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孕妇生殖道支原体寄居与异常围生结局关系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涂少华;汪宁;李怀芳;庄桂霞;叶元康

    目的探索孕妇生殖道支原体寄居与异常围生结局的病因学关系.方法选择进行围生期保健孕妇739例,根据支原体检测结果将其分成支原体阳性孕妇队列和支原体阴性孕妇队列,随访至围生期结束,比较2组异常围生结局发生率.结果支原体阳性孕妇队列中早产产后热、产褥感染及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率高于支原体阴性孕妇队列(P<0.05).分析不同支原体寄居与异常围生结局关系,发现解脲脲原体主要引起早产(RR=3.28,95%CI为1.75~6.14)和胎儿宫内窘迫(RR=3.61,95%CI为1.56~8.33)发生率增加;人型支原体主要导致新生儿肺炎(RR=5.16,95%CI为1.99~13.38)、产后热(RR=5.91,95%CI为2.0~17.42)和产褥感染(RR=4.14,95%CI为1.79~9.6)等异常围生结局发生率的增加.支原体混合寄居表现出协同效应.结论围生期孕妇生殖道支原体寄居能引起异常围生结局发生率的增加,应大力加强对孕妇支原体寄居的防治工作.

  • 中国35~64岁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发病危险预测模型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刘美玲

    目的 研究中国人群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的关系,建立中国人群的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预测模型.方法 应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建立取自2015年1月—2016年6月年龄在35~64岁之间患有心血管病患者共160例队列人群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 年龄于35~64岁之间的人群心血管发病危险概率<10%的大概占94.80%;采用预测模型来计算不同的危险因素水平和心血管发病概率,危险因素越多,心血管病的发病绝对危险越增多,危险因素相互之间存在协同作用,不同的危险因素的组合对心血管发病的影响程度不同;2015年1月—2016年6月累积发生急性冠心病事件概率大约为2.51%.结论 评估危险因素和心血管发病的绝对危险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评价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危险的个数,还应注意不同危险因素之间的组合.

  • 高血压患者超重和非超重与心血管病危险性关系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李奎宝;姚崇华;董磊;高梓原

    目的比较合并超重的高血压患者与非超重的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性差异.方法采用前瞻队列研究方法,对北京市自然人群(40岁以上)共7601人,于1991年进行基线危险因素调查后进行随访,随访至1999年12月.对在随访期间发生的心血管事件进行登记,本研究对其中无心肌梗塞、脑卒中病史,无吸烟史的高血压患者共1544人,按体重指数(BMI)<25kg/m2和BMI≥25kg/m2分为非超重组和超重组,采用生存分析的方法比较两组发生心血管病相对危险度的大小.结果 (1)高血压合并超重者较不合并超重者具有更大的发生脑卒中和糖尿病的危险,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1.41(P=0.055)、2.20(P=0.005).(2)高血压合并超重者较不合并超重者年龄偏小(P<0.001).结论合并超重的高血压较不合并超重的高血压患者,具有更大的发生心血病的危险性,合并超重的高血压患者应积极减重,尤其应从年轻人开始积极控制体重.

  • 代谢综合征与心脑血管病关系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田雨;麦劲壮;李莹;高向民;武阳丰;吴勇;刘小清;乔树宾;赵连成

    目的 探讨我国人群中代谢综合征(MS)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 于1983-1984年在北京市和广州市35~59岁的男女性城市和农村人群中进行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基线调查,并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至2005年底,登记并核实心脑血管病事件(包括冠心病事件和脑卒中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各种原因的死亡.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推荐的标准确定基线时研究对象是否罹患MS.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9 434人,其中男性4 621人,女性4 813人,男女性MS患病率分别为4.2%和5.2%.在平均19年的随访期间,研究对象共发生心脑血管病事件786例(男性488例,女性298例).在调整多种危险因素后,男女性MS者发生心脑血管病事件、冠心病事件、总脑卒中事件和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风险明显高于非MS者(P值均<0.05),MS者发生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危险也高于非MS者(男性:RR=1.48,95%CI:0.71~3.09,女性:RR=2.54,95%CI:1.15~5.60),但在男性中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o.297).结论 MS者发生心脑血管病的风险明显增加,但MS与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 自然人群中HBsAg携带与肝癌的随访研究

    作者:陆建华;陈建国;倪正平;黄飞;朱源荣

    目的研究自然人群中HBsAg长期携带与肝癌发生的关系,为肝癌病因研究及采取预防措施提供进一步的证据.方法 1976年选择启东某社区15岁以上自然人群,用血清筛检确定HBsAg携带状态,建立11534人前瞻队列数据库;1977年1月进入随访,截至于1998年12月,与人群癌症登记资料及居民病伤死因资料核实癌症发生的结局及出列人数.结果队列观察总人年数为242 467.HBsAg携带者中发生肝癌125例,发生率为356.58/10万;HBsAg非携带者发生肝癌54例,发生率为26.04/10万,两组的相对危险度(RR)为13.69(95%CI:9.95~18.85).其中男性及女性HBsAg携带者的RR分别为11.98及17.06.各年龄组HBsAg携带者的肝癌发生率均高于非携带者.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性别、年龄、HBsAg、ALT为肝癌发生的显著的影响因素;而抗-HBs(+)为保护因素.HBsAg携带与食管、胃、肠、胰腺、肺、乳腺、宫颈各部位癌症及白血病等的发生未见有联系.结论进一步证实了启东自然人群中HBsAg携带与肝癌发生的因果关系、联系的强度与联系的特异性.围绕HBV开展预防研究是现场肝癌防治的重点.

  • 中山市EB病毒筛查阴性人群12年追踪研究

    作者:魏矿荣;李济忠;柳青;郑受昂;梁锦胜;梁智恒

    目的探讨EB病毒在人体内的变化规律及其与鼻咽癌发病的关系.方法通过前瞻性方法对中山市1986~1987年鼻咽癌首次筛查EB病毒抗体阴性人群(38 550人)随访12年的资料以及首次筛查阳性人群(2 921人)随访7年的资料进行比较,观察上述人群EB病毒VCA/IgA的变化规律及其与鼻咽癌发病的关系.结果 EB病毒抗体VCA/IgA阴性队列每年都有一定的转阳率(22.8%),其头3年鼻咽癌发病风险仅为一般人群的11%左右,以后逐渐增加,但仍低于一般人群;与阴性队列鼻咽癌发病比较,阳性队列鼻咽癌发病风险高,相对危险度达23.22(P<0.05).结论一定比例的VCA/IgA阴性人群可转为VCA/IgA阳性;在较长的时间内VCA/IgA阴性队列鼻咽癌发病风险较一般人群及阳性人群低;EB病毒可能是鼻咽癌发病因素,对EB病毒检测可预测鼻咽癌发生的风险,且通过抑制EB病毒活性可能达到预防鼻咽癌的目的.

  • 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早期角膜水肿的临床分析

    作者:黄琳;倪伟;张磊

    目的:探讨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早期角膜水肿的部分相关因素。方法:通过分析1010例1043眼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早期角膜水肿的情况,研究糖尿病、晶体材质、肝素处理、粘弹剂、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年龄和性别与角膜水肿的关系。结果:早期角膜水肿204眼,发生率为19.6%。多元Logisitc回归分析发现晶状体材料为PMMA、材料为亲水性丙烯酸酯、肝素处理、混合粘弹剂是术后早期角膜水肿的影响因素,其OR值分别为3.995(2.106~7.579)、3.12(1.827~5.326)、2.131(1.052~4.317)、0.21(0.044~0.992)。结论:晶状体材料为PMMA、肝素处理过的晶体能显著增加术后角膜水肿的风险,材料为亲水性丙烯酸酯较非亲水性丙烯酸酯材料发生角膜水肿发生风险增加,混合粘弹剂降低发生角膜水肿的风险。糖尿病、年龄及性别与角膜水肿无关。

  •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徐磊

    随着人们对生命健康的日益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了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与国外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本文将以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为切入点,分析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存在的问题,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针对性的建议.

  • 中国健康体检人群颈动脉超声检查规范

    作者:

    大量横断面和前瞻性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脑卒中、心肌梗死的发生以及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是评价全身动脉硬化的一个“窗口”[1],高分辨率灰阶超声(B超)可精确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检测有无斑块形成,评估斑块稳定性及对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分级等,不仅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心血管健康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评估与预测也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大量研究已经证实,除了传统危险因素外,颈动脉IMT和斑块是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的有效指标[1-5]。因此,欧美及国内有关指南提出了针对心血管及其事件发生高危人群的临床颈动脉IMT和斑块检测方法及判别标准[6-11]。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剖宫产与围产儿死亡关系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叶荣伟;刘英惠;马蕊;任爱国;刘建蒙

    度和重度妊高征组分别为0.81(0.64~1.02)、1.94(1.41~2.67)和3.32(1.92~5.75);产时、孕晚期和孕中期发病组分别为0.82(0.63~1.05)、1.51(1.14~2.00)和2.67(1.52~4.70).结论 妊高征病情越重、发病时间越早,围产儿死亡危险越高;剖宫产可降低妊高征患者的围产儿死亡危险.

  • 上海市区男性吸烟与恶性肿瘤死亡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王俊;高玉堂;王学励;刘恩菊;张玉兰;袁剑敏

    目的探讨上海市区中老年男性吸烟与恶性肿瘤死亡关系,以及随访期间研究对象吸烟情况的改变对这种关系的影响. 方法自1986年1月至1989年9月调查上海市区45~64岁男性居民18 244人,每年上门随访一次;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相对危险度(RR). 结果至2002年度随访结束,全队列共随访235 762人年,人均随访12.9年.在此期间共死亡3365例,其中恶性肿瘤死亡1381例.基线调查时吸烟者相对于不吸烟者总死亡RR值为1.49,去除随访期间吸烟情况有变化的对象后,一直吸烟者相对于一直不吸烟者的总死亡RR值增至1.78;相应的恶性肿瘤死亡RR值由2.05增至2.58,肺癌死亡RR值由6.40增至8.77.基线调查时吸烟者年龄标化总死亡率及标化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695.6/10万人年和782.0/10万人年,去除随访期间吸烟情况有变化的对象后,一直吸烟者相应的标化死亡率增至2353.7/10万人年和1144.6/10万人年.结论吸烟是上海市区中老年男性总死亡及恶性肿瘤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不考虑随访期间研究对象吸烟状况的改变会低估吸烟对健康的危害性.

  • 代谢综合征组分影响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万钢;王滨有;冯洁;吕泽平;黄慧;胡才友;杨泽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组分聚集对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 2004年对广西南宁市部分事业单位7917名进行MS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其中一个事业单位500名无心脑血管疾病史的中老年人纳入研究,根据MS组分的聚集数量分为4组,随访3.5年,每年定期测量血糖、血压、血脂等生理生化指标,并按WHO-MONICA方案心血管病事件(CVD)的诊断标准确定发生的心血管病事件和死亡事件,作为终点事件.结果 (1)MS组分数量多的组别,其体重指数、腰围、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甘油三酯生理生化指标的均数高于MS组分数量少的组别.(2)4个组别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分别为2.97%、4.19%、7.97%、11.88%.(3)logistic回归分析:相对于非MS人群,MS人群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RR=2.389(95%CI:1.2~4.756);相对于0组,1、2、MS组人群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RR值分别为1.41、2.68、4.00,调整年龄和性别后Cox模型分析:相对于0组,1、2、MS组的人群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RR值分别为1.29、2.47、3.67.(4)Kaplan-Meier分析:MS组人群患心脑血管疾病的累积风险高于0、1、2组人群.随访42个月结束时,MS组人群患心脑血管疾病的累积风险达12.7%.结论 随着MS组分聚集的增加,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随着自然病程进展,MS组分聚集越多的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累积风险越大.

  • 军队男性中老年人脑卒中发病和死亡的队列研究

    作者:何耀;常青;黄久仪;姜勇;石丘玲;倪彬;张磊;张芳;万志恒;林大庆;李良寿

    目的前瞻性探讨军队男性中老年人脑卒中发病及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队列研究设计.研究对象为居住西安市22个军队干休所的1 268名男性军队离退休干部.1987年基线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年龄、体重指数(BMI)、血压、血脂、吸烟、饮酒、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终点指标为新发脑卒中、脑卒中死亡和总死亡.结果随访至2001年6月,观察人年为15 546.新发脑卒中113例,调整发病率为727/10万人年;脑卒中死亡45例,调整死亡率为289/10万人年.调整了年龄、血脂、吸烟、饮酒、既往心脑血管病病史及家族史等主要危险因素后,基线血压水平、BMI和既往冠心病和高脂血症病史是影响该人群脑卒中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军队男性中老年人群的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低于一般同龄人群,中老年人体重和血压水平进行监测和控制对预防中老年人群的脑卒中发病和死亡有重要意义.

  • 武汉市儿童脑外伤患者家庭负担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陈辉;蒙衡;卢祖洵

    目的了解武汉市儿童脑外伤后家庭负担变化的基本状况.方法以0~17岁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分别于儿童住院期间及出院6个月后,利用以上经过检验的家庭负担测量工具,测量儿童家庭所承受的压力和负担及其变化,并利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脑外伤后儿童的社会行为能力进行评估.结果113例儿童在脑外伤发生前、住院期间及出院6个月后随访时家庭功能评价问卷(APGAR)平均得分分别为7.96、6.94、7.60分,配对t检验显示,家庭功能在外伤发生后发生障碍,6个月后恢复到外伤发生前的水平,但重度脑外伤对家庭功能的影响在出院6 个月后仍未得到恢复.住院期间疾病家庭负担会谈量表(FBS)得分高的3个维度分别为家庭经济负担、家庭日常生活、家庭娱乐活动.出院6个月后FBS量表总得分下降,家庭成员心理健康维度得分高,其次为家庭经济负担维度和家庭关系维度,配对t检验结果表明脑外伤对家庭成员心理健康的影响在儿童出院6个月后尚未得到消除.113例儿童出院6个月后CBCL得分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脑外伤发生后家庭APGAR得分降低,FBS得分提高,表明脑外伤儿童的家庭受到伤害事件的影响,其家庭负担加重,家庭功能发生障碍.随着疾病的康复,除重度脑外伤组以外,脑外伤儿童的家庭功能均可恢复正常.

  • 上海市中老年男性体重指数与死亡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王俊;高玉堂;王学励;刘恩菊;张玉兰;袁剑敏

    目的探讨上海市区中老年男性体重指数(BMI)与死亡的关系及年龄对这种关系的影响.方法 1986年1月至1989年9月调查上海市区45~64岁男性居民18 244人,每年上门随访一次;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相对危险度(RR).结果至2002年度随访结束,全队列共随访235 762人年,人均随访12.9年,在此期间共死亡3365人.在不吸烟者中,相对于正常BMI组(BMI 18.5~23.9),低BMI组(BMI<18.5)、超重组(BMI 24~27.9)和肥胖组(BMI≥28)总死亡RR值分别为1.20、1.12和1.61;在不吸烟者中去除随访开始头5年随访资料后,三组相应的RR值分别为1.01、1.12和1.75.结肠癌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危险性随BMI增加而上升;除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之外的死亡,其中主要为一些感染性疾病死亡的危险性在低BMI组显著升高,去除随访开始头5年随访资料对此结果无明显影响.在基线调查时≥55岁的对象中,肥胖组总死亡危险性上升更明显;而在<55岁的对象中,BMI与总死亡无显著相关.结论上海市区的中老年男性中肥胖会增加总死亡危险性,在年龄较大者中这种趋势更明显;结肠癌及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危险性随BMI增加而上升;感染性疾病的死亡危险性则在低BMI组显著升高.

  • 腰围动态变化与高血压发病关系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骆文书;郭志荣;胡晓抒;周正元;武鸣;张丽君;刘景超

    目的 探讨腰围(WC)在随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对队列人群高血压发病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以江苏省多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征综合防治研究队列满足2次随访的人群为研究对象.第一次随访时WC与基线WC之间的差值来衡量WC的动态变化量,并按照基线和第一次随访是否为腹型肥胖分为控制组和非控制组;以第二次随访是否为高血压作为结局变量(高血压=1,正常血压=0).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WC的变化量以及WC控制与否与随访新发高血压关系.结果 2778名研究对象中,660例为新发高血压患者.不论基线WC正常与否,WC水平在后两组的人群随访中发生高血压的RR值均高于第一组人群.基线WC正常组和腹型肥胖组中,非控制组的高血压累积发病率均高于控制组(基线WC正常组:35.0%vs.18.4%;基线腹型肥胖组:34.7%vs..21.4%).在基线腹型肥胖组中,其随访时仍为腹型肥胖的人群相比WC转为正常的人群发生高血压的RR值(95%CI)为1.95(1.19 ~ 3.19);基线WC正常组中,随访时转为腹型肥胖人群相比WC仍保持正常的人群发生高血压的RR值(95%CI)为2.38(1.89~2.99).调整基线性别、年龄和高血压一般危险因素后,基线腹型肥胖和WC正常组中,非控制组人群相比于控制组人群发生高血压的RR值(95%CI)分别为4.36( 1.69~9.74)和1.44( 1.03~2.35).结论 WC动态变化与高血压发病密切相关,控制WC的增长或降低WC是高血压早期预防的有效措施之一.

  • 血压控制与糖尿病发病关系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杨晨;郭志荣;胡晓抒;周正元;武鸣;俞浩;张丽君

    目的 探讨血压控制情况与新发糖尿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 ,以江苏省多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征综合防治研究队列满足条件的人群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比较基线血压正常组和基线高血压组随访血压控制在不同水平时糖尿病发病率;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血压控制情况与随访新发糖尿病的关系.结果 3146名研究对象中,有102例新发糖尿病患者.基线血压正常组(n=2369)和高血压组(n=777)糖尿病累积发病率分别为2.74%和4.76%;基线血压正常组与高血压组糖尿病发病率均随着SBP和DBP增加而上升;两组人群中,随访转为或仍然为高血压的人群糖尿病发病率均大于随访血压保持或控制为正常的人群(基线血压正常组5.6%vs.1.9%,基线高血压组7.1%vs.2.2%).调整基线年龄、性别和糖尿病一般危险因素后,基线血压正常组中随访转为高血压的人群相比血压保持正常的人群发生糖尿病的相对危险度(aRR值及95%CI)为1.84(1.00~3.63);基线高血压组中随访血压未得到控制相比血压得到控制的人群发生糖尿病的aRR值为1.90(1.03~3.74).若调整性别、年龄和基线代谢综合征,aRR值则分别为1.70(0.99~2.78)和1.90(1.04~3.75).结论 基线血压正常组与高血压患者,若有效控制其血压在正常水平均能降低糖尿病发病的风险.

  • 血脂与高血压关系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郭志荣;胡晓抒;武鸣;周明浩;周正元

    目的 探讨基线血压正常者在随访期间发展为高血压的危险与基线时不同血脂变量水平的关系.方法 2000年4月建立年龄为34~74岁共8685人的研究队列,取得基线数据.2006年6月开始对其中基线调查满5年的对象进行随访;对进入随访、符合纳入标准且资料完整的2603名基线血压正常者在中位数随访6.38年期间发展为高血压的危险与基线不同血脂变量水平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基线血脂水平与随访期间高血压发生率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调整性别、年龄模型中,各血脂指标变量均与高血压有联系(趋势检验P<0.01);多变量调整模型中,HDL-C[αRR=0.71(95%CI:0.61~0.99)]、非HDL-C[αRR=1.28(95%CI:1.14~1.83)]、TC/HDL-C的比值[αRR=1.41(95%CI:1.25~2.03)]和TG[αRR=1.49(95%CI:1.30~2.13)]仍与高血压有联系(趋势检验P<0.05);进一步调整BMI后,减弱了各血脂指标变量与高血压联系的aRR,但aRR仍有统计学意义;用Cox模型调整基线SBP、DBP后各血脂指标变量与高血压关系的αRR有所降低,但HDL-C、TC/HDL-C比值、TG与高血压发病率仍有显著的联系.当剔除肥胖患者(BMl≥28)和已经诊断为糖尿病的这2个与高血压明显相关的危险因子后HDL-C(趋势检验P=0.01)、TG(趋势检验P<0.05)、非HDL-C(趋势检验P<0.05)和TC/HDL-C的比值(趋势检验P<0.05)仍然与高血压有联系.结论 血脂异常可能发生在高血压之前,即使排除了肥胖和糖尿病患者,或者调整了吸烟、饮酒甚至是基线SBP、DBP水平后,HDL-C、TC/HDL-C和TG仍与高血压有联系.

  • 脂质蓄积指数和体重指数与糖尿病关系比较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杨晨;郭志荣;胡晓抒;周正元;武鸣

    目的 探讨基线脂质蓄积指数(LAP)与体重指数(BMI)不同水平与随访糖尿病(DM)发病的关系.方法 运用前瞻性研究方法 ,以江苏省多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征(MS)防治队列研究人群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比较基线LAP和BMI不同水平与DM的关系,计算LAP、BMI、腰围(WC)、腰臀比(WHR)对预测随访DM的ROC曲线下面积.结果与BMI相比,不论男女DM发病人数及累计患病率随LAP水平增高而增加的趋势更为明显;调整年龄、DM一般危险因素后,相对危险度(RR)分别随BMI水平和LAP水平增加而增高,但后者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种肥胖指标中,预测随访DM的ROC曲线下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LAP、WHR、WC、BMI.结论 高LAP比高BMI更容易导致DM;相对于体重增加,DM的形成可能与体内脂质蓄积关系更为密切.

  • 323例患者输血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佘为民;胡德昌;袁和俊;王吉耀

    为了解上海地区医院输血后引起的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状况和制定防治对策,自1993年10月至1998年4月对输血后的HCV感染作了前瞻性研究,现报告如下.

1274 条记录 2/64 页 « 12345678...636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