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自制脂肪乳剂灌胃与普通高脂饲料喂养建立家兔高脂血症动物模型的比较

    作者:马建林;马立宁;张家明;张银环;吴明;刘时武;李斌;陈关良;苏哲坦

    目的 比较采用自制脂肪乳剂灌胃和普通高脂饲料喂养两种方法建立家兔高脂血症动物模型的效果.方法 40只家兔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自制脂肪乳剂灌胃组(n=20)和高脂饲料喂养组(n=20),分别给予自制脂肪乳剂灌胃连续2周和高脂饲料喂养连续4周.所有动物分别在实验前、后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载脂蛋白A1 (ApoAl)、ApoB,血浆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内皮素(ET)、红细胞膜总胆醇(M-TC)、红细胞膜流动性(M-Flu)、红细胞丙二醛(E-MDA)、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E-SOD)水平,实验结束时取主动脉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实验后两组家兔TC、TG、ApoB、TXB2、ET、E-MDA水平较实验前升高,ApoA1、6-keto-PGF1α、M-Flu、E-SOD水平较实验前降低(均P<0.05);而M-T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前、后两组同一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理检查显示两组动物主动脉组织均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改变.结论 两种方法均可以成功建立高脂血症动物模型,采用自制脂肪乳剂灌胃建立高脂血症动物模型的方法具有可行性.

  • 兔颈静脉内皮细胞的原位消化、体外获取及培养

    作者:孙彦隽;刘锦纷;马宁

    目的 建立兔颈静脉内皮细胞原位消化、体外获取及培养的方法.方法 仅解剖游离单侧兔颈静脉,并保留在原位,对侧颈静脉不进行解剖游离.阻断该静脉段的两端并插管,向该静脉段内灌注Ⅰ型胶原酶进行原位消化.切取该颈静脉段,离体状态下获取兔颈静脉内皮细胞,使用EGM-2培养基培养并传代.倒置显微镜、透射电镜观察获取的兔颈静脉内皮细胞,免疫组化法检测Ⅷ因子.结果 获取的兔颈静脉内皮细胞原代培养7~10d左右可达到80%融合.光镜下细胞为短梭形或多角形,呈“鹅卵石”样排列.透射电镜可见内皮细胞特征性的Weibel-Palade小体.兔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检测阳性.获取的兔颈静脉内皮细胞进行冻存、复苏和传代后均可以正常生长.结论 成功建立了兔颈静脉内皮细胞原位消化、体外获取及培养的方法.

  • 两种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方法的比较

    作者:韦永芳;陈景杨;陈志盛;张鹏寅

    目的 通过单纯高脂饲养法与高脂饲养联合免疫反应损伤法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比较两种方法在制模时间、模型稳定性方面的差异.方法 18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组,n=6)饲喂普通饲料,模型组1(M1,n=6)饲喂高脂饲料,模型组2(M2,n=6)饲喂高脂饲料结合免疫反应损伤(注射卵清白蛋白和胎牛血清白蛋白)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饲喂10周后测定TG、TC、HDL-C、LDL-C和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油红O和HE染色观察各组动脉和肝脏的病理变化,测量并比较各组动脉斑块面积占内膜的百分比(PA/IA).结果 M1和M2组血清中TG、TC、HDL-C、LDL-C和CRP水平显著升高(P<0.01);M1和M2组肉眼及光镜下均可见动脉粥样斑块,PA/IA分别为(51.6±10.58)%和(70.9±15.75)%,且M2组更为严重(P<0.05).结论 两种方法均可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高脂饲料喂养联合免疫反应损伤法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 家兔动物模型右心室和肺动脉插管研究

    作者:洪城;林海波;唐纯丽;谢燕清;叶枫

    目的 探讨无放射设备指引下行闭胸家兔右心室插管方法,比较在放射设备指引下经上腔静脉入路和下腔静脉入路行闭胸家兔肺动脉插管的差异.方法 实验动物为新西兰白兔60只,雌雄各半.20只家兔用于解剖学测量,按体质量不同分为轻体质量组(n=10)、重体质量组(n=10)),测量家兔的解剖学数据,并解剖确定右心房体表标志,根据获得的解剖学数据选择导管并进行加工处理.20只家兔用于右心室插管,根据右心房体表标志结合右颈总静脉长度估算插管深度,通过解剖判断插管成功比例.20只家兔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上腔静脉组(n=10)和下腔静脉组(n=10),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引导下选用3F微导管分别经上腔静脉、下腔静脉行闭胸家兔肺动脉插管,比较两组插管成功比例.结果 仰卧位时家兔右第二前肋与胸骨连接处为右心房的体表标志.轻体质量组、重体质量组家兔右颈总静脉长度分别为(6.2±0.2)cm、(7.1 ±0.4)cm,右颈总静脉直径分别为(3.7±0.1) mm、(4.1±0.3)mm,三尖瓣直径分别为(3.5±0.2)mm、(4.1±0.3)mm.右心室插管成功比例为80.0% (16/20).与上腔静脉组比较,下腔静脉组肺动脉插管成功比例显著增高[100.0% (10/10)比40.0% (4/10),P<0.01].结论 成功建立了无放射设备指引下行闭胸家兔右心室插管的方法.经下腔静脉入路行闭胸家兔肺动脉插管优于经上腔静脉入路.

  • 经动脉化疗栓塞兔VX2肝癌后早期肿瘤细胞凋亡

    作者:全毅;陈胜利

    目的研究介入治疗兔VX2肝癌肿瘤细胞凋亡的早期动态改变.方法建立27只新西兰大白兔VX2肝癌模型,随机分成肝动脉化疗栓塞组(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灌注化疗组(Transarterial infusion, TAI)、灌注肝素生理盐水组(对照组, Control),每组各9只.介入治疗后每组再随机分成3个亚组,每亚组3只.在治疗后第24、72、120小时分别处死3组中一亚组,取材肿瘤生长活跃的外带组织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 V和PI双标记法定量检测细胞凋亡,组织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和甲基绿-派洛宁染色(MG-P染色)光镜下形态学方法观察不同时间肿瘤细胞的凋亡变化.结果 TACE、TAI、Control组在治疗后24、72、120小时流式细胞仪法定量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比率分别为11.44±2.15、10.99±1.74、6.00±0.58,5.84±0.68、4.65±0.11、2.88±1.23和2.80±0.15、2.19±1.69、2.51±2.13.TACE、TAI、Control组凋亡在各时间点均有显著差异(p<0.01),TACE组24、72小时的凋亡明显高于120小时(p<0.05).TACE组诱导的肿瘤细胞凋亡比率明显高于TAI、Control组;TACE组诱导的肿瘤细胞早期凋亡比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在120小时凋亡仍明显高于其它2组.结论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诱导癌细胞早期凋亡,是TACE治疗肝癌的主要机制之一.

  • 三氮脒、三氮脒脂质体和复方三氮脒注射液在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残留

    作者:姚龙泉;张西臣;陈国庆;何宏轩;尹继刚;李建华;杨举;闫广谋

    目的研究三氮脒、三氮脒脂质体和复方三氮脒注射液(TRYPAN)在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残留量. 方法应用三氮脒、三氮脒脂质体和TRYPAN给兔单剂量(3.5 mg/kg体重)肌肉注射,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给药不同时间后兔体内的血浆药物浓度和组织中的药物残留量,并利用3p87药代动力学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三氮脒、三氮脒脂质体和TRYPAN在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均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其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依次分别为:达峰时间(Tmax)(0.45±0.12) h、(3.36±0.75) h、(2.42±0.68) h,高血药浓度(Cmax)(3.85±0.41)、(3.01±0.16)、(3.43±0.27) μg/ml,消除相半衰期(t1/2β)(87.03±18.72) h、(136.14±20.14) h、(104.40±32.18) 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224.72±92.15)、(440.90±87.73)、(294.35±73.92) μg/ml*h.三氮脒脂质体与三氮脒和TRYPAN相比,达峰时间(Tmax)分别延长了2.91 h、0.94 h,峰浓度(Cmax)分别降低了0.84、0.42 μg/ml,消除相半衰期(t1/2β)分别延长了49.11 h、31.74 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增大了216.18、146.55 μg/ml*h,因此具有吸收缓慢、毒副作用小、消除缓慢和作用时间长等特点.三氮脒、三氮脒脂质体和TRYPAN的组织残留量结果显示,肝脏中的三氮脒残留量高,其次为肾、脾、肌肉和心,脑组织的三氮脒残留量低.三氮脒脂质体组肝、脾和脑的三氮脒残留量高于其它两组,这与脂质体的特性有关,同时增强了药物对肝、脾和脑内虫体的杀灭作用. 结论三氮脒脂质体在作用时间、毒副作用和对肝、脾、脑内虫体的杀灭作用方面优于三氮脒和TRYPAN.

  • 河南省兔隐孢子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齐萌;席建伟;史柯;吴国泉;菅复春;张龙现;宁长申

    目的 了解河南省兔隐孢子虫感染情况.方法 采集河南省7个地区14个兔场兔新鲜粪样,采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和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查隐孢子虫卵囊.结果 共检测1 681份兔粪样,52份隐孢子虫卵囊阳性,平均阳性率为3.1%.小于1月龄兔、1~3月龄、3~7月龄和7月龄以上兔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3.7%、5.9%、3.2%和0.3%.长毛兔、肉兔和獭兔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0.2%、5.6%和3.0%.结论 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品种兔均可感染隐孢子虫,对人类健康存在潜在威胁.

  • PDLLA/HA接骨系统固定兔下颌骨骨折愈合过程中外源性rhBMP-2的作用

    作者:万涛;廖锋;李祖兵;阎玉华;李世普

    探讨rhBMP-2在PDLLA/HA接骨系统固定兔下颌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对36只新西兰白兔实施骨折模型,采用PDLLA/HA接骨系统、PDLLA/HA接骨系统+胶原膜、PDLLA/HA接骨系统+含rhBMP-2的胶原膜3种不同方法,进行兔下颌骨骨折处的固定.在术后2周、4周、8周、12周,进行大体观察、X线观察和组织病理学的分析,对3组结果进行比较,并考察rhBMP-2膜在PDLLA/HA接骨系统固定兔下颌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各组动物伤口均Ⅰ期愈合,骨折无移位,咬合正常;X线显示,术后2~12周,骨折线逐渐由清晰变为模糊后消失.但加入rhBMP-2组比另两组在同一时间段骨折线密度更高,在第2周、4周、8周显示,rhBMP-2组愈合加快,HE染色显示,在早期(2~4周)rhBMP-2组即有大量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及新生骨样组织,12周rhBMP-2组骨折线不可见,骨小梁走向趋于规则.不含rhBMP-2的两组骨小梁呈网状,不如rhBMP-2组规则,骨折线模糊.PDLLA/HA接骨系统具有良好的固定骨折和使骨折愈合的效果,而rhBMP-2膜与PDLLA/HA接骨系统联合使用来固定兔下颌骨骨折可提高愈合速度,具有很好的促骨愈合效果,为临床上解决固定期过长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 家兔脑组织复电阻抗频率特性及其等效电路模型

    作者:吴小明;董秀珍;秦明新;付峰;王跃民;尤富生;向海燕;刘锐岗;史学涛

    目的:研究大脑组织的复电阻抗频率特性,分析缺血对大脑组织复电阻抗频率特性的影响,构建大脑组织的复电阻抗等效电路模型.方法:利用频响分析仪(1255B,英国Solartron公司),二电极测量法,对12只家兔正常、缺血状态大脑组织复电阻抗频率特性进行离体测量,脑缺血方法采用的是颈总动脉结扎法,等效电路模型分析采用阻抗分析软件(Zplot 2.1,英国Solartron公司),还经过脑组织病理学常规染色(HE染色)对脑缺血进行了验证.结果:在缺血脑损伤发生后,脑组织复电阻抗实部、虚部均明显增大,电阻率变化率受频率影响较小,但脑组织复电阻抗虚部频率特性未呈现出单峰走势,经软件分析得到了脑组织的复电阻抗等效电路模型.讨论:脑组织复电阻抗实部、虚部和电阻率变化率均可以作为成像变量;其复电阻抗等效电路模型显示整体脑组织的等效电路模型构成比较复杂,并非传统的生物组织三元件等效电路模型,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应设法对各组织分别进行测量.

  •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对不同生长因子的反应

    作者:李栋;沈柏均;侯怀水;时庆;张乐玲;马秀峰

    为了研究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MSC)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对不同生长因子的反应,使用贴壁培养法从兔骨髓单个核细胞中获得间充质干细胞(MSC),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基本生长行为和生物学特征;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rBM-MSC的免疫学表型;RT-PCR法检测其胶原表达;诱导rBM-MSC多向分化并使用特异性染色和RT-PCR予以鉴定;后使用MTT法检测IL-1、3、8和HGF对rBM-MSC生长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贴壁生长的rBM-MSC具有典型的成纤维样细胞形态,可传15代以上,第5代rBM-MSC高表达基质受体CD44(32%),低表达造血细胞标记CD45(4.7%);RT-PCR显示高表达Ⅰ型胶原,弱表达Ⅱ型胶原,不表达X型胶原;在不同的诱导条件下,rBM-MSC可被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和神经元样细胞.rBM-MSC对IL-3为敏感,10 ng/ml的低浓度IL-3可显著促进细胞增殖达32%以上(P<0.01),而高浓度IL-3能显著抑制其生长.结论:分离培养了rBM-MSC,其生物学特征与人和猕猴等BM-MSC相似的生物学特性,低浓度IL-3可有效促进其增殖.

  • 确证家兔外周血中存在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间充质干细胞

    作者:刘小慧;章涛;方宁;张潜;黄跃;刘金伟;汤宁宁

    本研究确证家兔外周血中存在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间充质干细胞(MSC).取成年新西兰大白兔,经每日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0 μg/kg动员6d后采集外周血样品,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PBMSC),镜下观察其生长形态并绘制增殖曲线;流式细胞术分析其表型特征;并分别对培养的PBMSC进行成骨、成软骨及成脂细胞诱导分化能力鉴定.结果表明:①原代培养24h后,可见较多短梭形及多角形贴壁细胞,3-4d后出现集落样生长,传代培养的PBMSC形态均一、呈长梭形漩涡状生长;②PBMSC增殖能力旺盛,培养2d后进入对数生长期,细胞倍增时间为37.4 h;③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培养的PBMSC高表达CD29,不表达CD14;④PBMSC经成骨诱导培养21 d后,茜素红染色显示有明显的钙结节形成;经微团无血清软骨培养体系诱导培养21d后,细胞团切片,阿利新蓝染色呈强阳性反应;经成脂诱导培养21 d后,油红染色显示诱导细胞胞浆内有大量脂滴.结论:成功从兔外周血中分离培养了PBMSC,在适宜诱导培养条件下具有向成骨、成软骨、成脂分化的能力.

  • 应用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研究失血性休克家兔脑代谢的变化

    作者:王雪莉;欧阳翠微

    目的:采用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研究失血性休克早期兔子脑代谢的变化.方法:10只新西兰白兔用于建立急性出血性贫血模型.通过1H-MRS测量休克前和休克后30min、90 min和180 min兔子脑部肌酸(Cr)、N-乙酰天冬氨酸(NAA)、乳酸(Lac)和胆碱化合物(Cho)的峰值,并计算NAA/Cr和Cho/Cr比值.结果:通过检测发现,与失血性休克前相比,休克后180 min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比容、PaCO2明显降低,血乳酸、PaO2均明显升高.休克后30 min、90 min和180 min的NAA/Cr比值分别为(1.50±0.09)、(1.37±0.09)和(1.27±0.10),均明显低于休克前(2.11±0.16)(P<0.05);休克后30 min和90 min的Cho/Cr比值分别为(1.16±0.05)和(0.97±0.04),均明显低于休克前(1.38±0.08)(P<0.05).结论:MRS可以非侵入性地动态检测失血性休克早期脑代谢变化,对其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积极意义.

  • 深低温保存兔颈总动脉体外灌注后的结构和力学性能研究

    作者:王沛涛;刘忠强;李强;付秀艳;李华琴

    目的 探讨深低温保存对动脉血管组织学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 取20只新西兰兔的颈总动脉,用含1.5 mol/L 1,2-丙二醇的低温保护剂深低温(-196℃)保存10~15 d,并在预冷的冰袋内缓慢复温;以新鲜血管作为对照.对新鲜和冷冻-复温血管的平滑肌细胞(SMC)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和分析新鲜、冷冻-复温和冷冻复温后体外灌注6、12和24 h血管的内皮细胞、SMC、血管壁组织构和力学性能(轴向、周向弹性模量和断裂应力)的变化.结果 冷冻-复温后血管的SMC在体外培养中开始生长时间与新鲜血管基本相同(24~36 h),生长速度接近.深低温保存后,血管内皮细胞数量减少,电镜观察SMC数量和形态无明显变化,但血管的轴向弹性模量(5.82±0.55)、轴向断裂应力(58.78±6.96)和周向弹性模量(1.44±0.22)、周向断裂应力(3.45±0.40)均明显低于新鲜血管(分别为6.45±0.80、146.96±23.60和1.83±0.17、5.33±0.50,P<0.05或P<0.01).体外灌注后,冷冻-复温血管的内皮细胞脱落,SMC变性、坏死,内弹力纤维和胶原出现不同程度崩裂,力学性能指标中除了轴向弹性模量外,均进一步降低(P<0.05或P<0.01).结论 兔颈总动脉SMC深低温保存效果满意,但体外灌注对经深低温保存血管的内皮细胞、SMC和血管壁结构具有明显损伤作用,导致血管力学性能显著降低.

  • 兔VX2肿瘤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作者:

    目的建立兔VX2肿瘤细胞系,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小块法对兔VX2肿瘤进行原代培养,体外传代观察,传代40次以上对培养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组织化学染色、细胞周期检查、核型分析、兔及裸鼠移植.结果新建立的兔VX2肿瘤细胞,呈多角形、短梭形,电镜下细胞内可见张力纤维、细胞间可见桥粒,细胞角蛋白阳性,体外连续培养10个月,传代70次以上,细胞倍增时间为34.5 h,细胞周期测定G1期为69.3%,G2期为5.6%,S期为25.1%.染色体为亚三倍体核型,众数为58~62条.同种移植成瘤率100%,裸鼠移植成瘤率100%,无支原体污染.结论兔VX2肿瘤细胞系来源于兔鳞状细胞癌,可用于兔(较大动物)的肿瘤实验研究.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修复心肌梗死区域的实验研究

    作者:夏思良;王建安;曾皓明;樊友启;李长岭;杨倩

    目的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新西兰白兔心肌梗死区域的修复作用.方法 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肌梗死组及药物治疗组.药物治疗组心肌梗死模型制作采用开胸左冠脉边缘支结扎法,术前24 h及术后6 d予G-CSF 10 μg/(kg*d)皮下注射处理.另外两组皮下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1周对照.三组术前、术后4周均查心超,观察心功能的改变.4周时处死动物,取出心脏,HE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心肌梗死区域的病理变化.结果药物治疗组4周后心功能EF值(0.695±0.038)较心肌梗死组(0.554±0.065)上升(P<0.05),低于假手术组(0.747±0.019);HE染色和免疫组化病理检查发现有新生的血管.结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修复心肌梗死区域,促进血管新生,改善心功能.

  • 雷米普利对兔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作者:钟亚;曹萍;童传凤;李夏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雷米普利对兔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对照组( SHAM)(n=8)、心肌梗死组(MI)(n=8)和雷米普利组(RAM)(n=8).SHAM假手术对照组只开胸不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MI组和RAM组分别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观察心电图肢导联Ⅱ、Ⅲ导联出现ST段抬高大于0.2 mV证实心肌梗死形成.RAM组术后第2天用雷米普利[1 mg/(kg·d)]灌胃,3组共喂养12周.3组兔分别在心肌梗死前、心肌梗死12周后记录左心室内、中、外膜层心室肌细胞单相动作电位,并记录心肌梗死12周后诱发的恶性心律失常次数.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处理结果.结果 RAM组明显降低心肌梗死后VT/VF的发生次数[(2.6±0.8) vs.(12.4±2.9),P<0.05].心肌梗死12周后,MI组3层左心室肌APD90较心肌梗死前明显延长[ (258.2±21.1) vs.(230.1±23.2),(278.0±23.8) vs.(245.8±25.4),(242.6±22.7) vs.(227.0±21.7),P<0.05];RAM组3层心室肌APD90与心肌梗死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6.5±22.9) vs.(235.3±21.2),(259.4±26.6) vs.(246.0±23.6), (234.1±22.8) vs.( 229.6±21.9),P>0.05].而且,MI组跨壁复极离散度较SHAM、RAM组明显延长[(36.2±10.2)vs.(18.7±6.2),(24.9±8.7),P<0.05];RAM组与SHAM组之间跨壁复极离散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7±6.2)vs.(24.9±8.7),P>0.05].结论 雷米普利明显降低兔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次数,可能与改善兔心肌梗死后跨壁复极离散度有关.

  • 丹参注射液对内毒素休克兔多器官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徐鑫荣;张家留;郑崇明;曹权;王勇;左祥荣

    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对内毒素休克兔多脏器功能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兔内毒素休克的模型,将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内毒素休克组(8只)和丹参防治组(8只),分别在输注脂多糖(LPS)前及输注LPS后30、60、120、180、240和300 min观察炎症介质、脏器功能及主要器官的病理学改变.结果丹参防治组动物血浆丙氨酸转氨酶(ALT)、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显著低于内毒素休克组,而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白介素-10(IL-10)显著高于内毒素休克组.丹参防治组肝、肺、心炎性病理改变明显减轻.结论丹参注射液能改善内毒素休克兔的心、肝、肺功能,减轻全身炎症反应及部分脏器病理损害,对临床用药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 丹参 内毒素休克
  • 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在复苏中颈部降温的脑保护作用

    作者:张浙;肖盐;刁孟元;管军;杨兴易;王虑;林兆奋

    目的 研究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在颈部降温的调节作用,初步探讨颈部降温的脑保护作用是否与PI3K/Akt及GSK3β的磷酸化有关.方法 实验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急救科实验室完成.健康雄性新西兰家兔30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5组,采用4 min室颤模型.(1)假手术组:常规手术操作置管,不诱导CA,于术后24 h处死取标本.(2)常温复苏组(normothermia theat,NT组):常规致颤复苏并于24 h时间点处死动物取标本.(3)复苏即刻降温组(intra-arrest therapeutic hypothermia,IATH组):于心肺复苏同时启动颈部快速降温,目标脑温为34 ℃,以后维持目标脑温至ROSC后4 h.于24 h时间点处死动物取标本.(4)复苏中降温+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LY294002组):复苏前20 min脑室注射LY294002,其余同组3.(5)复苏后1 h降温组(post-arrest therapeutic hypothermia,PATH组),于心肺复苏后1 h启动颈部快速降温,目标脑温为34 ℃,其余同组3.LY294002溶于DMSO稀释成10 μmol/L,在动物脑立体定位仪下在ROSC前20 min前给予脑室内注射,其余各组给予溶剂DMSO.动物24 h过量麻醉处死,采集标本.应用Western blot检测Akt、p-Akt、GSK-3β、P-GSK-3β (ser9)的蛋白表达,运用TUNEL等方法观察各组组织凋亡变化.所得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与Sham组比较,常温心肺复苏组兔脑细胞胞质中的Akt (Thr-308)磷酸化水平(P-AKT)和P-GSK3β在心肺复苏后24 h明显减低(P<0.05);复苏即刻颈部降温组P-AKT和P-GSK3β水平在心肺复苏后24 h均较常温复苏组明显增强(P<0.05);复苏后1 h降温组的蛋白表达水平在复苏后24 h也较常温复苏组有增强(P<0.05),但弱于复苏即刻颈部降温组;脑室内注射LY294002去除了亚低温的这一作用,表明了LY294002抑制Akt的磷酸化.复苏即刻降温组和复苏后1 h降温组的凋亡细胞较常规复苏组和LY294002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颈部降温能减轻复苏后兔脑神经细胞的损伤,复苏时即刻降温能有更好的脑保护作用.低温的脑保护作用能够被PI3K/Akt通路的阻断剂所阻断.说明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是通过PI3K/Akt通路的激活来实现的.颈部降温可通过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使蛋白激酶B的活化,促进GSK3β的磷酸化,发挥神经保护作用.PI3K/Akt通路阻断剂LY294002可抑制复苏后脑组织Akt的活化,从而抑制了下游GSK3β的磷酸化,抵消降温的神经保护作用.

  • 神经肽Y在家兔内毒素性脑损伤模型中的时相变化

    作者:张育才;张宇鸣;汤定华;徐梁;陈丽琴;李爱求;曾纪骅

    目的探讨家兔内毒素性脑损伤模型中脑组织、脑脊液(CSF)和血浆神经肽Y(NPY)的时相变化及与病情的关系.方法 35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内毒素组(30只)和对照组(5只),内毒素组于每兔脑池内注射内毒素100μg/kg体重,对照组注入等容量生理盐水.于注射内毒素后3h、6h、12h、24h、48h、72h收集血浆、CSF,并处死家兔留取脑组织(海马区),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NPY含量,干燥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结果注射内毒素后,脑组织、CSF和血浆中NPY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注射前(P<0.05或P<0.01),24h为高峰,分别为23.7ng/g、783.7ng/L和821.7ng/L;脑组织含水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24h脑含水量达到高峰.结论内毒素诱导家兔脑水肿情况下,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组织存在NPY的异常产生和释放,与炎症损害有关.

  • 络脉舒通对兔心肌梗死再灌流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孙祎;陈玉国;张运;徐峰;李瑞建;吕瑞娟;薛丽;张鹤

    目的 探讨络脉舒通对兔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流损伤心脏功能和氧自由基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络脉舒通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每组8只,制备AMI再灌流模型.观察各组血流动力学改变,检测丙二醛(MDA)、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变化,测量心肌梗死面积.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络脉舒通组缺血-再灌流后2 h左室收缩压(LVSP)和左心室内压大收缩和舒张变化速率(±dp/dtmax)均显著升高(P《0.05),LVEDP则显著下降(P《0.05).(2)对照组MDA含量比假手术组显著增高(P《0.05),而SOD和NOS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络脉舒通组心肌梗死面积显著缩小(P《0.05),心肌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心肌SOD和NOS活性均显著增高(P《0.05).结论 络脉舒通具有清除氧自由基作用,可以减轻心肌再灌流损伤,改善心功能.

5921 条记录 8/297 页 « 12...567891011...29629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