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转化生长因子β联合肝硬化指标在早期肝硬化诊断中的研究

    作者:张玉萍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联合肝硬化指标在早期肝硬化诊断中所具有的临床意义.方法:收治病毒性肝炎患者100例,肝硬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CIV)及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进行定量检测,并在CT分型后进行比较.结果:100例病毒性肝炎中,肝纤维化指标随CT分型的加重明显升高(P<0.05),但其正常对照与CT分型中的均匀型差异无显著性(P>0.05).TGFβ-1随CT分型的加重明显升高.结论:肝硬化的诊断要结合肝纤维化指标、CT及TGFβ-1综合分析判断,但是TGFβ-1更能提示早期的肝硬化.

  •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与CT特征

    作者:石雁

    目的分析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临床及CT特点.方法经临床及CT诊断的SAE 42例.根据Goto分型将CT分为Ⅰ、Ⅱ、ⅢⅡ型,用MMSE评分将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估.结果①SAE脑白质的缺血程度与年龄有一定的关系(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白质缺血程度愈重.②认知功能障碍的程度与脑白质损害范围有关系(p<0.05),脑白质损害范围愈大,认知功能障碍愈重.结论SAE常见于60岁以上的老人,早期存在智能障碍,逐渐发展为痴呆,应结合CT,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

  • 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CT分型

    作者:张磊;赵旭;商利明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CT分型情况以及手术治疗的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4年5月期间在我院住院并手术治疗的52例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患者,其中根据CT分型,其中I型骨折患者有12例,II型骨折患者有15例,III型骨折患者17例,IV型骨折患者有5例,V型骨折患者有3例。结果:对52例患者进行随访,均得到有效随访,随访时间8~20个月,平均则是16.2±2.1个月。骨折愈合所用时间是10~17周,平均愈合时间是14.9±1.3周。能完全负重所用时间是12~21周,平均负重所用时间为15.5±2.7周。在52例患者中,无血管神经损伤、感染、内固定松动、骨折移位等并发症及不良事件发生。术后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8.46%(46/52),骨折复位优良率为90.38%(47/52)。结论:通过运用三维CT的扫描结果,对患者胫骨平台后髁骨折进行分型,为临床的治疗、预后提供了可靠的指导和建议,该分型方法临床使用价值高。

  •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CT分型及手术方式选择

    作者:魏运栋;吴占勇;王少锋;彭祥平;孔建军;郁来报;郝占元

    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CT分型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48例102个节段,根据CT表现分为3型,单侧型18个节段,双侧型45个节段,两侧融合型39个节段.单侧型将椎板、关节突内侧和未骨化处磨薄,再把骨化物对侧和头尾侧充分减压使其孤立,用枪状咬钳将关节突内侧磨薄处咬开使其游离,齿镊夹住骨块轻提起由中间向外侧剥离摘除骨块;双侧型将椎板、关节突内侧和未骨化处磨薄,先将骨化物头尾侧充分减压,将中间未骨化黄韧带咬除分隔,使两侧骨化物孤立,再按单侧型手术方法逐块处理;两侧融合型将椎板、关节突内侧和未骨化处磨薄,先将骨化物头尾侧充分减压,从对侧关节突内侧磨薄处咬开使骨化物孤立,再将术侧关节突内侧磨薄处咬开使骨化物游离,齿镊夹住骨块轻提起由对侧向术者侧剥离摘除骨块.术前术后采用改良JO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评价运动功能.结果:全部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2.8h,出血量平均290ml.术后无症状加重病例,1例出现脑脊液漏,经保守治疗后痊愈.40例患者随访5~62个月,平均28个月,JO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术前1.8±1.1分,末次随访时为3.7±0.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疗效按JOA评分改善率优32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95%.结论:对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根据CT分型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 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CT分型的临床应用

    作者:丰育功;颜明布;栗世方;唐万忠;李环廷

    目的 探讨前交通动脉(ACoA)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CT分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05例1997年1月至2013年6月开颅手术夹闭的破裂Aeo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SAH的CT特点将其分为Ⅰ~Ⅴ型,分析不同CT分型与患者术前Hunt-Hess分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及迟发性脑缺血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CT分型Ⅰ~Ⅲ共279例,治愈266例(95.3%)、死亡8例(2.9%);Ⅳ~Ⅴ型126例中,治愈93例(73.8%)、死亡19例(15.1%);CT分型(Ⅰ~Ⅴ型)与患者预后呈正相关(r=0.325,P<0.01).SAH CT分型为Ⅰ~Ⅲ型的279例患者中,Hunt-Hess Ⅰ~Ⅲ级267例(95.7%),Ⅳ~Ⅴ级12例(4.3%);CT分型Ⅳ~Ⅴ型的126例中,Hunt-Hess Ⅰ~Ⅲ级的有87例(69.1%),Ⅳ~Ⅳ级的39例(30.9%).SAH CT分型(Ⅰ型~Ⅴ型)与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Ⅴ级)呈正相关(r=0.494,P<0.01).CT分型Ⅰ~Ⅴ型的患者迟发性脑缺血发生率分别为2.70%、5.43%、12.39%、16.36%、6.25%.结论 ACoA破裂后SAH的CT分型对预测患者的预后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尽早明确诊断和熟练的显微手术操作是改善预后和提高疗效的重要措施.ACoA破裂后SAH的CT分型与患者术前Hunt-Hess分级及预后的相关性较好,对判断迟发性脑缺血有指导意义.

  • OCSP 分型联合 CT 分型预测急性脑梗死进展价值

    作者:王楠星;张江

    目的:探讨OCSP分型、CT分型联合应用对预测进展性脑梗死的价值。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446例,其中进展组110例,非进展组336例,根据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OCSP分型、CT分型,比较二组间分型构成的差异,对OCSP分型、CT分型联合应用与进展性脑梗死做相关性分析。结果在CT 分型中,大梗死组易出现病情进展,其次为脑干梗死组,然后是多发性梗死组,以后依次是中梗死组、小脑梗死组和小梗死组。卒中进展的 OR值分别为6.103、5.409、3.589、2.889、2.078。在OCSP分型中,完全前循环梗死亚型易发生病情进展,其次为后循环梗死,然后为多发腔梗,而部分前循环梗死患者进展率低。完全前循环梗死与部分前循环梗死、多发腔梗、后循环梗死比较,卒中进展的 OR值分别为6.451、5.272、2.536。结论 OCSP分型与CT分型联合应用,可能是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是否进展的一个敏感指标。

  • 高分辨率64层螺旋CT在鼻骨骨折法医鉴定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善杰;崔俊瑞;许伟;陈维亮

    目的 评价高分辨率64层螺旋CT(HR-MSCT)扫描在鼻骨骨折法医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自我院200例(包括外伤性180例和非外伤性20例)鼻骨骨折患者均经颅面部HR-MSCT扫描.其中,180例外伤性鼻骨骨折患者依据其CT表现分为3种类型:Ⅰ型为单侧或双侧鼻骨骨折,断端无明显错位或成角,Ⅱ型为单侧或双侧鼻骨骨折,伴有明显的断端错位(大于1/2)或明显的成角(大于等于450),Ⅲ型为粉碎性骨折.结果 在200例患者中,外伤性与非外伤性鼻骨骨折患者分别见于180例和20例.研究证实,在180例外伤性鼻骨骨折患者中有Ⅰ型41例,Ⅱ型35例以及Ⅲ型104例.结论 HR-MSCT扫描可清晰显示鼻骨骨折的部位、范围、积液,并能对外伤性骨折准确分型,为司法鉴定及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

  • 螺旋CT在跟骨关节内骨折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胡剑波;肖林;吴泽文;陈焱君

    目的 评价螺旋CT扫描对诊断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意义.方法 67例临床怀疑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于外伤后均经CT横轴位扫描及多平面重建.为了提供佳手术方案,参照Sanders对骨折范围和骨碎块移位情况的分类法,推荐了一种改良的CT分型法.结果 在67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中,8例(11.9%)为Ⅰ型,41例(61.2%)为Ⅱ型,以及18例(26.9%)为Ⅲ型.横轴位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直观、立体、清晰地显示了所有患者中跟骨关节内骨折范围、骨碎片的移位,以及受累关节而损伤情况.结论 螺旋CT横轴位扫描结合多平面重建,可以准确判断跟骨关节内骨折后关节面塌陷和粉碎程度,而改良的CT分型对指导手术和评价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

    作者:胡茂清;龙昉;张朝桐;罗学毛;金志发;龙晚生

    目的 探讨恶性胃肠道间质瘤(MGIST)的CT表现及其与病理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MGIST的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21例MGIST均为单发,发病部位包括胃11例,小肠7例,直肠3例.根据MGIST的形态与生长方式可将其CT表现分为4型:腔外型9例,腔内型3例,腔内外型4例,以及厚壁型5例.肿瘤直径小于5 cm者5例,而大于5 cm者16例.除2例肿瘤表现为均匀密度外,其余19例肿瘤为不均匀密度,伴有明显坏死、囊变及不规则形或分叶状边缘.增强扫描肿瘤呈中度或显著不均匀强化.瘘道形成与瘤内钙化各见于2例.CT扫描发现肝转移2例,网膜转移1例及伴发肠梗阻2例.结论 MGIST随其生长方式而有不同的CT表现,而这些影像特征有助于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 急性颅脑损伤CT分型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作者:王克昌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外伤CT分型与临床预后的关系,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325例急性颅脑损伤病人的CT表现进行分型,对临床预后做出评估和判断,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急性颅脑外伤的CT分型与临床预后呈负相关关系,即CT分型越高,临床预后越差.结论:CT分型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 中脑损伤急性期CT分型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程遥;周湘涛;宋长曌

    目的 探讨中脑损伤急性期CT分型与临床(GCS评分)及预后(COS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对32例经临床证实有中脑急性损伤的CT表现及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并按CT征象进行分型,分析中脑损伤急性期分型与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根据颅脑损伤后首次脑干、周围池CT表现分为3型:Ⅰ型5例(15.6%),Ⅱ型9例(28.1%),Ⅲ型18例(56.2%).按GCS评分脑损伤分度:重度损伤13例(40.6%),中度损伤15例(46.9%),轻度损伤4例(12.5%).按GOS评分预后评定:预后差者23例(71.9%),预后良好者9例(28.1%).有序分组资料的线性趋势x2检验显示,中脑损伤急性期CT分型越高者,其GOS预后评定越差(P<0.05),GCS评分越低,损伤分度越重(P<0.05).结论 依据中脑损伤急性期CT分型有助于临床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价.

  • 腰椎间盘突出症CT分型及其临床表现的关系(附30例报告)

    作者:曹健荣;陆之安;钱铭辉

    X-CT能直接显示椎间盘,可以明确判定大多数椎间盘膨出或突出.并可对伴发的其它改变明确诊断,因而已逐渐成为临床疑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检查方法,本文就在本院治疗的30例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表现、CT检查结果作一分析和总结.

  • 298例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

    作者:翟年宽;华玉明;陆树洪

    我院自1990年10月~2000年10月共收治脾脏破裂病人298例.在首要抢救生命的前提下,对其中的256例作CT检查和分型,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原发性直肠癌的CT分型及病理基础

    作者:王卓群

    近年来用CT检查直肠癌的报道较多,但方法各异,且对其敏感性、分型尚存在争论[1].本组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并结合标本密切观察,作出术前分期、分型及病理基础.

  • 高血压脑基底节-丘脑区出血与预后相关因素探讨

    作者:叶明埕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基底节-丘脑区出血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60例行去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16例,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44例,破入脑室者常规行脑室引流术.总结CT分型、具体CT表现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本组ADL评价Ⅰ级10例,Ⅱ级18例,Ⅲ级9例,Ⅳ级6例,Ⅴ级17例.结论 出血量>80ml、中线移位>1cm、出现三、四脑室铸型及内囊受累及截断、延期(>3天)手术均是高血压脑基底节-丘脑区出血预后不良的表现.

  • 醒脑静治疗急性丘脑出血52例临床观察

    作者:马慧;张永葆

    目的 观察醒脑静治疗急性丘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3例急性丘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者均按CT分为3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治疗,观察两组各型丘脑出血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变化,意识障碍转清及体温恢复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Ⅰ型和Ⅱ型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Ⅰ型、Ⅱ型患者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Ⅰ型、Ⅱ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意识障碍患者神志转清时间明显缩短(P<0.05),发热患者平均体温升高幅度降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 醒脑静对急性丘脑出血患者出现的意识障碍、发热及神经功能缺损等有明显治疗效果,能提高急性丘脑出血患者治愈率,降低致残率.

  • 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CT分型及手术策略

    作者:毛剑;巢少辉;邹永杰;叶成

    目的:探究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CT分型对手术方式的影响。方法抽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入院治疗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病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行头颅CT复查,本组40例患者中,36例血肿清除面积高于90%,占67.5%;3例血肿清除面积高于75%,占7.5%;1例血肿清除面积高于50%,占2.5%。随访6~9个月了解患者远期生活质量,本组40例患者中,其中17例Ⅰ级,占42.5%;13例Ⅱ级,占32.5%;7例Ⅲ级,占17.5%;3例Ⅳ~Ⅴ级,占7.5%。结论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入院后,根据其CT分型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方式开展临床治疗,能够提高其预后生存质量。

  • 腰椎结核CT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罗长青;郝占元;赵国权;曹在民

    目的 分析腰椎结核CT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本组60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证实的腰椎结核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椎体压缩变扁40例(40/60);②碎骨片型骨破坏26例(26/60);③椎体附件破坏10例(10/60);④椎体融合8例(8/60);⑤死骨形成40例(40/60);⑥椎间盘改变30例(30/60);⑦寒性脓肿30例(30/60),后突畸形4例(4/60).结论 根据椎体的形态及周围情况将腰椎结核分为三种类型:轻度,病变局限在椎体边缘,有硬化、增发等.中度,椎体明显有破坏征象,有死骨形成,椎间盘密度不均.重度,椎体呈爆裂状破碎,准间盘溶解破坏,大多可见椎榜寒性脓肿,可见附件受损.腰椎结核CT检查具有独特的优越性,为临床医师手术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 腰椎 结核 CT分型 骨折
  • 跟骨关节内骨折的CT分型与手术内固定的改进

    作者:郑韶博;赵立强;刘伟;李景先

    目的:通过对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病理解剖学研究,探讨其CT分型与疗法的改进.方法:对26例31侧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病人进行CT扫描,并结合术中病理改变,提出跟骨骨折CT影像分型方法,根据CT分型应用自行设计的近"山"字形跟骨钢板进行手术治疗,术后不用任何形式的外固定,早期功能练习.结果:平均愈合时间为8周,手术优良率为90.32%.结论:(1)此CT分型对跟骨后关节面塌陷和粉碎程度的判定有积极意义,对术中是否植骨和是否使用关节镜监控跟骨后关节面的复位质量及预后有重要的判断价值;(2)此钢板对跟骨骨折起到坚强的固定作用,使距下关节早期活动,减少合并症的发生.

  • 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CT分型与临床应用

    作者:莫文海;陈红卫

    目的:观察根据CT分型应用适宜方法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共收治胫骨平台后髁骨折12例,CT分型Ⅰ型2例,Ⅱ型1例,Ⅲ型1例,Ⅳ型5例,V型3例.根据分型分别采用不同手术入路行手术治疗.结果:术后12例患者均达到解剖复位,膝关节屈曲95°~140°,中位数123.4°,伸直0°~7°,中位数3.4°.膝关节Hss评分82 ~100分,中位数94.8分,效果满意.结论: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根据CT分型指导临床治疗,骨折复位好,功能恢复满意.

3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