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通心络和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丁昕涛

    目的:系统评价通心络、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检索数据库中关于通心络、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硬化斑块相关随机对照研究的资料,用RevMan软件对其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心络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血脂水平、斑块面积明显低于单独用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应用通心络、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的疗效更好.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脑梗死患者病情及复发的影响分析

    作者:杜圆圆;宋海燕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脑梗死患者病情及复发的影响。方法:收治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用多普勒超声对患者颈动脉斑块进行探查和定性,并分成斑块组、无斑块组。采用 NIHSS 评分法对患者在入院时、入院后的第7天和第14天进行神经功能评估。结果: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比较,每个观察时间点NIHSS评分均显著升高;随访患者中,斑块组患者脑梗死复发19例,无斑块组2例(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会加重急性脑梗死的病情,并且复发率特别高。

  •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意义

    作者:严亚琪;严金海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联性。方法:选择门诊健康体检者,给予超声检查后,分为颈动脉正常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同时测定血清Hcy水平,对3组血清 Hcy 水平进行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血清 Hcy 水平明显高于另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Hcy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正相性,Hcy值越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重。

  • 彩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

    作者:于飞

    目的:探讨彩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彩超分别对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颈动脉进行检测,比较两组斑块检出率和斑块情况。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83.3%,对照组1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软斑27例,硬斑3例,混合斑30例,颈动脉狭窄57例。对照组动脉粥样斑块软斑2例,硬斑10例,混合斑1例,颈动脉狭窄12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较高,且能准确判断颈动脉狭窄范围和程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金鹿;宋成福

    目的: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血脂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184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试验组,10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中有斑块患者与无斑块患者的血脂水平。结果:试验组血脂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斑块患者血脂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患者(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 降脂灵片配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君;何兵;张宵

    目的:观察降脂灵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及对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86例确诊的由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他汀组(92例)和联合治疗组(94例),他汀组采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联合组采用阿托伐他汀钙与降脂灵片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斑块面积情况及血脂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TC、TG与LDL-C变化与他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降脂灵片治疗能够明显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著调节血脂水平。

  • 金华市开发区江南街道居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叶澍蕃

    目的:调查金华市开发区江南街道居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病情况.方法:选取金华市开发区江南街道居民1 530例,对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8.63%;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未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高血压患者未遵医嘱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糖尿病患者未遵医嘱使用降糖药物者的构成比均显著高于未发生者(P<0.05),且前者平均年龄、体重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远高于后者(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远低于后者(P<0.05),除性别外,上述指标均是影响当地居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较多,需要制定针对性的预防策略改善现状.

  •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盛习华;胡兰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50例(脑梗死组),以及50名体检中心正常体检者(对照组)为观察对象,两组患者均实施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脑梗死组中38例(76.00%)检出颈动脉斑块,对照组中12例(24.00%)检出颈动脉斑块,两组比较,前者结果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22,P<0.01);检查结果显示,有斑块组患者的尿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314.65±71.45)、(1.65±0.16)、(4.92±0.36)mmol/L、(3.61±1.01)mmol/L高于无斑块组(278.31±25.43)、(1.47±0.31)、(4.13±1.19)、(3.12±0.60)mmol/L],高密度脂蛋白(0.67±0.20)mmol/L低于无斑块组(1.30±0.22)mmol/L,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05、9.136、9.025、7.343、9.138,P<0.01).另,脑梗死组中,稳定性斑块21块,不稳定性斑块64块,其中软斑58块.不稳定性斑块比率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024,P<0.01).结论 脑梗死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相关,软斑更易发生脑梗死,两者具有正相关性.

  • DSA、MRA、MS-CT及血流剪切力等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易损性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明月;勇强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的一种增生性、退行性、非炎症性病变,导致血管壁增厚变硬而失去弹性,先表现为颈动脉内中膜(IMT)的增厚,随后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随着斑块体积的增大,可导致颈动脉管腔狭窄及斑块的破裂,进而引起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脑卒中的发生.目前直接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包括: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多层螺旋CT成像(MS-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超声造影(CEUS)、三维超声(3DUS)等,而其他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稳定性的方法包括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剪切力测定等.目前,DSA被认为是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与闭塞的"金标准",可以对介入治疗的过程加以指导并评估预后情况;剪切力测定是二维灰阶超声的一个重要发展,它不仅可以通过观察不同情况下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改变,来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及颈动脉斑块破裂风险,同时还具有无放射性、无创性、操作简单方便、重复性好及成像快捷等优点,有望成为预测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参考指标.

  •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凯;何深文

    目的:探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82例,随机分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治疗组42例)和盐酸贝那普利组(对照组40例).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两组对象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对两组分别在治疗3个月、9个月及15个月后复查血压和颈动脉IMT.结果:两组间血压降低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在逆转颈动脉IMT方面优于盐酸贝那普利组(P<0.05).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除具有良好的降血压作用,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逆转斑块的作用.

  • 能谱CT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解析

    作者:赵超;张昊;宫长水

    途径:选取2014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43例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能谱CTA成像检查,分析患者三种斑块的能谱曲线图.目的:研究能谱CT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分析的价值.方法对43例有缺血症状,经B超、MRI显示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行能谱CTA检查.将混合能量图像处理为单能量图像,运用三维重建技术及能谱分析软件对斑块成分进行能谱物质定量分析,测得其有效原子序数(Effective-z),计算其能谱曲线的斜率,采用x-±s进行描述性分析.选取研43究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例,再经过超声波检测确保无疑和数据准确性,在环境相同的情况下同20例正常的患者对比,用能谱CT成像技术进行CTA头颈部扫描,与此同时要排除血清炎性因子带来的病因等其他可能因素的影响.其次根据后期的软件处理数据,将患者进行与正常患者对比和免疫浊法血清检测,可以测出静脉血中血清Hs-CRP浓度.脂质成分、纤维基质、斑块内出血的曲线斜率和有效原子序数分别为-3.54±0.78、2.36±0.56、0.45±0.09和3.24±0.80、8.56±0.63、7.26±0.59从曲线斜率、有效原子序数可以看出数据虽有差异,但有统计学规律PH<0.05.对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人做CAT+能谱检查,其中可经B超检测出缺血案例,能谱CTA能够检测到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的内部、纤维基质等成分[1].

  • 超声应用于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的价值评价

    作者:张婧娴

    目的:分析超声应用于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在我院接受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查的患者40例作为实验组,选取同一时期健康的体检者40例作为参照组,两组患者均实施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实验组Ⅲ型、Ⅳ型、Ⅴ型的例数较参照组的少,Ⅰ型、Ⅱ型例数较参照组的多;实验组的溃疡斑、扁平斑、硬斑、软斑的发生率较参照组的高;实验组的IMT值较参照组的高.结论:超声应用于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16排螺旋CT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的结果分析

    作者:姚成斌

    目的:研究并分析16排螺旋CT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9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16排螺旋CT进行检查.结果:在收治的80例患者中共发现68例患者87处斑块.12例患者未发现明显异常.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分布为主动脉弓25处,颈总动脉8处,颈动脉分叉部21处,颈外动脉3处,颈内动脉30处,结论:16排螺旋CT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较高,可以准确的获得患者颈部血管的有效信息,有利于医师选择更佳的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临床应用前景较好.

  • 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性

    作者:常小妮;沈亚梅;邱英武;阮骊韬

    目的:探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性,以及使用超声评价的价值.方法:将2015年12月到2017年12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从中选择100例脑梗死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时期住院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均实施超声检查,并对其斑块分布,性质,内中膜厚度,狭窄程度和脑梗的相关性等情况作出整理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且血流指数高于对照组,中、重型脑梗死的软斑占比45.0%高于轻型脑梗死的软斑占比7.5%,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性密切,超声则能够对其作出准确评价.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价值

    作者:蔡铭姬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1月—2017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40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另选4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均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比斑块检出率和构成情况.结果:观察组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SPV和RI高、EDV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诊断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够将斑块的数量、性质与形态准确的检测出来,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高频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相关性的分析

    作者:巩彦星

    目的:通过应用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收治脑梗死患者93例,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将斑块分为软斑,硬斑及混合性斑块,随机筛选体检者48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中,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3例脑梗死患者中检出斑块69例(74.19%),对照组检出斑块6例(12.50%),异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主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利用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检查颈动脉能早期发现粥样硬化斑块,同时判断斑块的性质及其稳定性,从而对指导临床用药、评估预后及早期预防和治疗脑梗死有重要的作用.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相关性探讨

    作者:赵剑婷;穆培霞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0年2月-2013年2月该院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68例脑梗死者(脑梗死组),与同期60例行健康体检的非脑梗死者(对照组)比较,观察两组颈动脉狭窄斑块的性质、形态及狭窄程度.结果 ①脑梗死组斑块枪出率80.9%显著高于对照组11.7%,x2=35.391,P=0.000<0.01;脑梗死组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62.0%显著高于对照组19.0%,x2=22.074,P=0.000<0.01.②硬化斑块以BIF、CCA、ICA好发.③脑梗死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61.8%显著高于对照组6.7%,x2=28.905,P=0.000<0.0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形态是脑梗死不可忽视的重要病因之一,不稳定性斑块与宫腔狭窄是主要危险因素.

  •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于旭

    目的 分析和探讨采用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本院自2011年9月-2013年3月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共78例,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39例,详细记录患者在入院初诊时和治疗第3、6,、12个月的血脂水平变化情况;并且通过颈动脉超声的检查,评估和对比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的厚度(IMT).结果在第6个月与第12个月进行复诊,干预组患者通过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IMT明显缩小,对照组中的患者颈动脉斑块却出现增大.两组和治疗以前进行对比,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该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后检测颈动脉斑块对比,均存在有显著性的差异,干预组中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厚度明显减小,对照组中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厚度明显增加.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在临床上使用阿托伐他汀药物,不仅具有良好的降脂作用,而且更有助于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在治疗患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疗效显著.

  • 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分析

    作者:王建平;韩伟

    目的:评价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5月间到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强化降脂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强化降脂治疗组采用阿托伐他汀60mg/d,常规治疗组采用阿托伐他汀10mg/d。用药9个月后,评价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变化情况、颈动脉斑块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91例(87.5%)完成了整个治疗和随访过程,两组患者治疗后TG、TC、LDL-C、hs-CRP均较治疗前降低,HDL-C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治疗组治疗后IMT(1.34±0.52)和斑块面积(19.41±0.45)较治疗前IMT(1.62±0.21)和斑块面积(21.61±0.31)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治疗组治疗后IMT(1.34±0.52)和斑块面积(19.41±0.45)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的IMT(1.59±0.34)和斑块面积(21.94±0.51)进行比较,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治疗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3%,高于对照组的9.1%,主要不良反应为转氨酶升高,占10.6%。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安全有效,可以延缓或者逆转斑块形成。

  • 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关系的作用

    作者:张又红;钟敏;佘玲娜;蓝思荣

    目的 探讨彩超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关系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对本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168例经过CT,MRI检查证实脑梗死患者进行彩超检查,将同期住院非脑血管疾病患者160例设为对照组,对比2组的彩超检查结果.结果 观察组168例患者有134例(79.76%)彩超诊断颈动脉颅外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对照组160倒有6例诊断出颈动脉颅脉外段存在粥样硬化,2组彩超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的部位是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是颈总动脉.梗死灶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高于健侧(P<0.0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高,为了早期诊断、早期预防,临床上建议使用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筛查进行筛查.

759 条记录 2/38 页 « 12345678...373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