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暑期良药"六一散"
"六一散"由滑石六份与甘草一份组成.它的制法很简单,是将这两种药材轧成细粉混合拌匀而成.但仔细一分析,它可以算是中成药里不简单的品种之一.这一方剂,相传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完素(别号刘河间)所创,至今已有八百年左右的历史.它历经数朝,沿用至今,仍是临床常用方剂之.现在学习中医者必传习之,业中药者必制售之.刘完素赞它为"凡人仙药",大医药家李时珍也颔首赞成.它价廉易得,常以廉价而治大病.
-
刘完素补前人所未及--五运六气大家刘完素生平评述
刘完素,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又称刘河间,皇帝赐予"高尚先生"称号.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人,约生于北宋大观四年(公元一一一○年),卒于南宋庆元六年(公元一二○○年).他出身贫苦,早年因母亲病不治而死,便立志学医.他大半生云游四方,谋食于江湖,医术精湛,成为金元四大家之首,寒凉派的代表人物,学术上以倡言"火热论"著称,对后世影响较大.他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素问要旨论>、<伤寒直格>、<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三消论>、<宣明论方>等书.其中著名的<宣明论方>,是根据<内经>解释病源,其有独特之处.他自己独创的方剂--"防风通圣散",用药达十七味,为表里双解的有效方剂,直到目前,临床上仍在应用.
-
刘完素阳郁论治思想探析
通过整理刘完素等古代名家对阳郁论治思想的论述,阐明阳郁易致疾病及发病病机,参考王琦教授以阴阳、气血、津液盛衰变化的反应状态为基础的体质分类方法,依据刘完素阳郁论治的思想,将具有一定证候特点的体质命名为”阳郁体质”,希望能够与有相似症状的湿热体质、阴虚体质相鉴别.
-
祝光礼从火热论治心脑血管疾病
祝光礼教授认为,刘完素的火热论核心内容在于“六气皆能化火”“五志过激皆为热甚”,同时指出心脑血管疾病常因情志之火与饮食、内外环境所致之热、湿、痰相合为病,造成风、瘀、虚等兼夹证候,在论治中风、冠心病、高血压病、病毒性心肌炎、心力衰竭等心脑血管疾病时需虑及风、火、热、湿、痰、瘀、虚等病机要素间的相互影响与转化,以辛散通达法为主,佐以寒凉治之.
-
针灸治疗转筋1则
患者,男,58岁.2014年5月16日因口轮匝肌间歇性抽搐1年,加重2周就诊.患者自述1年前感受风寒后,出现间歇性不由自主的咀嚼动作、口轮匝肌抽搐,经肌电图、头部核磁等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遂按面肌痉挛方案治疗,症状缓解,但停止输液后症状反复.2周前因夜间遇寒加重.刻下:口轮匝肌抽搐,自述发作时右侧牙龈处有灼痛感,视诊牙龈局部红肿,并伴有畏寒、失眠、烦躁易怒、小便黄赤、大便不干但5~6日一行.舌红苔腻,脉沉弦滑.中医诊断:转筋,属寒郁化火、肝郁气滞证;治以开表散热,行气解郁.
-
浅谈刘完素对中医内科急症的贡献
刘完素是我国金元时期著名医家,对中医内科急症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本文试以刘完素重要的著作<素问玄机原病式>(以下简称<原病式>)为主,简述如下.
-
气液宣通论咳嗽
临床咳嗽病症病因病机复杂多端,理法方药亦难万全.文章梳理典籍,基于金代医家刘完素"气液宣通"理论,从六经、五脏、三焦角度分析论述气液宣通与咳嗽病症的密切关系.提出"六经之咳,六病涉肺""五脏之咳,五脏及肺""三焦之咳,聚胃关肺",并展开讨论,以期拓展临床诊疗思路与方法,对咳嗽病症的中医药诊治有所裨益.
-
从寒凉到温补——河间一脉学术思想流变研究
河间一脉在传承过程中,医学理论不断发生转变,从提倡寒凉逐渐走向提倡温补,这是一代代师承授受中的量变逐步引起的质变,也是历代传人吸收外来的学术思想并结合临床实践后对既有理论的重建.从刘完素到孙一奎的400余年间,该脉学术思想的嬗变既有补偏救弊,也有矫枉过正,在其变动不居的法背后,又藏有固定不变的逻辑体系,其中蕴藏的变易与不易值得我们深思.
-
刘完素诊治消渴病经验探析
我国金代医学家刘完素对消渴病的证治颇多独到见解,具有丰富经验.现作一初步探析.
-
从燥邪入里和卫气营血传变辨治寻常型银屑病
寻常型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皮肤病,其特征性表现为红色丘疹或斑块上覆有多层银白色鳞屑,多发于四肢伸侧、头皮和背部,严重皮损可泛发全身,本病中医学称之为“白疕”“蛇虱”。《医宗金鉴?白疕》记载:“此证俗名蛇虱,生于皮肤,形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皮。”因其迁延难愈而被称为“牛皮癣”。燥邪侵袭,常从口鼻而入,易于伤肺,肺又外合皮毛,燥邪且易伤津,多表现为肌肤、体内脏腑缺乏津液,干枯不润的症状,如口鼻干燥、皮肤干燥皱裂等。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篇》中指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其中“干劲皴揭”与寻常型银屑病的表现相近。在临床中燥邪致病是寻常型银屑病辨证论治的重要方向。按照寻常型银屑病的发展和表现,可分为急性进展期、稳定期和消退期,其发展呈现由表入里、由轻入重的过程,与温病卫气营血传变过程类似,其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可参照卫气营血的辨证方法,采用不同治则和方药治疗。
-
刘完素论治情志病浅谈
情志为病,由来已久,其理论框架构建于《黄帝内经》,形成于隋唐,繁荣于金元。金元时期学术繁盛,百家争鸣,七情学说理论成熟,相关病机的认识愈加深入,四家之首刘完素论治情志病,另辟蹊径,立足火热病机,选方用药皆具“寒凉派”特色。本文将对刘完素论治情志病的理法方药各方面做简要梳理,以期为现世医家提供可参之据。
-
刘完素“亢害承制”论浅析
刘完素,火热论的创始人,在学术上:他早发挥《内经》“亢害承制”理论,借以解释人体生理活动,阐明病理现象的本质和表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以此发挥了病机十九条,将其归于“五运六气”;在临床诊治时,他提出一定要在深刻理解“本化”“兼化”的基础上去把握疾病本质与假象,从而为中医“治病求本”提供理论依据。近年来“亢害承制”理论越来越多被应用于临床诊治各种疾病,本文试从其内涵、刘完素的发挥及其现代应用几方面作一浅析。
-
刘完素“玄府学说”与中医眼科的关系
从源流探讨“玄府学说”的理论,并总结其与中医眼科的关系以及后世沿革,通过回顾历代医家相关著述,考证并深析“玄府理论”在中医眼科学中的发展轨迹。经过不同时代医家对本理论进行继承、发展,“玄府学说”的内容已上升到中医学辩证唯物论哲学的理论地位,充分拓展了其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眼科疾病的范畴,对今后眼科的学术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
论刘完素学术思想对于治疗中风病的指导意义
本文主要讨论刘完素学术思想对于临床治疗中风做出的贡献.通过理论剖析和收集近期相关临床试验、实验室研究报道,阐述刘氏对治疗中风病提出的学说以及其为治疗中风所创之方取得的成就.刘完素在中风病学上提出的学说以及其为治疗中风所创之方在临床试验和实验中取得了一定的验证.
-
刘完素李东垣火热证认识之异同
本文通过对刘完素和李东垣2位医家在脾胃病火热证的认识进行比较,二者对脾胃病火热证论述各有侧重,刘完素偏重六气火化致病,治宜开达玄府,宣通气液;李东垣注重脾胃内伤,治疗多补中益气、升阳散火.从而增加我们对脾胃病火热证的进一步认识,为以后的临床提供治疗思路.
-
刘完素对温热病的论治特色探析
探讨刘完素对温热病的治疗特色.刘完素以《黄帝内经》为学术基础,发挥了运气学说内容,突破了《伤寒论》的成规,创造性地提出火热病机理论,开创了寒凉医热病之先河,为温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其学术思想对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刘完素火热论在脾胃病中的论治
刘完素主要学术思想是火热论,辨病偏于火热致病,用药多用寒凉.文章在整理和分析刘完素的医论、医案、方剂、用药的基础上,探讨刘完素在治疗脾胃病方面的临证用药经验和规律.发现刘完素在治疗脾胃病的临证处方用药方面,受其主要学术思想火热论的影响,临证时喜用甘温顾护脾胃,处方用药寒热兼顾,润燥适宜,开阖得当,阴阳平衡.
-
从《宣明论方》方剂计量学分析刘完素寒温用药特点
目的:研究刘完素用药性味偏主寒凉还是温补,其处方功效的寒温偏性,以方剂计量学指标分析刘完素医学流派思想.方法:运用传统文献与方剂计量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并选取与刘完素时代相近的金元其他3家作对比,从中显示其处方方剂计量学特点.结果:平均每方所用温补药次,李东垣(1.10)高,朱丹溪(0.78)、刘完素(0.77)次之,张子和(0.65)低.平均每方所用寒凉药次排序为李东垣(1.34),张子和(1.00),刘完素(0.94),朱丹溪(0.80);金元四家温凉用药比,朱丹溪高(0.97),李东垣(0.83)、刘完素(0.82)次之,张子和(0.58)低.金元四家寒温处方率比较,张子和(1.50)寒温处方比值高,刘完素(0.87),李东垣(0.76),朱丹溪(0.50).结论:刘完素是"火热论"的倡导者,但用药不宥于寒凉,称其为"河间学派"更为恰当.单以用药频次评论医家是偏寒凉还是温补有失偏颇,如何识证更为重要.
-
刘完素燥论阐微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专注于外感热病的研究,对于外感病邪之一的燥邪及其所致病证亦有精深的论述和详尽的阐发.他不仅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五气皆备、独燥缺如的情况下补充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病机,而且对燥病的病因、病证及其类型、治疗用药等诸多方面见地匪浅,独辟蹊径.特别是在<素问>"燥者濡之"、"燥者润之"的治疗思想指导下,扩大了燥病的致病范围和治疗途径,形成了证治一体,多途径、多角度探讨燥及与它邪相兼为病的辨治体系,为当今临床治疗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治疗经验,值得后人学习和效法.
-
论刘完素“伤寒即热病”说
刘完素依据《黄帝内经》认为“伤寒”乃指热病,并因在不同季节发病而有不同称谓,如春日温病、夏日热病、秋日湿病、冬日伤寒.他认为张仲景所论伤寒为“外伤于寒邪”之热病,张仲景命此为“伤寒”是为了与其他邪气致病相区分.他从“阳气怫郁”的角度,阐发了外伤于寒邪而成热病的机理,并分析六经病证,对六经热证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详尽阐述,指出“六经传授皆为热证”.他还驳斥朱肱阴阳训寒热之论,阐述阴阳应当是训表里,从而进一步论证了“伤寒即热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