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维生素E、普罗布考对溶血卵磷脂引起的脑微血管细胞损伤和增殖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菲;龚纯贵;芮耀诚

    目的:研究维生素E(VE)、普罗布考(PRB)对溶血卵磷脂(LPC)引起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CMEC)损伤的保护作用和脑微血管平滑肌细胞(BCMSMC)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以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及结晶紫染色法分别测定BCMEC损伤和BCMSMC的增殖.结果:VE 5~50zmol/L时显著抑制LPC 50 nmol/L引起的BCMEC释放LDH,释放率下降至(36.8=1.0)%~(16.2±2.9)%;显著抑制LPC 10 nmol/L引起的BCMSMC增殖,抑制率为(37.6±7.0)%~(61.3±0.6)%.PRB 5~50 μmol/L时显著抑制LPC 50 nmol/L引起的BCMEC释放LDH,释放率下降至(34.2±3.3)%~(1 9.1±2.4)%;显著抑制LPC 10 nmoI/L引起的BCMSMC增殖,抑制率为(40.9±2.4)%~(47.0±3.7)%.结论:VE和PRB对LPC引起的BCMEC损伤有保护作用,对BCMSMC增殖有抑制作用.

  • 脑创伤后脑微血管扫描电镜观察及临床意义

    作者:于如同;官鹏;毛庆;艾效蔓;白永文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扫描电镜下脑微血管形态学改变,为脑损伤后继发性损害提供微循环基础.方法制作大鼠液压冲击脑损伤模型,复合甲基丙烯酸甲酯脑微血管铸型,50%盐酸腐蚀脑组织,制作脑微血管标本,扫描电镜观察正常大鼠脑微血管和急性脑损伤后 3、 12、 48、 72 h脑微血管形态学的改变.结果对照组脑内有较稠密的微血管,分布均匀,外形规则、平滑,粗细均匀,行走弯曲自然.脑损伤后 3 h观察到小动脉行走僵硬,毛细血管充盈差,吻合减少,行走过度弯曲或形成盲端. 24 h和 48 h的血管有较多的渗出,铸型剂聚集或囊性扩张.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后脑微血管功能失调是导致加重继发性脑缺血缺氧的重要原因.

  • 急性颅脑损伤脑微血管形态学改变的实验研究

    作者:于如同;高立达;官鹏;毛伯镛;艾效蔓;孙兵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脑微血管形态学改变.方法制作大鼠液压冲击脑损伤模型,脑微血管墨汁灌注,制作切片透明标本,利用Mias-2000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微血管直径和面积密度.制备扫描电镜脑组织标本,观察微血管形态学的改变.结果扫描电镜观察有小血管破裂红细胞漏出,部分血管扭曲,有些区域出现无血管区.受伤48h和72h,微血管内有微血栓形成,周围组织间隙增宽.图像分析示脑外伤后3h微血管的直径和血管面积密度均较对照组降低(P<0.01).受伤12h后,微血管直径均较对照组增加(P<0.01),但血管面积密度仍较正常低(P<0.05).结论脑微循环功能失调可能是导致脑外伤后继发性缺血缺氧的重要原因.

  • 阿茨海默病中的脑微血管发病机制

    作者:张志慧;吴以岭

    阿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起病隐袭,临床表现为记忆力和认知功能进行性减退.大量的老年斑(SPs)和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为主要的病理学特征.

  • 化学因素对脑微循环调节研究的若干进展

    作者:柯家祥;张庆富;王青

    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脑微循环受神经因素和化学因素调节脑微血管紧张度,控制脑微血管血流量,共同维持脑微循环内环境稳态.下面就影响脑微循环化学因素的国外若干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缺血再灌脑血管内皮损伤及GP Ⅲ a表达的研究

    作者:刘育英;赵秀梅;刘凤英;郑世荣;田牛

    目的研究沙土鼠缺血再灌注后微血管内皮损伤和GPⅢa的表达.方法用夹闭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30min再通造成灌注模型,由颈动脉注入FITC标记血小板.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活体软脑膜微血管中血小板对内皮细胞的粘附,用CD61抗体经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缺血再灌注沙土鼠脑组织血管内血小板和内皮细胞上GPⅢa糖蛋白的表达.结果再灌注后即刻,软脑膜细静脉内有白细胞和血小板粘附,呈星点状分布;再灌注(30~60)min,可观察到小动脉和细动脉内皮形成的空泡和血栓形成.免疫组化显示缺血再灌注(1~6)h血小板和内皮细胞膜上GPⅢa表达增强.结论缺血再灌注可引起脑内皮细胞损伤和血小板粘附蛋白表达增强 .

  • 糖尿病对血-脑屏障的损害及其机制

    作者:余爱勇;赵玉武

    血-脑屏障是中枢神经系统特有的重要结构.血-脑屏障损害与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有关.糖尿病所致血-脑屏障病理学改变、屏障功能损害、转运功能障碍和脑微血管紧密连接性质改变,是糖尿病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 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原代培养与鉴定

    作者:郎娟;覃玉群;赵建军

    目的 探讨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方法.方法 5~7d龄SD大鼠脑皮质用胶原酶消化得到脑微血管段后,接种于培养瓶进行原代培养.培养的细胞采用倒置显微镜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荧光法鉴定Ⅷ因子相关抗原,MTT法测定细胞活力.结果 倒置显微镜下细胞呈单层“铺路石样”排列的典型特征;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荧光检测得阳性细胞率达95%;MTT法测定结果显示第120 h细胞活力强.结论 该培养方法能成功地分离并培养出纯度较高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对更深入地研究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 血脑屏障与P-糖蛋白

    作者:刘晓东

    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 BBB)指血-脑及血-脑脊液屏障[blood cerebrospinal fluid barrier (BCSFB or BCB)].BBB主要的屏障是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构成的屏障,与其它组织不同的是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联接,缺乏孔道转运和胞饮转运.此外在内皮细胞周围存在大量的胶质细胞,形成了脑微血管的以下特性:(1)低水溶性物质的扩散通透性;(2)低导水性;(3)高反射系数;(4)高电阻性.这些特性的存在限制了一些极性大、电荷性高和大分子化合物进入脑内.

  • 非诺贝特对人BMEC与小鼠脑微血管组织SOD3表达的影响及机制

    作者:杜小珊;杨锡彤;徐弘扬;程建杰;王光明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α亚型(PPARα)激动剂非诺贝特对人脑微血管(BMEC)与小鼠脑微血管组织细胞外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3)表达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培养好的BMEC随机分为两部分,分别加入终浓度为10μg/mL非诺贝特、同等体积的DMSO处理12 h;将15只小鼠随机分为两部分,分别给予30 mg/kg非诺贝特、10%的羧甲基纤维素混悬液10 mL/kg连续灌胃7 d,处死小鼠取脑组织,提取脑微血管;用RT-PCR技术检测BMEC与脑微血管组织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α亚型(PPARα)、SOD3的mRNA表达.构建含SOD3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质粒pGL4 mSOD3,用突变试剂盒定点获得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反应元件(PPRE)序列突变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pGL4 mu mSOD3,将pGL4 mSOD3、pGL4 mu mSOD3转染BMEC 24 h,取部分细胞用终浓度10μg/mL的非诺贝特处理12 h,检测细胞荧光素酶活性.结果 经非诺贝特处理后,BMEC及小鼠脑微血管组织中PPARα、SOD3 mRNA表达均升高(P均<0.05).转染pGL4 mSOD324 h,经非诺贝特处理后BMEC内pGL4 mSOD3的荧光素酶活性增强(P<0.05);转染pGL4 mu mSOD324 h,经非诺贝特处理的BMEC荧光素酶活性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 非诺贝特通过激活PPARα从而调节人BMEC与脑微血管组织中SOD3的表达.

  • 071 高压氧对急性缺血动物脑微循环和血细胞流变性的作用

    作者:蔺世龙;刘景昌;辛佩珠;刘磊;冶建宏;李斌;王庆蓉;骆秉铨;黄荣国;辛静波

    目的: 探讨脑损伤动物经高压氧暴露治疗后大脑微血管及局部组织灌流的作用. 方法: 沙士鼠188只, 分为正常对照组、脑缺血组和缺血后高压氧暴露组. 用激光微循环血流计测定正常对照组高压氧暴露治疗后脑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的动态改变; 用布氏和OPTON显微镜观测了动物血细胞流变性的变化; 用微电极测定了动物脑微血管NO含量的变化; 观测了高压氧暴露时离体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内Ca2+的变化; 用H-7000电子显微镜等探讨了脑损伤后用高压氧治疗对脑皮质及海马区神经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用夹闭双侧颈动脉造成脑缺血30~120 min松夹再灌. 结果: 正常对照组动物在0.2 MPa氧暴露, 通过透窗观察到软脑膜细动脉比暴露前收缩10.1%, 细动脉血流速度比高压氧暴露前减慢0.58 mm/s, 细静脉流速比高压氧暴露前减慢0.29 mm/s, 大脑皮质血流量减少37%(P均<0.01). 而脑缺血损伤动物暴露于0.25 MPa高压氧60 min, 软脑膜细动脉可在颈动脉再灌流后血流速度得到一定改善的基础上净增0.85 mm/s, 细静脉血流速度增加0.31 mm/s, 脑皮质血流量在高压氧暴露后可恢复到或接近脑损伤前水平 .单纯脑缺血组在与高压氧暴露组相同观测期间软脑膜细动脉血流速度和脑皮质血流量均明显减少, 与HBO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P均<0.01. 且急性缺血性脑损伤时红细胞膜流动性减退, 0.25 MPa高压氧暴露具有保护红细胞膜流动性作用. 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 脑缺血时动物大脑皮质有结节及弥漫性胶质细胞增生, 血管周围有细胞包绕, 神经细胞变性或坏死, Niss小体减少或消失. 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周围水肿, 大脑皮质和海马区异常改变, 血管结构壁破坏, 周围组织水肿; 毛细血管内外膜连续性差, 管壁结构疏松, 基底膜断裂等. 而脑缺血动物经0.25 MPa高压氧暴露后, 上述病变减轻或消失. 表明高压氧具有保护大脑神经细胞和内皮细胞的作用. 结果还显示, 高压氧下脑缺血30 min, 沙士鼠软脑膜细动脉末端NO呈指数递增, 再灌期缓慢下降. 0.2 MPa O2暴露时, NO周期性释放频率和幅度增加. 在脑缺血2 h组, 当缺血5 min, NO合成增加, 缺血90 min, NO增至大值, 而后开始下降, 于缺血100 min左右, 释放至基础值以下. 在0.2 MPa O2暴露时, NO未显示间断性释放变化, 幅度亦未见增加. 表明脑微血管NO的产生与缺血损伤程度有关, 高压氧暴露可促进NO的产生. 实验还显示, 0.1 MPa O2下共培养的SMC[Ca2+]i和EC[Ca2+]i均缓慢下降. 0.2~0.4 MPa O2暴露3~5 min内, 共培养的EC[Ca2+]i明显增加, 而在此时SMC[Ca2+]i却明显减少, 尤在贴附于EC生长的SMC[Ca2+]i下降为明显. 氧压增至0.4 MPa时, EC[Ca2+]i瞬间增加, 且在随后的3~5 min内一部分EC相继破裂, 荧光指示剂外溢, 显微镜下可见类似"炸弹”爆炸时的景象. SMC[Ca2+]i相对增加, 持续时间相对较长. 0.1~0.4 MPa N2-O2对照组, 共培养的SMC[Ca2+]i和EC[Ca2+]i均同步缓慢下降, 显示高氧分压暴露微血管损伤与细胞内Ca2+内流有关. 结论: ①正常机体HBO暴露时脑血流量减少是机体避免高氧环境对组织损伤的保护性反应, 脑损伤后HBO暴露时脑血流量增加与损伤部位修复作用有关; ②脑损伤时血细胞流变性改变是全身性的一种应激反应, HBO暴露可使缺血性脑损伤的白细胞由激活状态向稳态转变, 以达到对白细胞粘附功能的调整作用, 急性缺血性脑损伤时白细胞伪足形成, 细胞内颗粒运动活跃等激活现象是其高粘附蛋白在细胞形态学上的改变形式; ③ 0.25 MPa HBO暴露具有保持脑皮质和海马区神经细胞及血管内细胞的作用等; ④高压氧可促进脑微血管NO的产生, 并影响细胞Ca2+浓度变化, 均与脑损伤有关.

  • 020 重组葡激酶对脑微血栓的溶栓效果观察

    作者:郑宏宇;李媛媛;赵汉青;张叔伦

    目的: 探讨重组葡激酶对脑微血管白血栓的溶栓效果. 方法: 将44只金黄地鼠随机均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尿激酶对照组和3个重组葡激酶试验组(高、中、低剂量组剂量分别为9 000葡激酶单位/kg、 27 000葡激酶单位/kg、 81 000葡激酶单位/kg) 动物静脉注射血卟啉钠后, 用He-Ne激光照射目标血管形成白血栓. 分别用生理盐水、尿激酶和不同剂量的重组葡激酶作为溶栓药进行静脉点滴, 记录并分析溶栓、再栓及出血等情况. 结果: 重组葡激酶三个剂量组溶栓效果与40万IU/kg剂量的尿激酶组与尿激酶相当, 与生理盐水组有显著差异(P<0.01), 各重组葡激酶组和链激酶组间无差异. 在出血时间方面, 各重组葡激酶组和链激酶组都较生理盐水组有明显延长(P<0.01)高剂量重组葡激酶组较尿激酶组明显延长(P<0.01), 其余二组与尿激酶组相当(P<0.05). 再栓的情况除27000葡激酶单位/kg组稍少外, 另外两个重组葡激酶组与尿激酶组相似. 结论: 在本实验剂量范围内的重组葡激酶可以一定程度地溶解富血小板血栓, 其溶栓效果与40万IU/kg剂量的尿激酶相似.

  • 缺血再灌脑血管内皮损伤及GPⅢa表达的研究

    作者:刘育英;赵秀梅;刘凤英;郑世荣;田牛

    缺血再灌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细胞粘附, 已有一些研究[1,2], 但缺血再灌后脑微血管血小板与内皮细胞之间粘附却研究不多, 特别在脑缺血再灌的情况下, 血小板粘附分子的表达和在体状态下血小板的粘附行为与粘附分子的表达之间的关系是否一致尚不十分明确. 因此我们在活体状态下观察脑缺血再灌内皮细胞与血小板之间的粘附变化, 结合组织免疫方法研究细胞粘附与粘附分子表达, 确切地了解内皮损伤和血小板粘附的关系, 为脑梗塞、血栓形成的防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 大鼠液压脑损伤后早期脑微血管基底膜成分改变及MMP-9表达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建;刘绍明

    目的 研究大鼠液压脑损伤后早期脑微血管基底膜成分的改变及MMP-9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成年健康SD雄性大鼠64只,以侧位液压冲击法建立大鼠脑损伤模型(8只),随机平均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假手术组(8只)及颅脑损伤后3 h、6 h、12 h、24 h、48 h、72 h亚组(每亚组8只).应用光镜、透射电镜及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脑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脑微血管结构、Ⅳ型胶原及MMP-9表达.结果 颅脑损伤后脑微血管外细胞间质水肿,基底膜节段性溶解、缺损,有红细胞漏出;脑微血管基底膜Ⅳ型胶原明显减少:MMP-9的表达逐渐增强.结论 液压脑损伤后脑微血管基底膜缺失是导致继发性脑水肿及脑缺血的主要病理基础,而脑微血管壁和管外间质MMP-9高表达可能是引起微血管损害的主要机制之一.

  • 脑损伤脑微血管5-羟色胺含量变化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作者:柯以铨;徐如祥;陈长才

    目的探讨脑损伤脑微血管5-羟色胺(5-HT)含量变化对血脑屏障通透性(BBB)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器,检测鼠脑微血管5-HT的含量.结果脑损伤后0.5h脑微血管中5-HT含量明显增加,至伤后6h仍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差非常显著(P<0.01);脑组织含水量亦明显增高,BBB通透性增高.结论脑损伤早期脑微血管中5-HT含量明显增高,是导致BBB损害及脑水肿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 糖尿病大鼠红细胞在脑微血管的粘附

    作者:郑世荣;田牛

    红细胞(red blood cell, RBC)是血液中极其重要的细胞成分,糖尿病时红细胞可以与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 EC)粘附,RBC对EC的粘附增强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严重程度有关.

  • PMA和PDTC干预NF-κB信号通路对划痕损伤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朱鹏博;黄梓雄;陈兵;莫伟;林亨;龙霄翱;尹延庆;梁远生

    目的 探讨干预NF-κB通路对划痕损伤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用划痕法建立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随机分成空白组、激活组、抑制组、划痕组、划痕+激活组、划痕+抑制组6组,其中激活组给予NF-κB激活剂佛波醇脂(PMA)干预,抑制组在吡咯醛二硫氨基甲酸(PDTC)预处理后加用PMA.各组细胞处理1、6、12、24、48 h后,免疫细胞荧光法测定磷酸化NF-κ3p65表达,MTS法检测细胞增殖的情况.结果 随着作用时间增加,除去空白组外其余组的NF-KB蛋白表达量逐渐增高,但抑制组NF-κB蛋白表达均较激活组明显减少.各组细胞均有不同程度增殖,其中激活组、划痕+激活组增殖明显.结论 NF-κB信号通路激活可促进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而阻断NF-κ,B信号通路可抑制增殖.

  • 麝香酮对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血浆内皮素和脑皮质微血管的影响

    作者:秦琴保;李文娟;黄如训

    目的:观察麝香酮对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和脑皮质微血管结构改变的影响.方法:复制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动物模型,将雄性RHRSP自术后第8周分成两组:高血压组和麝香酮治疗组,将年龄、性别、数量相同的假手术组作对照组,测量收缩压(SBP)和12周时血浆ET含量,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脑皮质微血管形态改变.结果:12周时麝香酮组的SBP水平比高血压组低[(23.95±0.73) kPa vs (26.13±2.22) kPa,P<0.05],ET水平也比高血压组低[(73.25±10.78) pg/mLvs (89.44±9.92) pg/mL,P<0.05].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均发现高血压组皮质微血管损害严重,麝香酮组微血管形态损害比高血压组轻.结论:麝香酮可降低RHRSP的SBP和血浆ET水平,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脑皮质微血管损害.

  • 脑微血管炎性损伤病理学意义解析与药物调控研究进展

    作者:韩峰

    脑血管病发病率居高不下,临床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深入解析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来发现潜在的重要药物靶标,这仍然是目前创新药物研发的重要策略.作为大脑必需的氧气和能量来源的重要通道,脑微血管具有区别于外周微血管系统的专有结构和功能属性.脑微血管是神经血管单元和构成血脑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急、慢性脑血管病的病因源头因素,炎症免疫反应和氧化/硝化应激等因素是造成脑微血管损伤和功能障碍的重要机制.采用能特异性反映临床脑微血管损伤病理过程的体内外疾病模型,结合活体可视化等技术,有助于进一步解析关联分子事件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同时,本综述总结了近年以脑微血管结构和功能保护为目的的药物靶标和候选创新药物研究进展.

  • 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作者:滕晓茗;周微雅;黄燕;周祥祯

    目的:探讨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方法,为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打下基础.方法:用胶原酶消化大鼠脑皮质制成细胞悬液再进行培养;用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检测进行鉴定.结果:分离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一周左右可长成单层,光镜下为多角形或扁平梭形,呈"铺路石样"排列,透射电镜可见Weibel-Palade小体.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测定阳性.结论:该分离细胞培养法可培养出大鼠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46 条记录 2/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