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李雪萍

    认知(cognition)是指个体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心理过程,包括从简单的对自己与环境的确定、感知、注意、学习和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到复杂的执行功能.认知功能南多个认知域组成,包括记忆、计算、时间空间定向、结构能力、执行能力、语言理解和表达及应用等方面[1].当某一个认知域发生障碍,称为该认知域的障碍,如记忆障碍、计算障碍、定向障碍等;当多个认知域发生障碍,则称为认知功能受损(cognitive impairment)[2].血管性认知受损(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指由于各种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认知功能下降综合征.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属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范畴,一般以记忆障碍、认知速度减慢和思维障碍为主[3].近年来,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重点介绍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评定及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 天智颗粒联合丁苯酞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对照研究

    作者:孙争宇;赵幸娟;田红梅

    目的:观察天智颗粒联合丁苯酞对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VCI患者90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天智颗粒组及对照组各30例.联合治疗组给予天智颗粒与丁苯酞联合治疗,天智颗粒组仅给予天智颗粒,对照组不使用改善认知功能的药物,均治疗30 d.3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1、2月后进行蒙特利尔认知(MoCA)量表测评.结果:治疗1、2个月后,联合治疗组的MoCA评分及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力、延迟回忆、定向力等子项目的改善优于天智颗粒组(P<0.05).结论:天智颗粒和丁苯酞联合治疗对VCI患者的认知功能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且对MoCA评分各主要子项目都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 血管性认知障碍与氧化性损伤的关系研究

    作者:詹雪春;章军建

    目的:探讨氧化性损伤在血管性认知障碍(VCI)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测量45例VCI患者(VCI组)和26例正常人(对照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浓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VCI组血清SOD、NO、NOS浓度明显降低(P《0.01),血清MDA浓度明显增高(P《0.01);VCI组血清NO浓度与MMSE值正相关(r=0.574, P《0.01).结论:氧自由基所致的损伤和机体抗氧化系统保护功能的减弱可能在VCI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NO和NOS可能参与VCI的发病过程.

  • 长春西汀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120例

    作者:闫纪琳

    目的:观察长春西汀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疗效.方法: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单独用药组与联合用药组,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单独用药组增加长春西汀治疗,联合用药组增加长春西汀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均治疗2周.于治疗前、后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画钟试验、积木试验评价患者认知功能,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2组治疗前MMSE、MoCA、画钟试验、积木试验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MMSE、MoCA、画钟试验、积木试验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均P<0.05),且联合用药组评分均高单独用药组(均P<0.05).2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长春西汀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

  • 尼莫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MDA和MMP-9影响的研究

    作者:龙建庭;游咏

    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 将96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安慰剂治疗,治疗组予以尼莫地平+阿托伐他汀治疗,尼莫地平30 mg/d,3次/d,阿托伐他汀20 mg/d,晚上1次,疗程均为6个月;采用MoCA,ADL对患者进行神经心理学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中MDA和MMP-9水平.结果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MoCA和ADL评分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MDA和MMP-9表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MoCA和ADL评分提高(P<0.05),MDA和MMP-9表达均降低(P<0.05).2组均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尼莫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少.

  • 脑心通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汉兴;章军建;王庆;郭宏伟

    目的 评价脑心通胶囊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从三个分中心招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患者240例,并随机分为治疗组121例,其中无痴呆血管认知功能障碍(VCIND)患者45例,血管性痴呆(VaD)患者76例;对照组120例,其中VCIND患者44例,VaD患者76例.治疗组给予脑心通胶囊每日口服3次,每次4粒;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片每日口服3次,每次4粒,连续服用3月.比较不同阶段的VCI患者治疗前后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VCIND患者治疗后MMSE和ADL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VaD患者治疗后MMSE略有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DL评分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脑心通胶囊能够改善无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

  •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性认知障碍关系的临床研究

    作者:鲍娟;闵晓黎;谈跃;赵晓红;王曦

    目的 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关系.方法 通过CED-S、HIS、NIHSS、ADL、MMSE和CMS等量表评测选取58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并分为VCI组(研究组)34例和认知功能正常组(对照组)24例;所有患者均进行一般情况评定和实验室检查;颈动脉二维彩色多普勒(2D-CDUS)测定各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评测各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程度,并对CAS与VC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诊断VCI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AS发生率明显高于认知功能正常患者(P<0.01);研究组双侧CCA、ICA血管内径明显变窄,IMT值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粥样硬化斑块积分(PS)亦显著增高(P<0.01);伴CAS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比不伴CAS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更严重(P<0.01);VCI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呈显著负相关(r=-0.682,P<0.01). 结论 CAS的形成与VCI的发生密切相关,CAS是VCI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脑白质完整性的评估——基于扩散峰度成像直方图分析

    作者:丁伟娜;曹雯炜;韩旭;汪耀;孙雅文;所世腾;徐群;周滟

    目的 评价扩散峰度成像(DKI)直方图分析在评价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患者脑白质损害中的价值,明确DKI在评价脑组织结构变化中的作用.方法 对34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导致的VCI患者和43例认知功能正常的SIVD患者(对照组)行DKI检查.取每个被试的全脑脑白质(WBWM)和正常表现脑白质(NAWM)的扩散张量成像(DTI)和DKI参数做直方图分析,并进行两组间比较.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VCI患者认知损害严重程度与各直方图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VCI患者DKI和DTI直方图中的大部分参数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VCI患者认知障碍的严重程度与WBWM和NAWM中的平均扩散峰度(MK)和MK峰位置显著相关.结论 DKI与DTI技术均可以揭示VCI患者白质微结构改变,直方图的平均MK值和MK峰位置可以作为评价VCI严重程度的指标.

  • 不同频段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低频振幅的静息态脑功能改变

    作者:李磊;陈雪;曹雯玮;丁伟娜;孙雅文;周滟;徐群

    目的 研究不同频段对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患者静息态脑功能低频振幅(ALFF)的影响.方法 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评价20例皮层下VCI患者和20例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有皮层下血管性病变但是认知评分达不到非痴呆型VCI (VCIND)的对照组在5个频段下的静息态ALFF的改变.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slow-4,slow-5下脑区局部ALFF的值与临床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VCI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存在颅内广泛的ALFF改变.右侧小脑后叶、左侧海马、左侧岛叶、右侧顶下小叶及左侧颞上回具有明显的主效应.额叶及颞叶具有显著的频率组间效应.在slow-5频段下,左侧岛叶的ALFF值与Z记忆评分呈正相关,左侧海马及左侧额眶回的ALFF值与Z视觉空间评分呈负相关;右侧顶下小叶的ALFF值与Z执行评分呈负相关.结论 VCI患者表现出颅内广泛的自发神经活动改变.ALFF值受不同频段的影响,静息脑功能ALFF的研究对于VCI的意义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 ESWAN序列在小血管病性血管性认知障碍非痴呆型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刘晓丹;王颖;凌雪英;黄力

    目的 探讨多回波采集的重度T2*加权的三维梯度回波序列(enhanced T2 star weighted angiography,ESWAN)在小血管病性血管性认知障碍非痴呆型(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no dementia with small vessel disease,VCIND-S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VCIND-SVD患者27例(VCIND-SVD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时间基本匹配的正常对照者11名(正常对照组),同时行ESWAN序列扫描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估.在T2*mapping及R2* mapping上测量双侧前额叶内侧回、楔叶、背外侧前额叶白质、侧脑室后角旁白质、半卵圆中心、尾状核头、豆状核、丘脑等感兴趣区( ROI)的T2*值和R2*值,计算各ROI区T2*值和R2*值及MoCA各项得分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VCIND-SVD患者双侧前额叶内侧回、背外侧前额叶白质、侧脑室后角旁白质、半卵圆中心、丘脑的T2*值升高,R2*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尾状核头及豆状核T2*值降低,R2*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CIND-SVD患者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白质、侧脑室后角旁白质、半卵圆中心的T2*值和R2*值分别与记忆力得分具有中度相关性(P<0.05);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白质的T2*值和R2*值与抽象思维得分具有中度相关性(P<0.05).结论 T2*值和R2*值能反映VCIND-SVD患者部分微细结构及氧代谢变化,且有助于反映VCIND-SVD患者认知缺损可能的病理学基础.

  • 五脏生理病理特点在血管性认知障碍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张婉涛;刘玲;董欢欢

    血管性认知障碍是继发于脑血管病变的一类认知障碍,并有发展成为血管性痴呆的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目前中西医学对血管性认知障碍缺乏有效的干预方法,因而血管性认知障碍成为当下研究热点之一.以五脏为纲,探讨五脏生理病理特点在血管性认知障碍发病中的作用,以期对于后续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思路.

  •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

    作者:吴艳红;章军建;吴冬梅

    目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在冠心病中升高并可预测疾病的预后,本研究拟探讨其在血管性认知障碍(VCI)中的作用.方法:这是一项横断面研究,我们纳入了111例伴有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根据弗明汉卒中风险评分(FRSP)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组,比较三组之间RDW水平及认知功能,通过相关性分析判断RDW水平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通过散点图判断随着RDW水平的增高,认知功能的变化趋势,通过相关性分析判断影响RDW水平的因素.结果:随着血管危险因素的增加,RDW水平呈上升趋势,其中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的RDW水平分别为(12.00±1.29)%,(12.44±0.80)%,(14.03±1.09)%,(P=0.018),而各认知域认知功能均呈下降趋势(P<0.05).RDW与MMSE、MOCA、RAVLT、DST、VFT、DSST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与TMT-A和TMT-B用时呈正相关(P<0.05).体质量指数、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可能是影响RDW水平的因素.结论:RDW水平随着血管危险因素增多而增高,并且可能帮助判断伴有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程度.

  • MRS在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中的应用

    作者:杜远敏;杜柏林;梁奕

    认知功能是脑的记忆、注意、语言及视空间技能等高级功能,其是人们适应周围环境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1]。随着脑卒中发病率不断上升,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患者日益增多,约1/2的患者可能出现卒中后认知障碍,约1/3的患者可发展成痴呆[2]。因此如果在轻度阶段识别并进行早期干预,则有可能延缓甚至阻止痴呆的发生[3]。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是一种测定体内化学物质的无创性检查,对脑部疾病的诊断及其病理生理过程的阐述起着重要的作用[4]。近年来MRS的相关研究发展迅速,现就MRS在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奥拉西坦联合尼麦角林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效果观察

    作者:马利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联合尼麦角林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效果;方法:选取于我院诊治的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9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7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奥拉西坦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奥拉西坦+尼麦角林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82.9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68.09%,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MSE评分(25.04±2.14)、ADL评分(34.98±7.05)优于对照组(21.31±2.05)、(37.10±8.42),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拉西坦+尼麦角林是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方法,疗效好,可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及增强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

  •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因素

    作者:商晓英;张蔷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很多,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脑血管储备能力、颈动脉粥样硬化、遗传因素、人口因素等均可引起血管性认知障碍.

  • 小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60例

    作者:陈源;尤海玲;臧清华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小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33%,对照组为66.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MSE、ADL及HD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加减能够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认知障碍.

  • 复方丹参片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64例临床观察

    作者:王洪海;周颖璨;周德生;李中;覃仁安;姚晓璇;胡华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片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8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4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予盐酸多奈哌齐,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复方丹参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第12、24、36周时的临床表现.结果:治疗组治疗后SDSV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第12、24、36周时ADAS-Cog、HDS-R、ADL、CDR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总不良反应率为6.2%,治疗组总不良反应率为4.7%,两组总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9%,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丹参片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有较好临床疗效,能改善患者的智能、日常生活能力.

  • 血管性认知障碍不可干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作者:刘玲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是由血管危险因素、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疾病,其中血管危险因素及环境因素多属于可干预危险因素,若早期干预可以预防和延缓VCI的发展,然而血管危险因素及环境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VCI发病机制.不可干预危险因素,如人口学特征和遗传因素等可能是VCI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基础.本文就VCI不可干预危险因素做一综述,以期为其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学基础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

  •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脑脊液生物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任艳艳;安金;李小旋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炎症因子的浸润、神经纤维及细胞外基质的破坏及血脑屏障的破坏等各个环节,而以上过程可产生大量的血液或脑脊液生物标记物.近年来的一些小样本研究发现有些生物标记物对VCI及阿尔茨海默病(AD)的鉴别具有一定作用,逐渐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对VCI的多种类型脑脊液生物标记物进行了总结,以进一步了解VCI病理生理机制,并期望对未来相关研究方向提供帮助.

  •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早期预警因子

    作者:李小旋;安金;任艳艳

    血管性认知障碍是指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引起的从轻度认知损害到痴呆的一类综合征.目前的研究认为,包括腔隙性脑梗死(LI)、白质高信号(WMH)、脑微出血(CMBs)、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PVS)等在内的脑小血管病(CS-VD)、脑组织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比值降低、全脑血流灌注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僵硬化、颈动脉狭窄、颅内动脉搏动指数增高、颅内血管对高/低碳酸血症的反应性降低、自发性微栓子、血清高血同型半胱氨酸,以及低TT3、脑脊液高α1-抗胰凝乳蛋白酶、YKL-40和NF-L等分子标志物均可作为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早期预警因子.磁共振和超声技术的应用为这些早期预警因子的检出提供了有力帮助.

373 条记录 15/19 页 « 12...11121314151617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