.经ROC曲线法,HCL-32对于双相障碍与抑郁症的佳划界分为11分,相应敏感度、特异度为0.80、0.85,阳性预测值为0.79,阴性预测值为0.84;MDQ对于双相障碍与抑郁症的佳划界分为4分,相应敏感度、特异度为0.46、0.96,阳性预测值为0.89,阴性预测值为0.72;若去除功能损害因子,MDQ对于双相障碍与抑郁症的佳划界分为4分,相应敏感度、特异度为0.76、0.93.结论 中文版HCL-32较MDQ对诊断双相障碍有更好的灵敏度,也有较好的特异度,适合作为门诊筛查抑郁症患者中双相障碍的辅助工具.

  • 双相障碍稳定期患者认知损害的性别差异

    作者:郝小玉;林鄞;李烜;蒋泽宇;刘玉平;老帼慧;关力杰;周婷;曹莉萍

    目的 探讨双相障碍Ⅰ型稳定期患者认知损害的性别差异.方法 采用数字符号、数字广度、视觉再生、连线测验A(TMT-A)、连线测验B(TMT-B)、威斯康星测验(WSCT)和汉诺塔测验(TOH),检测218例双相障碍Ⅰ型患者(患者组)和318名正常对照(对照组)的注意、记忆和执行功能,并比较2组间的性别差异.结果 分组主效应:患者组在数字符号、数字广度顺背、数字广度倒背、数字广度总分、TMT-A时间、TMT-B时间、视觉再生、WSCT分类数、言语流畅性动物总数、TOH总分、TOH任务数、TOH平均计划时间、TOH平均执行时间、WSCT总错误数、WSCT持续错误数、言语流畅性重复数的成绩均低于对照组(F=66.60、16.10、17.06、20.38、98.77、66.33、23.75、5.65、62.08、21.51、22.08、10.15、19.33,x2=21.53、33.17、1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性别主效应:患者组与对照组女性在数字符号测验中的成绩优于男性(F=7.13,P<0.05),其中男性对照组和患者组分别为(53.30±12.30)分和(46.14±11.72)分,女性分别为(55.38±14.30)分和(47.82±11.95)分;在汉诺塔平均计划时间均短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3,P<0.05),其中男性对照组和患者组分别为(5.28±2.65)分和(6.36±3.77)分,女性分别为(5.15±2.82)分和(5.52±3.07)分;2组在分组和性别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稳定期双相障碍患者存在认知损害,其某些注意和执行功能可能存在性别差异.

  • 利培酮与氟哌啶醇治疗双相Ⅰ型障碍急性躁狂发作的多中心双盲对照研究

    作者:张鸿燕;舒良;李华芳;顾牛范;谢世平;李婷;肖卫东;李鸣;张波;刘铁榜

    目的评价利培酮和氟哌啶醇治疗双相I型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多中心对照研究方法,对173例双相I型障碍躁狂发作患者分别进行利培酮(利培酮组)和氟哌啶醇(氟哌啶醇组)治疗,其中利培酮组85例,平均剂量为4.6 mg/d;氟哌啶醇组88例,平均剂量为8.0 mg/d;观察疗程均为4周.以Young躁狂评定量表作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根据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规定国际协调会议统计指导原则规定,由PP人群统计分析判断是否非劣效.结果利培酮组患者的有效率为79%,氟哌啶醇组的有效率为76%.PP人群统计学分析,利培酮治疗急性躁狂的疗效不劣于氟哌啶醇.利培酮组与研究药物有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0%,氟哌啶醇组为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培酮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发生率(44%)明显低于氟哌啶醇组(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结论利培酮治疗双相I型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与氟哌啶醇相当,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少于氟哌啶醇.

  • 苯丙胺模型大鼠海马差异表达微小核糖核酸的研究

    作者:荣晗;刘铁榜;杨海晨;冯飞;徐丹;刘静静;张建;沈其杰

    目的 初步探讨苯丙胺(amphetamine,AMPH)模型大鼠海马的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的表达情况.方法 应用microRNA微阵列芯片技术筛选AMPH模型大鼠(AMPH模型组,10只)和对照大鼠(对照组,10只)海马差异表达microRNA;选取有明显表达变化的microRNA,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免疫印迹法验证相关靶基因及蛋白在AMPH模型大鼠海马的表达变化.结果 (1)旷场实验:AMPH模型组水平运动格子数(28.21 ±2.22)个,垂直运动次数(82.33 ±4.61)次,均高于对照组[(17.10±1.94)个、(52.32±3.76)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2,P<0.01;t=15.95,P<0.01).(2) AMPH模型组共有136个microRNA表达,其中,上调>2倍的microRNA有14个,下调>2倍的microRNA有6个;上调>5倍的microRNA有3个,分别为microRNA-134、microRNA-143、microRNA-96,下调>5倍的microRNA有2个,分别为microRNA-132、microRNA-210;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验证了以上结果;通过microRNA特异性的靶标检测系统(miRanda)推测microRNA-134、microRNA-143、microRNA-96、microRNA-132、microRNA-210靶基因分别为谷氨酸受体1(GRM-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以及生长抑素(SSTR-1).(3)免疫印迹法检测预测靶蛋白表达结果:AMPH模型组GRM-1为0.18±0.02、BDNF为0.21 ±0.02、SSTR-1为0.42 ±0.02,较对照组(分别为0.28±0.03、0.31±0.03、0.59±0.03)含量均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7,P<0.05;t=8.77,P<0.05;t=14.91,P<0.05).结论 AMPH模型中海马microRNA呈差异表达.

  • 双相障碍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外周血mRNA和蛋白表达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李则挚;汪作为;禹顺英;吴志国;张晨;洪武;苑成梅;黄佳;林治光;易正辉;陈俊;方贻儒

    目的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外周血mRNA表达和血清蛋白水平与双相障碍、双相躁狂和双相抑郁的关系.方法 应用TaqMan探针及荧光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并比较双相障碍组(61例)、双相躁狂组(29例)、双相抑郁组(32例)和对照组(61名)外周血白细胞BDNF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测定血清BDNF浓度;应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和Young氏躁狂量表(YMRS)评定患者抑郁症状严重程度和躁狂症状的严重程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BDNF基因mRNA表达水平和血清蛋白浓度与HAMD17和YMRS评分的关系.结果 (1)双相障碍组BDNF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0.0077±0.0019)较对照组(0.0096±0.0028)下降(t=-3.74,P<0.01);双相躁狂组(0.0081±0.0023)、双相抑郁组(0.0073±0.0024)与对照组3组间BDNF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5,P<0.01),且双相躁狂组和双相抑郁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2)双相障碍组BDNF血清蛋白浓度低于对照组(t=-2.90,P<0.01);双相躁狂组、双相抑郁组与对照组3组间BDNF血清蛋白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1,P<0.05);双相躁狂组和双相抑郁组BDNF血清蛋白浓度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但双相躁狂组与双相抑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双相躁狂组BDNF基因mRNA表达水平及血清蛋白浓度与YMRS评分未见相关(P>0.05),双相抑郁组BDNF基因mRNA表达水平及血清蛋白浓度与HAMD17评分未见相关(P>0.05).结论 双相障碍与BDNF水平下调可能相关,这种下降贯穿于躁狂相和抑郁相,而且BDNF的变化不会因双相障碍患者极性的变化而处于两极状态.

600 条记录 4/30 页 « 12345678...293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