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01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外周动脉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

    作者:李世军;司全金

    2017年9月ESC公布了新版《ESC外周动脉疾病诊断与管理指南》,发表在《欧洲心脏病杂志》和ESC官网上.2017版《ESC外周动脉疾病诊疗指南》是由ESC与欧洲血管外科学会(ESVS)联合制定,这也是ESC外周动脉疾病指南首次以心脏病学家和血管外科医师联合制定的形式出现.该指南认为,外周动脉疾病包括除冠状动脉和主动脉之外所有的动脉疾病.以往外周动脉疾病经常被认为是下肢动脉疾病.事实上,外周动脉疾病经常累及颈动脉、椎动脉、上肢动脉、肠系膜动脉和肾动脉,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该指南所指颈动脉和椎动脉仅指颅外部分.

  • 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佳起始剂量探究

    作者:王兵;邝土光;龚娟妮;李积凤;杨媛华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佳起始剂量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入选住我院确诊为急性肺栓塞的老年患者181例,分为2组,老年组(60~79岁)151例,高龄组(≥80岁)30例,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后,观察2组华法林起始剂量、达标剂量、达标时间及出血发生情况;另将老年组根据初始服用华法林剂量又分为3个亚组,2.5 mg组(31例)、3.75 mg组(89例)和5.0 mg组(31例),以确定华法林的佳起始剂量.结果 老年组患者华法林起始剂量和达标剂量均高于高龄组[(3.75±0.80)mg vs (3.18±0.83)mg,(4.97±1.59)mg vs (3.96±1.11)mg,P<0.01];2组达标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老年组3个亚组之间比较,随着起始剂量增加,达标剂量也增加(P≤0.05).与2.5 mg组和3.75 mg组比较,5.0 mg组达标剂量显著增高(P≤0.05),与2.5 mg组比较,3.75 mg组和5.0mg组迭标时间显著降低(P≤0.05).老年组3个亚组出血10例(6.6%),高龄组出血4例(13.3%).结论 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推荐起始剂量应该高于高龄患者,并注意密切监测.

  • 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及抗栓治疗

    作者:王琳;姜春黎;饶文洁;刘娜;薛叶潇;徐加平;尤寿江;曹勇军

    目的 探讨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不同抗栓治疗方案的预后.方法 回顾性收集心源性脑栓塞患者208例,按是否因本次脑卒中3个月内死亡分为死亡组33例及存活组175例,比较2组基线资料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存活组中164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根据抗栓情况分为华法林组34例和抗血小板组130例,比较2组预后情况.结果 死亡组双侧脑栓塞、单一大病灶梗死、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CHADS2、CHA2DS2-VASc、HAS-BLED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左侧脑栓塞、小型分散病灶比例明显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双侧脑栓塞(OR=2.570,95%CI:1.207~5.472,P=0.014)、单一大病灶梗死(OR=0.433,95%CI:0.242~0.774,P=0.005)和入院较高NIHSS评分(OR=1.179,95% CI:1.082~1.284,P=0.000)是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华法林组1年内颅外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抗血小板组(P=0.042).结论 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死亡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双侧脑栓塞、单一大病灶梗死和入院时较高NIHSS评分是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脑微出血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研究

    作者:李晓晴;毕齐;王力;王力峰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CMB)患者后期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 将10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CMB组38例和无CMB组71例,对其进行前瞻性研究,给予梯度回波T2* WI或磁敏感加权成像,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平均随访(9.5±3.7)个月.结果 与无CMB组比较,CMB组脑梗死和脑出血两者兼有,单纯脑出血比例明显升高(7.9% vs 1.4%,P<0.05;10.5% vs 0,P<0.01).CMB组共检出CMB 153个.在随访中,16例患者再发脑卒中,包括11例脑梗死,5例脑出血.5例脑出血患者中有3例服用阿司匹林,2例接受抗凝治疗.CMB组有2例脑出血患者的出血部位与CMB部位相同.结论 CMB是脑微小血管病变特征之一;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后期发生脑出血的危险因素之一;CMB对脑卒中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或者抗凝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中应用替罗非班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胡承恒;李怡;李志明;罗初凡;伍贵富;杜志民;卢桂静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应用替罗非班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将256例高危ACS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PCI,130例)和常规PCI组(126例),替罗非班组又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8例,≥60岁)和非老年组(62例,<60岁)2个亚组.两组患者PCI术后罪犯血管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3级血流达标率、校正的TIMI帧计数(CTFC)、心肌灌注分级(TMPG),以及36 h和30 d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作为疗效观察指标.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 替罗非班组PCI术后TIMI3级血流发生率较常规PCI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6%比91.3%,χ~2=1.02,P=0.313),TMPG 3级所占比例替罗非班组高于PCI组(83.1%比67.5%,χ~2=4.05,P=0.046),CTFC示替罗非班组血流快于PCI组(31.6±7.7比23.8±6.1,t=2.49,P=0.026).两组在36 h和30 d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9%比19.0%,χ~2=6.30,P=0.013;3.8%比11.90%,χ~2=5.82,P=0.018).与常规PCI组比较,替罗非班组TIMI轻度出血的发生率有增加趋势(20.2%比15.2%,χ~2=3.65,P=0.065).亚组分析表明,老年组轻度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非老年组稍增高(25.0%比14.5%,χ~2=4.98,P=0.026),但两组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均相似. 结论 老年ACS患者介入术中使用替罗非班是有效和安全的,其疗效优于常规治疗,但轻度出血风险有可能增加.

  • 抗凝治疗对老年与非老年肺栓塞患者D-二聚体的影响

    作者:邓朝胜;高少勇;林其昌;吴永泉;连宁芳;梁荣章;陈华

    目的 探讨老年人非大面积肺栓塞的主要临床表现与非老年人的差异及抗凝治疗对老年与非老年肺栓塞患者D-二聚体的不同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83例确诊为非大面积肺栓塞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将其分为老年组39例和非老年组44例,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患者肺栓塞治疗前、抗凝治疗3d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变化特点.结果 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比较,除胸痛分别为14例(35.9%)和30例(68.2%)(x2 =4.95、P=0.03),其他症状如咳嗽、咯血(均为小量咯血)、晕厥、心悸症状两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2.74、0.06、0.10、0.49、0.01,均P>0.05);呼吸急促是常见且具有临床意义的体征,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患者呼吸频率>20次/min的发生率、心动过速、肺动脉瓣区第二音亢进(P2>A2)或分裂、发热(均为低热)、发绀、颈静脉充盈或搏动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2.60、0.03、0.61、0.06、0.33、0.11,均P>0.05).肺栓塞后,治疗前老年组D-二聚体水平为(1.89±1.21)mg/L,低于非老年组(4.93±3.88)mg/L(Z=-2.55,P=0.01);抗凝治疗3d后老年组患者D-二聚体含量(1.28±1.ll)mg/L,与非老年组患者(2.09±2.22)m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7.07,P=0.50),但两组患者治疗后D-二聚体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Z=-3.34、-3.99,均P<0.01);老年组患者治疗后D-二聚体含量较治疗前降低水平(0.61±1.01)mg/L,与非老年组患者降低水平(2.84±2.95)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4,P=0.001),且治疗后D-二聚体变化越明显,患者症状、体征好转亦越明显.结论 老年人非大面积肺栓塞的主要临床表现与非老年人相似,但老年人胸痛的发生率较低;肺栓塞后,老年人的D-二聚体含量低于非老年人;抗凝治疗后,老年人的D-二聚体含量变化不如非老年人明显.

    关键词: 肺栓塞 胸痛 抗凝药
  • 中老年人创伤后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的溶栓和抗凝治疗

    作者:费建文;唐燕;姜俊杰;康丽君;戴红

    目的 比较溶栓和抗凝治疗在中老年人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我院创伤骨科住院的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45例,根据患者病情且在其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分为溶栓组22例和抗凝组23例.在溶栓和(或)抗凝治疗前、后进行症状体征、血气分析、D-二聚体、心脏超声、CT血管造影的监测. 结果 溶栓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5%(21/22),抗凝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3%(21/23),均无死亡患者,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2,P>0.05).溶栓组出血率27.3%(6例),抗凝组出血率4.3%(1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3,P<0.05).溶栓和(或)抗凝治疗24 h后,溶栓组呼吸困难改善率45.5%(10/22)、动脉血氧分压水平(80.4±8.1)mm Hg(1 mm Hg=0.133 kPa),较抗凝组17.4% (4/23)、(73.6±9.3)mm Hg升高(x2=2.04,t=2.61,均P<0.05),肺动脉压水平(51.2±6.2)mm Hg较抗凝组(60.3±5.7)mm Hg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各时间点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溶栓可迅速改善症状、降低肺动脉压,建议出血可能性小、病情较重的患者可采用溶栓治疗;而出血可能性大、病情较轻的患者可采用抗凝治疗.

  • 急性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及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罗伟良;刘武;邱金华;许南燕;李才明;温红

    目的 探讨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的诊断,以及并发LDVT后适合抗凝治疗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根据Wells的临床怀疑LDVT的量化评分表,对怀疑者行压迫静脉超声(CUG)显像确诊.确诊并发LDVT的患者如适合抗凝治疗则给予低分子肝素(LMWH)皮下注射,同时当天口服华法林,口服华法林按Roberts的依年龄调整华法林的负荷量方法 进行,当凝血酶原时间国际化比率(INR)2.0~3.0达2 d,则停用LMWH,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3个月. 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2067例,经CUG确诊并发LDVTl8例,占同期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的0.9%.发生LDVT的肢体均为瘫痪肢体,其中左侧13例,右侧5例.18例均适合抗凝治疗,除1例患者在口服华法林第3天出现痔疮出血,于第4天停用华法林外,余17例口服华法林达3个月.18例均达到消除LDVT的症状,预防肺栓塞的治疗目标,停用华法林后观察达1年共12例,3个月5例,均未发现LDVT复发,未发现有临床症状的肺血栓栓塞者. 结论 使用Wells临床怀疑LDVT量表,对可疑者行CUG检查,可较及时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LDVT,对适合抗凝治疗者应用Roberts的依年龄调整华法林的负荷量方法 可达到早期足量抗凝的目的 ,继而可达到消除LDVT症状、预防肺栓塞和静脉血栓复发的治疗目标、而且是安全的.由于种族和人群的差异以及其他未知的因素,惠州地区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LDVT的患病率相对较低,似无必要对该地区人群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LMWH以预防静脉血栓.

  • 80岁及以上高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抗栓治疗与脑卒中的相关性

    作者:李晶;石婧;林琴;董娟;赵籥陶;施红;刘德平

    目的 回顾性分析80岁及以上高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情况,探讨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TIA)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其与抗栓策略的关系. 方法 高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101例,根据房颤后脑卒中/TIA的发生情况和抗栓过程中的出血情况进行分组,回顾性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比较具体抗栓方案. 结果 101例患者中29例患者发生脑卒中/TIA,发生率为28.7%(29/101);卒中前70例患者接受抗血小板治疗、19例接受抗凝治疗、12例未接受抗栓治疗,房颤时程和抗栓方案在脑卒中/TIA与无脑卒中/TIA患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差异体现在抗凝治疗与抗血小板治疗的比例不同,无脑卒中/TIA组抗凝比例更高(x2=5.778,P=0.016);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于是否发生脑卒中/TIA存在影响(P<0.05);不同抗栓方案对出血事件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08,P=0.7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除高血压、冠心病、肿瘤、糖尿病、既往卒中/血栓史外,房颤时程也是房颤后发生脑卒中/TIA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51,95%CI:1.129~1.617). 结论 高龄房颤患者抗凝比例偏低,以单药抗血小板治疗为主;抗凝治疗对于房颤后脑卒中/TIA的发生有保护作用,而出血风险无明显增加,故在高龄患者中开展抗凝治疗是合理的;房颤时程是高龄患者血栓风险评估中应关注的因素之一.

  • 比伐卢定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高海旺;卫海松;牛振山;王亮亮;胡奉环

    目的 观察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比伐卢定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确诊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其中治疗组40例急诊介入治疗术前给予1次性静脉注射比伐卢定负荷剂量0.75 mg/kg,随后术中1.75 mg· kg-1·h-1维持静脉滴注至手术结束,静脉注射10 min后检测活化凝血时间(ACT),如果ACT<225 s,则追加0.3 mg/kg;对照组40例在急诊介入治疗术中1次性注射普通肝素100 U/kg,注射10 min后测ACT,如果ACT<225 s,则追加肝素300 U,手术每延长1h,补充1 000 U肝素.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即刻血流、早期支架内血栓形成情况,术后30 d靶血管重建、再发心肌梗死、非致死性脑血管意外、全因死亡;两组患者术后7d出血情况. 结果 治疗组术后即刻TIMI血流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30 d靶血管重建、再发心肌梗死、非致死性脑血管意外、全因死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术后7d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2型出血22.5%(9例),与治疗组2.5%(1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31,P<0.01). 结论 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比伐卢定较肝素未明显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但可改善患者术后TIMI血流,降低出血发生率,提示在老年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比伐卢定更为安全.

  • 老年人肺栓塞的临床特点及溶栓治疗

    作者:明树红;杨敏;孙铁英

    目的 探讨老年人肺栓塞的临床特点及溶栓、抗凝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60岁以上肺血栓栓塞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溶栓、抗凝治疗和转归.结果 本组72例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均患2种和(或)2种以上慢性疾病,其中高血压41例(56.9%),下肢深静脉血栓30例(53.6%),冠心病26例(36.1%),肿瘤9例(12.5%),手术和骨折15例(20.8%).72例患者中出现呼吸困难66例(91.7%),咳嗽22例(30.6%),胸痛20例(27.8%),紫绀13例(18.1%),晕厥10例(13.9%),咯血9例(12.5%),下肢水肿32例(44.4%),肺部湿哕音23例(31.9%),P2亢进13例(18.1%),血管杂音4例(5.6%).血氧分析61例中53例(86.9%)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其中37例(60.7%)伴低碳酸血症.31例患者检测肺泡动脉氧压差,其中有27例增高(87.1%).56例血管超声检查,发现有不同程度的下肢深静脉血栓者30例(53.6%).61例患者常规取血行D-二聚体检查,50例呈阳性,阳性率82.0%.62例患者行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检查,其中58例有肺段以上肺动脉不同部位血栓,阳性率为93.5%.CT影像中肺动脉纤细及肺纹理稀疏6例,梗死灶8例,片状影10例,马赛克征及肺动脉增粗2例.16例患者行核素肺通气/灌注(V/Q)显像检查,均显示高度可能肺栓塞,阳性率为100%.进一步行CTPA检查,该16例均发现肺段以上肺动脉血栓形成,阳性率100%.72例均行溶栓抗凝治疗,治愈1 6例(22.2%),显效22例(30.6%),有效25例(34.7%),无效或恶化9例(12.5%),其中5例(6.9%)死亡.溶栓和抗凝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抗凝治疗(有效率:86.2%对30.2%,P<0.01),治疗中未出现出血现象.结论 老年肺栓塞常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为首发,症状复杂多样且不典型,CTPA对老年肺栓塞诊断具有可靠性和准确性,溶栓抗凝治疗安全、有效.

  • 高龄心房颤动患者抗血小板与抗凝策略的临床观察

    作者:陆文良;邱朝晖;戴力;郭新贵

    目的 观察高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与抗凝治疗现状及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根据高龄房颤患者住院时的治疗情况分为华法林抗凝组(15例)和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组(52例)进行分析.每组分别测定用药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凝血时间(AC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活性、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 结果抗血小板组平均治疗时间(44.2±37.5)个月.抗凝组平均治疗时间(39.0±61.5)个月.抗血小板组有6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例发生急性右下肢动脉栓塞,3例发生消化道出血.抗血小板组用药前后PT、ACT、INR、APTT、FIB、TT、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活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抗凝组共发生2例消化道出血及2例致死性出血性脑卒中.抗凝组华法林用药后PT延长(8.4±7.5)s,ACT下降(0.49±0.22)s.INR升高0.93±0.83,凝血因子Ⅱ、Ⅶ、Ⅸ及Ⅹ活性均较用药前有显著降低(均P<0.05). 结论 抗凝治疗能够有效预防高龄房颤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但出血事件发生率可能增多,总体不良事件发生并未显著减少.

  • 老年心房颤动合并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抗栓治疗的效果

    作者:陈富军;王冰;牟海萍;仇雅宁;苑海涛

    目的 探讨老年心房颤动合并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抗栓治疗的效果.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我院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老年心房颤动合并稳定性冠心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抗栓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两组:双联抗血小板抗栓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简称DT组)和华法林加单一抗血小板抗栓组(华法林+阿司匹林,或华法林+氯吡格雷,简称WS组).随访12个月,评估两组患者抗栓治疗的安全性(出血风险)和有效性(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结果 329例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男性173例,平均年龄为(70.1±9.3)岁.DT组82例,WS组247例.WS组患者的年龄、2型糖尿病、血CK-MB水平和血栓风险均明显高于DT组(均P<0.05),但两组的抗栓治疗时间、出血风险、冠状动脉情况和术后24 h CK-MB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均随访(11.7±1.5)个月后两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间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T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老年房颤合并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支架治疗术后联合应用华法林加单一抗血小板药物抗栓治疗安全、有效,且有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趋势,但需更多研究证实.

  • 左心房巨大血栓诊治一例

    作者:孙晨;艾虎;刘德平;杨杰孚;汪芳

    患者女性,74岁.主因反复心悸25年,间断喘憋4年加重2d收入院.患者25年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心悸,行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心房颤动(房颤),未规范治疗.5年前曾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后自行停药.4年前开始间断发作喘憋,劳累或感冒后出现,经治疗后可缓解,诊断为慢性心功能不全.2d前患者受凉后喘憋加重,夜间不能平卧,端坐呼吸.

  •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管理

    作者:华伟;金汉

    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2004年我国80岁及以上人群中患病率达30%以上.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脑卒中则是为常见的表现类型[1].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缺血性卒中的每年发生率(约5%)是非房颤患者的2~7倍[2].预防卒中的新发与复发应成为房颤患者综合管理策略中的主要内容.对于发生卒中风险增高的患者,合理应用抗凝药物有助于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然而在我国,多数房颤患者未得到有效的抗凝治疗.进一步增强对房颤及其并发症危害性的认识、加强血栓栓塞并发症(特别是卒中)的预防,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抗凝药
  •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

    作者:耿婕;王林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据2004年发表的数据,我国30~85岁居民中心房颤动患病率为0.77%,其中80岁及以上人群患病率达30%.作为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心房颤动患者每年的缺血性卒中发病率是非心房颤动患者的2~7倍.抗凝治疗是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的核心策略,然而在我国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严重不足.近3年来,全球各国相继更新了心房颤动诊疗指南,心房颤动患者抗凝决策的个性化选择成为临床医师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抗凝药
  • 磺达肝癸钠联合替罗非班在复杂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应用

    作者:李牧蔚;赵香梅;饶立新;陈岩;朱中玉;高传玉

    目的 观察磺达肝癸钠联合替罗非班对择期行复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手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89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择期行复杂PCI手术患者,术前分别皮下注射磺达肝癸钠(192例)或依诺肝素(197例),术后联合应用盐酸替罗非班,观察术后2、4周的出血、血栓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 磺达肝癸钠与依诺肝素抗凝疗效相似,术后未见重度出血发生,轻度及微量出血发生率低(0比1.5%及18.2%比34.5%,P值=0.04和<0.001),术后2、4周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死亡、再发心肌梗死、顽固性心肌缺血、靶血管重建术发生率分别0.5%比0.5%、0.5%比1.0%、1.6%比1.0%、2.1%比1.5%;2周时0比0、1.0%比0.5%、1.0%比1.5%、0.5%比1.0%;4周时0.5%比0.5%、0.5%比0.5%、2.6%比2.0%、0比0.5%;P值均>0.05).结论 磺达肝癸钠联合替罗非班对择期行复杂PCI患者的疗效与依诺肝素联合替罗非班相当,不良事件发生率低,较安全.

  • 恶性肿瘤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治疗

    作者:林毅;钟巍;张力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为恶性肿瘤患者常见并发症,与非肿瘤的DVT患者相比,恶性肿瘤患者发生DVT、PE后,肝素加口服双香豆素类抗凝药治疗效果不理想,血栓复发、大出血事件的发生率远高于非肿瘤患者.以下对目前国际上关于恶性肿瘤患者DVT治疗与预防总结如下.

  •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左心房血栓患者的临床特点、预后及抗凝药物效果分析

    作者:闫丽荣;陈柯萍;马坚;姚焰;方丕华;牛国栋;贾玉和;楚建民;张澍

    目的 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左心房血栓(LAT)患者的临床特点、预后及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和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物(NOACs)的临床效果对比.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连续就诊于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拟行射频导管消融术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行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和/或多排螺旋CT检查(MDCT),共检出LAT患者101例.规律口服华法林或NOACs抗凝至少3周以后查TEE观察LAT情况.本研究为单中心观察性研究.结果 该研究基线共纳入101例患者,持续性房颤患者75例(74.3%).随访期间95例(94.1%)患者规律口服抗凝药物并纳入随访数据分析,复查TEE 73例(76.8%)患者LAT消失,22例(23.2%)患者LAT未消失.将患者分为LAT消失组和LAT未消失组,LAT未消失组持续性房颤(90.9%对69.9%,P<0.05),心肌病(27.3%对5.5%,P<0.05)及房颤脑卒中风险(CHA2DS2-VASc)评分,男性≥3分或女性≥4分的患者(50.0%对20.5%,P<0.05)均显著多于LAT消失组.LAT消失组服用NOACs患者比例明显高于LAT未消失组(75.0%对45.5%,P<0.05).根据口服抗凝药物使用情况分为华法林组(n=31)和NOACs组(n=64),NOACs组LAT消失患者明显多于华法林组(84.8%对61.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服用NOACs(OR=3.5,95% CI 1.1~11.1,P=0.029)和左心室射血分数≥50%(OR=5.2,95% CI 1.1~25.1,P=0.042)是LAT消失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服用NOACs可使非瓣膜性房颤患者LAT更易消失,拟行导管消融术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LAT后可优选NOACs.

  • 连续服用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对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患者抗凝效果的荟萃分析

    作者:叶远征;孙虎;周祁娜;程新春;吕文魁;周贤惠;汤宝鹏

    目的 系统评价连续服用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s)与维生素K拮抗剂(VKA)对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的安全性及抗凝效果,以期为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抗凝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2016年第12期)、EMbase、CBM、CNKI、WanFang Data,查找有关连续NOACs与VKA对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抗凝安全性与抗凝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或观察性试验.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6年12月.各结局指标荟萃(Meta)分析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结果 终纳入Meta分析文献9篇,共计4 18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NOACs组患者血栓栓塞(OR=1.68,95% CI 0.51~5.49,P=0.39)、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OR=1.26,95% CI0.43~3.69,P=0.67)、大出血(OR=0.76,95% CI0.41~1.42,P=0.39)、轻微出血(OR=0.89,95% CI0.68~1.17,P=0.40)、心脏压塞(OR=1.68,95% CI0.51~5.49,P=0.39)、腹股沟皮下血肿(OR=1.00,95% CI 0.72~1.40,P=0.98)发生率较VK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NOACs能够为房颤射频消融术的患者提供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其安全性亦与VKA相似.但其对国内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仍需更多国内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744 条记录 7/38 页 « 12...45678910...373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