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567例婴幼儿重症肺炎高危因素分析

    作者:吕媛;易银沙;邓昶;易尚辉

    肺炎是我国儿童死亡的第一位死因.为探讨婴幼儿重症肺炎的主要危险因素,本文采用logistic模型对湖南省13家县级以上医院收治的重症肺炎患儿开展了前瞻性研究.

  • 冠心病患病与脉压关系的调查

    作者:石湘芸;吴旭辉;张昭馥;王淑淑;马晓兵;张宁坤

    冠心病(CHD)常见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高血压引起的临床征候群.近来的前瞻性研究表明,收缩压(SBP)升高比舒张压(DBP)的改变更能显示CHD发病的危险性;也提出脉压(PP)是CHD的独立危险因子.本文对一组中老年人群进行了调查,以探讨PP作为危险因素在CHD的患病危险.

  • 体质指数和腰围对浙江地区成年人糖尿病发生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王浩;胡如英;钱一建;王春梅;谢开婿;陈玲琍;潘东霞;张益丹;卞铮;郭彧;Fiona Bragg;俞敏;李立明;陈铮鸣

    目的 探讨BMI和腰围对成年人糖尿病发病的影响.方法 使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浙江省桐乡市数据,剔除基线时自报患有恶性肿瘤、心脏病、脑卒中和糖尿病患者后,纳入分析30~ 79岁53 916人.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糖尿病发病风险比(HR).结果 调查对象累计随访391 512人年(平均随访7.26年).随访期间,男性944人和女性1 643人被新诊断为糖尿病.多因素调整后,与BMI正常组的人群相比,男性超重和肥胖组糖尿病发病的HR值(95%CI)分别为2.72(95%CI:2.47~ 2.99)和6.27(95%CI:5.33 ~ 7.36).女性超重和肥胖组HR值(95%CI)分别为2.19(95%CI:2.04~ 2.36)和3.78(95%CI:3.36~4.26);与腰围正常组的人群相比,男性Ⅰ级(85.0~89.9)和Ⅱ级中心性肥胖(≥90.0)组糖尿病发病的HR值(95%CI)分别为2.56(2.22 ~ 2.95)和4.66(4.14~5.24).女性Ⅰ级(80.0 ~ 84.9)和Ⅱ级中心性肥胖(≥85.0)组HR值(95%CI)分别为1.99(1.80~2.21)和3.16(2.90~ 3.44).结论 超重/肥胖以及中心性肥胖人群糖尿病发病风险均会升高.在开展控制体重预防糖尿病的同时,更应控制腰围.

  • 中国9省/自治区成年居民膳食胆固醇摄入与高胆固醇血症关系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杜文雯;欧阳一非;王惠君;王志宏;苏畅;张继国;张伋;姜红如;张兵

    目的 探讨成年居民膳食胆固醇摄入与高胆固醇血症的关系.方法 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本研究中纳入的研究对象为同时参加2004年和2009年2轮调查、且在2009年调查时年龄为25~ 65岁、血样检测和膳食调查数据完整的成年居民,共4 244人.以《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为标准,血清TC≥6.22 mmol/L时,判定为高胆固醇血症.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研究膳食胆固醇摄入与高胆固醇血症的关系.结果 2009年成年居民平均血清TC水平为4.9 mmol/L,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9.6%.2004-2009年膳食胆固醇摄入量总体呈大幅增长,尤其是低摄入量组的增幅大.男性成年居民中2004年膳食胆固醇摄入中低水平者和2009年膳食胆固醇摄入高水平者,高胆固醇血症患病风险增加.女性膳食胆固醇摄入与高胆固醇血症之间未见统计学关联.结论 膳食胆固醇摄入与高胆固醇血症的关系具有性别差异.膳食胆固醇摄入水平升高,可增加男性居民发生高胆固醇血症的危险性.

  • 中国成年人体质指数与主要慢性病死亡风险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王醴湘;樊萌语;余灿清;郭彧;卞铮;谭云龙;裴培;陈君石;吕筠

    目的 探讨BMI与全死因死亡和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等死因别死亡的前瞻性关联.方法 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队列的10个地区人群数据,剔除基线时自报患有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病和糖尿病的个体后,纳入基线时30~79岁的研究对象共428 593人.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9组BMI人群死亡风险比值(HR)及其95%CI.结果 研究人群累计随访3 085 054人年(平均随访7.2年).随访期间男性7 862人、女性6 315人死亡.多因素调整后,与BMI (kg/m2)为20.5~22.4的人群相比,BMI< 18.5(HR=1.40,95%CI:1.31~1.50)、BMI为18.5 ~ 20.4 (HR=1.11,95%CI:1.05 ~ 1.17)和BMI≥35.0 (HR=2.05,95%CI:1.60 ~ 2.61)的人群全死因死亡风险升高.各疾病死亡风险相对较低的BMI (kg/m2)范围:缺血性心脏病为18.5~23.9,脑血管病为<26.0,恶性肿瘤为26.0~34.9,呼吸系统疾病为24.0~ 25.9.结论 低体重和肥胖人群的全死因死亡与死因别死亡风险升高.人群队列更长期的随访以及更多关于BMI与主要慢性病发病风险的评估,将有助于全面了解BMI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 总胆固醇与男性肺癌发病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作者:吕章艳;李霓;王刚;苏凯;李放;郭兰伟;冯小双;魏锣沛;陈宏达;陈玉恒;谭锋维;杨文静;陈朔华;任建松;石菊芳;崔宏;代敏;吴寿岭;赫捷

    目的 探讨基线TC与中国男性肺癌发病风险的关联及其强度.方法 自2006年5月,以开滦集团全体在职及离退休男性职工为调查对象,建立开滦集团男性动态队列并随访.基线调查时收集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个人疾病史、身体测量指标和TC等基线信息,并利用随访收集肺癌发病结局信息.参考《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与研究人群TC分布特征,TC按照五分位数进行分组:<160、160 ~、180 ~、200~、≥240 mg/dl,以TC 160 ~ mg/dl组为参比组,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基线TC与男性肺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性、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分析其非线性关系.结果 截至2014年12月31日,109 884名男性进入队列,共计随访763 819.25人年,随访时间M=7.88年,收集肺癌新发病例808例.调整年龄、文化程度、收入、吸烟、饮酒、粉尘暴露史、FPG、BMI后,以160~mg/dl组为对照,TC偏低(<160 mg/dl)和TC升高(≥240mg/dl)组男性肺癌发生风险分别升高34%(HR=1.34,95%CI:1.04 ~ 1.72)和45%(HR=1.45,95%CI:1.09 ~ 1.92).剔除随访2年内肺癌新发病例及有高血脂病史者后,结果无显著变化.结论 TC与男性肺癌发生相关,TC过高或过低男性的肺癌发病风险均升高,保持适当的TC水平可能是预防和控制肺癌的有效措施之一.

  • 腰围与男性肺癌发病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作者:谢双华;王刚;郭兰伟;陈朔华;苏凯;李放;昌盛;冯小双;吕章艳

    目的 探讨腰围与男性肺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以开滦集团全体在职及离退休男性职工为调查对象,自2006年5月建立开滦集团男性动态队列并随访.基线调查时收集研究对象身高、体重、腰围等信息,并在随访时收集结局事件信息.腰围按五分位数进行分组:<80、80~、85~、90~、≥95 cm,并以腰围80~ cm组为参比组,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腰围与男性肺癌发病的风险比(HR)和95%CI.结果 截止2014年12月31日,共有105 386名研究对象进入队列,共随访739 651.13人年,平均随访7.00年,共收集肺癌新发病例707例.以80~ cm组为参比组,调整年龄、文化程度、吸烟状态、累计吸烟量、饮酒情况、体育锻炼、工作环境、糖尿病史后,腰围<80及85~、90~、≥95 cm组发生肺癌的HR值(95%CI)分别为1.17(0.90~ 1.52)及0.96(0.74~ 1.23)、0.94(0.72~ 1.21)、0.80(0.63~1.03),趋势检验P=0.005.按吸烟、饮酒状态分层分析显示,腰围与肺癌发病风险在吸烟(腰围≥95 cm组与80~cm组相比:HR=0.69,95%CI:0.48~ 0.99)、饮酒(腰围≥95 cm组与80~ cm组相比:HR=0.65,95%CI:0.45 ~ 0.94)者中呈负相关.结论 腰围可能与男性肺癌的发病风险之间有负相关关系.

  • 体质指数动态变化与2型糖尿病发病关系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陈晓英;吴照帆;王学才;董晓莲;朱建福;Chen Yue;肖甜;姜庆五;付朝伟

    目的 探讨BMI动态变化对队列人群2型糖尿病(T2DM)发病的影响.方法 以2006年开展的浙江省德清县农村社区成年人群健康队列为基础,随机抽取3 043名基线未患T2DM对象构建亚队列,于2015年7-11月进行随访,共1 867名调查对象纳入研究,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以中国标准对基线BMI(kg/m2)分类:<24.0为正常,24.0 ~ 27.9为超重,≥28.0为肥胖;BMI每年变化<0.05kg/m2表示基本无变化.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基线BMI及其变化与T2DM发生的关系.结果 随访人时为(8.68±1.25)年,新发T2DM为213例,其中女性125例,发病密度为13.14/1 000人年.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在调整其他可能影响因素后,与基线BMI<24.0kg/m2人群相比,基线BMI≥28.0kg/m2的人群发生T2DM的风险较高(aHR=2.12,95%CI:1.22~ 3.68);在基线BMI<24.0kg/m2的人群中,与BMI基本无变化的人群相比,BMI增加的人群发生T2DM的风险较高(aHR=2.21,95%CI:1.17 ~ 4.17).结论 基线BMI和BMI改变均可增加T2DM的发病风险,尤其是基线BMI正常的人群,其BMI改变对T2DM的发生影向较大.

  • 体质指数与非吸烟男性肺癌发病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作者:谢双华;王刚;郭兰伟;陈朔华;苏凯;李放;昌盛;冯小双;吕章艳

    目的 利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探讨BMI与非吸烟男性肺癌发病的关系.方法 利用始建于2006年5月的开滦集团动态人群队列,收集基线调查时社会人口学资料,吸烟、饮酒等生活方式和身高、体重等测量指标及肺癌发病结局信息.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非吸烟男性基线BMI与其肺癌发病的风险比(HR)及其95%CI.结果 截止2011年12月31日在纳入的48 799名非吸烟男性中,共计随访214 620.18人年,平均随访4.40年,共收集肺癌新发病例198例.以BMI(kg/m2)正常组(18.5≤BMI<24.0)为参比组,调整年龄、教育程度、饮酒情况、体育锻炼、工作环境和糖尿病史后,低体重组(BMI<18.5)、超重组(24.0≤BMI<28.0)和肥胖组(BMI≥28)的HR值及其95%CI分别为1.14(0.53 ~2.45)、0.57(0.41 ~0.78)和0.61(0.38~ 0.97),趋势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将BMI作为连续性变量,调整年龄、教育程度、饮酒、体育锻炼、工作环境和糖尿病史后,BMI每增加5 kg/m2,肺癌的发病风险降低22%(HR=0.78,95%CI:0.64 ~ 0.95).在年龄≥50岁组、锻炼频率<4次/周组、不饮酒组以及井上作业组中,BMI每增加5 kg/m2,其肺癌的发病风险分别降低26%(HR=0.74,95%CI:0.60~0.92),24%(HR=0.76,95%CI:0.62 ~ 0.95),20%(HR=0.80,95%CI:0.65 ~ 1.00)和23%(HR=0.77,95%CI:0.61 ~ 0.97),剔除随访1年内新发肿瘤患者及其贡献的人年数后,结果无明显变化.结论 该队列人群中非吸烟男性的BMI与肺癌发病相关,且发病风险随BMI增加呈下降趋势.

  • 浙江省成年人饮茶与脑卒中发生关联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王浩;杜怀东;胡如英;钱一建;王春梅;谢开婿;陈玲琍;潘东霞;卞铮;郭彧;俞敏;李立明;陈铮鸣

    目的 探讨饮茶和成年人脑卒中发病的前瞻性关联.方法 使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浙江省桐乡市数据,剔除基线时自报患有恶性肿瘤、心脏病、脑卒中和糖尿病患者后,纳入分析30~79岁53 916人.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脑卒中发病风险比(HR).结果 桐乡居民主要的饮茶品种为红茶(79.78%),其次是绿茶(20.08%).调查对象中,每周饮茶者的比例为31.27%,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60.24%和10.30%;调查对象累计随访391 512人年(平均随访7.26年).随访期间,1 487例男性和1 769例女性被新诊断为脑卒中.在调整了人口社会学因素、生活方式、BMI、腰围和SBP等多种危险因素后,脑卒中发病风险随日均饮茶克数的增加而降低,趋势性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6).与非每周饮茶者相比,日均饮茶0.1~、3.0~和≥5.0 9者脑卒中发病HR值(95%CI)分别为0.93 (0.85 ~ 1.00)、0.88 (0.77~0.99)和0.79 (0.69~0.89).与非每周饮茶者相比,日均饮茶≥5 9者脑卒中发病HR值(95%CI)在吸烟和不吸烟人群中分别为0.71 (0.59 ~ 0.86)和0.97(0.77~ 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 0),在不饮酒与饮酒的人群中分别为0.70(0.58 ~ 0.84)和0.96(0.76~ 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 0),在中心性肥胖与非中心性肥胖人群中分别为0.60(0.44~ 0.81)和0.86(0.73 ~ 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 0).结论 饮茶可以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与非每周饮茶者相比,饮茶的保护作用在吸烟者、不饮酒者以及中心性肥胖者中更明显.

  • 需暴露人数在流行病学中的应用

    作者:童峰;陈坤;何寒青

    目的介绍需暴露人数(NNE)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及用途.方法以琥珀水杨酸交联血红蛋白溶液(DCLHb)治疗急性创伤后出血性休克与患者入院后28天内死亡的研究为实例,计算粗NNE和调整NNE及相应95%可信区间(CI).结果通过计算得到暴露DCLHb的粗NNEH=3.7(95% CI:2.2~11.5);在调整了基线死亡风险的混杂偏倚后,暴露DCLHb的调整NNEH=2.6(95% CI:1.6~8.0).说明在试验组研究对象的基线死亡风险(病情严重程度)的分布与对照组相同的情况下,平均每2.6例创伤后出血性休克患者暴露于DCLHb就会在入院后28天内新增1例死亡.结论NNE可用来说明在前瞻性研究中,相对于非暴露组,要新增(或预防)一例某病的发病或死亡病例,需暴露于某因素的平均估计人数.作为衡量暴露因素作用强度的一个新指标,NNE可以更为直观地表达研究的结果,易被临床医生、卫生决策者及公众所接受.

  • 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的迫切性和特殊性

    作者:詹思延

    药物在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过程中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益处,但有时也会产生药害(drug misadventures),如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和不合理用药所致的药物毒副反应等.上世纪国外曾发生16起重大药害事件,累计死亡2万余人,伤残万余人.伴随着医药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药害日趋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严重问题.Lazarou等[1]对美国1966~1996年的39项前瞻性研究进行的meta分析表明,住院患者中6.7%发生严重ADR,0.32%为致死性ADR,由此推算全美国每年有220万住院病人发生严重ADR,10.6万人因此死亡,居住院病人死因的4~6位.据统计,我国约有5 000万~8 000万残疾人,1/3为听力残疾,其致聋原因60%~80%与使用过氨基甙类抗生素有关.因此控制药害刻不容缓.

  • 中国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作用特点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周北凡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室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连续20余年承担心血管病国家科技攻关任务,结合中美心血管病和心肺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引进了国际标准化的研究设计和方法,坚持多中心长期协作,得到丰硕的研究结果[1-6].率先在国内外揭示了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在人群中的水平、分布特点和变化趋势;从国家"八五"期间开始进入队列的前瞻性研究阶段[7],为确定我国人群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和制定21世纪人群防治策略提供了有力的科学证据,并为临床上综合评估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度提供了便利的工具.现将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前瞻性研究结果进行专题总结.

  • 流行病学实验研究发展历史

    作者:吴涛;詹思延;李立明

    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作为流行病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是通过比较给予干预措施后的实验组人群与对照组人群的结局,从而验证研究假设和考核干预措施效果的一种前瞻性研究方法,又称干预研究、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等.其中包括临床试验、现场试验和社区干预项目等研究类型[1].

  • 我国35~74岁成人肥胖发病率及其可控危险因素的前瞻性队列随访研究

    作者:李建新;樊森;李莹;陈纪春;曹杰;黄建凤;赵连成;刘小清;俞玲

    目的 了解我国成人肥胖的发病率,并探讨肥胖相关可控危险因素.方法 以1998年中国心血管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和2000年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的27 020名35 ~ 74岁成人的调查作为基线,进行平均7.9年的前瞻性随访,收集肥胖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指标;以BMI (kg/m2) 24.0~27.9作为超重,≥28.0作为肥胖,分别计算超重和肥胖的发病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性别、年龄、南北方、城乡等基线相关因素后,计算各危险因素对于肥胖发病的相对危险度.结果 我国35 ~ 74岁成人肥胖年发病率为6.97‰,女性(7.74‰)高于男性(6.10‰),北方(9.29‰)高于南方(5.10‰),农村(7.28‰)高于城市(6.52‰),超重年发病率为24.83‰.多因素调整后,与高中(12年教育)以下学历人群相比,高中及以上学历人群肥胖发病风险降低18%;中等收入人群肥胖发病相对风险是低收入人群的1.28倍;与从事中-重度体力工作人员相比,从事轻度体力工作和非在岗(家务劳动和退休)人员发病风险分别增加32%和63%;常饮牛奶和食用中等量水果,分别可以降低38%和19%的肥胖发病,而食用较多红肉可增加肥胖发病风险,常饮花茶者肥胖发病相对风险是不饮茶者的1.34倍.结论 我国35~ 74岁成人肥胖发病率达6.97‰.为了预防与控制肥胖流行,应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增加体力活动,鼓励喝牛奶,适量食用水果,减少红肉的摄入和花茶的饮用,尤其是在低学历和中等收入人群中.

  • 体重指数与死亡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赵连成;周北凡;武阳丰;李莹;杨军

    目的探讨不同体重指数(BMI)水平与总死亡及不同死因死亡的关系. 方法 1982~1985年在我国不同地区的10组人群中(年龄35~59岁)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并对研究对象中无脑卒中、无心肌梗死及无恶性肿瘤史的30 560人(男性15 723人,女性14 837人)随访至1999~2000年,登记各种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在平均15.2年的随访中,共死亡3 212例,其中冠心病和脑卒中共死亡676例,恶性肿瘤死亡1 281例,其他原因死亡1 255例.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调整年龄、性别)估计低BMI组(BMI<18.5)、正常BMI组(BMI为18.5~23.9)、超重组(BMI为24~27.9)和肥胖组(BMI≥28)总死亡的相对危险分别为1.21,1.00,0.91,1.12, 呈"U"形关系,当同时剔除前5年死亡病例及吸烟者后,低BMI组死亡的相对危险降低,而肥胖组增加,正常BMI组的相对危险小.随着BMI水平的上升,冠心病和脑卒中死亡的相对危险增加,恶性肿瘤死亡的相对危险降低,其他原因死亡的相对危险与BMI水平呈"U"形关系,当剔除早期死亡病例及吸烟者后,这些趋势依然存在.结论 BMI在正常范围内,总死亡的相对危险较低,且冠心病和脑卒中死亡、恶性肿瘤死亡及其他原因死亡的综合风险也处于相对较低水平,有着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 腰围和BMI动态变化对2型糖尿病发病的影响

    作者:陈冯梅;郭志荣;武鸣;周正元;骆文书

    目的 探讨腰围和BMI的动态变化对队列人群2型糖尿病(T2DM)发病的影响.方法 以1999年4月开展的江苏省多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征(MS)综合防治队列研究为基础,获取基线调查对象资料,并于2002年1月至2003年8月及2006年3月至2007年11月进行两次随访.排除基线期患有T2DM、心血管疾病(CVD) 、BMI≤18.5 kg/m2者,以及因搬迁、死亡等原冈造成的失访者后,共有3461名调查对象被纳入本研究,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人体测量及实验室检测.不同人群性别、吸烟、饮酒及T2DM家族史的差异性分析采用x2检验;TG在不同人群中的差异性分析采用秩和检验;将腰围和BMI差值进行四等分,纳入多元COX同归模型,分析腰围和BMI差值不同分位与T2DM之间的关联;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基线特征人群控制组和非控制组与T2DM发病的关系,以及腰围和BMI控制与否与T2DM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结果 3461名研究对象年龄为(50.21±9.96)岁,男性1406名,女性2055名.在两次随访间隔期内,新发T2DM病例160例,男性60例,女性100例,累积发病率为4.6%(160/3 461).多元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腰同差值的第四分位发生T2DM的风险较高(HR=2.06,95%CI: 1.27~3.16),BMI差值的第四分位发生T2DM的风险较高(HR=1.30,95%CI:0.86~1.95).基线腰围正常人群和腹型肥胖人群中,非控制组T2DM累计发病率分别为7.1%(40/565)、6.3% (45/645),均高于控制组[3.4%(71/2 096)、4.5%(4/155)](x2值分别为3.98和15.18,P值分别为0.043和<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基线腰围正常人群中非控制组人群的T2DM发病风险高于控制组(HR=2.12,95%CI: 1.40~3.22);基线腹型肥胖人群中非控制组人群的T2DM发病风险高于控制组(HR=1.14,95%CI: 1.04~1.92).当腰围未得到控制时,BMI控制与非控制组人群T2DM发病风险均会增加[HR(95%CI)值分别为1.73(1.17~2.54),2.45(1.63~3.69)].结论 控制腰围可降低T2DM的发病风险,如果腰围未得到控制,BMI控制与否T2DM发病风险均会增加.

  • 首都钢铁公司5137名男工心肌梗死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

    作者:岳寒;顾东风;吴锡桂;于学海;段秀芳;王建华;郑润平;周娟

    目的通过对5 137名首都钢铁公司(首钢)男性工人平均随访20.84年,确认中国人群心肌梗死独立的危险因素,了解有关因素对发病的作用强度.方法研究对象为1974、1979和1980年先后进行冠心病危险因素调查的首钢5 137名男性职工,平均年龄(45.2±7.8)岁,对其心肌梗死的发病情况进行了平均20.84年的随访,分析基线调查的危险因素(年龄、血压、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吸烟)和心肌梗死发病的关系.结果 (1)年龄是心肌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50岁后心肌梗死发病率增加.当控制血压、血清总胆固醇和吸烟状况后,年龄每增加5岁,心肌梗死的发病危险增加20%.(2)随血清总胆固醇水平的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升高,血清总胆固醇≥4.68 mmol/L时,发病率增加;血清总胆固醇增加0.52 mmol/L,心肌梗死的发病危险增加约40%.(3)血压是心肌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当控制年龄、总胆固醇含量和吸烟后,收缩压每增加2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舒张压每增加10 mm Hg,心肌梗死的发病危险增加约40%.(4)吸烟是影响心肌梗死发病大的危险因素.当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控制了血压、胆固醇和年龄以后,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心肌梗死的发病危险增加137%.(5)Cox 回归结果显示,血压、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和吸烟是我国男性人群心肌梗死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除年龄外,对上述经典危险因素的干预和校正仍应是我国心肌梗死防治的主要内容.

  • 饮茶与中国男性肺癌发病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作者:李鑫;李霓;王刚;苏凯;李放;昌盛;谭锋维;吕章艳;冯小双;赫捷;魏锣沛;陈宏达;陈朔华;任建松;石菊芳;崔宏;吴寿岭;代敏;陈玉恒

    目的 研究我国男性饮茶与肺癌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方法 于2006年以开滦集团≥18岁整体在职及离退休男性职工为研究对象,收集人群资料及饮茶相关信息,建立动态队列,每两年进行一次随访,收集对象肺癌发病结局信息.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共有103010名男性进入研究.以不饮茶人群为对照组,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饮茶状况与男性肺癌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 调查对象男性年龄为(51.3±13.4)岁,共随访828810.74人年,中位随访时间为8.91年,收集到肺癌新发病例964例.其中,有59926名(58.17%)调查对象不饮茶,24765名(24.04%)每周饮茶<4次、18319名(17.78%)每周饮茶≥4次.调整年龄、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吸烟情况、饮酒情况、粉尘暴露、BMI、饮茶类型、肿瘤家族史等潜在的混杂因素后,与不饮茶对象相比,每周饮茶<4次组(HR=0.80,95%CI:0.63~1.02)和≥4次组(HR=1.02,95%CI:0.80~1.30)与男性肺癌发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吸烟状况等进行分层分析及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 尚未发现饮茶与男性肺癌发病风险存在相关性.

  • 北京市中老年人体质指数与死亡的相关关系

    作者:李奎宝;姚崇华;董磊;高梓原

    目的探讨北京市中老年人体质指数(BMI)与死亡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前瞻对列研究方法,于1991年对北京市40岁以上的自然人群共6 209人进行基线危险因素调查后,并随访至1999年12月.对在随访期间发生的所有死亡病例按ICD-9编码进行登记,并在个体水平对BMI与总死亡及几种主要死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近10年北京市中老年人前5位主要死因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肺心病、消化道肿瘤、不明原因突然死亡、肺癌,其死亡构成比分别为33.3%、13.8%、11.2%、7.4%、5.6%.人群总死亡率及不吸烟者总死亡率均以BMI值23.6~26.2组小,以此BMI组为参照,BMI<21.2组上述二组人群总死亡的RR值分别为1.7和1.9,在BMI≥26.2组以上二组人群总死亡的RR值分别为1.3和1.5.BMI与心血管病死亡呈正相关,BMI≥26.2组较BMI<21.2组心血管病死亡的RR值为1.2;BMI与肺心病、消化道肿瘤、肺癌、肺炎及不明原因突然死亡分别均呈U型关系,均以BMI值23.6~26.2组死亡率低,与此BMI组相比,BMI<21.2组因上述5种疾病死亡的RR值分别为14.8、1.1、5.6、2.4和2.6,BMI≥26.2组因上述5种疾病死亡的RR值分别为3.0、1.9、3.7、2.2和1.5.各BMI组均以心血管病死亡构成比大(28.0%~54.8%).结论北京市中老年人体质指数与总死亡呈U型相关;心脑血管疾病仍是目前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其死亡危险性随BMI的增加而增加.

1274 条记录 3/64 页 « 12345678...636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