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内外胆管及胆囊扩张程度和低位梗阻性黄疸病变的相关性

    作者:王中秋;卢光明;黎介寿;李维勤

    目的探讨肝内、外胆管及胆囊扩张程度、形式对低位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低位阻塞性黄疸患者的CT和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的影像资料,将胆系扩张分为下列7种类型:Ⅰ型为肝内、外胆管及胆囊均重度扩张;Ⅱ型为肝外胆管、胆囊重度扩张伴肝内胆管轻度扩张;Ⅲ型为肝内、外胆管重度扩张伴胆囊不扩张或轻、中度扩张;Ⅳ型为肝外胆管重度扩张伴肝内胆管和胆囊不扩张或轻、中度扩张;Ⅴ型为肝内胆管重度扩张伴肝外胆管及胆囊不扩张或轻、中度扩张;Ⅵ型胆囊重度扩张伴肝内、外胆管不扩张或轻、中度扩张;Ⅶ型为肝内、外胆管及胆囊均不扩张或轻、中度扩张.结合手术和病理结果,分析各类型胆系扩展和其低位阻塞性黄疸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105例低位阻塞性黄疸中33例为肿瘤性病变,72例为非肿瘤性病变.肿瘤性病变中,Ⅰ型16例,Ⅱ型10例,Ⅲ型4例,Ⅳ型1例,Ⅶ型2例.非肿瘤性病变中,Ⅰ型4例,Ⅱ型4例,Ⅲ型9例,Ⅳ型33例,Ⅴ型2例,Ⅵ型11例,Ⅶ型9例.Ⅰ、Ⅱ型扩张和Ⅲ~Ⅶ型扩张在肿瘤和非肿瘤病变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3,P<0.01).结论低位阻塞性黄疸病变性质和肝内、外胆管及胆囊扩张程度密切相关:(1)Ⅰ型和Ⅱ型扩张提示绝大多数为肿瘤性病变,少数为嵌顿性结石.(2)Ⅲ~Ⅶ型扩张常为胆管、胆囊结石及炎症.

  • 肝外药物代谢酶的研究进展

    作者:姚欣;钱元恕

    药物、毒物在肝外的代谢是其在体内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药效学、药代动力学、药物副作用、药物间相互作用和毒理学等方面,这个过程与肝外药物代谢酶密切相关.肝外药物代谢酶大多在肝内也有分布,与肝内药物代谢酶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目前,肝外药物代谢酶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本文就肝外药物代谢酶的种类、分布、主要作用、影响因素和研究方法等作一综述.

    关键词: 肝外 药物代谢酶
  • 血清CIC、C4、C3检测对肝外阻塞性黄疸的意义

    作者:李玉平

    目的:评价血清CIC、C4、C3检测对肝外阻塞性黄疸的意义。方法资料选取58例肝外阻塞性黄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设为研究A组,另选取70例正常者与64例单纯胆囊结石患者分别设为对照组与研究B组,均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对3组血清CIC、C 4、C 3进行检测,并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A、B组术前、术后C4、CIC水平均比对照组高,C3水平均比对照组低;术后研究A、B2组组间比较,研究组A组C 3水平(0.97±0.13)g/L比研究B组(1.21±0.30)g/L低,且CIC(14.25±1.87)U比研究B组(6.70±2.06)U高,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IC水平升高与C3水平降低幅度能够有效诊断与鉴别出单纯胆囊结石与肝外阻塞性黄疸。

  • 单味中药或中药提取物辅助治疗肝外阻塞性黄疸的作用与机制

    作者:张喜平;仇凤梅

    阻塞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OJ)分为肝外阻塞性黄疸和肝内阻塞性黄疸,肝外阻塞性黄疸发病原因复杂多样.目前,对辅助治疗肝外阻塞性黄疸的中药研究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细化,突出表现在从原来的临床组方用药的摸索,到对其中有效单味中药及相应的提取物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诸多研究证实,单味中药在辅助治疗肝外阻塞性黄疸方面有良好的作用,本文将对有关药物的作用与机制进行综述.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治疗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和辅助的,对于阻塞性黄疸的根本治疗还在于明确梗阻部位,尽早采取减黄措施,使胆管引流通畅.

  • 经皮胆道内支架置入术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临床研究

    作者:许哲

    目的 研究经皮胆道内支架置入术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 4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接受经皮经肝胆道内支架置入术,男:28例 女:20例,胆管癌23例,胰头癌14例,胆囊癌3例,肝门区转移癌8例,共置入胆道内48枚金属内支架.结果 48例采用经皮经肝穿刺置入胆道内支架均获得成功.44例先 行胆汁内外引流术后1~2周再放置金属内支架,4例因梗阻较复杂金属支架植入后仍保留引流导管3~6周后拔除引流管;44例黄疸消退满意,本组中位生存期9个月,支架植入后加局部放化疗组中位生存期18个月.结论 经皮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是姑息治疗手术不能切除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配合动脉内灌注化疗可提高恶性阻塞患者的生存率.

  • 螺旋CT薄层动态增强扫描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秦海燕;孙浩然;许相丰;王希明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癌螺旋CT薄层动态增强扫描的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外胆管癌螺旋CT表现.CT平扫层厚和间隔为7mm.增强采用薄层动态扫描,分别于注射对比剂后25,60 s行动脉期、门静脉期扫描,10~15min行延迟期扫描.层厚和间隔为5mm或3mm.结果:29例均显示梗阻处上方胆管不同程度扩张,梗阻处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非对称性狭窄或腔内软组织结节形成;与平扫相比,薄层动态增强扫描使上述征象显示更加明确,尤其是病变强化具有特征,即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静脉期轻度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明显增加,因而有助于肝外胆管癌的诊断.结论:螺旋CT薄层动态增强扫描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肝外胆管间搭桥内引流术治疗胆道肿瘤16例

    作者:王四海;石玉宝

    对于胆总管中1/3段、胆囊管与胆总管交汇处的肿瘤和胆囊癌侵及胆总管一般情况较差的患者常规只能行外引流术,而改行肝外胆管间搭桥能切除肿瘤又可以解除梗阻,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总结本院1994-2004年采取该手术方式治疗的16例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肝外胆管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影像学特点分析

    作者:刘素丽;王利娜;樊建平;王鼎鑫;邢国璋;张建生

    目的 分析肝外胆管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影像学特点,评估ERCP对胆管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90例肝外胆管癌患者作为观察组.以104例良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作对比,行十二指肠镜ERCP检查时仔细观察十二指肠乳头及周围组织结构情况,并在注入造影剂同时观察肝内外胆管显影的过程和胆管充盈情况,对病变部位的影像学特征加以分析.结果 80例肝外胆管癌患者插管成功率为88.9%,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普通超声探头引导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的临床意义及方法探讨

    作者:高上达;何以敉;余丽云;林晓东;林礼务

    目的探讨普通探头引导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PTBD)的临床意义及操作方法。方法恶性肿瘤所致肝外阻塞性黄疸患者25例,经B超、CT、胆管造影确诊 ,其中17例经手术证实。所有患者均使用普通凸阵探头引导行PTBD。结果 25例共行30例次PTBD,24例(29例次)置管引流成功,手术成功率达96.7%(29/30),成功置管的29例次中1次穿刺成功达89.7%(26/29)。成功手术的24例患者术后1周黄疸明显减退者19例(79.2%),无明显减退者4例(16.7%),3 d后脱管未再行PTBD者1例(4.2%)。结论普通超声探头引导PTBD具有方便灵活的特点,其操作方法值得深入探讨与掌握。

  • HBV肝外感染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刘洁

    据统计,病毒性肝炎占我国传染病发病数和病死数的第1位和第2位,我国一般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高达1.2亿,严重威胁大众的身心健康.乙型肝炎(乙肝)是一种全身性疾病,HBV不仅损害肝脏,还会在全身多个系统定植并发生免疫损害[1],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误诊率高,故认识乙肝肝外表现尤为重要.本文将HBV肝外感染的现状、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综述如下.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外胆管癌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侯晓英;周少英

    肝外胆管癌是指左右肝管、肝总管、胰腺上胆总管的原发恶性肿瘤.随着影像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肝外胆管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肝外胆管癌发病率以每年5%的速度逐渐增加[1,2].肝外胆管癌无特异性的临床症状,所以一旦发现往往已是中晚期,所以遴选一种能尽早、准确发现该病的检测手段是目前临床一个迫不及待的任务之一.笔者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外胆管癌患者61例进行检查,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外胆管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 胆囊切除术中致肝外胆管损伤诊治分析

    作者:耿群祥

    目的 探讨单纯胆囊切除术中损伤肝外胆管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2月-2010年12月间收治的52例胆囊切除术中致肝外胆管损伤患者临床资料,52例患者损伤类型主要有:胆总管横断伤44例、右肝管损伤3例,胆总管部分切除2例、胆总管误扎2例、肝总管横断伤1例.结果 术后行胆肠Roux-Y吻合术.对于误扎患者,则拆除结扎线无胆汁渗漏,胆总管无狭窄及变形的,则未作特殊处理.合并胆漏的则给予修补及T管支撑引流.T管放置时间,一般不少于3个月.结论 术者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及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必须掌握胆囊三角区的解剖结构,规范操作技术.

  • 胃结石合并胆汁郁积性黄疸一例

    作者:才蔚涛

    [病例] 男,33岁.主因阵发性上腹痛伴呕吐1天入院.患者入院当天进不洁食物后出现阵发性上腹部绞痛,伴恶心、呕吐数次,呕吐物为非喷射状胃内容物,不能进食,无发热、寒战,无腹泻、呕血及排黑粪.于外院查血白细胞19.0×109/L,中性粒细胞0.80.给予抗感染及解痉治疗后无好转来我院.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右肝管横断延误诊治一例

    作者:孟庆军;余和平

    [病例] 女,68岁.因于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1周,左侧腰腹部持续性胀痛而再次入院.查体:精神尚可,无畏寒发热,巩膜无黄染,腹肌软,右侧腰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右侧腰背部有轻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入院第2天行B超检查示:胆囊床区积液,47 mm×32 mm,肝肾间隙有一126 mm×60 mm无回声区.于入院第7天在肝肾间隙区穿刺置管引流,当天引流出胆汁约160 ml,连续3 d每天引流量为80~100 ml,之后逐渐减少.入院第15天行B超检查示:胆囊床区积液53 mm×32 mm,肝肾间隙积液45 mm×27 mm.次日引流管无液体流出,于入院第20天拔除引流管.

  • 胆道梗阻对肝脏的影响

    作者:孙蓉;冯子坛

    胆道梗阻多由炎症、肿瘤、结石等因素所致,它可引起心、肺、肝、肾等多脏器受损,而肝脏是先累及也是损害严重的脏器,本文将对胆道梗阻引起肝脏损伤的机制及肝脏的病理生理改变作一综述.

  • 实验性急性胆管梗阻对大鼠肝功能的影响

    作者:孙蓉;冯子坛;张淑梅;靳海峰

    目的观察急性胆管梗阻早期大鼠肝功能的变化,为临床治疗胆管梗阻提供依据.方法利用Wistar大鼠制成胆管梗阻模型,于胆管梗阻前及梗阻术后0.5、1及2小时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及δ-胆红素(δ-BIL)的含量.结果胆管梗阻后0.5小时大鼠血清中ALT、GGT、TBA、TBIL、DBIL及δ-BIL水平即明显升高(P<0.01),并与梗阻时间的长短相关(P<0.05),而ALP 2小时后才升高.结论急性胆管梗阻半小时即可出现肝功能的变化,提示梗阻早期即可出现肝脏的损害.

  • 多排螺旋CT与3.0T磁共振成像对肝外胆管结石的诊断效果分析

    作者:宋立;尚华;戚诚;耿左军;雷建明;侯森林;李颖

    背景 多排螺旋CT (MDCT)与磁共振成像(MRI)均为目前临床辅助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但这两种检查各有其优势与劣势.目的 对比分析MDCT和3.0T MRI对肝外胆管结石的诊断价值,探讨临床医生如何为可疑胆管结石患者选择更合理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方法 对2009-06-18至2014-10-21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56例可疑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于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前2周内行MDCT、3.0TMRI检查,以ERCP为金标准,计算并比较两种方法的灵敏度、假阴性率(漏诊率)、特异度、假阳性率(误诊率)等指标.结果 MDCT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灵敏度、漏诊率、特异度、误诊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25.6%、74.4%、100.0%、0、100.0%、28.9%,3.0T MRI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灵敏度、漏诊率、特异度、误诊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9.8%、30.2%、100.0%、0、100.0%、50.0%.3.0T MRI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灵敏度高于MDCT,漏诊率低于MDCT (P <0.001).两种方法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特异度和误诊率相同.结论 临床怀疑肝外胆管结石的患者,若条件允许,建议首选MRI检查.

  • 硬膜外阻滞与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老年梗阻性黄疸病人循环功能的影响

    作者:解雅英;温再和;吴莉;刘青欣;耿立平

    观察硬膜外阻滞与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老年梗阻性黄疸病人循环功能的影响并比较术中所需升压药及输液总量.方法:将40例梗阻性黄疸病人随机分为硬膜外纽(A纽,n=20)和硬膜外复合全麻组(B组,n=20),观察麻醉后病人BP、HR、ECG的变化,术毕记录输液总量及所用升压药的种类与剂量.结果:A组BP、HR波动显著,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纽需升压药维持BP者占80%,明显多于B纽,两组所输液体量B组明显少于A组.结论:对于老年梗阻性黄疸病人的手术,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优于硬膜外阻滞,前者对循环功能的影响较小,更适合于伴有循环系统疾病的老年病人.

  • ERCP后CT及MPR诊断肝外梗阻性黄疸病因(附24例分析)

    作者:王万旗;韩华;汤素君

    目的:探讨ERCP后加做肝胆胰CT对肝外胆道梗阻病因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24例肝外胆道梗阻病人,经ERCP造影后立即进行CT扫描,应用MPR技术充分显示胆道及其周围情况.结果:24例中,胆管癌5例,胰头癌7例,壶腹癌1例,胆总管下端结石9例,胆总管炎2例,均经手术证实,无假阳性及假阴性.结论:ERCP后加做肝胆胰CT及MPR是诊断肝外梗阻性黄疸的一种可靠手段.

  • 黏胆症1例报告

    作者:可健吉;刘斐齐;张颖科;张威;刘亚辉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48岁,因"皮肤、巩膜黄染10余天"于2014年10月20日入院.肝胆CT增强影像诊断:胆总管改变,待除外炎性所致,扩张程度略有减轻.磁共振胰胆管造影诊断:(1)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壁略厚,炎症所致不除外;(2)考虑胆囊炎.肝功能:ALT 72 U/L,GGT 979 U/L,ALP 187 U/L,TBil218.8 μmol/L,DBil 143.7 μmol/L,间接胆红素75.1 μmol/L,总胆汁酸215.9 μmol/L.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724 42.75 U/ml,糖类抗原19-9 150.90 U/ml,患者其余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146 条记录 2/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