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芪参益气滴丸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炎症趋化因子水平的影响

    作者:魏万林;张薇;张天龙;田国祥;孟庆义;张艳苓;孙艳明

    目的:观察芪参益气滴丸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清炎症趋化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1型纤溶酶激活物抑制剂(PAI-1)、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行PCI的ACS患者,随机分为芪参益气滴丸口服+常规治疗(芪参组,n=50)与常规治疗(对照组,n=50),比较两组PCI术前1 d、PCI术后24 h、PCI术后第4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1型纤溶酶激活物抑制剂、内皮素-1的差异.结果:共有100例完成试验,其中男性70例,女性30例,与对照组比较,PCI术前1 d、PCI术后24 h,芪参组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1型纤溶酶激活物抑制剂、内皮素-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芪参组PCI术后4周的高敏C反应蛋白、1型纤溶酶激活物抑制剂和内皮素-1有明显回落(P<0.05~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本组间与PCI术前1 d比较,PCI术后24 h及PCI术后4周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1型纤溶酶激活物抑制剂、内皮素-1浓度均较术前1 d有明显改变(PCI术后24 h为增加,PCI术后4周为回落,P均<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芪参益气滴丸可降低ACS患者PCI术后血清炎症趋化因子的水平.

  • 红细胞分布宽度及高敏C反应蛋白与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出现对比剂肾病相关性研究

    作者:刘胜宝;季汉华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出现对比剂相关性肾病的预测价值。
      方法:收集我院2012-03至2014-03因ACS入院、急诊行PCI的421例患者,根据血清肌酐水平分为两组,对比剂肾病组(n=46)及非对比剂肾病组(n=375)。对比剂肾病定义为PCI后72 h内血肌酐水平增幅≥0.5 mg/ml或较入院基线水平升高25%以上。
      结果:本次研究中出现对比剂肾病患者为46例(10.9%)。对比剂肾病组的红细胞分布宽度、血肌酐水平、hs-CRP较非对比剂肾病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基线红细胞分布宽度[比值比(OR):2.522,95%可信区间(CI):1.686~3.771,P<0.001],hs-CRP水平(OR:1.304,95% CI:1.117~1.521,P<0.001),年龄(P=0.002)和血肌酐水平(P<0.001)是对比剂肾病的独立相关因子。
      结论:红细胞分布宽度、hs-CRP、年龄及基础肾功能对ACS患者行PCI后出现对比剂肾病有预测作用。

  • 冠心病患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血清生化标记物的关系

    作者:赵青;柳志红;赵智慧;罗勤;R.Doug McEvoy;马秀平;张洪亮;王勇

    目的:本研究在接受标准药物治疗的冠心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患者中评价OSA与四种血清生化标志物之间的关系,包括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内皮素-1、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纤维蛋白原;并评价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对这些标志物因子的影响.方法:入选151名确诊冠心病并接受标准药物治疗的患者,经多导睡眠监测后,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为四组:无OSA组:AHI<5次/小时(n=25);轻度OSA组:5次/小时≤AHI<15次/小时(n=50);中度OSA组:15次/小时≤AHI<30次/小时(n=43);重度OSA组:AHI≥30次/小时(n=33).基线时检测所有患者空腹高敏C反应蛋白、内皮素-1、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原、纤维蛋白原的水平,重度OSA患者经三个月的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后重复检测上述四种因子.结果:在重度OSA组中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较无OSA组和轻度OSA组患者显著升高(P<0.001,P<0.003);经校正混杂因素后,高敏C反应蛋白与AHI、氧减指数(ODI)显著相关(分别为r=0.439,P<0.001;r=0.445,P<0.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提示: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相关性强的指标是氧减指数(R=0.502,P< 0.001),其次为年龄(R=-0.214,P=0.005)和性别(R=0.188,P=0.018).重度OSA组中,CPAP显著减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4.18±3.26)mg/L至(2.27±2.42) mg/L,P=0.005].结论:在接受标准药物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中,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OSA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而且CPAP治疗可以显著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

  • 血清降钙素原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炎症反应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邓建君;周川;谢萍;侯婷婷;苏鹏;何勤利;高奋堂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炎症反应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3-10至2014-03甘肃省人民医院就诊患者171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60例,稳定性心绞痛组(SAP组)57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对照组)54例;为进一步分析同时将各组患者按照年龄分为年龄>50岁者和年龄≤50岁者。对所有受试者行血清降钙素原(PCT)、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胱抑素C(Cys-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测定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结果:与对照组及SAP组比较,AMI组血清血清降钙素原升高(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血清降钙素原(曲线下面积:0.822,95%可信区间:0.729~0.916,P<0.001,敏感性:80%,特异性:69.4%),高敏C反应蛋白(曲线下面积:0.825,95%可信区间:0.728~0.921,P<0.001,敏感性:75%,特异性:80.6%),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曲线下面积:0.738,95%可信区间:0.622~0.853,P<0.001,敏感性:75.2%,特异性:80.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降钙素原(优势比=23.461,95%可信区间11.734~34.516,P=0.000)是AMI独立危险因素;且AMI组血清降钙素原与高敏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r=0.387,P<0.05);SAP组及对照组血清降钙素原与高敏C反应蛋白无相关性(SAP组:r=-0.311,P>0.05;对照组:r=0.256,P>0.05)。同时,年龄分组统计分析显示,AMI组年龄>50岁者较年龄≤50岁者血清降钙素原明显升高(P<0.05),SAP组年龄>50岁者较年龄≤50岁者高敏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各年龄间比较血清降钙素原、高敏C反应蛋白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及SAP组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指数、血脂、胱抑素C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清降钙素原对于心肌梗死急性期炎症反应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在年龄>50岁患者中血清降钙素原较高敏C反应蛋白更敏感。

  • 术前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无保护左主干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冯民;李继福;张梅;郄良毅;张澄;陈玉国;李贵双;孔光明

    目的:评价术前高敏C反应蛋白(haCRP)水平对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的无保护左主干冠状动脉狭窄(ULMCA)患者12个月预后的影响.方法:2004-01至2006-06在我院因大于50%的左主干狭窄而行支架术的91例患者,在术前均行抽取肘静脉血进行hsCRP的检测,根据hsCRP的结果患者被分为2组,hsCRP≤3 mg/L组60例,hsCRP>3 mg/L组31例.结果:经过12个月的随访,患者中有7(7.7%)例死亡,4(4.4%)例发生心肌梗死,在高血浆水平hsCRP(hsCRP>3 mg/L组)的31例患者中,死亡和死亡/心肌梗死联合终点的发生率分别是16.1%和22.6%,而在低血浆水平hsCRP(haCRP≤3 mg/L组)的60例患者中,死亡和死亡/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分别是3.3%和6.7%(两组死亡及死亡/心肌梗死联合终点发生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hsCRP水平对预测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的无保护左主干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价值.

  • 影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肌酶及炎症指标变化的多因素研究

    作者:李萍;盖鲁粤

    目的:分析对于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酶及炎症指标有显著影响意义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7-03至2007-09于我院心内科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冶疗的冠心病患者178例术后12~25小时取血查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共178例入选.其中CK-MB增高27例(15.2%),cTnT增高44例(24.7%),hsCRP升高66例(37.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对CK-MB值增高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为:左心室射血分数(P=0.0223);术中出现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实验(TIMI)血流<3级(P=0.0250).对cTnT值增高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为:既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史(P=0.0203).对hsCRP值增高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为:使用钙离于拮抗剂类物(P=0.0340);左心室射血分数(P=0.0504);支架离散度(P=0.0465).结论: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术中出现TIMI血流<3级,是造成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肌酶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既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史是造成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cTnT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支架离散度增加是造成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hsCRP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便用钙离子拮抗剂类物可以使增高的hsCRP降低,可能对患者的预后有益处.

  • 合并心房颤动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和高敏C反应蛋白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作者:邢尔克;贾军正;周红娟

    目的 探讨合并心房颤动(AF)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的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宝鸡市中医医院治疗的32例合并AF的NSTEMI患者作为AF组,并按年龄、性别匹配选取同期治疗的32例无AF的NSTEMI患者作为对照组,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的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情况.分析两组的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无AF的患者相比,合并AF患者的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10.0±2.5)ng/ml比(8.6±2.5)ng/ml,P=0.02]和高敏C反应蛋白[(21.7±11.0)mg/L比(8.5±3.2)mg/L,P<0.001]明显升高.半乳糖凝集素3水平>7.53 ng/ml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增加8倍(HR=8.06,95%CI:1.88~23.21,P=0.005),而高敏C反应蛋白>6.55 mg/L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增加2.5倍(HR=2.53,95%CI:1.39~6.35,P=0.005).结论 合并AF的NSTEMI患者的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升高,半乳糖凝集素3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可预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

  • 吸烟与男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及血脂水平的关系

    作者:马军;彭毅;樊光辉

    目的 研究吸烟与男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a)[LP(a)]和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总医院心内科收治的男性ACS患者181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 66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 6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55例.收集吸烟、饮酒情况并测定血浆hs-CRP、LP(a)、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分析不同吸烟情况下[非吸烟组(A组)、已戒烟组(B组)、吸烟组(C组)]男性ACS患者的血浆hs-CRP、LP(a)及血脂水平差异,并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1)3组间年龄、体质指数(BMI)、饮酒情况、收缩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3组间hs-CRP、H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而LP(a)、TG、TC和L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组间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2)亚组分析显示,在NSTEMI和STEMI患者中,3组间的hs-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且hs-CRP水平呈上升趋势,而在UAP患者中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在STEMI患者中,3组间的HDL-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且HDL-C水平呈下降趋势,而在UAP和NSTEMI患者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不同吸烟情况与男性ACS患者血浆hs-CRP、HDL-C水平密切相关,而与LP(a)、TG、TC、LDL-C水平无关,吸烟能导致hs-CRP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而戒烟能很大程度地改善hs-CRP、HDL-C水平.

  • 高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临床意义的研究

    作者:杨倩红;羊镇宇;李肖蓉;吴小庆;王强;王如兴;李坚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病变程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ACS患者(n=54)的血清hsCRP浓度,与正常对照组(n=18)的hsCRP浓度相比较,分析二组间及ACS组中,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相应hsCRP浓度的关系.结果 hsCRP浓度在对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依次增高,分别为(1.474±1.063)mg/L,(5.753±4.168)mg/L,(12.140±6.679)mg/L.在ACS组中,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其hsCRP浓度也依次增高,分别为(5.513±2.458)mg/L,(8.321±4.785)mg/L,(12.423±4.104)mg/L.结论 hsCRP可作为ACS患者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 D-二聚体和高敏C反应蛋白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价值

    作者:张勇;董志军;熊辉;王军;苏晞

    目的:探讨 D-二聚体( D-dimer )和高敏 C 反应蛋白( hs-CRP )对急性主动脉夹层( AAD)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0-2012年急性胸背痛患者382例,根据多层螺旋CT结果分为AAD组(206例)和对照组(176例),比较两组间D-dimer和hs-CRP水平的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OC)分析D-dimer和hs-CRP对AAD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AAD组D-dimer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9.40±18.79) mg/L比(0.31±0.28) mg/L,t=3.868,P﹤0.01;(31.88±40.05) mg/L比(5.98±16.16) mg/L,t=4.237,P﹤0.01];应用ROC分析,当D-dimer取值0.56 mg/L、hs-CRP取值5.94 mg/L时,对AAD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1%、75.2%、85.7%、98.3%和61.9%、71.8%、75.9%、69.3%。结论在AAD早期诊断中,D-dimer和hs-CRP是有效、重要的筛选指标。

  •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肌钙蛋白Ⅰ及高敏C反应蛋白对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的诊断价值

    作者:郭素峡;羊镇宇;王如兴;王强;李库林

    目的 以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分析(IVUS-VH)为参照,观察血清学指标对不稳定斑块的预测意义.方法 纳入69例冠心病患者,检测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P)、肌钙蛋白Ⅰ( cTnⅠ)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后,行IVUS-VH分析斑块性质,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项指标对不稳定斑块的诊断意义及联合检测对不稳定斑块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HFAP、hsCRP、cTnⅠ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3、0.692、0.647(均为P<0.05).联合检测HFAP、hsCRP、cTnⅠ对不稳定斑块判断符合率为93.75%.联合检测HFAP和hsCRP,符合率为63.16%,联合检测hsCRP和cTnⅠ,符合率为64.52%,联合检测HFAP和cTnⅠ,符合率为66.67%.任意两项指标联合检测,对不稳定斑块的判断符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不稳定斑块的判断,单项指标检测:HFAP优,其次为cTnⅠ,后为hsCRP;联合指标检测:HFAP、cTnⅠ、hsCRP三者联合优于任意两者联合.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的变化及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许文亮;徐莉;王旭;邵一兵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变化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ACS患者195例,慢性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48例和非冠心病对照73例.ACS包括非ST段抬高型ACS(NSTEACS) 114例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81例,又分为合并糖尿病患者66例和未合并糖尿病患者129例.测定MPV、血小板压积(PCT)等.结果 与对照组[(9.59±1.40) fl]和SA组[(9.61±1.42)fl]比较,ACS组[(10.19±1.26)ft]、NSTEACS亚组[(10.12±1.35)fl]和STEMI亚组[(10.29±1.33)fl]的MPV均显著升高(均为P<0.01);与对照组(45.2%±49.9%)和SA组(49.6%±55.4%)比较,ACS组(33.1%±35.4%)及STEMI亚组(29.9%±29.8%)的PCT均显著降低(均为P<0.05);合并糖尿病亚组MPV显著高于未合并糖尿病亚组[(10.48±1.29)fl比(10.05±1.23)fl,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HDL-C是MPV的独立影响因素(r=0.209,-0.191,均为P<0.01).结论 ACS患者MPV显著升高,糖尿病、血清hsCRP水平和HDL-C与MPV的升高有密切关系.

  •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的影响

    作者:赵欣;边云飞;武卫东;成丽英;肖传实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干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n=37)、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n=24)、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n=29)和健康体检者(n=32)的hs-CRP 和PAPP-A水平.同时将ACS患者(包括UAP和AMI组,n=61)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30)和阿托伐他汀干预组(阿托伐他汀10mg/d,n=31),并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hs-CRP和PAPP-A水平.结果 (1)hs-CRP 和PAPP-A水平在UAP组[(16.7±1.24)mg/L,(63.88±1.82)μg/L]、AMI组[(18.52±1.96)mg/L,(66.41±1.24)μg/L]比SAP组[(4.6±1.16)mg/L,(47.56±0.72)μg/L]、正常对照组[(3.2±0.88)mg/L,( 45.17±1.28)μg/L]显著升高(P<0.05).(2)2周后,阿托伐他汀干预组血清hs-CRP 和PAPP-A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hs-CRP(18.52±2.37)mg/L vs.(3.58±1.33) mg/L;PAPP-A(67.83±2.15) μg/L vs.(45.62±1.58) μg/L,P<0.05],且较常规治疗组治疗2周后亦有显著降低[hs-CRP(3.58±1.33)mg/L vs. (5.23±1.98)mg/L;PAPP-A(45.62±1.58) μg/L vs.(51.35±2.15) μg/L,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干预可以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反应,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

  • 特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血管生成素-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作者:吴皓宇;高天娇;韩稳琦;王聪霞;钟妮尔;陈海潮

    目的 分析特发性心房颤动(AF)患者血管生成素-2(Ang-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以及意义.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4月于陕西省人民医院诊治的特发性AF患者78例,其中阵发性AF组36例,持续性AF组42例.对照组选择同期无AF病史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20例.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Ang-2及VEGF水平.结果 对照组、阵发性AF组以及持续性AF组VEGF、Ang-2和hs-CRP水平呈升高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特发性AF患者Ang-2与VEGF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79,P<0.001),hs-CRP与VEGF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05,P<0.001).结论 特发性AF患者Ang-2和VEGF明显升高,且持续性AF患者升高更明显;特发性AF患者Ang-2与VEGF呈显著正相关.

  • 不同年龄重症冠心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应激性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比较

    作者:鲁琳;任平香;于大勇;卢新;赵建玲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重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应激性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方法入选2012年1月到2013年1月在唐山市工人医院ICU及CCU住院的重症冠心病患者514例,其中男性284例,女性230例,年龄24~91岁,平均年龄(67.65±12.68)岁。根据患者年龄分为4组:A组(<60岁,n=134);B组(60~69岁,n=132);C组(70~80岁,n=154);D组(≥80岁,n=94)。检测各组患者血清hs-CRP、全血血糖和全血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与A组[(7.10±22.67)mg/L]比较,B组[(15.56±35.23)mg/L]、C组[(19.57±37.97)mg/L]、D组[(29.29±44.43)mg/L]hs-CRP呈逐渐增高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8.67±4.13)mmol/L]比较,B组[(9.26±5.93)mmol/L]、C组[(10.84±6.05)mmol/L]血糖呈逐渐增高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血糖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间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年龄重症冠心病患者入院时hs-CRP和应激性血糖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糖化血红蛋白无明显变化。

  • H型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与血压变异性和炎症介质的相关性

    作者:傅广;马丽霞;汤华;李靖;黄树斌;石顺华

    目的:探讨中青年H型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血压变异性(BPV)及炎症介质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于长沙市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的中青年患者178例,男性119例,女性59例,平均年龄(53.60±6.81)岁。按血浆Hcy浓度分为三组:Hcy<10μmol/L组52例;Hcy 10~20μmol/L组66例;Hcy≥20μmol/L组60例。采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方法(24 hABPM)测定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SSD)、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等,检测外周血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浓度和外周血白细胞数(WBC),分析Hcy与BPV、hs-CRP、IL-6、IL-10及WBC的相关性。结果与Hcy<10μmol/L组相比,Hcy 10~20μmol/L组24 hSSD、dSSD、nSSD、hs-CRP、IL-6、WBC升高,而IL-10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Hcy 10~20μmol/L组相比,Hcy≥20μmol/L组24hSSD、dSSD、nSSD、hs-CRP、IL-6及WBC显著升高,IL-10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H型高血压患者Hcy与24hSSD、dSSD、nSSD、hs-CRP、IL-6及WBC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16、0.297、0.385、0.405、0.324、0.295(P均<0.05),与IL-10显著负相关(r=-0.302,P<0.05)。结论中青年H型高血压患者Hcy与血压变异性和炎症因子的变化相关。

  •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对血小板体积、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作者:杜江川;赵洛沙;李阳;张化勇;胡广云;魏经汉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BPV)对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入选初诊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120例,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根据24 h收缩压标准差(SSD)第50百分位数(P50),分为高BPV组和低BPV组,每组60例.另入选血压正常的40例老年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患者BPV、MPV及hsCRP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病患者BPV值显著增加(P<0.05).高血压病患者MPV、hsCRP水平与对照组(P<0.05),高BPV组MPV、hsCRP水平与低BPV组(P<0.05)间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MPV值、hsCRP值与SSD的呈正相关(r分别为0.592、0.795,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变异对MPV、hsCRP显著影响,可促进血小板活化及炎症反应.

  • 苯那普利联合厄贝沙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干预研究

    作者:杨栎;吕肖锋;常快乐

    目的:研究苯那普利联合厄贝沙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肾功能、血浆脂联素(adiponectin,APN)和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C response protein,hs-CRP)的影响。方法纳入2011年1月~2012年6月北京军区总医院内分泌科早期DN患者84例,所有患者均伴有1级高血压。随机分为常规组(n=42)及联合组(n=42),常规组予苯那普利(10~20)mg,联合组予苯那普利10mg联合厄贝沙坦(150~300)mg,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 rate,Ccr)、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 h-UPE)及血浆APN和hs-CRP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Ccr及血浆APN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24 h-UPE和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组相比,联合组治疗后24 h-UPE[(124±23.1)mg/L vs.(167±38.1)mg/L]和hs-CRP[(12.8±1.1)mg/L vs.(4.1±1.3)mg/L]水平更低,而Ccr[(95±11.1)mL/min vs.(83±9.4)mL/min]和血浆APN[(6.1±1.6)mg/L vs.(4.9±1.5)mg/L]水平更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那普利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可更好地保护早期DN患者的肾功能,这可能与其能够较好地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和降低炎症反应有关。

  • 血浆炎症细胞因子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任广理;罗涛;侯伯轩;丁鹏;浦奎

    目的 通过对不同临床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患者血浆炎症细胞因子白介素-17(IL-17)、白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的测定及比较,分析炎症细胞因子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并探讨IL-17与Gensini积分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4年7月~2015年1月于解放军第254医院住院的拟诊CHD患者114例,并分成3组: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组,61例)、稳定心绞痛组(SAP组,29例)和对照组(24例).其中,ACS组进一步分为两个亚组: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30例)和不稳定心绞痛组(UAP组,31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别检测四组患者IL-17、IL-6、hs-CRP浓度.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评价冠状动脉严重程度,分析IL-17与Gensini评分的关系.结果 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高于SAP、UAP及AMI组,而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尿酸低于SAP、UAP及AMI组(P<0.05).ACS组血浆IL-17、IL-6、hs-CRP表达高于对照组和SAP组(P<0.01);AMI组血浆IL-17、IL-6、hs-CRP表达高于UAP组(P<0.01);SAP组血浆IL-17、IL-6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和SAP组血浆hs-CRP表达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IL-17、IL-6、hs-CRP表达水平两两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572、0.496、0.468(P<0.05).IL-17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671,P<0.05).结论 IL-17、IL-6、hs-CRP与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和斑块不稳定密切相关.血浆IL-17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可能是评价ACS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有用指标.IL-17、IL-6、hs-CRP之间存在正相关性,表明炎症细胞因子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网状联系,共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CHD的进展.

  • hsCRP、HCY水平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军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在单、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老年冠状动脉病变患者120例,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不同分为单支组(n=47)、双支组(n=41)、多支组(n=32),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一般临床指标及hsCRP、HCY水平,采用ROC曲线判断hsCRP、HCY诊断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截点及相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单支组、双支组、多支组患者血清hsCRP、HCY水平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单支组比较,双支组患者HCY水平增高,多支组患者hsCRP、HCY水平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双支组比较,多支组患者hsCRP水平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以hsCRP>9.6 mmol/L为标准诊断单支组的敏感性为62.51%、特异性为87.42%、准确性为79.85%;诊断双支组的敏感性为66.78%、特异性为90.17%、准确性为85.64%;诊断多支组的敏感性为80.46%、特异性为96.35%、准确性为89.47%。以HCY>7.3 mmol/L为标准诊断单支组的敏感性为55.75%、特异性为80.63%、准确性为65.58%;诊断双支组的敏感性为63.58%、特异性为86.17%、准确性为76.84%;诊断多支组的敏感性为73.75%、特异性为91.38%、准确性为82.66%。结论hsCRP、HCY水平在单、双、多支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1804 条记录 11/91 页 « 12...891011121314...909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