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患者咬合接触特征的研究

    作者:周薇娜;殷新民

    目的 观察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患者的咬合接触特征并比较其与正常人的差异.方法 采用T-ScanⅡ咬合分析系统记录30名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患者和30名正常人于牙尖交错位和后退接触位时的咬合接触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患者在牙尖交错位可出现殆力中心较大的偏移、两侧接触点不平衡、两侧胎力不对称、弹响侧接触点数目多于非弹响侧;在后退接触位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患者双侧接触点数目有显著差异,单侧接触者显著增多.结论 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患者咬合接触情况与正常人有显著的差异,提示咬合因素与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有密切的关系.

  • 正常牙合人群咬合接触的研究进展

    作者:林珍香;潘在兴;郑志强;林捷

    近年来随着我国口腔医学事业的发展,广大临床医生对牙合学越来越重视,对正常牙合人群咬合接触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正常牙合人群的咬合接触是口颌系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与颞下颌关节、咬合力、身体姿势、脑功能等多因素相关,对研究错牙合畸形和口腔临床工作有较强的指导意义.该文结合文献对正常牙合人群的咬合接触研究进行综述.

  • (牙合)垫与交互牵引联用矫治正锁(牙合)的临床应用体会

    作者:房永兴

    正锁(牙合)是上颌后牙被锁结在下颌后牙的颊侧,(牙合)面无咬合接触[1].个别后牙正锁(牙合)及单侧多数后牙的正锁(牙合)在临床上较为多见.锁(牙合)对咀嚼功能、颌面发育及颞下颌关节的健康影响都很大,因此临床上应充分重视、及早矫治锁(牙合)关系.

  • 纤维桩在冠折前牙再接中的应用

    作者:柴璐毅;毛立波

    前牙因位置原因在外伤中较易折断,尤其对于冠根联合折,目前常用方法是拔除松动的牙冠后用简单桩冠或烤瓷桩冠修复,但与外伤牙的外形、色泽、咬合接触均有一定的差异,无法满足某些对美观要求较高的年轻患者的要求.

  • TMD患者咬合接触情况与牙弓宽度的测量分析

    作者:曲烁;战德松

    目的:通过测量和比较正常人群与TMD患者在牙尖交错位时的咬合接触情况及牙弓宽度情况,探讨这2个解剖特征与TMD发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20个临床病例分为2组,A组TMD患者50例,B组正常人群(对照组)70例,通过对2组人群的咬合接触情况、牙弓宽度进行测量分析,探讨这2个解剖特征与TMD发病的相关性.结果:牙尖交错位时,TMD患者的无咬合接触牙齿数高于正常人群;牙弓宽度较正常人群窄(P<0.05).结论:TMD发病与咬合接触少,牙弓宽度窄这2个解剖特征有关.

  • 调(牙合)治疗颞颌关节紊乱病疼痛效果及其可能机制的初步研究

    作者:秦海燕;王美青;袁莉;张俊华;王灿

    目的:探讨调(牙合)对TMD疼痛的疗效及可能的机制.方法:TMD疼痛患者58例,将无以下3种咬合表现者归为A组(35例):内倾型深覆(牙合)、上下后牙同名牙尖相对、反(牙合)或锁(牙合)牙≥3处,有其表现者归为B组(23例).结果:1)A组治疗后即刻及1月时VAS值都降低(P<0.01),B组仅治疗1月后降低(P<0.05);2)治疗1月后咬肌和颞肌前束肌电对称性A组升高(P<0.05),B组无变化(P>0.05);3)治疗1月后A组咬合接触点数及对称性增加(P<0.05),B组无变化(P>0.05);4)上述疗效与TMJ病变程度、病程、年龄等因素无密切关系.结论:调(牙合)治疗可以缓解无明显诱因而发病的TMD疼痛,但其疗效受咬合类型的影响.

  • 牙齿磨耗程度对Cerec光学印模咬合接触精确性影响的研究

    作者:江辉;曾利伟;邓璐;焦纪兰;詹爱平;李霄夏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磨耗的牙齿对CEREC Omnicam椅旁系统光学印模咬合接触精确性的影响.方法:从2016年12月~2017年6月来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患者中,按纳入标准选择患者牙列中的84颗下颌第一磨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轻度磨耗41颗,中度磨耗43颗;CEREC Omnicam椅旁系统进行口内光学印模获取咬合接触图像,Canon EOS 60D单反相机记录口内咬合印迹图像,计算CEREC Omnicam系统内图像与相机拍摄图像的咬合接触区域的重叠率,评价口内光学印模咬合接触的精确性,SPSS17.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轻度磨耗组咬合接触区域的重叠率为(86.68±1.41),中度磨耗组的咬合接触区域的重叠率为(87.60±2.06),中度磨耗组的咬合接触区域重叠率较高,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REC Omnicam椅旁系统对轻度、中度磨耗牙齿的口内光学印模咬合接触的精确性均较高,牙齿磨耗对口内光学印模的咬合接触精确性存在一定的影响.

  • 咬合接触的研究进展

    作者:聂志华;刘月华

    咬合接触是颅颌系统各部位相互关系的重要表现形式,仅观察牙齿是否有接触远不能满足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的需求,必须从面积、数目、位置、大小以及分布、时相、性质等诸方面系统研究.

  • 调(牙合)治疗TMD慢性疼痛的临床疗效

    作者:李智平

    目的:调除咬合干扰,建立稳定的咬合接触关系,观察缓解、治疗TMD慢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按我院口腔门诊颞颌关节紊乱病伴慢性疼痛患者73例(11例失访)就诊的先后顺序编号,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作调(牙合)治疗,对照组作模拟调(牙合)操作,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一月后对所有患者疼痛视觉模拟指数(VAS)、压力性疼痛域值(PPT)、关节弹响、大张口度、咬合接触(T-Scan)、咬合力、咀嚼运动轨迹、颞肌前束和咬肌的肌电值(EMG)等进行测试和评价.结果:上述指标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调(牙合)前∣ L-R∣无明显差异,但一月后治疗组∣ L-R∣均有明显改善.结论: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各项评价指标均有明显改善,说明本治疗方法疗效显著.因此采用调(牙合)治疗TMD疼痛具有积极的意义.

  • 虚拟咬合运动初步仿真模拟的研究与实现

    作者:戴宁;周永耀;廖文和;程筱胜;俞青

    我们试验了利用VR技术进行虚拟咬合仿真制作的全部过程.首先,采用光学三维测量仪对上下颌石膏模型进行数字化,通过预处理获取有效的三角网格曲面模型;其次,对咬合运动模型进行合理的简化,分解为一系列的平移运动和旋转运动;通过动态刷新完成开闭口运动、侧移运动的计算机运动仿真,可视化地观察咬合运动;然后利用模型碰撞检测算法动态地计算咬合接触位,并详细地分析了咬合接触时的咬合点位置分布和咬合剖切面上的咬合点接触关系;后讨论了目前虚拟咬合仿真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 咬合接触的定量研究技术

    作者:杨文丽;林雪峰

    咬合接触是(牙合)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研究手段的进步,咬合接触的研究发生了从定性观察到定量研究的发展.本文就咬合接触的基本概况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T-Scan咬合分析仪以及Dental Prescale系统等定量研究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状况作一综述.

    关键词: 咬合 咬合接触 接触
  • 楔状缺损与(牙合)干扰关系的研究

    作者:杨文丽;林雪峰;邹波;李湘霞

    目的 分析楔状缺损患者咬合接触的特征,探讨(牙合)干扰与楔状缺损的关系.方法 从46例楔状缺损患者中选取157颗楔状缺损患牙和毗邻的157颗未患楔状缺损牙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应用T-ScanⅡ咬合分析仪对患者进行正中、前伸及侧方咬合检查,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牙合)干扰和早接触情况.结果 实验组存在(牙合)干扰的牙数所占比例(23.57%)高于对照组(10.19%),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牙中,存在侧方(牙合)工作侧(牙合)干扰的牙数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存在(牙合)干扰患牙的楔状缺损的缺损程度高于无(牙合)干扰患牙.结论 楔状缺损的发生及缺损程度与牙齿所受的过大(牙合)力有关.

  • 种植义齿的咬合接触设计与临床应用

    作者:王林红;樊立洁;谷志远

    不合理的咬合负荷是引起种植义齿出现晚期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临床上对种植义齿上部修复体的咬合接触设计研究较少.本文从种植义齿的结构特点,种植义齿咬合设计的原则以及其临床应用三方面来探讨种植义齿上部结构的咬合设计.试图归纳出系统的原则来指导临床操作.

  •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咬合功能的研究

    作者:华咏梅;陈捷;李俊彦

    目的:研究安氏Ⅱ类1 分类错(牙合)患者的咬合功能状况.方法:用T-scanⅡ系统4.02版记录26 名安氏Ⅱ类1 分类错(牙合)患者在牙尖交错位(ICP)的(牙合)力总值(TOF)、(牙合)力不对称指数(AOF)、(牙合)接触点数(NOC)、(牙合)接触面积不对称指数(AOA)、(牙合)力中心点的位置(COF)、(牙合)力中心点的大位移(MMCOF)及(牙合)干扰指数(OII),并与26 名正常(牙合)者的同一指数对照分析.结果:错(牙合)组TOF低于正常(牙合)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错(牙合)组NOC与正常(牙合)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错(牙合)组AOF,AOA,COF,MMCOF,OII均高于正常(牙合)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安氏Ⅱ类1 分类错(牙合)患者两侧咬合不平衡,可能存在(牙合)干扰等相关病症,应及时进行矫正,以消除明显的咬合不利因素.

  • 稳定型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疼痛症状的研究

    作者:秦海燕;王美青;袁莉

    目的:探讨稳定型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疼痛的疗效.方法:TMD疼痛患者61 例,急性组28 例(男11 例,女17 例);慢性组33 例(男18 例,女15 例).记录治疗前后疼痛指数,双侧颞肌前束(temporal anterior, TA)和咬肌(masseter muscle,MM)牙尖交错位大紧咬时电位及大紧咬时咬合接触情况.结果:(1)2 组治疗后1 月疼痛指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后疼痛强度差值及显效率2 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2)治疗后无论是急性组还是慢性组TA及MM大紧咬电位症状侧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而非症状侧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3)治疗后急性组TA和MM肌电不对称指数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肌电不对称指数TA慢性组明显高于急性组(P<0.05),而MM无明显差异(P>0.05).(4)2 组治疗前后左、右两侧咬合接触点数、以及咬合接触不对称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稳定型咬合板治疗可以明显缓解TMD疼痛,但对急、慢性疼痛的缓解程度无明显差异.其机制可能与肌功能活动情况易于得到明显改善等生理学基础有关.

  • 不同(牙合)力牙尖交错位咬合接触的计算机图像分析

    作者:陈一怀;王惠芸;马轩祥;马辰春;唐吉飞

    目的:研究不同(牙合)力下牙尖交错位咬合接触的变化规律.方法:用硅橡胶印模材料,采集21名正常(牙合)青年人轻度(牙合)力、中等(牙合)力及紧咬3种条件下的咬合接触记录模型,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测量.结果:相同(牙合)力下的咬合接触记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配对t检验,P>0.5).(牙合)力增加,前牙区颌间距离减小,后牙区咬合接触数目增多.中等(牙合)力时,咬合接触主要集中在20 μm以下.结论:(牙合)力增大,接触数目增多,(牙合)的稳定性增加.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咬合接触定量分析时,应采用中等(牙合)力下咬合接触记录模型,以20 μm颌间距离作为接触标准.

  • 牙周牙髓联合病变1例

    作者:石一涵;轩昆

    患儿,女,11岁.主诉:左下后牙区牙龈肿痛半月.病史:2 d前曾就诊于某医院急诊科,被诊断为"35冠周炎",并给予冠周冲洗上药,疗效不佳,故要求进一步诊断和治疗.检查:35未萌至(牙合)平面,无咬合接触,(牙合)面见畸形中央尖,畸形尖完好未折断,2度松动,牙髓活力测试(-),叩诊(++),冠周红肿溢脓,牙周探诊深约5~6 mm,探诊出血指数(+).X线片示:35牙根尚未发育完成,根尖孔呈喇叭口,尖周见低密度影像,牙槽骨角形吸收,约3度(图1).诊断:35牙周牙髓联合病变.

  • 市人民医院,广东江门 529000

    作者:张怡;邵金陵

    患者男,17岁,1999-10-20就诊。近两年间发现左侧下颌后牙逐渐倾斜,咀嚼功能下降。检查:为恒牙列,25、35、47未萌出,36牙冠近中倾斜,近中颊尖与34远中邻面相接触,34、36之间无牙冠、残根,牙龈及周围粘膜光滑无充血,肿胀。16、46 中性关系,26 、36无咬合接触,36、46釉质发育不全。 X线全颌曲面断层片示:25、35 缺如,75下沉。75牙冠完整且有补料,牙根未完全吸收。 34、36之间牙槽骨被75压迫吸收。47阻生。28、38、48 牙胚存在。 讨论:乳牙下沉是指乳牙因根吸收而降低,牙齿的咬合面低于牙合平面。乳牙明显下沉在临床上并不多见。乳牙完全下沉于粘膜下,在口腔中完全看不到一点痕迹更属罕见。如果75无补料有可能被误认为35埋藏阻生。该患者25、35 缺失,上颌 24、26之间无间隙,说明25缺失的情况下26前移直立调整到位。因75滞留并逐渐下沉,使周围下颌骨组织被吸收,36近中倾斜。如果患者能早发现,早治疗,以上情况是可以避免的。建议:拔除75,然后做正畸治疗,将36扶正。但患者因家住外地,放弃治疗。

  • 双侧下颌对称性磨牙区多生牙1例

    作者:唐晓新

    患者男,56岁,因口腔异味就诊。检查:患者口腔卫生差,大量牙石堆积,双侧下颌第二双尖牙与第一磨牙间舌侧各有一多生牙,牙冠向近中倾斜约30°,无咬合接触,牙齿无松动,牙冠外形似双尖牙但略小,尖窝不明显。X线片示:牙釉质、牙本质及髓腔发育完全,根尖孔发育良好,单根管,根长约为冠长的2倍,牙周膜正常,右侧根向近中弯曲。余牙无异常。处理:因多生牙无特殊症状,不影响咬合,洁牙后嘱注意口腔卫生。

  • 咬合纸指导调(牙合)可靠性的定量研究

    作者:宋倩;王辉;冯春雷;刘莹;焦阳;陈吉华

    目的:评估咬合纸指导调(牙合)的可靠性.方法:选取拟行单象限第一磨牙冠修复的患者32名,经冠修复后分别在咬合纸指导下对其进行调(牙合);调(牙合)后采用T-scanⅢ咬合分析仪记录患者牙尖交错位的咬合接触情况,通过自身对照法,将冠修复体的咬合接触与对侧同名天然牙进行比较,分析咬合接触点、面积及(牙合)力是否存在差异;记录(牙合)力的中心位置及(牙合)力不平衡指数,分析冠粘固后牙弓左右两侧咬合的一致性.结果:11例冠修复体为不良咬合接触类型;有咬合接触且无高点的冠修复体的平均咬合接触点数为(3.04±1.27)个,少于对侧同名牙(5.21±1.14)个;冠修复体咬合接触面积及(牙合)力均明显小于对侧同名牙(P<0.05);冠粘固后,牙弓左右两侧咬合接触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咬合纸记录和传递咬合信息具有局限性,而T-scanⅢ咬合分析仪则能定量分析咬合接触.

44 条记录 2/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