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抗凝剂对富含血小板血浆质量的影响

    作者:雷华;归来;刘珍君;马桂娥

    目的 探讨抗凝剂对富含血小板血浆中血小板活性的影响,以明确抗凝剂的选择是否影响富含血小板血浆的质量.方法 分别用肝素钠、枸橼酸钠、抗凝枸橼酸葡萄糖、枸橼酸-茶碱-腺苷-潘生丁作为抗凝剂,抽取志愿者全血,分离血小板、制备富含血小板血浆.电镜观察血小板的微观结构;检测血浆中可溶性P-选择素浓度,以观察血小板的自发激活情况;测定富含血小板血浆激活后转移生长因子释放量.结果 枸橼酸-茶碱-腺苷-潘生丁抗凝剂和抗凝枸橼酸葡萄糖与肝素钠和枸橼酸钠相比,能长时间保持血小板结构完整,减少血小板在富含血小板血浆制备过程中的自发激活.抗凝枸橼酸葡萄糖对血小板的保护作用较枸橼酸-茶碱-腺苷-潘生丁弱,但二者与肝素钠和枸橼酸钠相比,均能使富含血小板血浆释放较多的生长因子.结论 不同抗凝剂对富含血小板血浆的质量和生物活性有显著影响.复合试剂抗凝枸橼酸葡萄糖、枸橼酸-茶碱-腺苷-潘生丁能更长时间地保持富含血小板血浆的生物活性,提高其质量.

  • 枸橼酸钠抗凝在脓毒症伴急性肾损伤患儿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郭妍南;明华;陈秀英;王峥

    目的 探讨枸橼酸钠抗凝在脓毒症伴急性肾损伤患儿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08年5月至2016年4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住院并拟行CVVH治疗的51例脓毒症伴急性肾损伤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在CVVH治疗中采用枸橼酸钠抗凝.检测不同观察时间点及滤器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清Ca2+浓度.观察本组患儿治疗前、后血肌酐、尿素氮、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滤器凝血情况及治疗不良反应.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①本组患儿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0.5 h AP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6,P>0.05);治疗2、4、8h时,患儿滤器后APTT水平均显著高于滤器前,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0、-7.14、-26.11,P<0.001).②本组患儿治疗结束后0.5h血清Ca2+浓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3,P<0.05);治疗2、4、8h时,患儿滤器后血清Ca2+浓度显著低于滤器前,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6.00、7.47、13.90,P<0.05).③治疗后患儿血清肌酐、尿素氮及APACHEⅡ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4.10、3.16,P<0.05).④本研究无1例患儿发生3级滤器凝血和治疗不良反应.结论 枸橼酸抗凝技术在儿童CVVH治疗中能有效发挥抗凝作用,治疗不良反应小,临床使用较安全.

  • 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与病前抗栓治疗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陈艳超;雷春艳;刘鸣

    目的探讨脑梗死发病前使用抗栓药物(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在成都卒中登记库基础上连续性纳入2004年1月1日至2014年1月1日期间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并收集所有患者入院时的基线资料、既往抗凝药物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情况,以及CT/ MRI等影像学资料。按照入院后72 h复查CT/ MRI等结果,将出血转化患者纳入到出血转化组,非出血转化患者按照1∶1比例入选与出血转化组性别、年龄匹配的患者为非出血转化组。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用药情况等进行比较。对两组间有差异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出血转化与病前使用抗栓药物的关系。结果共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6916例,其中伴有出血转化433例(6.3%,出血转化组),未出血转化组患者433例。(1)两组患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心房颤动、既往脑梗死病史、入院时血糖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2)出血转化组使用抗凝药物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比例均高于非出血转化组[抗凝药物:14.1%(61例)比3.9%(17例),P <0.01,OR =4.01,95% CI:2.303~6.993;抗血小板聚集药物:14.3%(62例)比8.3%(36例),P =0.005,OR =1.84,95% CI:1.194~2.846]。(3)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抗凝药物的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入院NIHSS评分、入院随机血糖为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 CI)分别为3.302(1.860~5.862)、2.081(1.281~3.382)、1.047(1.026~1.069)、1.055(1.011~1.100),均P <0.05]。结论入院NIHSS评分、入院随机血糖为脑梗死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前使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与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独立相关,其与急性脑梗死远期预后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 血管内治疗与单纯抗凝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分析

    作者:温宏峰;杜继臣;李继来

    目的 对比评价血管内治疗与单纯抗凝治疗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 方法 收集40例经临床和MRI、MR静脉造影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分为A组(单纯抗凝治疗组,20例),方法为静脉内输入肝素100 mg/24 h,持续3 d后长期口服华法林,维持至半年;B组(血管内治疗组,20例),行静脉内局部溶栓联合机械性碎栓,其中12例采用了球囊扩张,2例行支架置入,1例联合动脉溶栓.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6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后(3 d及3、6、12个月)的不同时点对患者的主要症状--头痛,通过目测类比法(VAS)评分;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不同时期行神经功能评分. 结果 ①在治疗后3 d,A组患者VAS评分为8.2±2.3,B组患者为3.5±1.6;治疗后3个月时,A组患者VAS评分为4.9±1.4,B组为2.2±1.5,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②在治疗后3 d及3、6、12个月时,A组患者的NIHSS评分分别为14.7±2.0、10.4±1.4、9.5±1.9和7.1±1.2;B组患者评分分别为9.0±0.8、7.0±1.7、6.1±2.2和5.5±2.1.同时间点两组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血管内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较单纯抗凝治疗,能够较快地缓解患者的主要症状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 抗凝药相关性脑出血的拮抗治疗

    作者:单永治;叶明;凌锋

    接受血管成形术和部分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心脑血管病患者均需长期口服抗凝药.为了预防或治疗血栓性疾病,很多老年患者也需长期口服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聚集药.而抗凝治疗主要的并发症之一是出血倾向.

    关键词: 脑出血 抗凝药
  • 经皮封堵器治疗卵圆孔未闭的卒中二级预防——呼吁完成随机临床试验

    作者:O'Gara PT;Messe SR;Tuzcu EM;Catha G;Ring JC;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目前,尚不明确预防原因不明、合并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患者的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再次发作的佳措施.众多观察性研究发现,PFO与原因不明的卒中虽密切相关,但在大多数发病的患者中,两者间并未明确凶果关系.治疗措施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或维生素K拮抗剂的药物治疗、经皮封堵术及外科手术修补.鉴于通常在实施其他手术的过程中,才缝合偶然发现的未闭卵圆孔,故日前很少主张对未闭卵圆孔进行Ⅰ期修补手术.尽管未进行随机分组的前瞻件临床试验,以评估不同治疗方法的相对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在过去的几年中,药物治疗与经皮封堵术之间的选择,一直是激烈争论的焦点.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及主要专业协会经常呼吁患者参与临床试验,但临床试验的登记工作已显著落后.完成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并进行同行评议是关键的步骤,也成为临床医师对每例患者作出佳治疗决策的证据.因此,强烈建议参与原因不明的卒中和PFO患者诊疗过程的所有医师,包括心脏科、神经科、内科、放射科和外科医师,应鼓励上述患者参与这些重要的试验,促进这些试验的完成,以尽快明确上述疾病的优化治疗.

  • 缺血性卒中的抗栓治疗和溶栓治疗(摘要)

    作者:时建铨;王变荣;徐俊

    [编者按] 这篇关于卒中的预防和治疗的文章是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循证临床实践指南(第8版)抗血栓治疗和溶栓治疗中的一部分.1级推荐是证据充分的,并且表示做(或不做)带来的益处高于风险、负担和成本.2级推荐是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作出不同的选择.这篇文章中关键的推荐如下: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若在有明确症状发作的5 h内开始治疗,建议静脉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级别1A);对于发病3-4.5 h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建议临床医生不要静脉使用tPA(级别2A);对于发病大于4.5 h的患者,反对静脉使用tPA(级别1A).对于没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建议早期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级别1A).对于活动受限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推荐预防性应用小剂量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级别1A).对于非心源性栓塞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患者(如:动脉粥样硬化性,腔隙性或隐源性)的长期卒中预防,推荐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级别1A),包括阿司匹林(推荐剂量,50-100 mg/d);合用阿司匹林与缓释型双嘧达莫莫(25 mg/200 mg,每日2次)或氯吡格雷(75mg,每日1次).在这些患者中,推荐合用阿司匹林与缓释型双嘧迟莫(25 mg/200 mg,每日2次)优于阿司匹林(级别1A);而且建议氮吡格雷优于阿司匹林(级别2B);并且推荐:避免长期合用阿司匹林与氮吡格雷(级别1B).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推荐使用氯吡格雷(级别1B).对于近有卒中或TIA的心房颤动患者,推荐长期口服抗凝剂(目标INR2.5;范围2.0-3.0)(级别1A).对于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推荐在急性期使用普通肝素(级别1B)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优于不抗凝治疗.

  • 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急性期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的比较

    作者:李会龙;郝俊杰;李刚;王选;王少石;鲍欢

    目的 比较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连续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入住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神经内科的心房颤动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随机化原则分入抗血小板组或抗凝治疗组. 抗血小板组给予阿司匹林片, 100 mg,qd,口服或鼻饲. 抗凝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针,4 100 AXaIU,q12 h,皮下注射. 其他治疗原则按照美国心脏协会( AHA)/美国卒中协会( ASA)成人缺血性卒中早期处理指南予以处理. 分别在入院时和治疗后21 d对两组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评分 、改良的Rankin量表( mRS)评分. 同时比较两组的所有出血、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脑梗死再发、深静脉血栓( DVT)发生率;比较两组病死率;比较两组的住院天数及治疗总费用、药物费用、药占比(药物费用/治疗总费用). 计数资料应用χ2 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应用秩和检验. 结果 两组21 d NIHSS评分较入院时均有改善[抗血小板组:3.00(1.00,7.25)分 vs.4.00(2.00,21.00)分(z =-5.882,P<0.05);抗凝组4.50 (1.00,10.25)分vs.8.50(3.00,13.25) 分(z=-3.298,P<0.05)]. 抗血小板组21 d mRS评分较入院时无改善(P>0.05),抗凝组21 d mRS评分较入院时有改善;但两组的21 d 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抗凝组病死率(8.7%)高于抗血小板组(4.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两组所有出血发生率、颅内出血发生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脑梗死再发率、DVT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药物费用及药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似.

  • 脑动脉夹层临床分析

    作者:方兴;徐子奇;袁怀武;刘萍;罗本燕

    目的 探讨脑动脉夹层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内科治疗后血管再通的特点及临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经DSA确诊的脑动脉夹层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神经功能缺损、影像学表现以及临床治疗方案,同时进行临床随访及统计学分析,记录其血管再通、临床预后等相关资料.结果 28例脑动脉夹层患者中,颈动脉夹层常见(19例,67.9%),其次为椎动脉夹层(7例,25.0%),颈动脉合并椎动脉较少见(2例,7.1%).脑动脉夹层的影像学特点以线珠征和闭塞为常见(15例,53.6%),其他依次为鼠尾征(7例,25.0%)、动脉瘤样扩张(4例,14.3%)和双腔征(2例,7.1%).有18例脑动脉夹层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但脑动脉夹层所致血管狭窄的程度与不同梗死形态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所有患者均予规范的抗栓治疗,经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治疗后的血管再通率,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与9/13,P=0.37).结论 脑动脉夹层虽在临床上相对少见,但是该症典型的临床表现及特征性的影像学可以帮助诊断.规范化的内科治疗仍是脑动脉夹层的一线治疗方案.

  • 椎动脉夹层六例临床诊断和预后

    作者:李志立;黄一宁

    目的 探讨椎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6例表现为急性后循环障碍导致脑缺血的患者,经询问病史、体检、常规检查及DSA、MRI、MRA及颈部血管超声等检查,总结临床上椎动脉夹层的诊疗过程.结果 起病时有突发颈、枕痛者4例,发病时全部伴有眩晕或头晕,临床上2例表现为Wallenberg综合征;3例有明确颈部外伤史;影像学特点:DSA示椎动脉闭塞或狭窄,MRI示壁内血肿,颈部血管超声示残端样血流信号或线样血流,未发现有血管内膜增厚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6例椎动脉夹层中5例发生在颅外段;平均随诊26个月,经过抗凝治疗,改良的Rankin Scale评分分别由病初的4、4、4.2、2,2分提高到随诊时的4、3、2、1、0、1分,经配对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7,P=0.038).结论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有特殊的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经长期抗凝治疗,血管可以再通,临床预后较好.

  • 合并房颤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CHADS2评分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黄良通;韩钊;叶祖森;景宏菲;张征;王贞;冯靓;肖美娟

    目的 探讨CHADS2评分与合并非瓣膜性房颤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纳入发病7d内合并非瓣膜性房颤的卒中患者,行发病前CHADS2评分,分3组(0~1、2、3~6分),随访住院期间并发症和3个月时预后情况[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2为预后良好,mRS≥5为预后极差],单因素分析筛选影响3个月预后的危险因素后,再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CHADS2评分与3个月预后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203例患者,其中CHADS2 0~1、2、3~6组各72、53、78例,CHADS2评分高者入院时NIHSS评分较高,均数分别为9.8、12.6、13.0(F =3.404,P =0.035);肺部感染发生率较高,分别为12.5%、34.0%、39.7%( X2=14.643,P=0.001);预后良好率较低;预后极差率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ADS2评分是预后良好和预后极差的独立预测因子,以CHADS23~6组为参考,CHADS20~1预测良好预后的OR值为5.018(95% CI为2.055 ~ 12.560);以CHADS2 0~1组为参考,CHADS23~6预测极差预后的OR值为6.197(95% CI为1.670~22.996).结论 发病前CHADS2评分与合并非瓣膜性房颤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相关,评分低者(0~1)预后良好可能性大,评分高者(3~6)预后极差可能性大.

  • 小儿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2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新华;黄海娟;张林妹;周水珍

    目的 总结小儿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以期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方法 对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于2008年8月至2012年5月收治住院的12例CVST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影像学特征、治疗经过及短期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病因:12例患儿中,7例病因不明,临床表现为亚急性或者慢性头痛进行性或急性加重;2例与感染相关;1例为颅内肿瘤术后;另外2例发生在肾病综合征激素治疗过程中.确诊前有7例发生误诊.(2)诊断:12例患儿均行头颅磁共振及磁共振静脉成像检查,明确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3)短期预后:所有患儿确诊后均予以抗凝治疗,11例临床症状好转;7例病因不明的患儿中确诊时4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治疗后短期视力无改善;1例患儿确诊后至外院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球囊扩张,后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小儿CVST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认识其临床特征并及时行磁共振静脉成像检查是诊断的关键.抗凝治疗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 阿加曲班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作者:任丽;吴伟;赵伟;薛蓉

    目的 评价阿加曲班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06年10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300例,以同意使用阿加曲班的患者150例为试验组,因经济等原因不同意使用阿加曲班的150例患者为对照组.试验组开始2d内给予阿加曲班60 mg/d,24h持续静脉滴注,第3天改为10 mg/次,2次/d静脉滴注,连续5d,同时给予氯吡格雷75 mg口服,1次/d,共12 d.对照组仅给予氯吡格雷75 mg口服,1次/d,共14 d.治疗前、后使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对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进行评分,比较其临床疗效,并进一步比较大动脉狭窄和前、后循环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监测凝血功能等指标.结果 试验组各时间点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分)与治疗前相比在短期内均明显改善(治疗前15.19±2.70,治疗后3 d 10.75 +2.09,t=2.114,P=0.037;14 d 8.77±1.50,t=2.092,P=0.039;30 d 6.89 ±0.79,t=2.520,P=0.013;90 d 4.85 ±0.38,t=2.723,P=0.00S).试验组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治疗30 d 70.89±12.69,90 d88.16±11.96;mRS评分(分):90 d 1.57±0.39]与对照组比较[Barthel指数:治疗30 d 60.26±11.85,t=2.292,P=0.023;90 d 69.90±12.63,t=2.790,P=0.006;mRS评分(分):90 d 2.14±0.52,t=2.124,P=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动脉狭窄和后循环梗死的患者阿加曲班治疗效果较好.用药前后凝血功能等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阿加曲班可能可以改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减轻致残,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华法林相关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附65例报告)

    作者:王建涛;阚志生

    目的 探讨华法林相关脑出血(WICH)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6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65例WIC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行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8例行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7例行穿刺置管引流.结果 65例患者血肿平均体积为(46.8±13.7) ml,服用华法林为1.5 ~ 6.0 mg/d,平均(3.5 ±1.5)mg/d;服药时间为3~ 72个月,平均(27.8±3.4)个月.脑出血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1.2~5.6,平均2.7±1.2;48例(73.8%)患者在抗凝推荐范围内(INR:2.0~3.0)发生了脑出血.65例患者均未发生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术后2周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Ⅴ级28例(43.1%),Ⅳ级15例(23.1%),Ⅲ级8例(12.3%),Ⅱ级5例(7.7%),Ⅰ级9例(13.8%);死亡9例(13.8%)患者中,因再出血死亡4例,多脏器功能衰竭5例.结论 恰当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治疗WICH,可以防止血肿扩大,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 抗凝治疗中颅内出血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赵东升;张世明

    目的 探讨应用抗凝药物治疗中有关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总结应用抗凝药过程中颅内出血救治的经验教训.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在应用抗凝药物过程中发生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治疗经过和结果.结果 5例颅内出血患者均合并基础疾病,GOS评分1分者(死亡)3例,3分者(重残)1例,5分者(良好)1例.颅内出血巾3例为硬膜下血肿,2例为脑内血肿.3例患者分别在意识改变后4h、3d、6d死亡.结论 抗凝治疗中发生颅内出血的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对患者的危险性认识往往不足.高龄、高INR、外伤史、合并基础疾病是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

  • 突发性聋伴高脂血症患者降脂干预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卫国;许荣;陆荣忠

    目的探讨突发性聋伴高脂血症患者血浆P选择素、血小板、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脂蛋白(a)[lipoproten(a),Lp(a)]、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变化及降脂干预的价值.方法 6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高压氧及扩血管剂治疗,试验组加用降脂药物.采用双位点双抗夹心法测定 Lp(a),酶标多克隆抗体夹心法测定P选择素,硝酸还原酶比色法测定NO,双试剂免疫比浊法测定血脂,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另选30名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治疗后听力恢复试验组治愈18耳,显效9耳,有效6耳,无效5耳.对照组治愈7耳,显效11耳,有效10耳,无效13耳.两组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χ2=3.86,P<0.05).血液检测表明:试验组血小板、Lp(a)、膜性PKC(membranous PKC,M-PKC)、P选择素、NO治疗前与健康组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试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对照组血小板、Lp(a)、M-PKC、P选择素、NO治疗前、后与健康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试验组血小板、Lp(a)、M-PKC、P选择素、NO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结论通过降脂干预,能够有效地阻止高脂血症伴有突发性聋患者病程的发展,提高突发性聋的治愈率.

  • 咽峡后脓毒症伴颈部坏死性筋膜炎的治疗

    作者:杨旭;徐天舒;朱志超;王晓晔;郑亮

    咽峡后脓毒症是一种继发于急性口咽感染,以感染性栓塞性颈内静脉炎为典型临床表现,有潜在致命性的疾病,常可继发颈部坏死性筋膜炎.本文回顾5例咽峡后脓毒症伴颈部坏死性筋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颈部广泛切开引流及有效、足量的抗生素是治疗的基础,对于感染难以控制,菌栓远处扩散的患者,抗生素及抗凝药物联合治疗安全、有效.

  • 67例肺栓塞患者的回顾性研究

    作者:李良;夏云峰;刘润梅;翟红霞;殷亚昕;张津津;陈海威

    目的 回顾性分析肺栓塞的临床特点、诊断经验和治疗方法,减少误诊、漏诊,提高对肺栓塞患者的诊断率和治愈率.方法 总结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67例诊断为肺栓塞的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法.根据确诊患者各种症状及体征的出现频率,寻找肺栓塞临床表现的规律;辅助检查分为常规筛查项目及进一步确诊检查,着重比较CT肺动脉造影(CTPA)、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ECT)和肺血管造影检查的确诊率,并比较溶栓+抗凝治疗与单纯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肺栓塞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咳嗽、胸痛、发热、咯血等.常规筛查项目中,D-二聚体测定可作为筛查肺栓塞的较敏感但非特异的指标;进一步确诊检查中,CTPA诊断的阳性率为90.32%(28/31);ECT显像的阳性率为76.47%(39/51),肺血管造影检查的阳性率(100%)虽然高,但是因其存在风险,不易被患者接受.溶栓+抗凝治疗的总治愈率为90.62%(29/32),其中以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2h方案的治愈率(100%)高.单纯抗凝治疗的治愈率(68.57%,24/35)较溶栓+抗凝治疗低,但是其出血并发症发生率(31.25%)较低.溶栓+抗凝治疗后复查,PaO2和CTPA两项检查可显示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于肺栓塞患者,CTPA是确诊的首选无创性检查;溶栓+抗凝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长期卧床及外伤手术后的患者,建议适当给予肝素预防肺栓塞.

  • 作者:

    关键词:
  • 抗血栓药物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赵秀丽;武峰

    本文对近年来临床上主要应用的抗血栓药物,特别是抗血小板药及抗凝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对常用的传统抗血栓药物及各类新型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药代动力学及临床应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其中血小板糖肽(GP)Ⅱb/Ⅲ a受体拮抗剂、直接凝血酶抑制剂为近年来临床研究的热点药物,具有较大的开发前景和临床应用空间.

744 条记录 10/38 页 « 12...78910111213...373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