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丘脑出血的临床表现、CT分型与早期预后关系研究

    作者:周舰;段理成;郑自龙

    丘脑出血是常见的脑出血类型,占脑出血的20%~25%.2004-05-2008-12我科收治的103例丘脑出血患者,就其临床表现、CT分型与早期预后的关系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4-05-2008-12我院神经内科收治丘脑出血患者103例,男61例,女42例;年龄43~84岁,平均(61.9±1.3)岁,其中>60岁68例.1.2 CT分型标准[1] Ia血肿局限在丘脑;Ib:血肿局限于丘脑,并破入脑室系统;IIa:血肿扩展至内囊;IIb:血肿扩展至内囊,并破人脑室系统;IIIa:血肿扩展至下丘脑或中脑;II-1b:血肿扩展至下丘脑或中脑,并破入脑室系统.1.3方法 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CT结果及早期预后关系统计.

  • 继发性高血压脑室出血148例CT分型及临床分析

    作者:楚长青;祝令武;周海峰

    目的 探讨继发性高血压脑室出血的CT分型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48例继发性高血压脑室出血患者的CT资料及治疗结果,依据资料进行CT分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结果 CT分型:Ⅰ型52例:壳核或丘脑出血<25ml,破入一侧脑室或其他脑室,无铸型,环池无受压.Ⅱ型59例:壳核或丘脑出血>25ml,破入侧脑室或其他脑室,环池受压.Ⅲ型29例:壳核或丘脑出血,致侧脑室及全脑室系统血液铸型,环池积血或环池受压消失.Ⅳ型8例:脑桥及小脑出血,破入第Ⅲ-Ⅳ脑室并梗阻性脑积水.148例病人,早期病死率24.5%.结论 CT分型对继发性高血压脑出血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

  •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徐荣薇

    目的 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以2015-10—2016-10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46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组,以同期50例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临床资料,分析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组性别、饮酒史、吸烟史、冠心病史、高血压史、缺血性脑卒中史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糖尿病史、CT分型、颈部血管狭窄程度、OCSP分型、斑块性质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CT分型、斑块性质、OCSP分型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CT分型、斑块性质、OCSP分型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需引起关注.

  • 儿童外伤性脑梗塞CT分型与临床预后关系探讨(附60例分析)

    作者:陈登;杨兵;裴永恩;汪凌;周滨音;陈平安;黄前樟

    目的 探讨儿童外伤性脑梗塞CT表现及分型,评价CT分型对判断临床预后的价值.方法 将60例外伤性脑梗塞患儿的影像学特征与临床特点相结合进行CT分型,共分6型:Ⅰ型,腔隙性梗塞型(42例);Ⅱ型,单脑叶型(6例);Ⅲ型,多脑叶型(4例);Ⅳ型,挫伤出血型(混合型)(6例);V型,小脑型(1例);Ⅵ型,脑干型(1例).结果 根据GOS标准评定预后,良好48例,中残4例,重残2例,死亡6例.Ⅰ-Ⅱ型疗效较好,Ⅲ-Ⅴ型病情严重,死亡率与病残率增高,Ⅵ型死亡率极高.结论 儿童外伤性脑梗塞CT分型有助于判断临床预后.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分型与Hunt-Hess分级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吴明;张欣玉;石锋;舒松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CT分型与Hunt-Hess分级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67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aSAH头颅CT的特点分为Ⅰ型~Ⅴ型,分析不同CT分型与患者术前Hunt-Hess分级和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C)的相关性.结果 367例aSAH患者中CT分型Ⅰ型32例(8.7%),Ⅱ型114例(31.1%),Ⅲ型102例(27.8%),Ⅳ型96例(26.2%),Ⅴ型23例(6.3%).不同CT分型的aSAH患者术前Hunt-Hess分级和术后3个月GOC预后评分的分布情况存在显著差异;随着CT分型由Ⅰ型~Ⅴ型的变化,高Hunt-Hess分级(Ⅲ级~Ⅴ级)和不良预后(1分~3分)患者的比例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SAH患者的CT分型与术前Hunt-Hess分级和术后3个月GOC预后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 =0.526、0.486,P<0.05).结论 aSAH的CT分型与患者术前的Hunt-Hess分级和预后评估指标有较好的相关,对患者病情和预后的判断有指导意义.

  • 肝硬化CT分型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作者:方俊华;胡庆华

    目的:探究肝硬化CT分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对134例肝硬化患者进行CT分型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两种分型的相关性.结果:均匀型和节段型肝硬化多为肝郁脾虚证和湿热蕴结证,次而对应气滞血瘀证和水湿内停证,次为脾肾阳虚证和肝肾阴虚证.结节型肝硬化则以气滞血瘀证和水湿内停证多,其次为脾肾阳虚证和肝肾阴虚证,次为肝郁脾虚证和湿热蕴结证.各分型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分型与中医证型存在密切联系,可相互辅导借鉴,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 脑梗死CT分型与中医中风病诊断的对比研究

    作者:李小婵;温春胜;吴新贵

    目的:探讨脑梗死CT分型构成及不同亚型与中医中风病诊断的关系.方法:收集经过CT明确诊断为脑梗死的住院患者336例,按照1996年施行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价标准》进行中医中风病诊断,同时按照脑梗死CT分型对所有病例进行分型.统计分析脑梗死CT分型的构成、中医中风病诊断符合率及不同亚型之间的差异性.结果:不同亚型的构成比及诊断符合率为:大脑大梗死16例(占4.8%,诊断符合率100%),大脑中梗死51例(占15.2%,诊断符合率76.5%),大脑小梗死39例(占11.6%,诊断符合率66.7%),腔隙性脑梗死106例(占31.5%,诊断符合率67.0%),多发性脑梗死86例(占25.6%,诊断符合率82.6%),小脑梗死10例(占3.0%,诊断符合率60.0%),脑干梗死28例(占8.3%,诊断符合率96.4%).CT分型各亚型中大脑大梗死与中梗死、小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大脑小梗死与脑干梗死,腔隙性脑梗死与脑干梗死之间与中风病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不同亚型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中风病诊断与脑梗死不完全相符,脑梗死CT分型不同亚型诊断符合率亦不同.

  •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与OCSP分型、CT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江;王大力;彭延波;刘会英;王静悦;李凤云

    目的 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与OCSP分型、CT分型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46例,其中进展组110例,非进展组336例,根据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OCSP分型、CT分型,比较2组间分型构成的差异,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与OCSP分型、CT分型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在CT分型中,大梗死组易出现病情进展,其次为脑干梗死组,然后是多发性梗死组,以后依次是中梗死组、小脑梗死组和小梗死组.卒中进展的OR值分别为6.103、5.409、3.589、2.889、2.078.在OCSP分型中,完全前循环梗死亚型易发生病情进展,其次为后循环梗死,然后为多发腔梗,而部分前循环梗死患者进展率低.完全前循环梗死与部分前循环梗死、多发腔梗、后循环梗死比较,卒中进展的OR值分别为6.451、5.272、2.536.结论 OCSP分型与CT分型联合应用,可能是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是否进展的一个敏感指标.

  •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张江;李凤云;王大力

    目的 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68例,其中进展性脑卒中组(进展组)88例和非进展性脑卒中组(非进展组)280例,分析两组患者与颈动脉超声结果、CT分型、OCSP分型的相关性.结果 糖尿病病史、颈部血管狭窄程度、斑块性质、OCSP分型、CT分型、年龄因素在进展组与非进展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斑块性质、OCSP分型、CT分型、年龄因素进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一致性检验四者联合模型与原样本吻合度一般(Kappa=0.693,P<0.05).结论 颈动脉斑块性质、OCSP分型、CT分型、年龄因素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四因素联合应用能够提高预测急性脑梗死进展准确度.

  • 高血压性壳核出血CT分型与短期康复预后的关系

    作者:陈士东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壳核出血CT分型与短期康复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68例自发性壳核出血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将其进行分型,工型为出血局限于壳核,未侵犯内囊,Ⅱ型为出血已侵犯内囊但未破入脑室,Ⅲ型为出血经内囊破入脑室,对所用研究对象进行内科保守治疗1月后分别应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简明智力状态检查(MMSE)和Barthel指数对其意识水平、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评估,对比观察不同类型壳核出血的康复预后.结果:经1月治疗后Ⅰ型壳核出血患者意识水平、认知功能与ADL恢复较Ⅱ、Ⅲ型更为明显(P<0.01),Ⅱ、Ⅲ型患者ADL恢复无显著差异(P>0.05),但Ⅱ型患者意识水平及认知功能恢复较Ⅲ型患者更为明显(P<0.05).结论:不同CT影像学表现的自发性壳核出血患者短期内具有不同的康复结局,出血是否波及内囊和破入脑室可能是其短期康复预后的关键性因素.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分型分级分类诊断研究

    作者:王江;余朝骏;吴永康;易雪冰

    目的通过对1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k herniation,LDH)的分析,探讨其CT分型分级及分类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已通过临床、CT共同证实的1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CT图像特点,在以椎间盘突出物的突出方向分型的基础上,再以突出物大矢径与同层面椎管大矢径之比即矢状径指数(sagital index,SI)以及侧隐窝前后径共同作为量化指标,对其分级;以突出物的形态密度进行分类;并将不同临床症状体征及治疗方式与CT分级分类的关系分别进行统计.结果 CT分级分类与不同临床症状体征及治疗方式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CT分型分级分类综合诊断,能比较全面反映LDH的病理形态,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 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CT影像与CD4+T淋巴细胞及血浆HIV病毒载量相关性分析

    作者:杜艳妮;闫铄;张紫欣;李晶晶;关春爽;薛明;谢汝明

    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PCP)患者不同的CT表现类型、各型影像表现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血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病毒)载量的关系,同时分析PCP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血浆HIV病毒载量的相关性,提高对PCP的早期诊断率和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92例艾滋病合并PCP患者胸部CT资料并进行分型.PCP的CT表现分为以下5种类型:磨玻璃型(41例,44.6%),间质型(25例,27.2%),实变型(12例,13.0%),气囊型(5例,5.4%),混合型(9例,9.8%).所有患者均进行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及血浆HIV病毒载量的定量检测.结果 (1)艾滋病患者各型PCP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74,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磨玻璃型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高于间质型、实变型和混合型(P<0.05).艾滋病患者各型PCP的血浆HIV病毒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17,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磨玻璃型的血浆HIV病毒载量低于间质型和混合型(P<0.05),气囊型血浆HIV病毒载量低于间质型(P<0.05).(2)艾滋病合并PCP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血浆HIV病毒载量具有负相关性.结论 艾滋病合并PCP患者CT表现多双侧对称分布,磨玻璃影、网格、索条影为常见征象,肺气囊为特征性改变;不同CT分型与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血浆HIV病毒载量有相关性.

  • 脑出血CT分型与体表定位的临床应用

    作者:杨术真;李拴德;杨喜民;李光华;王晓峰;唐宗椿;杨华峰;张迅

    近年来,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多采用经皮锥孔引流法[1],由于手术常在病人床旁进行,为使定位准确,减少手术失误,我们在对血肿进行分型的基础上,研究设计了由CT到头颅体表的徒手定位法,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 后踝骨折CT分型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作者:丁巍

    目的:研究分析后踝骨折CT分型及其临床指导性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后踝骨折患者5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与X线检查。根据后踝骨折骨块的大小、部位与骨线等进行CT分型,并展开治疗。结果:根据影像学诊断资料,后踝骨折CT分:I型(稳定型)17例,其中I1型(撕脱骨块型)4例,I2型(小楔形骨块型)13例;II型(临界型)20例,其中II1型(中等楔形骨块无距骨后外脱位型)12例,II2型(中等楔形骨块合并距骨后外脱位型)8例;III型(大楔形骨块不稳定型)14例,IV型(中间贯穿型)3例;跟踪随访所有患者,患者治疗时间为1-4年,平均时间为(2.3±0.2)年;系统性分析疗效,优32例,良16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88.9%。结论:后踝骨折CT分型,能够明确组织解剖学的变化,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性价值。

  • 基底节脑出血CT分型对手术方式及手术效果的影响

    作者:王安帮;马小虎;董发达;谢煜;高长庆;杨少伟

    目的:研究分析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CT的分型对手术方式以及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10月收治的60例患者,其中30例为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实验组),30例为常规的手术入路未特别选定造瘘点的患者(对照纽).对两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再出血率、远期生存质量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术后清醒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和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肿清除率比较,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再出血率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的ADL评分进行比较,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根据患者的矢状位位置的关系对血肿进行分型,并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在减少术后再出血发生率提升血肿清除率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并且有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远期生活功能恢复程度,只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35 条记录 2/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