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保护下介入治疗老年急性心梗溶栓后心绞痛1例

    作者:肖文凯;高磊

    1 临床资料患者,女,72岁.2年来反复发作胸骨后疼痛,诊断为"冠心病".2005年4月9日凌晨1时出现胸骨后剧烈疼痛,经抗心肌缺血、抗凝等治疗后症状缓解,4月11日下午13时再发胸痛,外院急查心电图示:V3-5QRS波群呈qR型,ST段抬高≥0.2mv;心肌酶:CK706U/L,CK-MB45U/L,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立即行尿激酶150万U溶栓治疗,疼痛略有缓解,4月12日凌晨再次出现胸痛症状,心电图提示V3-5导联ST段再抬高,Ⅱ、Ⅲ、AVF导联ST段水平性压低≥0.1mv.当日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考虑为急性心肌梗死延展,并以重组葡激酶10mg溶栓治疗,于16时收住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查体:BP 98/60mmHg,P 76次/min,R 20次/min.

  • RGD-重组葡激酶-人α微球蛋白融合蛋白原核表达、纯化及鉴定

    作者:苟冶然;龙小滨;白磊;何泉;陈检;张绍城;汪德强;周建中

    目的 构建RGD-重组葡激酶-人α微球蛋白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融合蛋白,纯化并初步鉴定其生物学活性.方法 利用重叠延伸PCR获得目的融合基因片段RGD-rSAK-α1M,插入带有His-GST标签的原核高效可溶性表达载体PEGX-6P-1中.经酶切鉴定后,将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菌株,IPTG诱导目的蛋白表达,经Ni+亲和层析柱纯化后用3C蛋白酶切除重组蛋白的His-GST标签,再利用DEAE离子交换柱和分子筛纯化蛋白.后应用纤维蛋白平板溶圈法和血小板聚集抑制试验分别测定评价重组融合蛋白的溶栓活性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结果 1)成功构建了RGD-重组葡激酶-人α微球蛋白融合蛋白.2)实现了目的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上清液中的高效表达,并纯化了融合蛋白.3)体外实验表明纯化后的融合蛋白纤溶活性同尿激酶标准品无明显差异.4)融合蛋白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较单纯重组葡激酶明显提高.结论 经文献检索确认为首次获得了纯化的RGD-重组葡激酶-人α微球蛋白融合蛋白,并验证了其纤溶活性和尿激酶标准品无明显差异,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较单纯重组葡激酶增强,为下一步进行融合蛋白免疫原性鉴定奠定了基础.

  • 重组葡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国涛;杨萍

    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溶栓治疗因简单易行而被广泛采用.采用溶栓治疗可以迅速、完全、持久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恢复有效心肌血流灌注,从而降低病死率,改善AMI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1]).

  • 重组葡激酶溶栓活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杨胜荣;王林;杨万松;周丽娟;陈元禄;樊振旺

    目的探讨重组葡激酶(r-Sak)的溶栓活性及对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影响.方法通过对家兔内膜受损颈动脉内注射凝血酶产生的富红细胞血栓形成动物模型(21只),分别给予0.5ml/kg生理盐水(NS)(对照组5只)、27500IU/kg尿激酶(UK)(阳性对照组8只)及27500AU/kg r-Sak(实验组8只),比较各组用药前、后颈动脉血流量(CBF)的变化及对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指标的影响.结果r-Sak对颈动脉富红细胞血栓产生明显的溶栓作用,与等剂量UK比较,出现再通所需时间短(18.3±5.9min VS 28.6±3.5min,P<0.01),实验组用药后CBF大值(Max)与用药前CBF值的差(△)较阳性药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5.14±0.61ml/min VS 3.31±0.95 ml/min,P<0.001);同时,r-Sak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α2-抗纤维蛋白溶解酶(α2-AP)活性、纤维蛋白原(Fg)、纤维蛋白溶解酶原(Pg)等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指标均无明显影响(P>0.05).阳性对照组和实验组中各有25%(2/8)发生了动脉穿刺点渗血,均于20min内自行停止.结论国产r-Sak作为一种新型的纤维蛋白选择性溶栓剂,有可能为临床溶栓治疗提供新的手段,且无严重副作用,值得作进一步研究.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多器官衰竭救治成功1例

    作者:肖文凯;高磊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72岁.因发作性胸骨后疼痛2年,加重4d于2005年4月12日入院.患者2年前诊断为"冠心病",2005年4月9日凌晨1时出现胸骨后剧烈疼痛,外院按不稳定型心绞痛处置后症状缓解,4月11日13时再发胸痛,外院考虑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给予尿激酶150万单位溶栓治疗,疼痛症状略有缓解,4月12日凌晨胸痛再发,心电图提示V3-5导联ST段抬高,当日中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考虑为再梗死,以重组葡激酶10mg溶栓治疗,同时静脉输注肝素,于4月12日16时收住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既往有高血压病、慢性支气管炎和阻塞性肺气肿等病史.

  • 125 I-血栓致兔肺栓塞模型评价药物溶栓作用方法的改进和应用

    作者:梁心平;刘秀文;汤仲明

    目的 探索急性和较长时间溶栓作用的可靠评价方法。方法 改进125I-血栓致兔肺栓塞模型和方法,用实验结束时肺残留125I-血栓放射性评价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重组葡激酶(rSak)及复方益心康的急性溶栓作用;并用本模型和累积尿125I-放射性排泄率对益心康进行较长时间动态溶栓研究。结果 3个急性实验中,生理氯化钠溶液组的溶栓率在6%~8%;放射性总回收率为90%~97%;rt-PA和rSak均有剂量依赖性的明显溶栓作用;益心康无明显纤溶作用。较长时间实验中,肺栓塞后0~7.5d,益心康组累积尿125I-放射性排泄率明显高于生理氯化钠溶液对照;放射性总回收率为97%~105%。结论 本模型和方法的自发溶栓率低,肺残留125I-栓子和总放射性回收率高,结果可信度高。本模型和累积尿125I-放射性排泄率可作为动态观察与评价较长时间溶栓作用的可靠方法。

  • 重组葡激酶在健康受试者的耐受性

    作者:李海燕;郭静萱;张富春;李昭屏;陈凤荣;童素梅;张毅芳;毛节明

    目的评价健康受试者对重组葡激酶(血栓溶解药)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27例健康受试者静脉滴注重组葡激酶(2.5,5,10,15 mg).结果用药前后,所有受试者用药前后血压、心率及呼吸无异常变化,与溶栓有关的血液学参数、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血糖均无显著性变化.有10例(37.0%)发生轻微过敏反应;9例(33.3%)发生轻微出血;6例仅有牙龈少量渗血;1例发现尿中红细胞;1例出现静脉穿刺部位小瘀斑;在15 mg剂量组中,1例同时具有上述3种出血表现.结论在2.5~15 mg内,健康受试者均能较好地耐受重组葡萄酶,但有少数出现轻度药物不良反应.

  • 单次静滴重组葡激酶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

    作者:杨丽;张弨;翟所迪;李海燕;张福春;陈凤荣;郭静萱

    目的 研究重组葡激酶(r-SAK)(抗急性心肌梗死药)单次静脉给药后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 24例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3组(5,10,15 mg剂量组),建立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r-SAK的血药浓度,用3P97药代动力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r-SAK符合二房室一级消除模型,Vc为6.68~23.19 L,AUC0-t为1.39~3.59 μg·h·mL-1,t1/2β为1.35~4.37 h.结论 建议临床给药方法为r-SAK 10 mg、30 min内静脉输注.

  • 施爱克

    作者:程光丽

    [通用名称]recombinant staphylokinase for injection(r-Sak),注射用重组葡激酶[性状]为白色疏松体,溶解后为澄明液体.[药理作用]本品具有溶栓作用.其溶栓机制为:与血浆中纤溶酶原形成复合物,激活纤溶系统,促使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特异性地降解纤维蛋白,使血栓溶解.

  • 重组葡激酶群体药动学研究

    作者:张弨;翟所迪;杨丽;郭静萱;李海燕

    目的:应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法研究重组葡激酶(r-SAK)的群体药动学.方法:建立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r-SAK的血浆药物浓度,应用NONMEM法进行模型优化,确定r.SAK的药动学模型和统计学模型,估算群体药动学参数和个体间、个体内变异,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建立了r-SAK的特异性浓度测定方法.r-SAK符合二房室一级消除模型,体重(WET)和肌酐对k21有显著性影响,方程为k21=θ(3)×WETθ(5),终估算结果:k=0.19h-1,k12=1.93h-1,k21=1.87×10-4×WET11.8h-1,V=13.2L.计算所有参数的SE(Standard error)和95%CI(Confidence interva1)评价参数估算方法的优劣.结论:应用NONMEM法估算出的群体药动学参数结果可全面给出药物的药动学参数和变异,为r-SAK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依据.

  • 重组葡激酶静脉溶栓疗法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作者:刘超龙

    目的 探讨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重组葡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3例,随即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6例,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27例,给予重组葡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出血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重组葡激酶用于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安全可靠,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 重组葡激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作者:周柏华;童巧霞

    目的 观察重组葡激酶(r-Sak)与尿激酶(UK)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接受治疗的200例AMI患者,将其随机分为UK组和r-Sak组,各100例.r-Sak组给予0.9%生理盐水100 mL + r-Sak 10 mg,UK组给予UK 150万U + 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判断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r-Sak组胸痛症状缓解率、再通率、总有效率均高于U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r-Sak组死亡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心律失常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U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r-Sak治疗AMI的效果优于UK,再开通率高,复合临床事件发生率低,效果肯定,值得推广.

  • 基因重组葡激酶和重组链激酶在猪急性脑栓塞模型中溶栓作用的比较研究

    作者:秦智勇;陈衔城;葛汝村;马端;宋后燕

    目的:比较局部动脉内灌注重组葡激酶和重组链激酶对脑血栓的溶化效果及对出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制成18只幼猪急性血栓性脑栓塞模型,4小时后分3组,2个实验组自颈内动脉灌注重组葡激酶(0.2 mg/kg)或重组链激酶(3×104 U/kg),对照组自颈内动脉灌注5%葡萄糖;脑血管造影观察血栓是否溶化;并测定凝血系统指标.结果:2个实验组在用药后1.5小时血管再通均高于对照组,葡激酶组在0.5和1.0小时的再通率高于链激酶组(P均<0.05).葡激酶组对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影响小,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的幅度小于链激酶组.结论:重组葡激酶及链激酶均能溶化脑血栓,但前者溶栓效果较好,且对凝血功能影响较小.

  • 重组葡激酶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组织缺血的影响

    作者:沙建平;薛耀明;陈炫;祝彼得;张新胜;陈卫银;冯本华;赵艳

    目的 观察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时血中内皮素-1(ET-1)、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血栓素B2(TXB2)、血小板大聚集率(PAGm)水平及胰腺组织血流量的变化,评价重组葡激酶(r-Sak)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 81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AP模型组和r-Sak治疗组,每组27只.采用质量分数为5%的牛磺胆酸钠胰胆管逆行注射方法建立SAP模型.于制模后6、12和18 h检测下列指标:用组织血流仪检测胰腺组织的血流量;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中ET-1、TXB2和6-keto-PGF1α含量;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中vWF含量;用全自动血小板聚集仪检测胶原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PAGm.结果 术后6、12和18 h SAP模型组大鼠胰腺组织血流量呈逐渐下降趋势,各时间点胰腺组织血流量均较假手术组显著下降(P均<0.05),且术后各时间点PAGm及血中ET-1、vWF、TXB2含量均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6-keto-PGF1α显著降低(P均<0.05);与SAP模型组比较,r-Sak治疗组术后各时间点PAGm、ET-1、vWF、TXB2含量均显著降低,6-keto-PGF1α则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 r-Sak可明显改善SAP大鼠胰腺的微循环,增加胰腺组织的血流量,对SAP大鼠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 重组葡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恩;刘宗芳;孙利强;汪涛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通常由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血栓性冠状动脉阻塞所致.早期、持续、有效的再灌注治疗能明显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挽救左心室功能,降低病死率,改善AMI患者临床预后.目前,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AMI的首选治疗方式.但静脉溶栓治疗仍占据很重要的临床地位.静脉溶栓治疗能及时开通梗死相关动脉,血运重建可降低其病死率.

  • 国产重组葡激酶对兔股动脉血栓溶栓疗效的对照研究

    作者:李春坚;黄峻;杨志健;曹克将

    目的 观察同等剂量国产重组葡激酶(r-SAK)、重组链激酶(r-SK)和尿激酶(UK)对兔股动脉血栓的溶栓疗效.方法 新西兰兔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r-SAK组、UK组和r-SK组.用球囊损伤法制作兔右股动脉血栓形成模型.球囊损伤后2 h分别经耳缘静脉匀速输注各溶栓药物,持续30 min:①对照组:生理盐水10ml;②r-SAK组:r-SAK 3.0万U/kg;③UK组:UK 3.0万U/kg;④r-SK组r-SK 3.0万U/kg.溶栓后持续监测兔股动脉压力以判断血管开通状况.结果 球囊损伤后120 min各实验组右股动脉脉压均降为0或低于左侧脉压的10%;对照组输注生理盐水后右股动脉压力无显著变化,r-SAK组溶栓后右股动脉脉压均显著增加至大于左侧脉压的50%,而UK和r-SK组溶栓后右侧股动脉压力较溶栓前均无显著变化;溶栓后5 h,r-SAK组所有再通血管的脉压均下降至左侧脉压的50%以下.结论 同等剂量的国产r-SAK溶栓疗效优于UK和r-SK.

  • 重组葡激酶致突变作用研究

    作者:孙美芳;王取南;魏凌珍;余素贞;徐德祥;朱年春

    目的研究重组葡激酶的致突变作用.方法CHL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S9),剂量为4125、8250、16500AU/ml、Ames试验(±S9),剂量为16.5、165、1650、16500、165000AU/ml)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肌肉注射剂量为83.5、167.0、334.0mg/kg).结果CHL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均小于5%;各剂量组TA97、TA98、TA100、TA102各试验菌株MR<2;各剂量组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均小于2.00‰.结论重组葡激酶在本试验条件下无致突变作用.

  • 兔股动脉血栓形成模型中国产重组葡激酶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春坚;黄峻;邵志高;王蔚青;杨国平;黄蓬

    目的:研究国产重组葡激酶( recombinant staphylokinase, r-SAK)在兔股动脉球囊损伤后血栓形成模型中的药动学特征. 方法:新西兰兔 30只,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 6组,分别为对照组 (生理盐水 10 mL, 30 min)、 r-SAK小剂量组 (r-SAK 0.25 mg/kg, 30 min)、 r-SAK中剂量组 (r-SAK 0.5 mg/kg, 30 min)、 r-SAK大剂量组 (r-SAK 1.0 mg/kg, 30 min)、 r-SAK单次静脉推注组 (r-SAK 0.5 mg/kg, 2 min)和联合肝素治疗组 (先静脉推注肝素 200 U/kg,继之予 r-SAK 0.5 mg/kg, 30 min,溶栓后予肝素 50 U/(kg· h)静滴至观察终点 ).用球囊损伤法制作兔右股动脉血栓形成模型,模型形成后经耳缘静脉匀速输注治疗药物.溶栓前及溶栓后不同时间点取静脉血用"溶圈法"检测 r-SAK血药浓度,用药代动力学计算程序拟合 r-SAK药动学模型. 结果 :r-SAK血浆浓度在 2.0× 104~ 2.0× 106 U/L范围内与溶圈直径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 (96.05± 11.35)%,相对标准差(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为± 11.82%.各静脉输注组血药浓度峰值时间为 30 min,低、中、高 3个剂量组峰值浓度与用药剂量呈正相关( r=0.99998,P< 0.0001).单次静脉推注组峰值浓度为 (5.16± 1.02) mg/L,显著高于等剂量 30 min输注组( P< 0.01),其峰值时间为 2 min.联合肝素治疗组与等剂量 r-SAK单独输注比较,峰值浓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5).将各组血药浓度经药动学计算程序拟合,均符合二室模型. 结论 :"溶圈法"检测 r-SAK血药浓度是一种简便、实用、可靠的方法 ;国产 r-SAK在球囊损伤致兔股动脉血栓形成模型中的药动学符合二室模型的特征.

  • 重组葡激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GMP-140、TAT含量的影响

    作者:王国涛;杨萍

    目的 观察重组葡激酶(r-sak)和尿激酶(UK)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对血小板的活化作用,评价其治疗AMI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r-sak组35例,以r-sak 10 mg静脉滴注溶栓;尿激酶组33例,以尿激酶150万U 30 min静脉滴注溶栓.测定两组溶栓治疗前、溶栓后2、24、48 h血浆中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含量等相关指标.结果 A、B两组治疗后2h血浆中GMP-140均升高,尿激酶组血浆中GMP-]40升高显著.r-sak组治疗后2h血浆中TAT浓度升高不显著,尿激酶组治疗后2h血浆中TAT浓度升高显著.结论 r-sak溶栓的疗效明显优于尿激酶,r-sak有更强的血栓选择性,对促凝活性微弱,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少,促血小板活化低,减轻血栓前状态对心肌的损伤作用,可以改善心肌微灌注.

  • 重组葡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小板活化的作用

    作者:鲁硕;李淑梅;崔燕

    目的:通过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比,观察重组葡激酶(r-SAK)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浆中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含量的影响,评价其对AMI对凝血系统的影响和对血小板活化的作用.方法:选择确诊为AMI发病12 h以内患者33例,随机分为r-SAK治疗组(n=17)和rt-PA对照组(n=16),测定两组溶栓治疗前、溶栓后2 h血浆中GMP-140、TAT含量及溶栓90 min后冠脉造影等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溶栓治疗后血浆中GMP-140含量均高于治疗前(P<0.05);与r-SAK组溶栓治疗后比较,rt-PA组溶栓治疗后血浆中GMP-140含量显著升高(P<0.05),r-SAK组溶栓治疗后2 h血浆中TAT浓度略有升高(P>0.05),rt-PA组溶栓治疗后2 h血浆中TAT浓度显著升高(P<0.05).两组溶栓治疗后再灌注率无明显差异.结论:AMI患者应用r-SAK与rt-PA溶栓治疗有同等的溶栓疗效,r-SAK较rt-PA有更强的血栓选择性,促凝活性微弱,促血小板活化低,减轻血栓前状态对心肌损伤作用,可以改善心肌微灌注.

47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