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皮左心耳封闭术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研究进展

    作者:姚晶;吴永健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患者在人群中尤其是老年人中的比例非常高.国外研究表明,在55至64岁的人群中,每年新发房颤病例为2‰-3‰,在85至94岁人群中每年新发病例高达35‰[1].

  • 术前B型利钠肽预测心脏外科手术术后新发房颤的meta分析

    作者:蒙延海;张燕搏;李守军;王水云;杨克明

    目的: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术前B型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在预测心脏外科手术术后新发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中的价值。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维普(VIP)数据库,按照诊断试验的评价标准检索并筛选有关心脏手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瓣膜置换或成形术、成人先心病手术)术前BNP测定与术后AF发生相关性的文献,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2-12。根据QUADAS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采用Rev Man 5.0进行异质性检验及Meta-Disc1.4进行meta分析,对纳入文献进行加权定量合并,计算汇总灵敏度、特异度、诊断比值比、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及其95%可信区间(95%CI),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

  •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病房内新发房颤诱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作者:张存;王青;魏国芬;史春梅

    目的:了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普通病房内心房颤动(AF)的发生率以及诱发因素,并探讨CABG术后护理措施的改进。
      方法:回顾性地总结CABG术后于术后第三天转入普通病房的患者592例,其中,男402例,女190例,年龄42~79岁,平均(60.5±8.11)岁。术后新发AF的患者174例,转入普通病房后新发AF的患者68例。对该68例患者AF的诱发因素进行归纳。其中有明显诱因的为63例。对诱发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护理对策。

  • 脓毒症中新发心房纤颤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玉红;张玉真

    心律失常在脓毒症患者中屡见不鲜[1],包括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AF)等。危重症患者出现房颤后提示预后不良,而脓毒症患者伴发房颤日渐受到学者重视。但对于在脓毒症中出现新发房颤的研究尚不多,本文对近年来脓毒症中新发房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新发房颤的相关临床研究分析

    作者:刘特

    目的 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新发心房颤动的患者各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在入院确诊后被记录到的新发房颤(住院期间任何被记录到的房颤,包括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将其分为新发房颤组39例与非新发房颤组177例.住院期间全程实行24 h的心电监测,记录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检验结果,以及各项数据差异,据其在住院期间有没有出现新发房颤的情况,分别为新发房颤组和非新发房颤组,对比两组数据,找出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程中出现新发房颤的可能因素.结果 本次研究中,在治疗期间出现了新发房颤39例(18%),两组患者年龄,左心房内径,入院心率、血压,心功能等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年龄,左心房内径,入院心率、血压,心功能等级是引起患者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该加以重视.

  • ACEI/ARB对预防左室功能不全患者新发房颤的研究

    作者:陈晖

    目的 对ACEI/ARB预防左室功能不全患者新发房颤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心内科住院的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186例,所有患者在纠正心功能不全的基础上分为2组,A组93例加服培哚普利,不能耐受者换用缬沙坦.B组93例不服用ACEI/ARB类药物.入选患者每半年到医院复查电解质、肝肾功、心脏彩超和动态心电图,共随诊2年.结果 两组患者在6、12个月新发房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8个月后服用ACEI/ARB组新发房颤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EI/ARB类药物对左室功能不全患者新发房颤有预防作用.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房颤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闫军兰;张林;龚志云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后新发房颤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785例术前无房颤的CABG患者的术前、术中的相关数据,对术后新发房颤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785例患者中有108例(13.8%)术后新发房颤。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肾功能衰竭病史、术前服用β受体阻滞剂、术前左心房内径与术后新发房颤相关。结论年龄、肾功能衰竭病史、术前服用β受体阻滞剂、术前左心房内径是CABG术后新发房颤的相关危险因素。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新发心房颤动患者住院期间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作者:韩萍;宋丽萍;杨静文;郭云飞;张福春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新发心房颤动(新发房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北京市海淀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368例,分为研究组(合并新发房颤,82例)和对照组(无新发房颤,286例),收集患者基本情况、冠心病危险因素、心脏彩超等资料,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心脏彩超结果及预后情况.结果 2组的年龄、术前心功能Killip分级>1、再灌注时间>6h、前壁心肌梗死、二尖瓣反流及糖尿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吸烟、高血压和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径及左室收缩末径高于对照组,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死率及心力衰竭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新发房颤患者的各项危险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加强新发房颤监测,改善患者预后.

  • 氨氯地平贝那普利片合剂减少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新发房颤的研究

    作者:宋宏雁;景江新;方志敏;钟小兰;刘顺民;陆云

    目的:比较氨氯地平贝那普利片和单剂减少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新发房颤的效果。方法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256例随机分为三组,氨氯地平组(n=85),贝那普利片组(n=87),氨氯地平贝那普利合剂组(n=84),疗程均为18个月。治疗前后进行血压和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检查和记录新发房颤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氨氯地平贝那普利合剂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左房内径数值较单药组降低明显(P均<0.05);新发房颤率低于单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单药组。结论氨氯地平和贝那普利及氨氯地平贝那普利片,可明显控制患者的血压,逆转左室肥厚和左心房扩大,氨氯地平贝那普利片效果更为显著且安全性较高,且新发房颤发生率较低。

  • 慢性心衰患者QRS时程和新发房颤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淑云;于影;公永太;邸波

    目的 探讨慢性心衰患者QRS时程(QRSd)增宽对新发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患有心衰但无房颤病史的患者1098例,将其分为三组:QRSd≤120 ms、120 ms

  • 心脏外科术后的心房颤动

    作者:周自强;汤楚中;吴明营;胡大一

    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有意义的心律失常.资料显示,美国每年50万病人接受心脏外科手术中,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率为10%~50%[1-6],中国目前尚没有大规模试验的资料,但是根据临床观察心脏术后的房颤发生频繁.尽管近些年来,麻醉药物、手术操作水平以及心肌保护水平已经有了全面的提高,心脏术后房颤的发生率仍然没有降低的趋势.

  • NT-proBNP、D-二聚体水平与心脏手术后新发房颤的关系分析

    作者:程宇;宁兴旺;尹晓清;程良昊;解鑫隆

    目的 分析N端前脑钠肽(NT-proBNP)、D-二聚体(D-D)水平与心脏手术后新发房颤(POAF)的关系.方法 将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50例行二尖瓣置换术病例纳入研究,依据术后是否有POAF分为房颤组( n =60)与非房颤组( n =90),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归纳NT-proBNP、D-D水平与术后POAF之间的关系.结果 2组临床基线资料、实验室指标空腹血糖(GLU)、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及高密度脂蛋白(HD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NT-proBNP、D-D、白介素-6(IL-6)、起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非房颤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血NT-proBNP、D-D、IL-6、hs-CRP均属于心脏手术后POAF危险因素(P<0.05).结论 心脏手术后POAF主要危险因素包括NT-proBNP、D-D、IL-6、hs-CRP,其水平的提升可为术后POAF预测提供参考.

  • 急性心肌梗死新发房颤引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防治分析

    作者:孟秀珍;崔本龙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新发房颤并发脑梗死的机制及预防措施.方法:把我院5年间1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按是否发生房颤(AF)分为房颤组和非房颤组.比较两组发生脑梗死的发生率、分析血浆N末端B型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结果:房颤组脑梗死的发生率高于非房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患者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非房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非房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房颤院内易并发心源性脑梗死,血浆NT-proBNP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房颤有预测价值.

  • 他汀类药物对新发房颤的治疗效果与CHADS2评分的关系分析

    作者:刘海燕

    目的 探讨CHADS2评分与新发房颤是否存在关系,及CHADS2评分是否可以运用到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预防.方法 选取21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CHADS2评分分为3组,其中A组61例患者的CHADS2评分为0分,B组83例患者的CHADS2评分为1~2分,C组69例患者的CHADS2评分为3~6分.对所有患者均使用他汀类和非他汀类药物治疗,观察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效果与CHADS2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CHADS2评分越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新发房颤发病率越高(P<0.05);CHADS2评分≤2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后,新发房颤的发病率远低于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P<0.05),而CHADS2评分≥3的患者中,他汀类药物则不存在此效果(P >0.05);CHADS2评分≤2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后,C反应蛋白的水平远低于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P<0.05),而CHADS2评分≥3的患者中,他汀类药物则不存在此效果(P>0.05).结论 CHADS2评分能够很好地预测新发房颤的发病率,并且其还能很好地评价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的预防效果.

  • 069 AMI后新发房颤为死亡危险的独立预测指标

    作者:

    [英]/ Wong CK…∥Am Heart J.-2000,140.-878~885AMI后房颤(AF)、房扑(Af),可单一或与其它并发症并存出现.迄今,关于AM I后并发AF、Af是否为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指标远未清楚,本文就此进行了分析.#

  • 老年人新发房颤继发卒中风险的性别差异

    作者:袁志敏

    房颤( AF)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尤其是在老年人群。而一旦罹发AF后,又颇易继发卒中。据悉,在罹发AF者,女性又较男性继发卒中风险为高,推测与两性使用华法林者比例不同有关。然而既往关于在新发AF老人中,其后继发卒中风险间性别差异及其与使用华法林间相关关系均待清楚,本文特就其进行了大样本分析。

  • 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房颤与继发恶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探讨

    作者:张开忠;陈书梅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房颤与继发恶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重庆市丰都县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11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这些患者出院后,对其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统计并分析其发生房颤和恶性心律失常的情况.结果:本组119例患者中有45例患者(占37.8%)发生房颤,有74例患者(占62.2%)未发生房颤,有18例患者(占15.1%)发生恶性心动过缓,有31例患者(26.1%)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房颤组患者恶性心动过缓、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均高于无房颤组患者,P<0.05.进行COX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新发房颤的发生率与其继发恶性心动过缓的发生率呈正相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新发房颤的发生率与其继发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呈正相关.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房颤的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较高.临床医生应对上述情况予以关注.

  • 稳定型冠心病患者LDL-C控制水平与新发房颤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刘波;韩冷;曹东来;何文兵;倪杰;何俊

    目的 探讨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水平与新发房颤发生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MACE)的相关性.方法 羌房颤病史的稳定型冠心病患者218例,随机分为两组,给予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将LDL-C分别降至<70mg/dL(强化组),70~99mg/dL(普通组),随访3年,记录并比较两组的新发房颤及MACE发生情况.结果 强化组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12例,心源性休克2例,房颤11例;普通组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14例,心源性休克1例,房颤10例.强化组新发AF发生率10.38%,普通组8.9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31.,P=0.717).强化组MACE发生率13.21%,普通组13.3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2,P=0.968).结论 强化降脂不能降低稳定型冠心病患者MACE发生率,强化降脂不能使稳定型冠心病患者新发房颤发生率降低.

  • 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CRT研究进展

    作者:王宇星;徐耕

    心力衰竭(心衰)及心房颤动(房颤)是两种常见的严重心血管疾病,其中心衰患者新发房颤率为2%~5%,病情严重者发病率更高.目前,心衰合并房颤的佳治疗方法仍未确定,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心衰合并房颤的治疗具有确切的疗效.本文现就目前CRT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新发房颤中的预防作用

    作者:黎洁雯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新发房颤中的预防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80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这些患者为两组,即研究组(n=40)和对照组(n=40).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给予研究组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然后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药物和实验室指标、新发房颤发生情况和维持窦性心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射血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心肌梗死、糖尿病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应用洋地黄、阿司匹林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新发房颤发生率10.0%(4/40)显著低于对照组27.5% (11/40)(P<0.05),维持窦性心律比例90.0%(36/40)显著高于对照组72.5% (29/40) (P <0.05).结论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能够有效预防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新发房颤.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