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加肝脾调补方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罗利;殷继东;伍仕敏;朱清静;阮连国;韩晓群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加肝脾调补方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50 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治疗组给予肝脾调补方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加利巴韦林治疗.观察治疗12周、24周、48周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肝功能、血常规、HCV-RNA定量等临床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血常规正常率、肝功能复常率、HCV-RNA 阴转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加肝脾调补方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临床疗效优于单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

  • 聚乙二醇干扰素致患儿不良反应的特点及护理

    作者:唐红梅;陈钫;王新华;霍翠华;王景华

    目的 了解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尤其是发热的特点,做好预见性护理,提高抗病毒治疗患儿的依从性.方法 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167例患儿治疗后4周内进行观察,记录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及特点.结果 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发热、头痛头晕、关节肌肉酸痛等,其中发热是常见的症状;体温多集中在37.3~38.9℃,第1次注射后9~12 h发热者多(占39.8%),体温升高多持续3~4 h;大多数患儿只发热1次,在处理发热时,第1周有53.4%的患儿未进行任何处理,但第2~4周有67.1%的患儿使用了对乙酰氨基酚进行药物降温.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时有不良反应的发生,但其所致的发热多为一过性,使用对乙酰氨基酚药物降温后,体温可降至正常.

  • 腺苷蛋氨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抑郁症疗效观察

    作者:涂波;邵薇

    慢性乙型肝炎(CHB)病程长,疗程不定,层出不穷的抗病毒药物虽然为CHB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无论是聚乙二醇干扰素还是核苷(酸)类似物均不能完全清除乙型肝炎病毒,容易导致病情反复.加上经济、家庭的压力,社会歧视等因素,CHB合并抑郁等不良负性情绪患者逐年增多.

  • 索菲布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a型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临床观察

    作者:周坤;张宁;张帆;白云峰;王仲霞;何婷婷;王葽;周超;宫嫚

    目的:探讨索菲布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40例2a型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其中20例患者使用索菲布韦联合利巴韦林(DAAs组)治疗;20例患者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干扰素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药物副作用.结果:①DAAs组患者7天病毒应答率、快速应答(RVR)率、完全应答(ETR)率、持续应答(SVR)率与于扰素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过程中,DAAs组患者不良反应(头痛、发热、肌肉关节痛、抑郁及血小板、白细胞减少)发生率明显低于干扰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AAs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干扰素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干扰素组,索菲布韦联合利巴韦林是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有效、安全的药物.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和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的对比研究

    作者:陈吐芬;江晓静

    目的 研究聚乙二醇干扰素(Peg interferon,PEG-IFN) α-2a联合利巴韦林(ribavirin,RBV)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和代偿期丙肝肝硬化的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接受PEG-IFNα-2a联合RBV抗病毒治疗的住院病例,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慢性丙型肝炎)与治疗组(30例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总疗程48~72周,随访24周.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毒学应答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和治疗组快速病毒学应答(rapid virus response,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arly virus response,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nd-treatment vi-rus response,ETVR)、无病毒学应答(no response,NR)、复发(relapse)均无统计学差异,而治疗组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53.3%)较对照组(80.0%)低(P<0.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死亡或严重不良反应,除血液系统、神经精神症状及腹水的发生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外(P<0.05),其余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掌握适应证和预防措施的情况下,PEG-IFN联合RBV治疗慢性丙肝安全有效的,大部分患者可以按预定方案完成治疗.对于丙肝肝硬化患者,临床使用小剂量PEG-IFN联合RBV较为安全,也有一定疗效.丙肝肝硬化患者在抗病毒治疗中较慢性丙肝更易出现血液系统、神经精神系统的不良反应及肝功能失代偿.治疗过程应密切观察并处理各种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

  • 两种联合抗病毒方案对耐药e抗原阳性乙肝患者血清学指标和ALT复常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作者:徐继尧;龙波;罗大勇;司果;陈丹;齐燕;刘翔

    目的 观察阿德福韦酯与恩替卡韦分别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对耐药e抗原阳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血清学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耐药e抗原阳性乙肝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均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A组口服阿德福韦酯10 mg,qd;B组口服恩替卡韦1 mg,qd.治疗时间均为72周.比较两组病毒学完全应答率、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转换率、HBV DNA转阴率、HBsAg转阴率、ALT复常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 两组治疗24,48,72周后病毒学完全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24,48,72周后HBeAg血清转换率显著高于A组(P<0.05);两组治疗后HBeAg转阴率、HBV DNA转阴率及HBsAg转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4,48,72周后ALT复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耐药e抗原阳性乙肝,可有效提高HBeAg血清转换率,改善总体疗效,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 抗丙型肝炎病毒新药--聚乙二醇干扰素

    作者:黄阿农;郑苏芹;童郁韫

    聚乙二醇干扰素是一个以-CH2CH2O-为基础结构的大分子聚乙二醇对蛋白质进行修饰后的新型抗丙型肝炎病毒(HCV)的药物.与普通干扰素相比,它在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方面具有优良的药动学特性.聚乙二醇干扰素单药或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治疗和随访结束时的病毒应答率和持续病毒应答率显著高于普通干扰素组,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聚乙二醇干扰素的安全性、耐受性与不良反应与普通干扰素类似,本身性质十分稳定,它与利巴韦林联合是治疗丙肝的佳选择.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预测指标

    作者:林荣芳;王长连;黄品芳;林丽丹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预测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至少48周的HBeAg(+)CHB患者的临床疗效,按治疗48周时发生血清学应答与否分成A组与B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基线)和治疗4,12,24周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HBV-DNA载量及下降幅度、HBeAg定量及下降幅度.结果 A组基线ALT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1),而治疗4,12,24周两组ALT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期两组的HBV-DNA载量对数值及降幅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2,24周的HBeAg定量及降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降≥2log10者48周血清学应答率较高.结论 HBeAg(+) CHB患者基线ALT水平、治疗过程HBV-DNA载量及降幅和治疗12,24周的HBeAg定量及降幅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48周的血清学应答具预测作用.

  • 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抗乙肝病毒疗效观察

    作者:肖瑶;王建青;祝亚文;刘嘉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抗乙肝病毒的疗效.方法: 乙肝抗病毒治疗患者7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试验组给予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对照组单独给予恩替卡韦治疗.分别比较治疗24,48周,以及停药后6个月时两组患者的HBeAg转换率、HBe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HBsAg清除率、AST和ALT复常率等指标,以及治疗期间两组的药品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24周时,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和停药6个月时,试验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恩替卡韦抗乙肝病毒治疗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恩替卡韦,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 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血友病合并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作者:夏爱丹;朱淼勇;王金乐;黄瑛;陈斌斌;李盈盈;朱永林;谢炳寿;俞康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血友病合并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血友病合并慢性丙型肝炎患者52例分为两组,治疗组29例患者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对照组23例患者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 联合利巴韦林,观察病毒学应答、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变化及出血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第24周时持续病毒学应答(SVR24)、分别为57.1%、64.2%、64.2%、57.1%。对照组患者RVR、EVR、ETVR、SVR24分别为54.5%、68.2%、63.6%、54.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中,治疗组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出血发生率、严重出血发生率分别为68.9%、24.1%、51.7%、3.4%,对照组为65.2%、26.1%、56.5%、4.3%,治疗组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出血发生率、严重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相当,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血友病合并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与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相当,但需要严密监控患者出血情况,并及时处理。

  • 家庭护理对丙肝患者规范治疗的作用

    作者:吴芳芳;王俊丽;马文文

    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估计约1.7亿人感染了HCV,慢性丙型肝炎(简称丙肝)患者约有4千万,其中20%~30%的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对人类危害极大.近几年来,随着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的问世,PEG IFN和利巴韦林被(RBV)认为是治疗慢性丙肝有效的药物,联合治疗优于单药治疗[1].

  • 干扰素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应用

    作者:蔡敦

    全球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超过3.5亿,每年死亡人数约100~200万.我国为慢性乙型肝炎的高发区.约占全球感染者的1/3.其防治研究一直是我国的重点课题治疗关键是抗病毒治疗,干扰素是目前抗病毒的有效药物之一,但其疗效只有30~40%,干扰素,主要是聚乙二醇干扰素,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惟一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同时也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首选药物之一.但由于干扰素在临床上规范化应用的时间并不太长,加之远期疗效的评价指标较难确定,因此有必要对其治疗慢性肝炎的远期疗效做出正确评价,使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现报告如下.

  •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护理体会

    作者:钱春英;范琳;杨敏;罗洋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护理体会,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对35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每周180ug抗病毒治疗,做好心理护理、各种并发症的护理及出院指导.结果:应用聚乙二醇长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除1例在注射48针2个月复查抗-HCV再次阳性外,总有效率为97.1%.结论: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和健康宣教,能提高患者对丙肝知识的认识,增强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疗效,改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 清热解毒方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作者:韦新;冼丽萍;唐盼

    目的:评价清热解毒方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和安慰剂的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安慰剂及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治疗组予清热解毒方及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疗程均为48周.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24、48周及随访24周检测肝功能、HCV-RNA定量及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进行安全性指标检测.结果:治疗48周后,治疗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持续应答(SV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患者ALT复常率在治疗后第12、24、48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24周时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出现干扰素不良反应,治疗组在发热、肌肉酸痛及中性粒细胞下降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解毒方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丙型肝炎能有效抑制病毒,减少肝组织炎症,改善干扰素不良反应.

  •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肝炎致白细胞减少症的食疗研究进展

    作者:孙奉英;卢玉珍

    综述了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肝炎致白细胞减少症的食疗研究进展,包括目前慢性肝炎的治疗方法,白细胞减少症的治疗用药,缓解白细胞减少症的食疗方法三个方面.认为食疗是一种经济、便利、无毒副作用或毒副作用小的饮食疗法,但相关研究较少,应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医务人员应指导患者将食疗观念融入饮食,达到治疗、保健的目的.

  • 综合护理干预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不良反应的影响

    作者:鲁敏;肖丽;倪月琴

    目的 分析将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应用于丙型肝炎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探索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及实施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2014年2月-2017年5月期间进入本院接受Peg-IFN治疗的98例丙型肝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系统性护理),回顾性分析患者不良反应及护理效果.结果 相比对照组,观察组主要不良反应显著更少(P<0.05);观察组、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5.92%、77.55%,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16.1±2.6)d、(20.1±3.2)d,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Peg-IFNα-2a应用于慢性丙型肝炎治疗,会引发较多不良反应,进行系统性护理干预,可减少不良反应,或减缓反应程度.

  •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患者满意度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

    作者:张彩芹

    目的:调查聚乙二醇干扰素注射液治疗的患者满意度,为改进医疗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41例行聚乙二醇干扰素注射液治疗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进行满意度调查并分析。结果患者对医护人员服务态度、仪容仪表、诊疗环境等满意度高,而对治疗效果、护士技术水平、健康教育的满意度相对较低。结论提高医护技术水平,增强医患交流沟通能力,加强心理护理和完善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核苷(酸)类似物序贯/序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Meta分析

    作者:贾晓艳;程勇前;张政;赵平

    目的 系统评价核苷(酸)类似物(NAs)序贯/序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建库至2017年3月25日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纳入NAs抗病毒治疗产生病毒学应答后,序贯/序贯联合Peg-IFN治疗CHB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治疗结束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HBsAg阴转率.结果 终纳入9个研究,NAs序贯Peg-IFN研究4个,NAs序贯联合Peg-IFN研究5个.治疗结束时,与单用NAs相比,NAs序贯/序贯联合Peg-IFN治疗可提高HBeAg血清学转换率(31.2%vs 11.7%,OR=3.69,95%CI为2.43~5.60,P<0.01),提高HBsAg阴转率(11.5%vs 0.5%,OR=9.31,95%CI为2.72~31.89,P<0.01).亚组分析结果 显示,NAs序贯Peg-IFN治疗组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高于对照组[25.3%(42/166)vs 10.0%(17/170),OR=3.1,95%CI为1.66~5.79,P<0.01];NAs序贯联合Peg-IFN治疗组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高于对照组[36.8%(63/171)vs 13.5%(23/171),OR=4.24,95%CI为2.41~7.46,P<0.01].序贯/序贯联合治疗组不良反应多见,大多数可耐受或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 HBeAg阳性 CHB 抗病毒治疗中,应用 NAs 产生病毒学应答后,序贯/序贯联合 Peg-IFN 治疗 48 周可提高 HBeAg 血清学转换率及 HBsAg 阴转率.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

    作者:黄燕;谭德明;彭敏源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经聚乙二醇干扰素和阿德福韦抗病毒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变化情况.方法 慢性乙肝患者35例,其中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40 KD)治疗(干扰素组)18例,阿德福韦酯治疗(阿德福韦组)17例;另收集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肝功能正常的健康志愿者12例作对照.采集两治疗组治疗前及治疗12、24、48周时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以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D4+CD25+Treg细胞/PBMCs的百分比,并分析其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乙肝病毒(HBV)DNA的相关性.结果 Treg/PBMCs的百分比,干扰素组和阿德福韦组在治疗前分别为(3.72±1.15)%和(3.63±1.02)%,与正常对照组(2.47±0.90)%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t分别为2.51、2.48,均P<0.05).干扰素组经治疗后,CD4+CD25+Treg细胞的比例逐渐下降,治疗12、24、48周时的比率分别为(2.87±0.76)%、(2.75±0.72)%和(2.51±0.69)%,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t分别为2.41、2.58、2.95,P分别<0.05、<0.05、<0.01).阿德福韦组经治疗后,CD4+CD25+Treg细胞的比例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CD4+CD25+Treg细胞与ALT的变化呈正相关(r=0.52,P<0.01),而与HBVDNA无明显的相关性(r=0.25,P>0.05).结论 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升高,聚乙二醇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能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降低CD4+CD25+Treg细胞比例;而阿德福韦抗病毒治疗对CD4+CD25+Treg细胞无影响.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变化

    作者:侯周华;谭德明;彭敏源;黄燕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和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前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的变化情况.方法 慢性乙肝患者35例,其中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40 kD)(派罗欣)治疗组18例,阿德福韦酯(贺维力)治疗组17例,采集治疗前、治疗12、24和48周时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mDC和pDC的百分比,并分析其与ALT和HBV-DNA的相关性.结果 慢性乙肝干扰素组和阿德福韦酯组在治疗前mDC和pDC的比例和绝对计数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抗病毒治疗后两组的mDC和pDC的比例和绝对计数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多,其中干扰素治疗组在治疗12周、24周和48周时mDC和pDC的的比例、数量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提高(P<0.05).而阿德福韦酯治疗组的mDC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DC的数目在治疗24周和48周时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mDC、pDC与ALT和HBV-DNA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CHB患者外周血mDC和pDC细胞降低,聚乙二醇干扰素和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能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增加DCs的比例和数量.

315 条记录 12/16 页 « 12...891011121314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