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10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护理

    作者:王燕;冯玲;桂静

    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是由Capponi 等[1] 1956年首次从越南竹鼠中分离而命名.目前全球约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现PM感染患者,尤其以中国南部、泰国、越南、老挝、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居多.

  •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治疗方法研究

    作者:吕清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的临床治疗方法对比.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本院收治明确诊断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50例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分析序贯使用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及单纯使用伊曲康唑两组病例的治疗效果.结果: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以发热、消瘦、咳嗽、皮疹、贫血、肝功能损害、浅表淋巴结肿大等为主要临床特点,药敏结果显示伊曲康唑、酮康唑对马尔尼菲青霉的MIC值低,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次之,氟康唑高.临床上多使用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治疗.结论: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治疗方法中,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序贯治疗,可大限度改善临床症状及预防感染复发,轻症患者可单独使用伊曲康唑治疗.

  • 马尔尼菲青霉菌、组织胞浆菌及黑热病利杜体的鉴别诊断

    作者:薛莉;肖建波;周玉莲

    播散型马尔尼菲青霉病、组织胞浆菌病及黑热病常见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初期大多患者都有发热,贫血,浅表淋巴结、肝、脾肿大等相似的临床表现及骨髓涂片镜检下相似的病原体形态造成了认识上的混淆.近年来,随着艾滋病患者的增多,播散性马内菲青霉病发病率逐渐升高.因此,临床上应加强马尔尼菲青霉菌、荚膜组织胞浆菌及黑热病利杜体的鉴别诊断.

  • 浅析19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护理

    作者:张国芬

    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对19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PM)感染致马尔尼菲青霉病(PSM)患者的护理过程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后,结果17例患者病情明显好转,2例患者发生死亡.认为住院期间做好病室护理、用药护理、症状护理、情志护理及出院指导是治疗该病有效的关键护理措施.

  • 15例马尔尼菲青霉病的观察和护理

    作者:黄忆

    总结了15例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护理经验,主要包括用药护理,心理护理,发热护理,皮肤护理,做好消毒隔离、预防院内感染.认为用药护理是马尔尼菲青霉病护理的重点,采HCC置管是保证马尔尼菲青霉病药物治疗的有效护理措施,值得雅广和应用.

  • 马尔尼菲青霉菌鉴定要点及该菌酵母相体外药敏分析

    作者:谢良伊;王娟;张景;程振波;李浩;梁剑;郑淑娟;曾玲;邓中华

    目的:了解马尔尼菲青霉菌(PM)鉴定要点及该菌酵母相体外药敏结果,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某院2009—2016年23例PM感染患者血或骨髓的分离株,观察其菌落形态,采用 E-test 法分析酵母相PM对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氟康唑的药物敏感性。结果 PM形态:组织标本瑞氏染色直接镜检,可见典型卵圆形或圆形有明显横隔的孢子,常位于巨噬细胞内;血培养标本革兰染色镜检,可见菌体两端钝圆略弯曲呈腊肠样,偶有分枝状,可见有横隔。PM为双相型真菌,28° C为菌丝相,产生红色色素扩散入培养基中;35° C为酵母相,并有各自典型的菌落形态特征。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氟康唑对酵母相(35° C)PM的低抑菌浓度(MIC)范围分别为0.002~0.016、0.012~0.125、0.002~0.500、0.500~16.000μg/mL。结论 PM的特征性菌落形态,以及骨髓和外周血发现的真菌孢子对该菌有诊断价值。该菌对伊曲康唑敏感性强,其次是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而氟康唑敏感性相对较弱。

  •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1例

    作者:陈中湘;彭华;刘培香;袁正泉

    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引起的一种少见的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PM是青霉菌属中唯一的温度双向型真菌,属条件致病菌,主要侵犯人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及感染免疫力低下患者,尤其是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PSM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和我国南部广东、广西地区,在湖南省感染的相关报道较少,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误、漏诊率及病死率较高.

  • 马尔尼菲青霉病治疗进展

    作者:马坚池;席丽艳;胡永轩

    近年来,由于免疫抑制或受损的病人越来越多,马尔尼菲青霉病的发生率明显升高,预后常不佳,而早期有效地用药对遏制疾病的迅速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寻找有效低毒的抗真菌药是控制病情的关键.本文就马尔尼菲青霉病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 艾滋病合并播散型马尔尼菲青霉病

    作者:鲁莎;席丽艳;鲁长明

    患者男,30岁.主诉:发热30余天,面部、躯干红色斑丘疹1周.现病史:患者30余天来无明显诱因反复发热,伴畏寒,多于午后发生,体温介于38~41℃.1周前于面部、躯干出现散在红色斑丘疹,无伴痛痒,为进一步治疗收入院.起病以来自觉乏力,少许干咳,无伴胸痛、腹痛.小便无异常,大便2~3次/天,较稀,胃纳睡眠差,体重下降约30斤.

  • 侵袭性马尔尼菲青霉感染实时荧光定量 PCR检测技术的初步建立

    作者:鲁莎;席丽艳;胡永轩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稳定、灵敏且可定量的检测马尔尼菲青霉病的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方法:根据马尔尼菲青霉ITS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通过常规PCR扩增目标序列后,将鉴定正确的目的基因片段克隆入pGEM-T载体中,转化大肠杆菌JM109,经PCR及测序鉴定后得到阳性重组质粒,作为标准品模板建立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和溶解曲线,得出拷贝数与循环阈值之间的线性关系曲线表达式,并做灵敏性、特异性试验。结果:荧光定量PCR 标准曲线阈值与模板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溶解曲线特异,相关系数为1.938,低检测的拷贝数为8.5个/反应管。结论:建立了检测马尔尼菲青霉病的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为该病的早期诊断及定量分析感染程度及对治疗的指示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马尔尼菲青霉病1例报告

    作者:李颂文;肖扬;赖日权

    马尔尼菲青霉病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所引起的罕见的深部真菌病,该病文献报道较少[1],婴幼儿病例尤为罕见.现将我院确诊的1例报告如下.

  •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一例

    作者:罗铭;曹雅鲁

    1 病例患者,女,29岁,已婚,制衣厂工人.患者近1月来感头昏,乏力,面色苍白.20 d前出现发热,体温达39 ℃,伴畏寒,寒战,偶有干咳.17 d前出现左下腹持续性隐痛,无腹泻.颜面、躯干及四肢相继出现散在皮疹,无痒感及疼痛.在当地医院抗感染治疗一周,疗效欠佳,仍反复发热,外院血常规示:白细胞(WBC)2.1×109/L, 血红蛋白(Hb)73 g/ L,血小板(PLT)76×109/L.我院门诊以全血细胞减少查因于2007年8月27日收入血液科.患者起病以来体重减轻7.5 kg,既往有婚外性乱史,无输血及受血史,无吸毒史.

  •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分析

    作者:卢斯汉;韩建德;陈万山;胡荣欣;陈谐捷;赖英荣;宋伟南;陈志浩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1月至2005年12月本院收治明确诊断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53例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以发热、消瘦、咳嗽、皮疹、贫血等为主要临床特点,皮损主要表现为坏死性丘疹、脐凹状丘疹、溃疡、结节、血痂;外周血CD4+细胞显著减少;在沙氏琼脂培养基中马尔尼菲青霉呈酵母相(37℃)或菌丝相(25℃):药敏结果显示伊曲康唑、酮康唑对马尔尼菲青霉的MIC值低,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次之,氟康唑高;病理组织六胺银染色见圆形、椭圆形或腊肠样病原体,部分有横隔.[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临床表现复杂,主要发生于CD4+计数少于50细胞/uL的患者,真菌培养鉴定结合组织病理检查是确诊的关键,治疗上建议使用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

  • 尿真菌检查对HIV/AIDS患者马尔尼菲青霉病的诊断意义

    作者:谢婷;李希清;张军民;鲁长明;曾常红;蔡卫平;陈谐捷;席丽艳

    [目的]探讨尿真菌镜检与培养对HIV/AIDS患者马尔尼菲青霉病的诊断意义.[方法]分别同时对166例HIV/AIDS患者的尿液进行真菌镜检、培养,并作血真菌培养,检测尿标本马尔尼菲青霉的阳性率、灵敏度,并与血液真菌培养进行比较.[结果]166例HIV/AIDS患者中,确诊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26例(阳性率15.66%),马尔尼菲青霉血尿检查总阳性24例(14.46%).尿镜检阳性3例(1.81%),尿培养阳性14例(8.43%),血培养阳性19例(11.45%).尿培养、血培养及两者联合的灵敏度分别为53.84%、73.08%和92.31%,特异度均为100%.血、尿培养的马尔尼菲青霉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尿镜检与尿培养,尿镜检与血培养的阳性率之间,以及血培养与尿培养,尿培养与尿镜检之间的关联性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尿真菌培养马尔尼菲青霉敏感性较高,方便快捷,是一种较好的HIV/AIDS患者尤其是取血困难者马尔尼菲青霉病的诊断方法,而尿真菌镜检意义不大.

  •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死亡病例27例回顾性分析

    作者:张坚生;洪文昕;李凌华;何溪;唐小平;陈谐捷

    目的:了解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死亡病例的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1年间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27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入院后病原诊断时间4~7(4.9±1.4)d;主要并发症:代谢性酸中毒25例(92.6%),感染性休克22例(81.5%);主要合并感染:肺孢子菌肺炎12例(44.4%),结核7例(25.9%)。主要死亡原因:感染性休克15例(55.6%),呼吸衰竭5例(18.5%)。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死亡病例病原诊断和特效抗真菌治疗时间相对较晚,多数合并其他机会性感染,常死于感染性休克。因此,使用更敏感快速的病原诊断方法,尽早给予敏感抗真菌治疗,及时诊治并发症,可能对降低该病的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不同疗程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欧汝志;卢祥婵;黄绍标;彭认平

    目的 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PM)的有效治疗方案,提高AIDS合并PM的诊疗水平,降低病死率.方法 选取AIDS合并PM患者62例,分为疗程10周组和12周组,两组均给予两性霉素B和/或伊曲康唑及抗艾滋病病毒治疗(ARV),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的复发率及病死率.结果 治疗疗程10周组与12周组的复发率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DS合并PM治疗疗程10周组与12周组疗效大致相同.

  • 马尔尼菲青霉病的发病诱因及临床表现分析

    作者:李屏;莫武宁;李山;秦雪;林发全

    目的:探讨马尔尼菲青霉病( PSM )的发病诱因以及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PS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引起PSM的诱因中HIV阳性患者占48.4%,为主要的诱因。非HIV阳性患者,有肺部基础疾病患者多见,占68.3%。其他可能诱因有糖尿病、长期使用激素、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抗结核药物及与病原体有密切接触史等。结论对有上述既往史或者基础疾病者,应警惕PSM的可能性。

  •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 30 例健康教育

    作者:黄燕琼;梁彩松;莫玉莲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致命性传染病.现在的中国正处于艾滋病流行的快速增长期[1].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我科收治艾滋病患者275例,其中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30例.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我们对本组患者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健康教育,取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 艾滋病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临床特征及诊治进展

    作者:谢志满

    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iffei ,PM )是青霉属中惟一的双相真菌。 PM 可引起局限性和播散性感染,其在 HIV流行前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 ,PSM )是一种罕见的真菌疾病,主要见于免疫受损的宿主。随着艾滋病的流行,有关该菌感染的报道日渐增多已成为我国南方艾滋病(AIDS)患者重要的机会性感染病原菌之一,是AIDS 患者主要死亡因素之一[1]。在泰国,约30%的 AIDS患者感染此病,成为 AIDS 的标志之一[2]。现就艾滋病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进展概述如下。

  • 血培养马尔尼菲青霉菌14例结果分析

    作者:姜友珍

    随着免疫缺陷人群越来越多,马尔尼菲青霉病(PSM)发病率也越来越高.为了减少漏诊和误诊,加强医务工作者的自身防护,现将我院2003年10月至2005年9月培养出的14例马尔尼菲青霉菌(PM)结果报道如下.

134 条记录 5/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