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的关系

    作者:王曼曼;舒冏;穆攀伟;曾龙驿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的关系.方法: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83例患者颈动脉斑块,并将其分组.检测各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水平.结果:稳定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比较,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稳定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比较,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稳定斑块患者血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增高,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与斑块稳定性相关.

  • 超声评价冠心病、糖尿病及高血压病与颅外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

    作者:范汾英;窦红宇;熊芳;程三其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疾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186例三种疾病(高血压病60例、冠心病67例、糖尿病59例)的患者,用Logiq400彩色多普勒动态检测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ECA)、颈外动脉(ICA)的内膜-中膜厚度变化参数和颈动脉斑块分布位置.结果:发现186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见于颈动脉的分叉部(球部)和 ICA起始段2.0 cm范围内,易见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80%分布在此处),斑块直径约2 cm~2.2 cm,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健康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0.001).结论:临床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内膜-中膜的增厚,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它们的形成影响了心脑血管的结构和功能.通过超声彩色多普勒动态观察可以尽早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并检测出小的狭窄性动脉粥样硬化斑的位置,从而能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和治疗方案.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他汀类药物对3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作者:王薇;孔卫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对62例经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口服他汀类药物及阿斯匹林肠溶片,对照组仅口服阿斯匹林肠溶片;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同时检测血脂.结果: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颈动脉IMT变薄及斑块积分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TC、TG、LDL水平显著下降,HDL水平显著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TC、TG、LDL及HDL水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并能消除或稳定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作为评价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响的方法之一.

  • 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脂变化的研究

    作者:季建中;李华;候惠鸣;翟江;陈宗羡

    目的研究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脂蛋白a(LPa)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吸附试验测定116例脑梗塞患者血清OX-LDL、LPa,再根据颈动脉超声多普乐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斑块组、无斑块组,对比分析.结果斑块组OX-LDL高于无斑块组,而LPa显著低于无斑块组.结论 OX-LDL增高是促进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以后LPa反而下降.

  • 脑梗塞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测分析

    作者:白建宁

    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脑梗塞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是造成脑梗塞的重要病因[1],笔者试图通过59例脑梗塞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研究,探讨其在脑血管疾病的早期发现和预防治疗方面的意义.

  • 颈动脉狭窄患者脑血管储备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倩倩;周立春

    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是高龄人群中很普遍的现象,其发生往往是未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兆。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狭窄又可以通过超声简易的获知,因此关于颈动脉硬化性疾病的研究尤其久远且深入。而近来的研究已经从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和斑块易损性的结构性研究上升到脑血管储备等功能性研究。脑血管反应性,即脑血管储备,是脑血管远端分支在各种血管舒缩因素刺激下,发生代偿性扩张的能力。是脑血管在低灌注状态下很重要的代偿机制,本文就颈动脉硬化性疾病与脑血管反应性的关系作一综述。

  • 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方法

    作者:高晓倩;李荔

    缺血性脑卒中在我国具有高发病、高复发、高死亡、高致残的四大特征,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将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缺血性脑卒中纳入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rteri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的范畴,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与缺血性脑卒中并列,更加注重其一级预防.早在20世纪初,有学者研究证实,评估颈动脉斑块的大小和进展,对预测脑卒中的发生更为敏感[1].本文对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方法作一综述.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岳文胜;尹立雪

    脑卒中是导致中老年人永久性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的首要因素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引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子,斑块破裂是缺血性脑卒中重要的启动环节.尽管国内外医学界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进行了多方面研究,但缺乏可靠技术对特定斑块稳定性进行准确评价和诊断.目前,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研究已成为临床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 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程令刚;何文;王立淑

    脑卒中是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之一,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占总脑卒中的70%~75%,而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斑块破裂所致栓子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主要原因,其形成不仅与斑块大小有关,而且与斑块易损性明显相关.近年来,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准确评价斑块易损性是现代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斑块易损性的研究越来越全面,现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超声检测技术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段云友

    颈动脉狭窄多由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常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和颈内动脉起始处[1].颈动脉狭窄引起的脑卒中占缺血性脑卒中的15%,有作者认为在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中,每年脑卒中发生率可高达13%[2].早期发现并快速、准确评估颈动脉狭窄的部位及程度,可以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 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负荷评分的影响

    作者:张旗;陶杰;桑大森;李玉卿;宋达;董岩;季春鹏;高新颖;杨光

    目的 探讨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负荷评分(TBS)的影响.方法 随机分层抽取唐山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中年龄≥40岁、既往无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者共5852人为研究对象,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血液生化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研究资料完整的3960人纳入统计分析.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依据2010-2011年度体检时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个数将总研究对象分为<2、2、3、4、5、>5个6组,观察其对2012-2013年体检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TBS的影响.结果 随着理想健康行为和因素个数的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TBS逐渐降低(均P<0.05).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个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TBS呈负相关(r=-0.19,P<0.0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等影响因素后,每增加1个理想健康行为或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TBS平均降低0.20分(P<0.05),按性别分层后,男性与女性人群结果均与总人群结果一致,但男性人群中该趋势更明显.结论 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的个数越多,颈动脉斑块TBS越低.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观察

    作者:徐军霞;张冬梅;姚俊华;祝梅华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男性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作用及降脂疗效.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20 mg,共16周,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结果 阿托伐他汀10 mg、20 mg均能明显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10 mg组:治疗后(1.23+0.19)mm比治疗前(1.48+0.26)mm,P<0.05;20 mg组:治疗后(1.03+0.2)mm比治疗前(1.46+0.23)mm,P<0.05],降低TC、TG、LDL-C水平(P<0.05),升高HDL-C水平.与10 mg阿托伐他汀组比较,20 mg阿托伐他汀能更进一步降低TC、LDL-C和升高HDL-C水平(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效降低血脂水平.

  • 普罗布考与瑞舒伐他汀联合治疗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评价

    作者:牟晓莉

    目的 探究普罗布考与瑞舒伐他汀联合治疗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评价.方法 将于我院治疗的100例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且所有患者诊治时间均为2014年8月-2018年8月,随机、单盲法分为两组,例敷相同(均为50例).两组分别给予普罗布考单独治疗(对照组)和普罗布考与瑞舒伐他汀联合治疗(对照组)并比较结果.结果 血脂改善情况和炎症因子改善情况方面,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更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和NIHSS评分比较方面,观察组的颈动脉斑块面积更小、不稳定斑块占比更少、NIHSS评分更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普罗布考与瑞舒伐他汀联合治疗应用于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可改善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 解毒化瘀汤治疗中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观察

    作者:朱湘华;孙英春;张莲娥;王金文;董杨

    目的 观察解毒化瘀汤治疗中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疗效.方法 选择中老年颈动脉(AS)斑块合并脑梗死67例(包括腔隙性梗死),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时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口服肠溶阿司匹林和辛伐他汀,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解毒化瘀汤,水煎服,日一剂,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及对颈动脉As斑块行定量分析(内膜中层厚度).结果 两组间颈动脉As斑块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6个月后颈动脉AS斑块定量下降(P<0.05);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解毒化瘀汤较长时间(6个月以上)服用对缩小斑块、减轻AS程度,疗效较为肯定.

  • 高频超声在老年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俪凤

    目的:研究高频超声在老年糖尿病(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P)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12月在该院接受高频超声检查的老年DM患者188例纳入实验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正常人188例纳入正常组,两组均以高超声诊断仪检测CAP,比较检测结果。结果实验组斑块发生率(70.21%)高于对照组斑块发生率(17.55%)(P<0.05)。实验组左、右两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颈内动脉等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较高于正常组(P<0.05)。 CAP多见于右颈总动脉分叉位,多数斑块存在内部钙化,密度较大或密度较大伴声音衰减,表面光滑且回声较强。部分斑块低回声或混合回声。结论高频超声在老年DM患者CAP检测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文巧艳

    目的 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于2014年9月——2016年2月期间到该院就诊的60例糖尿病患者纳入此研究中,设置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到该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员60名,设置为对照组,两组受检人员均选择彩色多普勒超实行诊断,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结果 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受检人员进行检测之后,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颈内动脉以及颈外动脉斑块发生率经对比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总动脉内径以及血管阻力指数经对比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总动脉内膜的中层厚度数据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选择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并对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老年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纤维蛋白原的关系

    作者:何英鸾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纤维蛋白原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该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90例老年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依据患者斑块类型将患者分为3组,无斑块组(30例)、稳定斑块组(30例)、不稳定斑块组(30例).观察组3组患者血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 无斑块组和稳定板块组相比血F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血FG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血F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原与斑块性质呈中度相关.结论 血纤维蛋白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有关,血纤维蛋白原决定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

  • 研究超声检查在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邓建民

    目的:总结超声检查在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现状,着重于寻找提升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诊断价值与有效性的检测方案。方法笔者随机选择该院医技科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取并予以超声诊断的40例糖尿病患者(实验组),同期选择40名正常体检者(对照组),均予以超声检查,通过观察2组检查对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几率,同时予以比较。结果结果发现实验组中有37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对照组中有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中发现斑块数量100处,对照组中发现斑块数量19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予以超声检查可及早对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状况进行判断,有助于病患接受早期治疗,有助于提升病患生存质量,可推广。

  • 高频超声诊断糖尿病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分析

    作者:魏莉莉;杜晓青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诊断老年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4月—2018年3月该院收治的198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于该院进行体检的198例非老年糖尿病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高频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观察对比两组颈动脉斑块检出情况、颈动脉斑块的分布、分型、声像图特征,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结果 研究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颈动脉分叉处动脉斑块多于颈总动脉与颈总动脉(P<0.05).两组颈动脉斑块分型均以硬斑块居多.研究组左侧与右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频超声可以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定量与定性,为早诊诊疗提供有利的参考.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改变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作者:刘燕;刘晓辉;宋艳玲;焦建雄;艾文婷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Ⅰ CTP)的变化情况,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73例,不稳定斑块组1 16例和无斑块组77例,另选择80例无颈动脉狭窄的老年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及其他临床资料,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血清Ⅰ CT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水平.结果:梗死组(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和对照组比较,血清Ⅰ CTP、MMP-2和MMP-9水平均显著升高,不稳定斑块组较稳定斑块组血清Ⅰ CTP、MMP-2和MMP-9均显著升高,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比较,仅血清Ⅰ CTP明显升高.双侧颈动脉存在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血清Ⅰ CTP,MMP-2和MMP-9水平均显著高于单侧颈动脉斑块患者.不同狭窄程度患者血清Ⅰ CTP、MMP-2和MMP-9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Ⅰ CTP水平显著升高,且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稳定性均密切相关.

759 条记录 4/38 页 « 12345678...373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