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74例疗效观察

    作者:熊茂来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对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4例,对照组每隔1d皮下注射5MU普通干扰素注射液,观察组每周皮下注射80 μg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24周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比较两组HBV-DNA水平变化及转阴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TL)水平及复常率以及IBeAg和HBsAg转阴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12周和24周后,HBV-DNA载量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转阴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LT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LT复常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BeAg和HBsAg转阴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a-2a能显著降低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病毒DNA载量和ALT水平,HBeAg和HBsAg转阴率明显高于重组人干扰素,综合疗效显著.

  • 慢性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干扰素治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国强;李新华;林伟

    目的 观察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选择慢性丙型肝炎患者63例,其中33例合并糖尿病为A组,30例无糖尿病为B组,均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48周,且随访观察24周.结果 (1)两组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分别为84.8%、86.7%,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前后空腹及餐后2h血糖无明显变化(P>0.05).(3)两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是安全有效的.

  • 丙型肝炎抗病毒新药——直接抗病毒药物离我们有多远?

    作者:杨明;饶慧瑛

    丙型肝炎病毒(HCV)于20世纪80年代末被确认.由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后容易转为慢性,长期感染容易引起肝硬化和肝癌,因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肝病之一.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是丙型肝炎标准治疗方案.病毒基因型为1、4、5、6型的患者疗程一般为48周,持续病毒学应答率约为50%;病毒基因型为2、3型的患者疗程一般为24周,持续病毒学应答率约为85%.

  • 王宇明:直接抗病毒药物的新认识

    作者:东来

    记者:聚乙二醇干扰素(PEG IFN-α)和利巴韦林(RBV)联合治疗丙型肝炎是我国指南首先推荐的方法(即PR方案),但有部分丙型肝炎患者疗效不满意,不良反应较大.近年来抗丙型肝炎病毒药物研发取得较快发展,以直接抗病毒药物(DAA)的研发为活跃,DAA应用的现状及前景如何?

  • 丙肝治疗舍我其谁——聚乙二醇干扰素的自我推荐

    作者:王振坤

    我,聚乙二醇干扰素是也,治疗丙肝的主力军.有人问了,干扰素就干扰素呗,干嘛还"聚乙二醇干扰素"?嘿嘿,那可不一样,普通干扰素注射到人体后,很快就会被人体排泄出去,所以需要每天或隔天注射一次,即使如此,它们在人体内的分布也不均匀,在血液中和被丙肝病毒(HCV)感染的肝细胞部位,浓度较小,对HCV的作用有限,而我就不一样了,我被科学家"穿上了一件盔甲",就是被"聚乙二醇化(PEG)" (在干扰素的分子上"交联"了无活性的无毒的PEG分子),这样,再注射到人体内后,我在人体血液中及被HCV感染了的肝细胞部位的有效浓度会保持恒定,持续作用的时间也长了,所以叫做"长效干扰素" (医生们称为"半衰期"延长了),其实就是对人体内的HCV更有"杀伤力"了,注射一次就可以管一周,而抗病毒效益更为显著.

  •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作者:谢尧

    我国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高流行地区和慢性乙型肝炎高发病地区,虽然我国开发有众多的“保肝药物”用于肝炎的治疗,但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抗病毒治疗是阻断和延缓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进展重要的手段.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中,如果说拉米夫定的应用开创了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先河,那干扰素,特别是聚乙二醇干扰素-2a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则是里程碑式的药物.

  •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作者:谢尧

    我国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高流行地区和慢性乙型肝炎高发病地区,虽然我国开发有众多的“保肝药物”用于肝炎的治疗,但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抗病毒治疗是阻断和延缓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进展重要的手段.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中,如果说拉米夫定的应用开创了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先河,那干扰素,特别是聚乙二醇干扰素-2a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则是里程碑式的药物.

  • IL-28B、IFNL4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疗效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贾因棠;段晓红;杨中鑫;苏晔华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能延缓病情进展,降低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的发生率.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治疗方案大大提高了丙型肝炎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使难治的HCV-1基因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SVR率提高到80%以上[1],同时疗程缩短,不良反应减少.但是DAAs治疗方案费用昂贵,目前在我国大陆尚没上市,故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RBV)目前仍是我国CHC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案.但此治疗方案的疗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病毒基因型、病毒载量、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宿主基因多态性、合并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等[2].

  •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部分应答的乙型肝炎患者通过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获得HBsAg消失:New Switch研究

    作者:胡鹏;尚佳;张文宏;龚国忠;李用国;陈新月;江建宁;谢青;窦晓光;孙永涛;李玉芳;刘映霞;刘国珍;毛德文;池晓玲;唐红;李晓鸥;谢尧;陈小苹;江家骥;赵平;侯金林;高志良;范慧敏;丁继光;张大志;任红

    目的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很少能实现HBsAg消失,但通过序贯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治疗可能改善.对接受NAs治疗出现部分应答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48周和96周的Peg-IFN α-2a治疗,评估其HBsAg清除的情况. 方法 将接受阿德福韦、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治疗并出现HBeAg消失且HBV DNA<200 IU/ml的既往HBeAg阳性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2个治疗组,分别接受48周(n=153)或96周(n=150)的Peg-IFN α-2a治疗.研究主要终点为治疗结束时的HBsAg清除率. 结果 在第48周和第96周治疗结束时,NAs治疗序贯Peg-IFN α-2a治疗的患者分别有14.4% (22/153)和20.7% (31/150)获得HBsAg清除.不论既往NAs治疗种类或基线是否获得HBeAg血清学转换,其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第48周和第96周治疗结束时HBsAg清除的患者中,分别有77.8% (14/18)和71.4% (20/28)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48周仍维持HBsAg清除.基线HBsAg<1 500 IU/ml和第24周HBsAg<200 IU/ml,与治疗第48周和第96周的高HBsAg清除率相关(分别为51.4%和58.7%).将治疗从48周延长至96周能使更多的患者(48.3%,14/29)获得HBsAg清除. 结论 长期接受NAs治疗但难以实现治疗目标的患者通过Peg-IFNα-2a序贯治疗可获得较高的HBsAg清除率.将疗程从48周延长到96周可以提高部分患者的HBsAg清除率,尽管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及治疗期间的HBsAg水平可能可以预测Peg-IFN α-2a治疗的HBsAg清除.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Y型,40kD)注射液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作者:侯凤琴;尹亚琳;曾玲英;尚佳;龚国忠;潘晨;张明香;尹炽标;谢青;彭雁忠;陈士俊;毛青;陈永平;毛乾国;张大志;韩涛;汪茂荣;赵伟;刘家俊;韩英;赵龙凤;罗光汉;张继明;彭劼;谭德明;李智伟;唐红;王豪;张跃新;李军;张伦理;陈良;贾继东;陈成伟;甄真;李保森;牛俊奇;孟庆华;袁宏;孙永涛;李树臣;盛吉芳;成军;孙黎;王贵强

    目的 以标准剂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Peg-IFN α-2a)作为阳性药对照,评价长效干扰素Peg-IFN α-2b(Y型,40 kD)注射液(180μg/周)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多中心、随机开放、阳性药平行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筛选合格的HBeAg阳性CHB患者按照2∶1随机分配到Peg-IFN α-2b(Y型,40kD)组(试验组)和Peg-IFN α-2a组(对照组),治疗48周,停药随访24周.在筛选、基线、12周、24周、48周,60周和72周时保留受试者血浆用于中心化检测,用COBAS(R) Ampliprep/COBAS(R) TaqMan(R)HBV Test,Version 2.0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定量,用Elecsys试剂盒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HBV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详细记录不良事件.主要疗效指标为治疗48周随访24周后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并进行非劣效检验.计算两组治疗后HBeAg血清转换率差值(试验组-对照组)及其双侧95%可信区间(CI),当95%CI的下限大于-10%时,非劣效结论成立.根据不同的数据类型及特点分别采用t检验、x2检验、秩和检验等. 结果 入组HBeAg阳性CHB患者855例,实际治疗820例(试验组538例,对照组282例).全分析集数据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的72周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7.32%和22.70%,率差为4.63%,95% CI:-1.54% ~ 10.80%,P=0.149 3.符合方案分析集数据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30.75%和27.14%,率差为3.61%,95%CI:-3.87% ~ 11.09%,P=0.343 6.95% CI符合非劣效标准,试验组非劣效于对照组.试验组与对照组整体不良事件、严重不良事件及常见不良事件发生率均相似. 结论 Peg-IFN α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的方案中,新药Peg-IFN α-2b(Y型,40kD)具有与对照药Peg-IFN α-2a相当的疗效和安全性.

  •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冷球蛋白血症患者血清CXC趋化因子10水平及其对抗病毒治疗的影响

    作者:范晓红;邓志华;徐小元

    目的 观察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CHC)冷球蛋白血症患者血清中CXC趋化因子10(CXCL-10)的水平及其对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应用冷沉淀法检测50例CHC患者治疗前血清中冷球蛋白血症的性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CXCL-10浓度,并检测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基线水平、治疗后4、12、24周、治疗结束与治疗结束后24周血清中HCV RNA的水平.连续型变量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分类资料用x2、Fisher1s精确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冷球蛋白血症阳性患者的基线HCV RNA为(6.28±0.79) log1o拷贝/ml,高于冷球蛋白血症阴性患者的(5.48±1.20) log1o拷贝/ml,t=-2.769,P=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线CXCL-10水平为(541.67±224.07) pg/ml,也明显高于冷球蛋白阴性患者的(394.39±179.71) pg/ml,t=-2.533,P=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后,冷球蛋白阳性患者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的比例为33.3%,低于冷球蛋白阴性患者的82.6%,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在冷球蛋白阳性患者也显著低于冷球蛋白阴性患者(33.3%对比78.3%),x2=12.239,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冷球蛋白阳性患者血清HCV RNA及CXCL-10水平高于阴性患者,且疗效低.

  • 肝脏病理学特征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的影响

    作者:颜华东;蒋帆荣;祝成亮;高国生;翁彭剑;胡爱荣;徐长风;胡耀仁;盛吉芳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及肝脏病理学特征等因素对HBeAg血清学转换的影响. 方法 8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均行肝穿刺术,皮下注射Peg-IFN α,每周1次,治疗48周,随访24周.治疗结束后统计HBeAg的血清学转换情况,并结合肝脏病理学特征及性别、年龄、ALT、HBeAg半定量、HBV DNA定量等基线指标分析影响HBeAg血清学转换的相关因素.用多变量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HBeAg血清学转换的影响因素. 结果 80例患者治疗48周时血清学转换率为30.00% (24/80),其中22例肝组织炎症活动度为G1,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9.09%;38例为G2,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31.58%;19例为G3,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47.3%;1例为G4,HBeAg成功转换.随着炎症活动度的升高,HBeAg血清学转换率逐步升高(x2=8.435,P=0.015);而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与HBeAg血清学转换率无显著相关性(x2=5.917,P=0.116).性别、年龄、ALT、HBV DNA等基线指标在HBeAg 血清学转换组与未转换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变量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诸因素中仅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与HBeAg半定量为疗效影响因素.结论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高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HBeAg血清学转换率较高,建议对需要治疗的患者应尽可能先行肝活组织检查.

  •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及其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的疗效

    作者:刘波;蔡卫平;胡凤玉;许敏;兰芸;唐小平

    目的 观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合并感染者及HCV单一感染者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NF)联合利巴韦林抗HCV疗效.方法 70名HIV/HCV合并感染者(合并感染组)及60例HCV单一感染者(单一感染组),均给予Peg-INF α-2a联合利巴韦林抗HCV治疗,于治疗0、4、12、24、48周及停药后24周行HCV RNA载量检测.PCR加测序法获得HCV基因型及IL-28B基因rs8099917、rs12979860及rs12980275位点基因型.分析两组患者疗效,并分析HCV基因型及IL-28B基因型对疗效的影响.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离散型分类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方差分析;独立样本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对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参数检验统计分析.结果 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合并感染组为32.9%,单一感染组为71.7‰两组比较,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合并感染组中,HCV-1型和HCV-非1型患者SVR率分别为30.8%和33.3%,P=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一感染组中,HCV-1型和HCV-非1型患者SVR率分别为86.1%和50.0%,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VR率在HCV-1型单一感染组为86.1%,合并感染组为30.8%,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IL-28B基因型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单一感染组Peg-INFα-2a联合利巴韦林疗效优于合并感染组;HCV基因1型合并感染组疗效比单一感染组差;IL-28B基因型并不影响Peg-INF α-2a联合利巴韦林疗效.

  • 聚乙二醇干扰素单用或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与安全性的荟萃分析

    作者:李茂英;袁学兰;张大志

    目的 比较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核苷(酸)类似物(NAs)及Peg-IFN 单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检索1990年至2011年8月1日PubMed、OVID、EMBASE、万方数据库、CNKI、维普全文数据库等,纳入Peg-IFN单用及联合NAs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采用比值比(OR)为疗效分析统计量,记录95%可信区间(CI),用RevMan5.0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2个试验通过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荟萃分析,比较治疗结束时及随访结束时的生物化学应答率、病毒学应答率和随访结束时的HBeAg阴转率、HBsAg阴转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结束时,联合治疗组的生物化学应答率高于单药治疗组(51.1%比38.9%,OR=1.63,95% CI为1.33~2.01,P<0.01);无论是联用拉米夫定(65%%比34.9%,OR=3.57,95% CI为1.83~6.95,P<0.01)还是阿德福韦酯(57.5%比30.7%,OR=3.15,95% CI为1.66~5.95,P<0.01),联合治疗组的生物化学应答率均高于单药治疗组.治疗结束时,联合治疗组的病毒学应答率高于单药治疗组(67.4%比36.8%,OR=3.70,95%CI为2.42~5.63,P<0.01),且无论是联用拉米夫定(65.9%比34.9%,OR=3.57,95% CI为1.83~6.95,P<0.01)还是阿德福韦酯(74.6%比46.2%,OR=3.66,95% CI为2.13 ~ 6.30,P<0.01)均高于单药治疗组.随访结束时,联合治疗组持续生物化学应答率较单药治疗组高(47.6%比42.1%,OR=1.28,95%CI为1.05~1.55,P<0.05),且联合拉米夫定组的持续生物化学应答率高于单药治疗组(47.3%比41.0%,OR=1.33,95% CI为1.08~1.63,P<0.01),而联合阿德福韦酯组则无明显优势(50.7%比54.5%,OR=0.87,95%口CI为0.46~1.65,P>0.05).随访结束时,除联用阿德福韦酯组在HBeAg转阴率的比较中显示联合治疗组高于单药治疗组外(75.4%比46.9%,OR=3.55,95% CI为1.67~7.53,P<0.01),联合拉米夫定组HBeAg阴转率,以及单药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的HBsAg阴转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治疗结束时,Peg-IFN联合NAs治疗可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物化学应答率及病毒学应答率,且Peg-IFN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组的HBeAg阴转率高于单药治疗组.

  • 长效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研究进展

    作者:马慧;王豪

    一、聚乙二醇及聚乙二醇-蛋白结合物的特性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是一个以-CH2CH20-为基础结构的大分子的线性多聚体,常用来进行蛋白质的修饰[1].PEG与蛋白的共价结合称为聚乙二醇化,通过控制PEG与蛋白质的比率在某种程度上可控制聚乙二醇化的程度.通过聚乙二醇化(pegylation),可改变蛋白质生物物理特性,包括大小、疏水性及电荷等[2].Carpenter等[3]研究了给狗静脉注射PEG(相对分子质量4.0×103)后的生物相容性(毒性及生物蓄积性).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应答指导治疗策略及停药时机

    作者:朱月永;江家骥

    我国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占CHB患者的30% ~ 40%,且有增长趋势[1];以基因B、C型为主.HBeAg阴性CHB患者ALT持续或反复异常,肝组织学检查肝脏病变较重,病情缓解比例低,发生肝硬化、临床失代偿和肝细胞肝癌(HCC)概率高;对当前治疗的应答率低、复发率高.

  • 提高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持久免疫控制的治疗策略

    作者:陈新月;曹振环

    HBeAg阳性和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是慢性HBV感染的两种临床表现类型.相对于HBeAg阴性CHB,HBeAg阳性CHB患者具有相对年轻、病程短、炎症活动明显(转氨酶水平高)、病毒复制活跃等特点,所以对HBeAg阳性CHB患者不仅需要进行积极的抗病毒治疗,而且如获得免疫控制则具有明确的临床治疗终点,远期预后会明显改善,因此更能体现治疗价值.故本文仅针对HBeAg阳性CHB患者,探讨如何提高持久免疫控制的相关问题.

  •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作者:孙芳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拉米夫定100 mg,1次/日,饭前或饭后服用;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注射液180 μg,皮下注射,1次/周.观察组患者均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调整聚乙二醇干扰素的用药剂量.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8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6个月、12个月时的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阴转率、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阴转率、HBeAg转化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及并发症评分,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时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和HBeAg转化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时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和HBeAg转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ALT复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较单用拉米夫定疗效更显著,安全性相似.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脱氧核苷酸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宏伟;王玉华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联合脱氧核苷酸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7例给予PEG-IFNα-2a联合脱氧核苷酸钠注射液治疗,对照组56例单用PEG-IFNα-2a,对治疗前后肝组织学、血清病毒学等指标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6个月时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复常率显著增高(P<0.05),治疗6,9,12个月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及HBV-DNA转阴率均降低(P<0.05).两组患者肝组织病理肝细胞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减轻(P<0.05).结论 PEG-IFNd-2a联合脱氧核苷酸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优于单用PEG-IFNα-2a.

  •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HCV 6型感染者的临床疗效回顾性观察研究

    作者:何长龙;吴全新;况雪梅;陈虹汝;毛青;易东

    目的 探讨HCV 6型感染者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以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HCV 6型感染者为试验组,治疗2/3型感染者为对照组,纳入病例必须完成治疗24周且随访时间达到24周以上.分析2组基本资料特征,比较2组病毒学应答效果.结果 纳入HCV 6型感染者53例、2/3型感染者84例.HCV 6型、2/3型感染者获得RVR比例分别是88.7%、89.3%,率差95%可信区间为:(-0.113 9,0.101 9);获得EVR的比例分别是94.3%、96.4%,率差95%可信区间为:(-0.095 0,0.053 0);获得SVR的比例分别是86.8%、90.5%,率差95%可信区间为:(-0.147 6,0.073 6);HCV 6型、2/3型感染者RVR对SVR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9.4%、93.3%,率差95%可信区间为:(-0.143 6,0.065 6);EVR对SVR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8.0%、91.4%,率差95%可信区间为:(-0.142 8,0.074 8).结论 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HCV 6型感染者的疗效非劣于2/3型感染者,故HCV 6型感染者推荐使用24周的标准联合抗病毒治疗方案.

315 条记录 14/16 页 « 12...891011121314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