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四种常用检测幽门螺杆菌方法的比较分析

    作者:包广杰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ylori或Hp),属螺杆菌属,为革兰阴性 ,无芽胞,呈螺旋状弯曲杆菌,已被确定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而且与胃癌密切相关.1996年WHO将Hp列为"一级致癌因子".全世界已有40%以上的人群感染了Hp,发展中国家甚至可达60%.因此,Hp 感染的快速、准确检测是当今医学界面临的重大课题.目前,检测幽门杆菌方法有很多种[1],我们选取了临床较为常用的4种方法:快速脲酶试验(HpRut)、血清学ELISA法、胃黏膜病理活检法、细菌培养,对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病房多种胃肠消化病患者做了检查,现比较分析如下.

  • 感染与胆囊癌发病外文文献的Meta 分析

    作者:周海华;王建球;陈跃宇;杨廷燕

    目的 探讨细菌感染是否是胆囊癌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1995 ~2008 年国外公开发表关于细菌感染与胆囊癌相关性的病例对照文献,利用Meta 分析进行综合分析,通过计算合并优势比(OR 值)进行评价.结果 对所查文献进行评价筛选,共9 篇文献入选,合计样本量922 例,其中胆囊癌病例307 例,对照组病例615 例,经合并OR 值,认为细菌感染是胆囊癌发病的因素之一(OR =3.28,95%CI 2.28 ~4.72 ).亚组分析中,沙门菌感染者OR 值为3.31 (95%CI 2.26 ~4.86 ),螺杆菌感染者OR 值为3.06 (95%CI 1.00 ~9.37 ).结论 感染特别是沙门菌感染可以认为是胆囊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而螺杆菌可能是胆囊癌发病的协同因素.

  • 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黏膜病变中三种基因表达及相互关系的研究

    作者:邵世和;刘继斌;孙丽媛;段秀杰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黏膜病变中细胞表面分子(CD44V6)、p16基因及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 114例病人经胃镜及病理证实的不同胃黏膜病变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CD44V6、p16基因及PCNA基因的表达.HP感染由快速脲酶试验结合Warthin-Starry银染色确定.结果各组胃黏膜病变中HP阳性的病人与HP阴性的病人相比较,HP阳性的病人p16基因表达显著低于HP阴性的病人(P<0.01);CD44V6表达HP阳性的病人显著高于阴性的病人(P<0.01);HP 阳性的病人PCNA-LI%表达显著高于HP阴性的病人(P<0.05).HP感染的胃黏膜病变中p16基因表达与CD44V6表达呈负相关(rs=-0.697 1,P<0.01);p16基因表达与PCNA表达呈负相关(rs=-0.607 5,P<0.01);CD44V6表达与PCNA表达呈正相关(rs=0.479 9,P<0.01).结论 CD44V6、PCNA、p16基因在胃黏膜病变、癌前病变向胃癌转化中起了非常重要作用.HP感染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了CD44V6、PCNA的表达,并抑制了p16基因的表达.HP感染患者3种基因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测

    作者:张正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ylori或Hp)因其致病性及作为明确的致癌因素引起医学上的广泛关注.它在引起胃和十二指肠各种炎症,以致癌变中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胃内螺旋状微生物的发现可追溯到1893年,Bizzozero首次报道在狗胃腺内观察到螺旋状微生物.1983年Warren[1]成功地从胃活检标本中分离到幽门弯曲菌.1989年专家建议成立独立螺杆菌属,并在1990年悉尼大会上获得承认,正式定名为幽门螺杆菌(Hp).1994年WHO将它确定为第一类致癌因子.其生物学性状、感染和致病性分型、流行病学、诊断标准、检测方法及临床评估等成为目前消化科疾病的热点. 一、Hp的生物学性状 Hp属革兰阴性细菌,光镜下呈S形、C形、杆状弯曲或呈海鸥状.典型形态一般有3个小弯.Hp是已知形态变化多的细菌,常见的变异形态是球形体,以小球体为主;其次是短杆状和细杆状,少见的是长丝状、巨球体、丝球体和原生质体等.由于带鞭毛有活泼的动力,在相差显微镜下容易观察其形态及活动.电镜下是末端钝圆,螺旋弯曲的菌,单极多鞭毛,大小为(2.5~4.0) μm×(0.5~1.0) μm.一般它寄生于胃粘膜表面的深层,由于它具有适应性的尿素酶和粘附素等蛋白,使之能在胃腔不利的酸性环境中仍可定植和生存.

  • 胆管癌组织螺杆菌16S-rRNA基因的检测及意义

    作者:陈辉星;陈燕凌

    目的探讨人胆管癌中是否存在螺杆菌的感染. 方法取11份手术切除的胆管癌标本, 分别用两对螺杆菌属特异的16S-RNA引物进行PCR检测.对照组取自4个肝囊肿和2个血管瘤旁的正常肝胆管组织标本. 结果 11份胆管癌标本用两对引物分别行二次PCR后,结果均为阳性的6份,阳性率为56%.4个肝囊肿和2个肝血管瘤旁的正常肝胆管组织的PCR结果阴性,胆管癌组与对照组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用C97和C98行PCR扩增的2份产物测序,结果与幽门螺杆菌有99%以上的同源性. 结论胆管癌组织内存在螺杆菌的核酸物质,胆管癌患者肝脏中可能存在螺杆菌的感染.螺杆菌在胆管癌发生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 幽门螺旋杆菌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雪亮;周渊;朱强;张荣丽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螺杆菌属的代表菌种,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营养要求高,具有多种酶类物质,主要分布在胃黏膜组织中.大量研究确证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以及胃癌等胃肠道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胃癌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文章从三个方面—Hp的流行病学、致病以及治疗方法进行述.

  • 螺杆菌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宣世英;李宁;施永新;孙樱;张健;姜文杰;强新

    目的探讨螺杆菌感染与人类原发性肝癌(PLC)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1例PLC患者的肝癌组织为研究对象(实验组),12例非肝癌手术患者的肝组织作对照组.参照文献设计螺杆菌属细菌16SrRNA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扩增产物经Southern杂交证实,并将PCR产物进行测序及同源性比较.同时,将两组标本制成病理切片用于螺杆菌属的cDNA-mRNA原位杂交实验.通过定性和定位测定评价肝组织螺杆菌感染与PLC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62%(13/21)的肝癌组织中检出螺杆菌属16SrRNA存在,而对照组无阳性检出(P<0.01).所有PCR产物经Southern杂交得到证实.利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标本螺杆菌属16SrRNA-mRNA,实验组有13例阳性,对照组均为阴性(P<0.01).比较显示,肝癌组织中的螺杆菌属16SrRNA序列与幽门螺杆菌的16SrRNA序列有97.80%的同源性.结论 PLC患者肝组织中可能存在螺杆菌属感染且感染率较高,提示螺杆菌感染与PLC的发生可能存在某种相关性.

  • 布拉酵母菌在幽门螺杆菌根除中的疗效观察

    作者:田欣;李超;朱秀芳;段志英;范红云;霍晓辉

    目的 观察布拉酵母菌在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功能性消化不良且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患者240例,随机分为4组各60例,治疗10 d.A组(三联组):兰索拉唑片+盐酸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B组:三联+布拉酵母菌组;C组(四联组):A组三联+胶体果胶铋;D组:四联+布拉酵母菌组.用药期间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在疗程结束后4周进行14C或13C尿素呼气试验评估幽门螺杆菌根除情况.结果 B、C、D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其不良反应中的腹泻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拉酵母菌可显著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并可有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尤其是腹泻的发生,可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 13C-尿素呼气试验筛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作者:赵敏;凌萍

    幽门螺杆菌系胃黏膜内微需氧螺杆菌属,是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胃癌、胃淋巴瘤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全球自然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达50%[1], 及时诊断有效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成为当今医学界关注的焦点.我中心于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对1 200名体检人群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UBT)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阳性率高,现总结报告如下.

  • 044 从血培养中分离到一株螺杆菌属新种

    作者:

    关键词: 血培养 螺杆菌属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克罗恩病关系的荟萃分析

    作者:钱娟;苏炜;张国新

    幽门螺杆菌(Hp )是定植在人类胃黏膜的有较强传染性的一种革兰阴性菌[1]。慢性 Hp 感染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腺癌及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致病机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3]。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者猜测螺杆菌属可能会出现在人类结肠并参与 IBD发生[4]。在一些 CD 患者的粪便或黏膜标本中发现了条件致病菌,如类结核分枝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等[5]。Pearce 等[6]的研究发现, CD 患者中 Hp 阳性者比正常对照组少。在 Man等[7]的研究中,59%的 CD 患儿被检出 Hp 阳性,远高于无症状健康儿童。以上均提示,Hp 感染可能在 CD 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鸡螺杆菌诱导胃上皮细胞白细胞介素8转录及病理意义

    作者:李淑德;许国铭;李兆申

    目的:观察鸡螺杆菌(H. pullorum)诱导胃上皮细胞白细胞介素(IL)8转录并探讨其免疫致病机制.方法:分离培养H.pullorum菌株及构建带有IL-8报告基因的人胃癌细胞系L5Fll,用液体闪烁计数仪测定荧光素酶(IL-8转录)活性.结果:所有10株H.pullorum诱导荧光素酶活性较幽门螺杆菌(H.pylori)野生型cag致病岛阴性菌株G50明显增强(P<0.05~0.001).结论:H.pullorum通过诱导上皮细胞IL-8转录而参与其免疫致病过程.

  • 肿瘤发生与细菌感染:来自螺杆菌的证据

    作者:李菁;白杨;姜泊;王继德

    炎症是肿瘤发生的诱因,许多恶性肿瘤均首先发生于炎症或感染部位,但特异病原感染与特定肿瘤发生的关系研究尚少.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目前唯一证实的人类致癌细菌,而随着螺杆菌属不断扩大,其新成员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已获得大量的证据支持,本文谨对螺杆菌感染与胃肠肿瘤、肝癌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关系作一概述,裨益于增进对微生物致癌特性和机制的了解.

    关键词: 螺杆菌属 肿瘤 感染
  • 原发性肝癌组织中螺杆菌属16S rRNA基因的检测及意义

    作者:宣世英;李宁;战淑慧;强新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HCC)组织中螺杆菌感染情况.方法 选取经病理诊断的28例HCC患者的肝癌组织为实验组,22例非肝癌肝病患者肝组织和25例胃癌患者胃癌组织作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螺杆菌属16S rRNA基因、幽门螺杆菌相关功能基因空泡毒素基因(vacA)和细胞毒素相关基因(cagA),16S rRNA的扩增产物经Southern杂交确认,并将PCR产物进行测序及同源性比较.结果 28例HCC标本中有17例检出螺杆菌属16S rRNA基因,阳性率为60.7%;25例胃癌标本有18例检出螺杆菌16S rRNA,阳性率为72.0%;其他肝病组未扩增出16SrRNA基因.16S rRNA PCR产物经Southern杂交证实为幽门螺杆菌.序列测定表明,肝癌和胃癌组织中的螺杆菌16S rRNA序列与幽门螺杆菌序列有97.8%的同源性.肝癌组相关功能基因有3例cagA基因阳性,胃癌组有2例cagA基因阳性,均未扩增出vacA基因.提示,幽门螺杆菌菌株的基因型多为Ⅱ型,而少数为Ⅰ型.结论 HCC患者肝组织中存在螺杆菌感染且感染率较高.螺杆菌感染与HCC可能存在相关性.

  • 肝螺杆菌感染可能与炎症性肠病有关

    作者:白杨;王继德;张亚历

    肝螺杆菌(helicobacter hepaticus,Hh)是近年来发现的螺杆菌属中又一新菌种.已有的研究表明,Hh除了与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肝癌关系密切外,与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生也有关.现就其与IBD的关系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 枸橼酸铋钾、克拉霉素和替硝唑治疗慢性胃炎的胃窦粘膜病理学改变

    作者:丁华;李兆申

    目的:观察枸橼酸铋钾、克拉霉素和替硝唑三联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胃窦粘膜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38例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慢性胃炎病人按就诊前后入选,分为2组,枸橼酸铋钾三联(BCT)组和奥美拉唑三联(OCT)组,分别给予口服枸橼酸铋钾+克拉霉素+替硝唑和奥美拉唑+克拉霉素+替硝唑,治疗1 wk.4 wk后检查13C-尿素呼气试验,8 mo后复查胃镜和胃粘膜活检.结果:BCT组Hp根除率为80 %,OCT组为83 %,2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2组病人治疗后胃粘膜组织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明显减轻(P<0.05),粘膜萎缩及肠化生程度无明显变化(P>0.05).BCT组与OCT组间病理学改变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粘膜炎症反应有关,BCT具有较高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并可减轻胃粘膜的炎症反应.

  • 螺杆菌属与胆道恶性肿瘤关系meta分析

    作者:张光伟;刘也夫;于慧会;刘宇;陈小炎

    [目的]探讨螺杆菌属感染与胆道肿瘤的关系.[方法]进行系统文献检索,对地域分布、检测方法、标本、菌种、阳性种类进行meta分析.[结果]从1990年到2016年共纳入14篇病例对照研究,总体meta分析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胆管癌之间有关联(累积OR=1.77,95%CI:1.53~2.06).亚组分析显示:螺杆菌属中幽门螺杆菌、胆螺杆菌、肝螺杆菌在恶性组与良性组对比是有统计学意义的.基于地理分布表明幽门螺杆菌素不仅在高发地区,同样在低发地区(欧洲OR=1.78,95%CI:1.25~2.52)也是危险因素.[结论]螺杆菌感染与胆管癌之间存在有关.

  • 原发性肝癌组织中螺杆菌相关基因的检测

    作者:孙东明;崔群;强新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与螺杆菌感染关系.方法 选取经病理诊断的38例HCC病人的癌组织作为实验组,28例非肝癌肝病组织、29例胃癌组织、18例结肠癌组织和18例子宫肌瘤组织作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螺杆菌属16S rRNA基因,扩增产物经Southern杂交确认,并进行测序及同源性比较.阳性者再扩增幽门螺杆菌的特异基因26-kDa 及相关基因cagA、vacA、rps4、glmM以进一步验证是否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结果 38例HCC标本中有27例检出螺杆菌属16S rRNA基因,阳性率为71.1%;29例胃癌标本有23例检出螺杆菌属16S rRNA,阳性率为79.3%,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其他对照组(均未扩增出16S rRNA基因)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24.70~33.67,P<0.01).16S rRNA PCR 产物经Southern杂交证实为幽门螺杆菌.序列测定表明,HCC和胃癌组织中的螺杆菌16S rRNA序列与幽门螺杆菌序列有97.8%的同源性.Hp特异相关基因检测结果,26-kDa基因扩增阳性率82.0%;cagA基因扩增阳性率18.3%;glmM基因扩增阳性率15.0%;均未扩增出vacA和 rps4基因.结论 HCC病人肝组织中存在螺杆菌感染且感染率较高,螺杆菌感染与HCC可能存在相关性.

  • 非Helicobacter Pylori螺杆菌属与人类胃肠疾病

    作者:张彦亮;倪海滨;杨大明;孟宪镛

    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内成功分离出"未鉴定的弯曲状杆菌"后,螺杆菌的研究方才引起人们的重视,1990年在学者Goodwin的提议下,幽门弯曲菌被正式命名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从此细菌学分类中又多了一个新的菌属-螺杆菌属.通过十余年的研究,螺杆菌属成员迅速增加,至少有35种螺杆菌被发现,其中24种已正式命名[1].在这些成员中以人类为宿主的螺杆菌多达12种,如H.fennelliae/H.cinaedi等,除H.pylori与人类疾病关系的研究极为深入外,其他螺杆菌也陆续有报道与人或动物的胃炎、胃溃疡和肠炎等疾病有关.本文就这一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重视开展螺杆菌与肝相关疾病的研究

    作者:池肇春

    螺杆菌属(genus Helicobacter)包括19种螺杆菌,以人为主要宿主的有3种,即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H.heilmanni.和H.cinaedi。 作者简介:池肇春,汉族,1934年10月出生,福建武平籍.195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医学院.现为青岛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青岛大学医学院内科教授,青岛市著名医专家会诊中心教授,国际肝病研究与学术交流中心学术委员,香港中华中医药学院客座教授,临床肝胆病杂志、医师进修杂志、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青岛医药编委.从事消化内科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40余年,在消化专业尤其在肝病研究与临床方面卓有成就,曾获第八届全国发明展览银奖,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省、市科研成果奖12项.主编及参与编著的医学专著有:<新编实用肝病学>、<实用临床肝病学>、<简明肝病诊疗手册>、<实用临床胃肠病学>、<钙磷代谢与临床>、<内科临床问答>、<胃肠道疾病治疗学>、<中华医学百科大辞海(消化学科)>、<临床肝胆病学>、<肝病治疗学>、<肝炎学大典>、<肝硬化>、<肝胆病诊断学>、<临床脑病>、<急性中毒>、<急诊学>等,发表论著196篇.螺杆菌属(genus Helicobacter)包括19种螺杆菌,以人为主要宿主的有3种,即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H.heilmanni.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