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IFNγ防治大鼠胆总管结扎所致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沈宏亮;徐冠南;陈克明;王元和;张璞;付志仁

    目的:了解IFNγ对持续肝外性淤胆所致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制作大鼠持续肝外性淤胆模型,用药组于胆管结扎同时每日肌注IFNγ 5×104 U,用药2周;对照组则仅行胆管结扎而不用药.2周后分别测定血清生化指标、肝纤维化指标及肝能量代谢有关指标.结果:IFNγ可改善血清生化指标(P<0.01或P<0.05).在组织学表现上,用药组肝纤维化程度显著低于单纯结扎组(P<0.01).用药组大鼠淤胆后肝羟脯氨酸及血清透明质酸水平升高明显受抑(P<0.01).肝ATP及CP测定显示淤胆合并用药时两者均保持于较高水平.结论:IFNγ可有效抑制大鼠持续肝外性淤胆所致肝纤维化.

  • 胆管阻塞性肝纤维化模型在新生幼犬中的尝试

    作者:顾硕;吴晔明;严志龙;殷敏智

    目的 尝试采用新生幼犬制作胆管阻塞性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方法 对新生杂种幼犬进行胆总管双重结扎(胆管结扎组,n=22)或双重结扎并加以切断(胆管切断组,n=22),建立胆管阻塞性肝纤维化模型.观察手术后2、4、6周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术后次日所有幼犬均出现尿色深黄,排便陶土样.术后2周时病理组织学观察可见汇管区纤维组织轻度增生;随着梗阻时间延长,局部纤维间隔形成,纤维间隔逐渐向小叶内伸展,局部具有特征性的胆栓形成;终肝小叶结构破坏,假小叶形成.术后2周,胆管结扎组46%(6/13)的动物出现胆管再通现象,而胆管切断组21%(3/14)的动物出现胆管再通现象,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 对幼犬进行单纯胆总管结扎或胆总管结扎后切断都可成功制作出胆管阻塞性肝纤维化模型,但后者成功率更高;幼犬胆管阻塞后形成肝纤维化比较快,自发逆转率低.

  • 超声对肝外胆管梗阻的病因诊断价值

    作者:杨琳;马方;吕琛;黄晓

    目的 探讨超声对肝外胆管梗阻性疾病的病因诊断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6-2007年收治并手术的91例肝外胆管梗阻性疾病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比分析,总结不同病因引起肝外胆管梗阻的超声影像特点,从而提高超声诊断率.结果 91例肝外胆管梗阻性疾病患者的超声病因诊断总符合率89.0%(81/91),其中胆管结石符合率94.7%(54/57),胰腺炎符合率66.7%(2/3),胆管炎符合率66.7%(2/3),胰头癌符合率84.6%(11/13),壶腹部癌符合率81.8%(9/11),胆管癌符合率75%(3/4).误诊10例(10.9%),分别为胆管结石3例,胰腺炎与胆管炎各1例,胰头癌与壶腹部癌各2例,胆管癌1例.结论 超声对肝外胆管梗阻的病因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符合率高,具有较高的病因诊断价值,可作为肝外胆管梗阻性疾病检查的首选方法.

  • 老年肝外胆管梗阻85例治疗分析

    作者:江龙建;夏一忠;金卓英

    目的探讨老年性肝外胆管梗阻的治疗.方法 85例老年胆管梗阻中良性疾病引起的梗阻为59例,主要是由于胆管结石嵌顿 MIRRIZI'S 综合征;恶性肿瘤引起的梗阻为26例,主要为壶腹部周围癌, 肝门区肿瘤等. 手术分别采取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腹部探查+内外引流术以及ERCP下行置管内支撑术后引流和ENBD等.结果良性疾病引起的梗阻中仅1例术后死于ARDS,恶性肿瘤引起的梗阻者中有11例术后死于肝肾综合征、ARDS和DIC等. 结论手术仍是老年肝外胆管梗阻的首选方法.老年患者合并其它脏器病变,病情较重者如先行胆管引流, 能有效降低病死率及延长生命.

  • 微创手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效果分析

    作者:温斌

    目的 探讨微创手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对我院90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采用十二指肠镜、腹腔镜、胆道镜联合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结果 胆总管结石直径≥1 cm者21例,成功行十二指肠镜、腹腔镜、胆道镜3镜组合方式手术,胆总管切开均行Ⅰ期缝合.<1cm者69例,68例成功行十二指肠镜、腹腔镜2镜组合方式手术.1例因ERCP操作失败、胆囊穿孔并急性腹膜炎行开腹手术.手术时间90~250 min,平均145.5min.术后患者住院7~15 d,平均10 d.术后6周拔除T管,造影未发现残余结石.随访1个月~5年,无结石复发,无胆管狭窄发生.结论 微创方法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安全可靠、微创、疗效确切并能快速减轻患者痛苦,优势明显.

  • 低场强磁共振胰胆管造影的临床研究

    作者:征锦

    我院1997年5月~2000年12月用0.2T的低场磁共振作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32例,现就低场强磁共振MRCP的成像技术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

  • 胆管腔内超声与逆行胆管造影诊断胆管结石的对比研究

    作者:令狐恩强;程留芳;王向东;王志强;杨云生;李闻;蔡逢春;汪鸿志;杜红;孟江云

    目的比较十二指肠镜下胆管腔内超声(IDUS)和内镜下逆行胆管造影(ERC)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作用.方法对30例临床怀疑有肝外胆管结石的患者,先进行ERC,再经内镜活检孔道将超声微探头直接送入胆管腔内探查,而后行乳头切开取石.结果30例患者中,ERC准确诊断结石26例,将胆管絮状物诊断为结石1例,漏诊2例,其诊断结石的准确率、敏感性分别为86.7%(26/30)、92.9%(26/28);而IDUS准确诊断结石28例,无漏诊、误诊,其诊断结石的准确率、敏感性均为100.0%.结论IDUS可弥补ERC的视觉误差且在确定胆管结石方面优于ERC.

  • 应用蛋白组学技术筛选肝外胆管癌胆汁肿瘤标志物的初步研究

    作者:杨建锋;金杭斌;谢璐;顾伟刚;沈红璋;张筱凤

    目的:应用蛋白组学技术检测肝外胆管癌( EHCC)患者胆汁中的差异表达蛋白,筛选可能用于诊断胆管癌的肿瘤标志物。方法收集16例 EHCC患者和16例 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 SOD)患者胆汁标本,采用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技术( iTRAQ技术)进行蛋白组学分析,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行质谱鉴定,通过蛋白数据库检索其功能。结果 iTRAQ技术成功建立EHCC和SOD患者的胆汁蛋白质图谱,两组分别检测出275和218个蛋白,筛选出表达差异超过2倍的蛋白质共12个,通过数据库确定4种有诊断意义的蛋白质,分别为MUC3a、Annexin A3、REG3A、Tumor?asso?ciated trypsin inhibitor ( TATI),从功能上分析,这些差异蛋白质与癌细胞的发生、增殖、分化、转移等均具有密切的关系。结论 iTRAQ技术能很好地检测出胆管癌患者胆汁中的差异表达蛋白,从中筛选出4种潜在的可作为EHCC胆汁肿瘤标志物的蛋白质,可为研究胆管癌的生物学行为提供新的分子标志物。

  • 18F-FDG PET/CT在肝外胆管细胞癌术前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

    作者:杨晖;关志伟;富丽萍;徐白萱;刘亚超;沈智辉;李灿

    目的 评价18F-FDG PET/CT在可疑肝外胆管细胞癌术前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于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就诊并怀疑为肝外胆管细胞癌的116例患者(男72例,女44例,年龄26 ~ 89岁)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18F-FDGPET/CT检查,将其显像结果同临床终诊断进行比较,计算其在原发灶、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采取半定量分析方法,比较良恶性、不同分化、不同部位病变在PET/CT显像结果中的差异.良性组和恶性组间SUVmax的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高、中、低分化3组间SUVmax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肝门部胆管癌与胆总管癌原发灶诊断灵敏度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剖腹探查及组织病理学确认,其中恶性94例(腺癌93例、鳞状细胞癌1例),良性22例(胆管结石11例、胆管炎9例、胆总管囊肿和结核各1例).区域淋巴结转移33例,远处转移4例.18F-FDG PET/CT对于原发灶诊断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61.7%(58/94)、77.3% (17/22)、92.1% (58/63)、32.1%(17/53)、64.7%(75/116);对于区域淋巴结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为45.5% (15/33)、91.4%(53/58);对于远处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为3/4、94.3% (82/87).恶性组原发灶SUVmax高于良性组(4.57±3.75、2.72±2.48;t=2.83,P<0.05);高分化(9例)、中分化(32例)、低分化(39例)3组病灶间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9±4.75、4.23±2.49和4.47±2.73;F=0.269,P>0.05);此外,PET/CT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灵敏度低于胆总管癌,分别为48.6% (17/35)、69.0%(40/5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827,P>0.05).结论 18F-FDG PET/CT在肝外胆管细胞癌术前原发灶诊断中的作用有限,难以鉴别胆管炎性病变,但可发现一些远处转移灶,进而辅助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 介入性胆道内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作者:施海彬;李麟荪;徐泽宽;钱祝银;王杰;冯耀良;苗毅;陈惠珠;陈玉勤

    目的回顾性分析介入性经皮胆道内引流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对43例患者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内引流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内引流方式有内外引流管、金属内支架或塑料内涵管.结果单纯内引流者28例,25例置入金属支架,3例置入塑料内涵管;置入内外引流管者有15例.术后1周血清总胆红素(TBIL)从术前的501.6±198.4μmol/L降至230.7±138.5μmol/L(P<0.001),碱性磷酸酶与丙氨酸转氨酶均下降明显(P均<0.001).3例于术后1个月内死亡,均与胆道引流无直接因果关系.跟踪随访36例,平均随访5.9个月,7例仍存活,23例(63.9%)总胆红素降至正常范围.结论经皮肝穿刺胆道内引流术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可明显缓解黄疸、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并可改善肝脏功能,有限地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 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的术中配合

    作者:张有珍;吴自英

  • T管内引流治疗恶性胆管梗阻

    作者:欧阳正晟;何云

    我院1996年3月~2003年5月,采用T管内引流术治疗不能根治的恶性胆管梗阻患者1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伴有胆管梗阻的急性重症胆源性胰腺炎的早期手术治疗

    作者:李为

    目的:探讨早期手术对伴有胆管梗阻的急性重症胆源性胰腺炎的效果.方法:对29例伴有胆管梗阻的急性重症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在入院72 h内手术,并给予积极的综合治疗.结果:手术后1 w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29例均痊愈出院.结论:对伴有胆管梗阻的急性重症胆源性胰腺炎采用早期外科手术治疗,目的是解除胆管梗阻,及时冲洗引流腹腔内的血管活性物质和有害的胰性毒素.手术方式尽可能简化.

  • 肝外胆管癌中bcl-2/Bax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秦军;陈澍周;施公胜;陈玉泉

    目的:研究抗凋亡基因bcl-2(B cell lymphoma-2)和促凋亡基因Bax(Bcl-associated x protein)在肝外胆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41例肝外胆管癌中bcl-2和Bax的表达产物,以13例慢性胆管炎做对照.结果:肝外胆管癌中bcl-2的阳性率为58.54%,高于慢性胆管炎组织的0(P<0.01);而Bax在肝外胆管癌中的阳性率为56.10%,低于慢性胆管炎组织的92.31%(P<0.05).高中分化癌组和无转移组中bcl-2与Bax的阳性率明显高于低分化癌组和转移组(P<0.05).结论:bcl-2和Bax的表达与肝外胆管癌的分化有关,可作为判断胆管癌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 单次激发厚层投射MRCP对肝外胆管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美豪;郭献日;黎金林;温新东;翁传政;吴恩福

    目的:评价单次激发厚层投射磁共振胆胰管造影(SSFSE)对肝外胆管梗阻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32例肝外胆管梗阻性疾病(肝外胆管结石8例,恶性胆管梗阻24例),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果:全部32例MRCP检查均一次成功,胆胰管显示满意.MRCP对肝外胆管梗阻程度的判断和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结合常规 MRI 图像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0.6 %.结论:SSFSE检查成功率高,操作简单快速,对肝外胆管梗阻的定位诊断准确.结合常规MRI扫描,对肝外胆管梗阻的定性诊断也有较高准确性.

  • 梗阻性黄疸并发急性肾功能损害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蒋飞照;陈哲京;张启瑜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发生急性肾功能损害时的相关高危因素.方法:对15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中9例发生急性肾功能损害的临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年龄、术前胆红素水平、肝功能异常与梗阻性黄疸(OJ)引发的急性肾功能损害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围手术期较长时间的低血压状态、发病时胆道感染状况以及既往手术史与梗阻性黄疸(OJ)引发的急性肾功能损害(ARI)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OJ时的胆道感染、围手术期较长时间的低血压状态及既往手术史,与ARI的发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而单纯的高胆红素血症在OJ引发的ARI中的作用有限.

  • 肝外良性阻塞性黄疸术后消化道出血55例分析

    作者:孙勇根;周擎;舒志军

    目的:研究肝外良性阻塞性黄疸与消化道出血之间的关系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对因肝外良性阻塞性黄疸行胆总管切开引流术等后而发生消化道出血的55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阻塞性黄疸所致的高胆红素血症,内毒素和胆盐的作用,及术后禁食时间过长等为引起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因素.结论:术后早期进食,改善微循环、止酸剂及应用胃粘膜保护剂、补充维生素K,有助于消化道出血的预防及治疗.

  • 43例原发性肝癌伴胆管梗阻的介入诊疗价值

    作者:戚跃勇;邹利光;刘卫金;廖翠微;梁平;丁生财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伴胆管梗阻的介入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43例原发性肝癌伴胆管梗阻患者,13例行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检查,30例行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24例行胆管内支架置人术,39例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结果]所有原发性肝癌伴胆管梗阻患者均经PTC或ERCP等影像学检查获得正确诊断.24例患者分别置入了8枚塑料内支架和16枚金属支架,技术成功率为100%.患者术后1周的血清胆红素水平由术前(287±42)μmol/L降至(101±50)μmol/L(P<0.05).39例患者成功地进行了TACE治疗.[结论]PTC和ERCP检查对原发性肝癌伴胆管梗阻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胆道内支架置入术与TACE等介入治疗是其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12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介入引流术后总胆汁酸检测的意义

    作者:陈玉堂;邵国良;邝平定;郑家平;夏启荣;姚征;吕蕾;郑亚兵

    [目的]观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于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及引流术(PTCD)术后血清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L)及直接胆红素(DBL)的变化.[方法]12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PTCD术前1d及术后第3d至4周内作TBA、TBL、DBL检测.[结果] PTCD术前TBA(131.8±76.6μmol/L)与TBL(416.0±127.5μmol/L)、DBL(300.4±86.9μmol/L)有良好相关性(r值:0.358、0.379,P<0.05);术后3d TBA下降明显(15.9±22.6μmol/L),与术前(131.8±76.6μmol/L)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血TBA可作为检验PTCD术后黄疸引流是否有效的可靠指标.

  • 肝外胆道肿瘤治疗的新进展

    作者:邵初晓;吕昕亮

    肝外胆道肿瘤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的肿瘤,手术治疗是其唯一有治愈可能的治疗方法.根治性手术切除时常需联合血管或肝尾状叶切除及行区域淋巴结清扫,姑息切除加术后辅助治疗也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并提高生活质量.对重度黄疸或预计术后肝残余量不足患者,术前行健侧胆道引流或病肝侧门静脉栓塞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对不能手术切除或伴有转移的进展期胆管癌,化疗、放疗、分子靶向药物、介入等治疗具有一定改善整体生存和生活质量的作用,并可能获得二次手术机会.

    关键词: 胆管 肝外 肿瘤 治疗
146 条记录 4/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