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创伤弧菌溶细胞素A蛋白疫苗对创伤弧菌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

    作者:黄菲;李昱;刘晓斐;胡成进

    目的 观察创伤弧菌溶细胞素A(vibrio vulnificus hemolysin A,VvhA)蛋白免疫对创伤弧菌致死剂量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免疫保护机制.方法 首先表达并纯化VvhA蛋白,然后建立VvhA蛋白免疫BALB/c小鼠动物模型.通过腹腔注射致死剂量创伤弧菌感染后,连续72 h观察小鼠存活率,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及肝功能指标检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VvhA蛋白免疫BALB/c小鼠模后脾脏及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滤泡辅助性T细胞(follicular helperT cells,Tfh)、GC B细胞表达.结果 VvhA蛋白免疫组BALB/c小鼠72 h生存率达83.3%.对照组BALB/c小鼠72 h全部死亡.VvhA蛋白免疫组BALB/c小鼠主要脏器损伤显著减轻.VvhA蛋白免疫后小鼠脾脏、淋巴结Tfh细胞和生发中心(generminal center,GC)B细胞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 VvhA蛋白免疫后能够显著减轻创伤弧菌致死剂量感染引发的过度炎症反应,其免疫保护机制可能是上调了Tfh和GC B细胞的表达.

  • 创伤弧菌脓毒症大鼠肝组织核转录因子-κB活性表达及抗菌药物的影响

    作者:卢中秋;梁欢;李萌芳;邱俏檬;杨光田;周铁丽;洪广亮;吴斌

    目的 探讨创伤弧菌(VV)脓毒症大鼠肝组织NF-κB活性以及抗菌药物头孢哌酮钠联用乳酸左旋氧氟沙星对其的干预效应.方法 制作大鼠VV脓毒症模型(VV组)和VV脓毒症药物干预模型(AA组),使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EMSA)测定各组大鼠肝组织NF-κB活性.结果 正常大鼠肝组织NF-κB活性较低,VV组染菌2 h的肝组织NF-κB活性即达到高峰,较NC组明显增高(P<0.05),后肝组织NF-κB活性逐渐减少,但VV组染菌6、9、12、16 h肝组织NF-κB活性仍明显高于NC组(P<0.05).AA组染菌后9、12 h肝组织NF-κB活性仍显著高于NC组(P<0.05),后逐渐减低,染菌16 h、36 h、2周的肝组织NF-κB活性与N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应时间点的VV组相比,AA组染菌9、12、16 h的肝组织NF-κB活性明显降低(P<0.05).结论 创伤弧菌脓毒症早期肝组织NF-κB活性即达高峰,及早使用头孢哌酮钠和乳酸左氧氟沙星可明显减低创伤弧菌脓毒症大鼠肝组织NF-κB活性.

  • 酒精性肝病大鼠创伤弧菌脓毒症凝血因子的动态变化

    作者:洪广亮;卢中秋;邱俏檬;梁欢;王明山

    目的 探讨酒精性肝病大鼠创伤弧菌脓毒症凝血因子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制作酒精性肝病大鼠创伤弧菌脓毒症模型,观察脓毒症组大鼠在染菌后2、6、12、24 h各时间点脓毒症表现,并检测各时间点大鼠血浆FIG、AT:A、tPA、PAI-1水平.结果 脓毒症组大鼠染菌后6 h开始出现较明显的毒血症状,并随时间的延长而加剧,24 h达高峰,濒临死亡.脓毒症组大鼠血浆FIG在染菌后呈进行性升高,6 h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N组及酒精肝对照A5组(P<0.01),12 h达高峰,24 h FIG有下降趋势,但与12 h组相比,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AT:A在染菌后呈进行性下降,6 h即显著低于A5及N组(P均<0.01).tPA在染菌后2 h第1次达高峰(P<0.05),下降至正常水平后于24 h再次显著升高(P<0.01),PAI-1于2 h显著升高(P<0.01),而tPA/PAI值2 h显著降低,24 h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酒精性肝病大鼠创伤弧菌脓毒症早期即可出现明显的凝血紊乱,动态检测FIG、AT:A、tPA、PAI-1水平可反映创伤弧菌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

  • 酒精性肝病大鼠创伤弧菌脓毒症各脏器的超微结构观察

    作者:赵初环;卢中秋;李惠萍;吴斌;李景荣;胡国新

    目的观察酒精性肝病大鼠创伤弧菌脓毒症重要脏器的超微结构变化,探讨研究创伤弧菌的致病性.方法采用酒精灌胃联合自由饮酒法制做大鼠酒精性肝病模型,取成模大鼠12只,分成2组,实验组6×108cfu/mL浓度创伤弧菌右下肢皮下注射感染肝病大鼠;对照组等量生理盐水右下肢皮下注射.48 h后颈动脉取血液及患肢病变组织进行细菌培养,留取肝脏、心脏、肺脏、肾脏、脾脏、右下肢肌肉、大脑等脏器组织0.1 cm×0.1 cm×0.1 cm置电镜固定液,超薄切片观察超微结构.结果实验组大鼠12 h后,皮温升高,右下肢明显肿胀、皮肤发紫,精神萎靡,活动减少,呼吸急促,均在48 h内濒临死亡,血液及惠肢病变组织培养出创伤弧菌,电镜下见心肌、肺、肝、肾等组织的部分实质细胞内和间质中有创伤弧菌生长,肝脏、心脏、肺脏、肾脏、脾脏、右下肢肌肉、大脑存在不同程度超微结构改变,部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基膜断裂溶解,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损伤明显,其中以下肢骨骼肌、肺、肝脏的超微结构改变尤为明显,脾脏的改变相对较轻.结论创伤弧菌感染酒精性肝病大鼠后导致多个脏器的实质细胞及间质超微结构损伤,致使多器官功能障碍甚或衰竭,是导致机体快速死亡的重要原因.

  • 头孢哌酮钠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对大鼠创伤弧菌脓毒症血中mCD14的影响

    作者:卢中秋;梁欢;李景荣;邱俏檬;周铁丽;章圣辉;胡国新;吴斌

    目的 探讨头孢哌酮钠与乳酸左氧氟沙星联用对大鼠创伤弧菌(Vibro vulnificus,VV)脓毒症外周血中膜性脂多糖(LPS)受体mCD14的影响.方法 制作大鼠VV脓毒症模型(VV组)和VV脓毒症药物干预模型(AA组),用兔抗鼠CD14抗体和异硫氢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羊抗兔抗体对外周血细胞进行免疫染色,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FITC-CD14阳性细胞数及其荧光强度,同时观察各组染菌大鼠行为学改变情况.结果 VV组FITC-CD14细胞阳性数在染菌6 h后明显升高(P<0.01),荧光强度增强;AA组在染菌6 h时,FITC-CD14细胞阳性数明显升高(P<0.01),但药物干预后FITC-CD14细胞阳性数开始减低,至染菌后12 h FITC-CD14细胞阳性细胞数为(10.967±3.135)%(P>0.05);与VV组相比,AA组在染菌后12 h和16 h的FITC-CD14细胞阳性细胞数明显减低(P<0.01).VV组染菌4 h,大鼠出现呼吸急促,皮温升高,下肢肿胀,且症状进行性加重,染菌12 h后大鼠出现紫绀、间断抽搐等;AA组在药物干预后上述症状逐渐减轻至消失,未见抽搐,大鼠均存活.结论 创伤弧菌脓毒症血中mCD14的表达水平随脓毒症的进展而升高,头孢哌酮钠联用乳酸左氧氟沙星时血中mCD14的表达水平明显减低且改善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 原发性创伤弧菌感染败血症救治成功1例

    作者:蔡平平;缪心军;周丽萍;曾爱兵;王雷;叶胜捷

    1 临床资料陈××,男性,50岁,海岛居民.原有酒精性肝病、乙肝病史15 a.本次因右下肢肿痛、血疱2 d,于2002年7月2日入院.自诉于2 d前出现右膝关节处肿痛,向小腿、足背部、大腿处蔓延并渗液、破溃.

    关键词: 创伤弧菌 败血症
  • 创伤弧菌脓毒症诊疗方案(草案)

    作者:卢中秋;卢才教;程俊彦;潘景业;邱俏檬;李景荣;吴斌

    1 概述创伤弧菌脓毒症是由创伤弧菌引起的致命性疾病,绝大多数发病于慢性肝病患者生吃了贝壳类海鲜之后[1,2].

  • 肝硬化感染创伤弧菌所致败血症4例

    作者:吴立奇

    创伤弧菌又称致伤弧菌,是一种嗜盐性弧菌[1].20世纪60年代,已发现它可引起人类危重的创伤感染及败血症,但临床报道甚少.2002~2005年宁波市传染病医院从4例肝硬化失代偿败血症患者血液中分离出创伤弧菌,报道如下.

  • 创伤弧菌溶细胞素细胞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旭鸿;陆淼泉

    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是一种有荚膜的革兰阴性嗜盐弧菌,存在于海水及海产品中.该菌主要引起原发性败血症和严重的创口感染.原发性败血症病人多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伴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死率高.创伤弧菌感染的致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动物实验发现该菌的毒力可能包含诸多因素,如胞外溶细胞素(VVC)、金属蛋白酶(弹性蛋白分解酶)、荚膜多糖(CPS)等.VVC是由结构基因vvhA编码的一种相对分子质量(Mr)为50 851的细胞外蛋白质,是一种能使细胞形成孔道的细胞毒素和溶血毒素,是创伤弧菌向胞外释放的唯一细胞毒素,由大多数致病菌株产生,具水溶性,对热不稳定,能溶解哺乳动物红细胞及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具有血管渗透因子活性.经VVC注射的实验鼠可出现与创伤弧菌败血症病人同样的临床和病理表现,毫克以下水平即可对实验鼠致死.VVC在创伤弧菌感染致病机制中的确切地位尚有争议,但因其具有穿孔特性而颇受人们关注.目前对VVC的细胞毒性机制已有广泛研究和报道,但其确切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本文将近年来国外有关研究的情况作一综述.

  • 创伤弧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永涛;陆淼泉

    创伤弧菌是一种致病性极强的细菌,可引起严重的伤口感染和败血症等疾患.其确切的致病因子和致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兹将近年来有关其主要致病因素,如溶细胞素、金属蛋白酶、儿荼酚亲铁物质、荚膜多糖及磷脂酶的研究动态作一综述.

  • 创伤弧菌所致败血症的报道

    作者:吴晓燕;倪侃翔;毕平安;王志刚

    创伤弧菌所致败血症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近年来已引起美国、韩国、日本等沿海国家和地区的重视.我国除浙江沿海一带陆续报道数起死亡病例外[1,2],其他地区少见.

  • 肝硬化患者创伤弧菌血流感染1例

    作者:王莉;徐静;夏萍

    创伤弧菌引起的感染在我国内地鲜有报道,2014年8月16日我院发现1例慢性肝硬化患者由创伤弧菌引起的血流感染.现报道如下.1 病例患者,女,56岁,2014年8月12日因纳差、腹胀5年余,2d前加重伴发热、寒战、腹痛人院.有丙肝肝硬化史,糖尿病史.体格检查:体温39.8℃,心率82次/min,血压90/50 mmHg,慢性肝病面容,皮肤、巩膜重度黄染,颈部可见蜘蛛痣,腹部膨隆,上腹部有压痛、反跳痛;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浮肿.

  • 创伤弧菌败血症致死一例

    作者:应斌宇;周丽萍;杨鹏麟;孙来芳

    患者女,50岁,因右下肢肿胀、疼痛伴发热20 h,皮肤出现黑紫色水泡8 h,急诊入院.体检:中度昏迷,心率86次/min,血压85/50 mm Hg,呼吸浅弱,心肺听诊(-),腹平软,肝脾未及,颈无抵抗,病理征(-);右下肢高度肿胀,皮肤紧绷,见大小不一黑紫色水泡,部分融合成大泡,皮肤表皮剥脱渗血水,足底呈苍白色,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左下肢轻度肿胀,可见数个黑紫色小水泡,边缘呈暗红色,左足背动脉搏动也消失;双上肢末端发绀较苍白,左侧桡动脉搏动消失.

  • 慢性肝病并发创伤弧菌败血症12例临床研究

    作者:应斌宇;孙来芳;周丽萍;林锡芳;方周溪

  • 人源抗创伤弧菌溶血素蛋白单链抗体的筛选及初步鉴定

    作者:谢学渊;付凯飞;王欲晓;吴成林;周丽君

    目的 从天然单链(scFv)大容量噬菌体抗体库中筛选特异性抗创伤弧菌溶血素蛋白(vibrio vulnificus haemolysin,VVH)的scFv并进行初步鉴定.方法 以表达纯化后的VVH为靶抗原,采用酸洗脱的方法从天然大容量噬菌体抗体库中筛选人源抗VVH噬菌体单链抗体,并将噬菌体抗体的上清梯度稀释后感染HB2151菌,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后获得抗VVH蛋白可溶性单链抗体,ELISA检测其与抗原结合活性,DNA序列测定鉴定抗体序列.结果 经过4轮筛选,共筛选到22株可以与VVH结合的噬菌体阳性克隆,其中8株获得可溶性表达,DNA序列分析表明获得3株可变区基因型不同的单链抗体.结论 利用大容量噬菌体抗体库筛选技术获得抗创伤弧菌溶血素蛋白的可溶性抗体,为创伤弧菌感染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 创伤弧菌致死性感染对小鼠血液系统的影响及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

    作者:荣换玲;殷萌;杜大海;杨峰;张欣荣;张文学

    目的:观察创伤弧菌致死性感染对小鼠血液系统的影响及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探讨其可能的致死机制.方法:建立创伤弧菌致死性感染小鼠模型,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TNF-α、IL-1β、TF水平;采用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测定小鼠血清总胆红素、肌酐、尿素等生化指标含量;采用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全血细胞分析;创伤弧菌感染后8 h,取小鼠心脏、肺、肝脏、脾脏、肾脏,光镜、电镜下观察器官病理改变.结果:创伤弧菌感染后小鼠血清TNF-α、IL-1β、TF水平显著升高(P<0.05);血清尿素、肌酐、总胆红素、淀粉酶及丙氨酸转氨酶、尿酸、天冬氨酸转氨酶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感染后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显著(P<0.05),红细胞计数、单核细胞百分比及血红蛋白水平显著上升(P<0.01).感染后小鼠主要脏器均表现为充血、水肿、组织结构破坏、炎症细胞浸润,电镜下可见肝细胞凋亡.结论:创伤弧菌致死性感染可能通过引发机体过度炎症反应,激活凝血系统,诱发机体广泛组织损伤,导致不可逆性多器官功能衰竭,终引起死亡.

  • 创伤弧菌联合药敏试验比较分析

    作者:陈向敏

    由于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VV)所致感染发病迅速、进展快,因而及时诊断、合理用药显得非常重要.本实验采用2种药物联合药敏试验,用于选择具佳杀菌效果的抗生素,提供临床医生联合用药参考.

  • 创伤弧菌脓毒症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窦燕;郭以河;孔晓飞;朱健;邵建川;郭健莲

    目的 总结和分析创伤弧菌脓毒症临床治疗经验,提高救治成功率. 方法 给予创伤弧菌脓毒症1例患者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CRRT)4 d,抗感染治疗16 d,及外科清创处理,在后期转入烧伤科予双上肢清创换药及扩创、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引流、植皮等处理.总结救治经验并与其他文献相比较,分析当前合理的创伤弧菌脓毒症临床治疗方法.结果 本例患者双上肢移植皮片成活良好,创面逐渐修复,痊愈出院.重度创伤弧菌脓毒症患者必须及时采取抗感染治疗,有条件时给予血液净化清除血液中有害物质成分,局部创面的处理等多管齐下的控制病情进展和治疗措施,尽快清除感染源和恢复机体自身抗病能力. 结论 创伤弧菌感染后通过早期干预、血液净化、局部处理等救治措施,能够大大提高救治成功率.

  • 创伤弧菌攻击肝病大鼠后SOD、NO的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郑巧敏;周丽萍;应斌宇;余平安;杜季梅

    目的通过对肝病大鼠受到创伤弧菌攻击后SOD、NO的检测,探讨SOD、NO与慢性肝病以及创伤弧菌(Vv)致死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四氯化碳制备慢性肝病大鼠18只,分Vv攻击和肝病大鼠对照组(n=9),制备Vv致死性感染肝病大鼠模型(5.0×107cfu/只),在观察大鼠生存率的同时采用化学比色法予以定量测定大鼠血清SOD、NO的含量变化,还与接受NS攻击的肝病大鼠以及接受相同菌量攻击的正常大鼠(n=9)相比较.结果在接种Vv攻击后4h肝病大鼠组仅存活1只,5h后全部死亡.正常大鼠Vv攻击组Sh存活8只(88.9%).肝病大鼠组较之正常大鼠Vv攻击组在同等Vv菌量攻击下存活率有显著差异(p<0.01);肝病大鼠组血清SOD(174.63nu/ml)NO(4.69umol/L)分别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348.14,12.03)和肝病对照组(292.29,8.22)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01).结论肝病大鼠受到Vv攻击后,血清SOD、NO的含量明显下降.

  • 舟山市贝类海产品致病性弧菌污染监测结果

    作者:龚红霞;黄丽君;张辉

    目的:了解舟山市贝类海产品养殖、销售和加工等各个环节弧菌污染程度,为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方法2014年舟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岱山县2家养殖场及与此2家养殖场相对应的销售场所和餐饮店采集120份样品,按照GB 4789.7—2013《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检测弧菌。结果贝类海产品中检出率高为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94.44%;养殖水体中检出率高为溶藻弧菌,检出率为68.75%;水底沉积物中检出率高为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81.25%。同一样品类别各弧菌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贝类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样品(P<0.05)。在养殖、销售和加工环节,检出率高的均为副溶血性弧菌(P<0.05),比较不同环节的弧菌检出率,仅溶藻弧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舟山市贝类海产品中存在副溶血性弧菌、溶藻弧菌和创伤弧菌不同程度污染。需加强海产品的监测力度和安全预警工作。

202 条记录 5/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