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外胆管癌患者癌组织与血清中PLK1、Aurora A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崔学振;尚培中

    目的:探讨有丝分裂调控酶polo样激酶1(PLK1)和Aurora A在肝外胆管癌患者癌组织及血清中的水平以及两者的临床意义。
      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测定54例肝外胆管癌组织及20例癌旁胆管组织中PLK1和Aurora A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25例肝外胆管癌患者与15例健康人血清中PLK1和Aurora A的浓度。分析两者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以及患者手术前后两者水平的变化。
      结果:肝外胆管癌患者中,癌组织中PLK1和Aurora A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胆管组织(66.7%vs.25.0%;63.0%vs.15.0%,均P<0.05),且PLK1和Aurora A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有关(均P<0.05);术前血清中PLK1和Aurora A的浓度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434.85 pg/mLvs.256.00 pg/mL;644.64 pg/mLvs.375.73 pg/mL,均P<0.05),术后两者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PLK1与Aurora A在肝外胆管癌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与血清中浓度具有一致性(r=0.55;r=0.64,均P<0.05);无论癌组织或血清中,PLK1与Aurora A水平均呈正相关(癌组织:r=0.47, P<0.01;血清:r=0.71,P<0.01)。
      结论:PLK1与Aurora A水平在肝外胆管癌患者癌组织与血清均升高,且两者水平的升高与肝外胆管癌的恶性进展密切相关;两者联合检测对肝外胆管癌早期诊断、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判断有一定价值。

  •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伴或不伴黄疸对肝功能的影响

    作者:吴学东;胡廷泽;刘文英

    探讨胆总管囊肿的肝功能指标变化及其与黄疸的关系.将近3年间收治的42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分为黄疸组20例和无黄疸组22例,术前测定血清肝功能,包括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并与20例非肝胆疾病患儿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黄疸组中TB和DB 值均高于其他2组(P<0.05),DB/TB值大于0.5,但在各组中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无黄疸组中TB,DB值在正常范围,但ALT和AST均高于对照组(P<0.05);ALT在有无黄疸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AST在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提示胆总管囊肿患者不论是否出现黄疸均存在肝脏功能损害,其程度随出现黄疸而加重.

  • 肝门部胆管癌诊断进展

    作者:段永亮;邹声泉

    作者通过复习相关文献,综述性介绍肝门部胆管癌诊断进展动态.肝门部胆管癌首先症状为上腹不适、隐疼、腹胀、乏力、明显消瘦及进行性黄疸等.目前的实验室检查对胆管癌早期诊断帮助不大.影像学检查如B超,CT和MRI是无损伤的诊断方法,可帮助明确病变的部位、大小、浸润范围及有无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如果有肝内胆管扩张或梗阻性黄疸,B超,CT及 ERCP是诊断肝门部胆管癌的首选方法,必要时选用PTC或ERCP对进一步检查则更有价值.目前所有的肿瘤标记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高.但肿瘤标记物的研究对肝门部胆管癌的早期诊断带来希望.

  • 肝内外胆管结石合并肝硬化的围手术期处理

    作者:时吉庆;侯玲;刘长安;龚建平;吴传新

    目的探讨肝内外胆管结石合并肝硬化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对近10年收治的76例肝内外胆管结石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结果根据术前检查,术前改善肝功能(将肝功能C级转变为A级或B级)、纠正凝血机制障碍、降低门静脉压力,术中精细操作,尽量减少失血,术后加强监护,继续保肝、支持治疗,手术后69例恢复良好,15例残留结石,5例发生慢性肝衰竭,2例发生肾功能不全,均经保守治愈恢复.无死亡病例. 结论做好围手术期处理,肝内外胆管结石合并肝硬化患者尽早手术仍可获得良好效果.

  • 肝外胆管癌87例临床治疗分析

    作者:王煜;王炜;章志翔

    目的:分析不同部位肝外胆管癌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2014年4月收治的87例肝外胆管癌患者资料.结果:87例患者中,肝门胆管癌58例,胆总管下端癌29例,患者均以黄疸为主要表现;56例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包括肝门胆管癌33例(56.9%,33/58),胆总管下端癌23例(79.3%,23/29),其余患者行姑息性减黄治疗或未予治疗.肝门胆管癌患者根治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2.2%、35.1%、27.0%; AJCC分期和淋巴转移是总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而AJCC分期、淋巴转移、肝脏侵犯是无瘤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胆总管下端癌患者术后1、2、3年存活率分别为91.6%、54.2%、37.5%;影响总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AJCC分期(均P<0.05).肝门胆管癌与胆总管下端癌患者间,全部患者的总生存期、根治术后患者中位生存期与无瘤生存期及非根治术治疗后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对于不同位置的肝外胆管癌,根治性切除均是有效治疗方式,AJCC分期系统可有效评估预后.

  • 经脐单切口腹腔镜手术治疗肝外胆道闭锁的初步经验

    作者:刁美;叶茂;董宁;李颀;侯文英;明安晓;郑伟;李龙;孙旭

    目的 介绍单切口腹腔镜肝管空肠吻合术应用于胆道闭锁治疗的初步经验. 方法 2011年5月至7月我们对4例可治愈型胆道闭锁采取单切口腹腔镜肝管空肠吻合术(SILH)治疗,其中Ⅰ型3例,Ⅱ型1例.随访期间进行超声检查、上消化道造影及肝功能检测.评估患儿手术年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恢复进食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肝功能检查等指标. 结果 4例患儿中位手术年龄21d,中位手术时间2h,术中出血少.中位随访时间4.5个月,Ⅰ型胆道闭锁患儿术后3~5d,Ⅱ型胆道闭锁患儿术后6d开始黄疸逐渐下降.迄今无一例死亡或出现并发症. 结论 单切口腹腔镜肝管空肠吻合术治疗可治愈型胆道闭锁手术安全,疗效可靠.

  • 胆道梗阻患者肠道细菌易位的临床观察

    作者:喻梅英;胡继雄;熊寿芝;李永国;钟德玝

    对35例胆道疾病患者的肠系膜淋巴结、外周静脉血、门静脉血及胆汁进行细菌学研究.35例中胆道梗阻23例,胆道未梗阻12例.结果显示:65%的胆道梗阻患者出现细菌易位,而非胆道梗阻患者未见细菌易位发生;易位至肠系膜淋巴结者多为G-肠杆菌.提示肝外胆道梗阻可导致人体肠道细菌易位.

  • 胆囊及肝外胆管腺瘤的影像学分析

    作者:王伟;郑田玲;马海婷;楼俭茹

    目的 探讨胆囊及肝外胆管腺瘤的超声、CT、MRI表现,提高对胆囊及肝外胆管腺瘤的术前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l1例胆囊及肝外胆管腺瘤的影像资料,11例病变均行超声、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其中4例行磁共振胆道水成像(MRCP)检查.结果 11例中7例发生于胆囊,3例发生于肝外胆管,1例为胆囊、肝外胆管多发;病理组织学示管状绒毛状腺瘤5例,绒毛状腺瘤5例,管状腺瘤1例.11例病灶均呈“菜花”状偏于一侧管壁附壁生长,边缘毛糙;超声检查2例等回声、9例中高回声,CT平扫表现为稍低于肝脏密度的不规则结节或肿块影,动态增强动脉期呈均匀强化,门脉期进一步强化,延迟扫描强化程度略减低,强化密度较均匀,病灶内未见坏死;MRCP及T2WI病灶呈等信号2例,稍高信号2例.4例发生于肝外胆管者均伴有其以上胆管轻-中度扩张.病灶邻近胆囊或胆管壁未见明显局限性增厚.结论 胆囊及肝外胆管腺瘤多偏于一侧管壁附壁生长,无管壁浸润,病灶边缘毛糙,呈“菜花”状;超声以中高回声为主,CT平扫呈稍低密度,动态增强扫描呈均匀性动脉期强化,门脉期进一步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下降,MRI 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为其较特征性表现,对其术前定性诊断有一定价值.

  • 肝胆结石片治疗肝胆结石病266例疗效观察

    作者:林伍弟

    目的:观察肝胆结石片对肝胆结石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66例单器官结石为治疗组,同期内与治疗组条件相同的单器官结石169例为对照组.治疗组应用肝胆结石片,对照组以熊去氧胆酸(UCDA)和雏生素C(Vit C)代替肝胆结石片,其余辅助治疗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治愈率及显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病例长时间连续用肝胆结石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肝胆结石片是目前治疗肝胆结石较为理想的中成药物.

  • 经皮胆道内外引流及支架置入治疗梗阻性黄疸

    作者:彭秀斌;陈加源;何虹;刘玉涛

    目的总结经皮肝穿刺放置引流管及金属内支架作胆汁内、外引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3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肝穿刺胆道置管内外引流后,其中12例行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结果23例黄疸均消退满意,血清总胆红素由术前147.4~648.7μmol/L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22例恶性梗阻3个月内死亡6例,半年内死亡8例,长生存25月,中位生存期6个月.结论经皮肝穿刺胆道置管及内支架引流是姑息性治疗手术不能切除的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

  • 肝癌患者合并多原发癌肝外肿瘤发病部位及诊断探讨

    作者:李一杰;曾庆安;元云飞

    [目的]尝试描述华南地区多原发癌合并肝癌患者的诊断时间间隔及好发部位,以帮助诊断策略的建立.[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原发性肝癌伴肝外恶性肿瘤患者的诊断时间间隔、肝外恶性肿瘤发病部位.[结果]18位患者肝癌先于肝外恶性肿瘤而诊断(H-O组),剩下50位患者肝外恶性肿瘤先于肝癌(O-H组).平均确诊首发癌及继发癌的时间间隔为3年(0~18.7年).时间间隔在O-H组与H-O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50).肝外恶性肿瘤包括鼻咽癌,结直肠癌,肺癌,皮肤癌,胃癌,食道癌,宫颈癌,乳腺癌,甲状腺癌,口腔癌,膀胱癌,肾癌以及非霍奇金淋巴瘤.为常见部位为鼻咽、结直肠、肺,其中H-O组好发部位依次为肺、鼻咽部及胃,O-H组好发部位依次为鼻咽、结直肠及皮肤.[结论]加强术后定期复查,特别是在初5年内;注意鼻咽、胃肠道等高发部位的筛查,对低发部位更重视临床细节的分析和新检查手段的应用,均有助于多原发癌合并肝癌患者的诊断.

  • 肝泡型包虫病肝外转移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张全有;鲍海华

    肝泡型包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具有肝脏恶性肿瘤侵袭性及破坏性等特点的疾病.临床早期发病隐匿,晚期常侵及血管或淋巴管向肝外转移,引起其他脏器病变.本文旨在研究肝泡型包虫病肝外转移的影像学表现,提高临床工作者对肝外泡型包虫病的认识,做出早期诊断,延缓病程进展.

  • 超声在肝外胆管癌术前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钱晓莉;司芩;吕效平;仝威;黄声稀;黄艳丽

    目的 探讨肝外胆管癌术前应用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3例肝外胆管癌病人的超声与临床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其二维声像图特征.结果 超声诊断肝外胆管癌符合66例占90.4%,其中肝门部胆管癌31例;胆总管癌35例.结论 超声能显示胆管癌的形态、大小及周围淋巴结肿大等异常声像图.应用二次谐波成像技术能判断肿瘤对周围组织是否浸润,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有一定意义.

  • 原发性肝外胆管癌的超声与MRI 成像比较

    作者:季勇;钱孝纲

    目的 探讨超声与MRI 在原发性肝外胆管癌的定性、定位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40 例原发性肝外胆管癌,术前行超声和MRI 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定性、定位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与MRI 检查比较,肝外胆管癌超声的检出率和误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漏诊率增高(P <0.05);两种检查方法在梗阻部位的诊断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超声检查可作为肝外胆管癌筛查的首选影像学方法,对于临床高度怀疑肝外胆管癌而超声检查呈阴性的病例需联合MRI 诊断.

  • 胆管阻塞性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与改进

    作者:尹珊珊;王宝恩;王泰龄;贾继东;张晶;丛敏

    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稳定的胆管阻塞性肝纤维化模型,并就其发生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 经血传播病毒在肝脏及肝外组织的感染状况

    作者:樊玲;赵西平;王宝菊;张俊;杨东亮;郝连杰;张东绅

    目的探讨TTV在肝脏及肝外组织中的定位、分布及其意义。方法通过PCR方法扩增TTV基因组ORF2中123bp的DNA片段,构建TTV DNA质粒并克隆,序列分析表明与日本ABO11494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采用地高辛标记TTV DNA探针并与组织进行原位杂交,检测了22例因肝病死亡患者的肝脏、脾脏、肾脏、胃、小肠等组织内TTV DNA感染状况。结果 8例肝脏检出TTV DNA,5例肾脏、4例脾脏、2例小肠、2例胃检出TTV DNA。阳性信号在组织中分布呈局灶性或散在胞浆型。肝脏感染度较其它组织高。阳性细胞与组织炎症坏死无固定病理解剖学关系。结论支持TTV有嗜肝性的观点;TTV可以感染肝外多种组织并可能导致TTV持续感染。

  •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复发性肝内外胆管结石97例疗效分析

    作者:闫京赞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复发性肝内外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对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该院收治的97例复发性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采用单一术式(51例)和联合术式(46例)2种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不同术式的平均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一术式复发率为54.90%(28/51);联合术式复发率为23.91%(11/46),2种术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复发性肝内外胆管结石症,应加强术前肝胆管疾病检查,并根据临床情况选择联合术式治疗,同时预防医源性胆管损伤,减少术后再次复发。

  • 腹部CT及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谈劲松

    目的:探讨腹部CT增强扫描及核磁胰胆管成像对肝外胆管结石的诊断效率。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肝外胆管结石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CT组和MRI组,各40例。CT组使用腹部CT增强扫描,MRI组使用胰胆管成像检查,比较两组诊断方法对肝外胆管结石的阳性检出率。结果 MRI组患者阳性检出率(90.0%)显著高于C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胰胆管成像对肝外胆管结石的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腹部CT增强扫描,准确率高,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肝外胆道梗阻性疾病的磁共振诊断

    作者:田芳;丁永生;袁军

    目的研究肝外胆道梗阻性疾病的MR特征.方法肝外胆道梗阻性疾病患者69例,常规扫描轴位T1W/FFE、T2W/TSE、T2W/SPIR、冠状位B-FFE、MRCP及轴位动态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图像资料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良性病变43例,除1例胆总管囊肿外,其余42例均为肝外胆管结石,表现为胆管内单个或多个圆形、卵圆形低信号影.恶性病变26例,直接征象多为梗阻部位略高信号软组织肿块影,间接征象为肝外胆管截断性阻塞或狭窄.恶性病变根据直接征象诊断的有7例,根据直接和间接征象诊断的有16例,3例仅凭间接征象作出推断.MR总的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9.9%.结论将MRCP和MR断层尤其是B-FFE图像相结合,观察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可提高梗阻性黄疸定性诊断的准确性.

  • 肝外胆管癌中TGF-β1, TGF-β2, TGF-β RI和TGF-β RⅡ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王家林;窦科峰;赵留马;王海燕;季学闻;杨文英;李向阳

    目的探讨TGF-β1, TGF-β2, TGF-βRⅠ及TGF-βRⅡ在肝外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的关系. 方法用抗TGF-β1, TGF-β2, TGF-βRⅠ及TGF-βRⅡ的多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检测38例肝外胆管癌、14例非肿瘤胆管组织(8例胆总管囊肿、6例正常胆管)中TGF-β1, TGF-β2, TGF-βRⅠ及TGF-βRⅡ的表达. 结果① TGF-β1及 TGF-β2的阳性表达率增高(94.75%与92.11%); TGF-βRI及TGF-βRⅡ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降低(31.58%与28.95%). ② TGF-βRI, TGF-βRⅡ的阳性表达率在转移组中明显低于未转移组(12.5%, 14.29%, 33.33%对66.67%及18.75%, 14.29%, 0对58.33%). 结论 TGF-β1, TGF-β2, TGF-βRI及TGF-βRⅡ在肝外胆管癌中的异常表达,提示它们在肝外胆管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其进行检测可作为肝外胆管癌的辅助诊断参考指标之一,并可为肝外胆管癌自然病程的判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部分依据.

146 条记录 7/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