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率的影响及治疗策略

    作者:龙雅丽;胡凤云

    阿司匹林(aspirin)具有明确的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防治,循证医学研究证实,心、脑和外周血管疾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可减少各类栓塞和血栓形成事件约23%[1].但在临床中发现,并非所有的患者均能在阿司匹林治疗下获益,部分患者在长期规律服用阿司匹林的预防过程中仍发生脑梗死,即阿司匹林预防失败,又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

  • 99Tcm-聚合白蛋白显像观察家兔下腔静脉血栓模型

    作者:吴大勇;张文艳;邱刚;边艳珠;胡玉敬;卢亚敏

    目的 利用99Tcm-聚合白蛋白(MAA)对家兔下腔静脉血栓模型显像,观察99Tcm-MAA显像诊断静脉血栓的准确性.方法 将20只新西兰家兔分为血栓组(15只)与对照组(5只).血栓组通过手术建立下腔静脉血栓模型,对照组行假手术,术后1天经右下肢静脉注射99Tcm-MAA进行显像.对血栓组显像阳性实验兔计算血栓部位/本底(T/B)放射性计数比值,对照组计算与血栓组血栓对应下腔静脉部位/本底(T/B)放射性计数比值.显像毕处死动物,取血栓行病理检查.结果 血栓组造模成功13只,8只显像阳性,血栓部位呈放射性浓聚影,5只血栓未显影,准确率61.54% (8/13).对照组5只实验兔下腔静脉未见浓聚.血栓组显像阳性8只实验兔T/B放射性计数比值(4.06±0.49),高于对照组对应下腔静脉部位T/B放射性计数比值(2.27±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29,P<0.05).病理学检查显示血栓组均见下腔静脉内新鲜混合血栓.结论 99 Tcm-MAA显像可用于观察家兔下腔静脉血栓模型,但显像准确率较低.

  • 间接门静脉造影在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畅坚;王志强;杨丽娜

    目的探讨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 (CTPV)的间接门脉造影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患儿的间接门脉血管造影图像,观察其特征性的血管造影表现,同时与门脉多普勒超声及CT检查相对照.结果 3例CTPV间接门静脉造影能清楚显示门脉主干近肝门处阻断,代之以瘤样纡曲扩张的侧支静脉,并向肝内延伸,以及离肝性侧支循环静脉.结论儿童CTPV具有特征性的血管造影表现,间接门脉造影对CTPV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与门脉多普勒超声及CT检查相对照,间接门静脉造影仍不失为CTPV的诊断金标准.

  •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肺动脉血栓形成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辛毅;于丽娟;高兴娟;王文晓;李爱敏

    目的:分析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合并循环血栓形成病例血栓栓塞及抗磷脂抗体(aPL)谱特点,以期提高对MP感染合并血栓栓塞事件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合并急性肺动脉血栓形成儿童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纳入符合MP感染导致血栓栓塞事件的儿童,分析其临床及aPL水平变化,探讨MP感染合并血栓栓塞事件与aPL之间的关系。结果我们报道1例MPP合并急性肺动脉血栓形成和循环aPL阳性的患儿,同时检索相关文献,纳入病例14例,男8例(61.5%),年龄(7.78±2.74)岁,所有病例入院时均有肺部炎症,动脉系统栓塞7例(50%):脑动脉3例、脾动脉2例、椎动脉1例、左颈内动脉1例、双侧腘动脉1例;静脉系统栓塞7例(50%):肺动脉4例、右心房1例、左腘静脉1例、右髂外静脉1例。14例患儿中9例(64.2%)检测抗aPL:9例检测aCL、6例检测LA、4例检测抗β2GI;9例检测aCL均阳性,6例检测LA中阳性5例,4例检测抗β2GI病例中阳性3例。所有患儿均接受静脉用阿奇霉素以及治疗量抗凝治疗(持续静脉应用普通肝素钠并口服华法林)。随访3个月后,患者均痊愈,所有抗磷脂抗体均转阴。结论 MP 感染合并循环血栓栓塞事件时可伴随 aPL阳性,但为短暂阳性,与儿童抗磷脂综合征不同。

  • 非瓣膜性房颤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高凝状态研究

    作者:丁跃有;郑宏超;崔克俭;缪培智;赵莉芳;任建英;顾水明

    目的 观察持续性非瓣膜性房颤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凝血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 选择符合入选标准患者143例,其中持续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89例,窦性心律患者54例,根据有无房颤和动脉粥样硬化分为房颤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房颤不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窦性心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和窦性心律不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组.所有患者记录一般临床资料,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I)水平,由专人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判断动脉粥样硬化.结果 房颤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组PT、APTT明显低于房颤不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和窦性心律组;房颤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组FG、DDI水平明显高于房颤不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和窦性心律组.分别以DDI和FG为自变量,多个临床因素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房颧、左室射血分数和左房内径是DDI的预测因素,房颤、动脉粥样硬化和左房内径是FG的预测因素.结论 非瓣膜性房颤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明显处于高凝状态,应加强抗凝治疗.

  • 中国血栓性疾病的研究与诊治现状

    作者:唐亮;胡豫

    自2014年起,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把每年的10月13日定为“世界血栓日”,来提高人们对此类疾病的认识。血栓性疾病属于涉及多系统、临床医学多学科的疾病,因此今后的诊疗应走向多学科融合联合诊治模式。全面研究血栓性疾病的遗传因素则有望实现对这一类疾病的早期诊断与风险预测,从而实现精准诊断与个体化治疗。(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6,39:729-732)

  •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合并急性心肌梗死10例分析

    作者:徐瑞燚;高瑞通;郭立琳;林雪;方理刚;方全;严晓伟

    目的 通过对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的分析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74例AP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74例APS患者中,合并急性心肌梗死者10例,发生率为3.6%,10例患者年龄为(45±13)岁,男女比为1:4,其中原发性APS和继发性APS各5例,8例患者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后才明确APS的诊断.经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抗栓治疗后2例(20%)死亡.结论 APS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少见,预后差,治疗措施主要为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对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年轻女性需考虑APS.

  • 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现状

    作者:谭真;黄德嘉

    阿司匹林在防治血栓栓塞性血管疾病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多年来临床试验已提供了强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心、脑和外周血管疾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可减少各类栓塞和血栓形成事件约23%[1].然而阿司匹林在患者群中的抗血小板作用个体差异很大.有的患者尽管长期服用常规剂量的阿司匹林,但实验室检测发现其血小板聚集能力不能被很好地抑制,这种现象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或"阿司匹林失败"(aspirin failure)[2-5].

  • 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

    作者:吴清玉;吴永波

    一、背景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pulmonary hypertension, CTE-PH)是由于肺动脉内反复栓塞和血栓形成而造成的肺动脉高压.既可由急性肺动脉栓塞演变而来,也可因下肢静脉血栓等反复栓塞肺动脉所致.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呈渐进性,终造成右心衰竭和呼吸衰竭死亡.其自然预后与肺平均动脉压(mPAP)有关.mPAP>30 mm Hg(1 m Hg=O.133 kPa),5年生存率为30%;mPAP>50mm Hg,5年生存率为10%[1].

  • 急性肢体缺血外科治疗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作者:张福先

    肢体动脉因各种原因出现管腔突然狭窄、闭塞或供血不足,导致肢体出现循环障碍被称为急性肢体缺血。急性肢体缺血性疾病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发病突然、原因复杂,时常伴有心脑血管疾病、心律不齐、肾功能不全、免疫系统疾病等,如不能及时诊治,将会导致截肢甚至死亡。临床上造成急性肢体缺血的主要原因是肢体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肢体动脉栓塞是由于循环在血液中的异常物体(即栓子,多数来源于心脏)突然阻塞肢体动脉而导致被阻塞动脉远端肢体出现急性供血不足。受累动脉在被阻塞前多数是正常的,因此及时去除血管腔内的栓子,被阻塞动脉会立即恢复血液流动,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血栓形成是受累血管由于外在或内在的因素所致,其本身存在某种程度的病变,因此单纯去除血栓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见图1)。急性肢体缺血性疾病的诊治虽然不难,但在临床实践中误诊、漏诊却时有发生。作者在既往的临床工作中处理过多例来自一些医院延误诊治的病例,有些病例只能被迫截肢。国外文献报道[1,2]每年急性肢体缺血的发生率为1.7/10000。Blasidell等[3]统计35家医疗单位中3000例以上病例的治疗情况,其中取栓手术死亡率26%,截肢率37%,尽管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和护理的改进,死亡率仍然为25%,截肢率20%。我国80年代初期报道死亡率为21.1%,截肢率30%。近二十余年来在作者所诊治的近600病例中,死亡率为8%,截肢率为12%。

  • 下肢动脉栓塞症的腔内治疗

    作者:田丰;贾中芝;李绍钦;赵进委;王凯;王云;蒋利强;蒋国民

    目的 探讨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栓塞(lower extremity arteries embolism,LEAE)的方法、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LEAE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 29例均经导管抽吸出血栓.其中股、腘、胫前动脉及胫腓干栓塞分别为23、2、3、1例.单纯导管抽栓治疗17例,导管抽栓+尿激酶溶栓治疗9例,导管抽栓+球囊扩张治疗2例,导管抽栓+支架治疗1例.29例患者均顺利开通栓塞动脉,但9例抽栓后破碎的小栓子脱落栓塞远端血管或远端血管血栓形成,采用抽栓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后,4例完全开通栓塞的远端血管,3例部分开通栓塞远端血管,2例溶栓后远端血管仍不能开通,但侧支循环较前明显增多.随访(18±4)个月,23例患者下肢缺血症状完全消失,5例患者栓塞侧足部皮温降低、肤色苍白、末梢血运差,1例截肢治疗.结论 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栓塞具有微创、安全的特点,在行造影的同时,可进行腔内介入治疗,可降低患肢缺血、坏死的发生率.

  • 吞噬刺激素及其抑制物对急性胰腺炎胰腺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成雨;严际慎;张伟;余莉;罗建飞

    目的探讨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发展过程中吞噬刺激素及其抑制物对胰腺微循环的影响. 方法 SD大鼠每组24只,分别为对照组、吞噬刺激素组、AP组、AP+吞噬刺激素组、AP+吞噬刺激素抑制物组.按随机原则在0、3、6、12h分批处死大鼠,光镜下观察胰腺病理改变程度,纤维素染色观察微血栓情况,计数微血栓数量. 结果对照组与吞噬刺激素组在不同时段微血栓数量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意义;3、6、12h各组微血栓数量均比对照组和吞噬刺激素组明显升高;AP组、AP+吞噬刺激素组、AP+吞噬刺激素抑制物组在3、6、12h各时间段之间比较微血栓数量逐渐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意义;AP+吞噬刺激素组在各时间段均较AP组微血栓数量明显增加;AP+吞噬刺激素抑制物组在6、12h微血栓数量明显减少,与AP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结论 AP时吞噬刺激素促使胰腺微血栓数量增加,应用吞噬刺激素抑制物可使胰腺微循环状态明显改善.

  • 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的外科治疗

    作者:任华;苏丕雄;张超纪;顾松;马国涛;张恒;王辰

    目的探讨肺动脉切开取栓和肺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慢性肺动脉栓塞的方法、围手术期处理及外科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总结1999年3月至2004年3月间12例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诊治过程和临床经验.均在深低温低流量停循环下行肺动脉切开取栓及内膜剥脱术,术中泵入前列腺素E1或吸入一氧化氮.结果术后即刻6例患者肺动脉压下降20~40 mm Hg(1 mm Hg=0.133 kPa);术后12例患者均有肺水肿表现,其中8例较重,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治愈,1例术后19 d死于严重的肺部感染和再次肺动脉栓塞,其余11例术后随访2个月~5年,平均43.5个月,临床症状均有减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提高.结论肺动脉内膜剥脱是治疗慢性肺动脉栓塞的有效方法;围手术期应注意处理好肺再灌注损伤、肺水肿等并发症,术前正确的评估和适应证的选择是提高慢性肺动脉栓塞外科治疗安全性的关键.

  • 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取栓装置的研究进展

    作者:唐海双;杨鹏飞;刘建民

    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 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的主要目的是在不可逆的神经损伤形成之前,尽早恢复缺血脑组织的血供,挽救缺血半暗带, AIS发病4. 5 h内静脉注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溶栓治疗有效[1-2]. 但在卒中人群中符合静脉溶栓标准的比例不及10%,且在静脉溶栓后3~6个月有2/3的患者仍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尤其对于合并大血管阻塞的卒中患者,其静脉溶栓的血管再通率仅为13% ~18% [3]. 在静脉溶栓无效或不适宜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中,机械取栓治疗常可取得理想的效果[4]. 因此,本研究主要对血管内机械取栓装置的历史、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前景等进行综述.

  • 主动脉弓斑块——需要重视的卒中栓子来源

    作者:薛爽

    缺血性卒中是由多组不同病因所导致的临床综合症,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同的血管损伤部位和卒中的危险因素.对每例患者需要做出病因诊断和风险评估以制定相应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和二级预防措施,其中病因学诊断是关键.需要完成一系列相关检查才有可能确定病因诊断,脑结

  • 综合介入一体化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短期临床观察

    作者:印于;金泳海;段鹏飞;樊宝瑞;杨超;张帅;杜鹏;倪才方

    目的 初步探讨采用综合介入技术一体化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我科行AngioJet血栓清除术为主的综合介入一体化方案治疗23例急性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AngioJet血栓清除术,球囊扩张和髂静脉支架植入均在一次手术中完成.术后即刻复查造影,若血栓清除率Ⅲ级且下肢深静脉与下腔静脉无大块游离血栓(大径>5 mm),则经原滤器输送鞘回收滤器;若血栓清除率为Ⅰ、Ⅱ级,或下肢深静脉、下腔静脉内有游离血栓则解脱滤器,术后所有患者保留鞘管持续溶栓.术后第1、3、6、12个月进行门诊随访,行彩超和(或)下肢静脉造影检查了解下肢深静脉及髂静脉支架内血流通畅情况.结果 血栓清除率Ⅲ级者20例(87%),均成功完成综合介入一体化治疗;血栓清除率Ⅱ级者3例(13%),解脱滤器,并经溶栓治疗后顺利取出.21例患者合并髂静脉狭窄,同期植入髂静脉支架21枚.所有患者未发生出血、症状性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所有患者,经超声和(或)下肢静脉造影检查提示下肢深静脉及髂静脉支架内血流通畅.结论 采用综合介入技术一体化治疗急性下肢DV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药源性血栓栓塞症

    作者:杨文君;徐翔

    药源性血栓栓塞症是指因某些药物使血管内血栓形成和/或栓塞并导致组织和器官功能受损的疾病.药源性血栓栓塞症的发病机制主要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液成分改变和血流动力学异常.导致血栓栓塞症的常见药物有造影剂、化疗药、免疫抑制剂、免疫增强剂、环氧化酶2抑制剂、抗精神病药和激素等.药源性血栓栓塞症以门静脉、脾静脉、肾静脉或脑静脉窦等深静脉血栓形成较常见,动脉血栓较为少见.药源性血栓栓塞症可应用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癸钠、华法林、尿激酶、阿替普酶、阿加曲班、重组水蛭素或达那肝素钠治疗.

  •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外科治疗

    作者:蒋文杰;张勇;陈凛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外科治疗.方法 对1996-2010 年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40 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40 例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35 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5 例.入院后7 例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33 例行急诊剖腹探查术,其中2 例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6 例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 坏死肠管切除术,2 例行人工血管旁路术,30 例行坏死肠管切除术.术后均行肝素等抗凝治疗.8 例死亡,总病死率20%.结论 对腹部剧痛且症状与体征分离,应警惕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可能.早期诊断、早期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 肺动脉栓塞的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

    作者:伍燕兵;王辰

    1 肺动脉栓塞的流行病学美国每年约有60万~70万人罹患有症状的肺动脉栓塞,其发病率为心肌梗死发病的一半.仅在美国每年就有约5万~15万人死于肺栓塞,其病死率仅次于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居第3位.而美国部分地区亚裔人口的调查显示肺栓塞的发病率为同地区白人的1/5,国内目前尚无肺动脉栓塞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所致肺心病的尸检病例中18.4%有段以上肺动脉栓塞,同时亦发现89.8%的患者存在多发性肺细小动脉原位血栓形成,提示肺心病患者易发生肺血栓栓塞和血栓形成.

  • 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现状

    作者:王志军;柯元南

    阿司匹林,学名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ASA)可以通过不可逆抑制环氧化酶-1(cyclooxygenase-1,COX-1)的活性,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临床试验表明ASA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一、二级预防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可将各类栓塞和血栓形成发生率降低25%[1].但是临床35%动脉栓塞史患者即使接受ASA治疗,经过长期随访仍有血管事件复发[2].于是提出了ASA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的概念.

60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